书城管理和商制胜
3396400000036

第36章 潇洒走商场(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家需要审时度势的长远眼光。他们不应只为一时的得失而丧失了更为远大的目标。

审时度势

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出手时才出手。

长平一战,赵国大受挫败,危在旦夕,赵王急忙派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援。这次出使楚国事关赵国的生存大计,所以平原君也丝毫不敢懈怠。尽管他的手下有食客3000多人,但真要挑出20个能够一起出使的人,还真让平原君大伤了一番脑筋。挑了19个人的时候,最后这一个无论如何就再也没有中意的了。这时,突然有一个叫毛遂的门客要求面见平原君。见到平原君的第一句话就是:“听说您要挑选出使楚国的使者,我觉得我可以算一个。”这是一个在平原君的食客中只能算是末等的一个人,所以他的话一出口,就招来了其他食客的一阵耻笑。平原君问他说:“先生您来我这儿有多少年了?”“已经3年了。”平原君感慨地说:“一个有才能的人跻身于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应该会显示出他的才华而被社会所认可的。就像一把装在口袋里的锥子一样,它的锋利是很快就会刺破袋子而露出来的。您在我的门下已经3年多了,我怎么从来就没有听到过别人对您的赞扬呢?这次挑选的可都是极其优秀的人啊,我看您还是留下吧!”听了平原君的话,毛遂并不气馁,继续说:“您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想,如果您早一点把我放进口袋里,也许我早就会脱颖而出了。”平原君看他说得理直气壮,就决定带他出使楚国。

到了楚国以后,平原君立即拜见了楚王。楚王赐平原君坐在大殿上,其他随从只能站在台阶下。平原君反复向楚王阐述联合抗击秦国的好处,但楚王一直心存疑虑,害怕秦国反过来攻打楚国。任凭平原君口干舌燥说了整整一个上午,楚王就是不肯答应。门客们在台阶下等得十分焦急。这时,只见毛遂身佩宝剑,急匆匆地从台阶下跑到大殿上,对平原君说:“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费一上午的口舌?对任何国家来说,都只有出路一条,那就是联合抗秦。不然,就会被秦国各个击破。”楚王见一个人跑上来,还带着剑,先是一惊,接着很恼怒地说:“什么人竟然如此大胆!”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门客。”楚王呵斥毛遂滚下去。

毛遂却不理他那一套,毫不畏惧,直视楚王,说:“联合抗秦,才能自保,这是街头巷尾老百姓都在议论的事情,您还在这里犹豫!再说,现在我的主子就在这里,您却呵斥我,这不是很无理吗?”楚王见毛遂一副不怕死的劲头,手里又拿着宝剑,只好强装笑颜说:“先生,您别生气,慢慢说吧。”毛遂说:“您一定知道汤以70里的地方而称王天下的事?您也一定知道周文王以1000里的地方而让诸侯臣服的吧!他们靠的是什么?是军队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时机把握得好而已。你们楚国现在方圆5000里,又有精兵百万。楚庄王以来,一直占据着霸主的地位。但就是在秦国的奸计之下,楚国连连败北,甚至你们的国君都做了俘虏,这可是奇耻大辱啊!现在,秦国的几万军队就把您逼得迁都于此,连你们的宗祠、祖坟都给烧毁了。这可是您百万年都不能忘怀的仇恨呀!这些国耻家恨您难道都忘了吗?我们赵国都为楚国的不幸而痛心啊!难道您都忘了吗?我的主子今天一腔诚意来与您商量联合抗秦,不光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啊!”毛遂的话深深触动了楚王,他的脸涨得通红,说:“先生的话有道理,我也是这样想的。”他当即决定与赵国结盟。于是,毛遂就叫人拿来鸡血、狗血、马血,盛在一个铜盘子里,毛遂双手端盘,跪在楚王的面前,说:“大王,请您先涂血,然后是我们主子,最后才是我。”就这样,赵楚联盟结成了。最后,毛遂又对一起来的门客们说:“来!你们也一起涂血吧。借此机会,我也对各位说一句话,平时你们表现得都很有主意的样子,这次你们的表现我才知道,你们也不过是平庸之辈。”

赵楚结盟之后,楚国派出了8万大军援助赵国,同时魏国也派出了10万大军,三国军队共同抗击秦军,秦军大败,解了赵国的邯郸之围。平原君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心里感慨万千。他说:“我一向以为自己是一个善于认识人才的人,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这样讲了。没想到我连自己身边的人才都差一点忽视了。这次毛先生到楚国,一个人的力量胜过了百万军队。”从此以后,平原君把毛遂奉为上宾,毛遂的名字在诸侯国之间也传开了。

“毛遂自荐”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可以说,毛遂是一个非常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又是一个最了解自己的人,他知道国家此时该怎么做,也知道自己此时该怎么表现。他在最关键的时候既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局出发

做人和做事一样,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一味地只图一时痛快,而全然不顾他人和后果。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只能给自己挖坟墓了。做事时我们应该从大局出发,统观全局,有时还可能牺牲个人利益,或许你会一时感到委屈,不过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双赢。

1962年10月27日,苏联B-59号潜艇正在古巴海域潜行。突然,海面上的美国“比勒”号驱逐舰向潜艇投下了一连串深水炸弹。美国人的意图很明显:潜艇要么浮出水面,要么葬身海底。但美国人显然没有意识到,受他们攻击的这艘苏联潜艇,和另外3艘在古巴海域游戈的苏联潜艇一样,都装载着带有核弹头的鱼雷。

深水炸弹在B-59号潜般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猛烈地冲击着潜艇,潜艇上乱作一团,潜艇员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头疼欲裂,潜艇内的氧气几乎消耗殆尽,有的人已经昏迷不醒,惊慌中的苏联水兵认为战争已经开始了,马上要求发射潜艇上的核鱼雷还击。

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过艇上3名军官的同意。而当时的情形是,其中俩人已经同意,只等着第三人一点头或是一举手,那么带给苏联、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全面核战争。

他叫阿尔希波夫,在这关键时刻,他没有莽撞,而是十分清醒地权衡了利弊关系。他认为自己如果一同意,世界人民将灾难深重,那样自己便成为人类的罪人,历史的罪人。他怎么能沦为千古罪人呢?他一向告诫自己要为人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啊。

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他坚定地行使了属于自己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权力,对主张发射核鱼雷的提议大声说:“不!”就此,一场眼看着就要爆发的核战争,被他一个“不”字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了。

前不久,出席“古巴导弹危机”纪念大会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对阿尔希波夫关键时刻的一个“不”字作了很高的评价:“当时苏美之间冲突的激烈程度已超过任何人的想像,核战随时都可能因一点小小的军事冲突而一触即发……”阿尔希波夫可能不知道,他“简单”的一个“不”字,在不经意间挽救了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所以他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阿尔希波夫为什么能做出这一反常的壮举呢?这还得追溯到1930年。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生命”有着很深的理解。因此他特别爱惜“生命”。在二战期间,他父亲牺牲了。从此他便生活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之中,从而对战争深恶痛绝。他一向爱惜生命,坚决反对战争,所以尽管他身份卑微、权力有限,但他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顾全大局地分析问题,成功地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核战争。

顾全大局地做人做事,就做成了一件双赢的事,给别人快乐,也让自己成了快乐的人。

企业家要解决积重难返的危机,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内到外,稳扎稳打。有时必须首先牺牲自身利益。

由于克莱斯勒的危机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解决起来的确是困难重重。为了继续让克莱斯勒残喘地生存,艾克卡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同时,他身边的人也都绞尽脑汁来出谋划策。

事实上,为了克莱斯勒的生存,人们确实提出了一些挽救措施,比如应该养活产品种类,把力量集中在未来有可能构成大部分市场需求的小型汽车上;把公司的很多位置不够重要的部门出售,比如非盈利的零部件生产部门,非主要的金融公司的电子部分等等,把资金集中起来支持最重要的汽车制造业还有让汽车的各个种类用一个商标,简化装配线,减少广告费用,集中推销力量等等。其中,大家意见较集中的是为克莱斯勒申请破产保护,人们都认为这样做不会导致公司倒闭和清算,因为按美国破产法,申请破产保护的企业仍可继续运行,在制定出偿债计划前由法院提供保护。

虽说这样可以免受债权人的法律诉讼,但艾克卡坚持认为如果克莱斯勒在联邦破产法的保护下进行重新改组,最终将会导致全面崩溃,因为顾客和销售商决不会相信濒临破产的公司所作的任何保证。从这一点看,申请破产是最糟的决定。经过多方利益的权衡,艾克卡最终决定向银行贷款。他在后来强调,自从通过贷款担保以后,为了生存的战役就打响了。他的任务就是打经济上的一场殊死战。

为了当好这场战役的先锋,艾克卡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年薪降成一美元。在他做出榜样后,给了公司内部很多人以触动。因为一直以来艰苦对克莱斯勒来说的确是新事物。艾克卡初到时,就听到有关前任管理者种种骇人听闻的铺张浪费的传说。但是,他没有大惊小怪。他通过自己切实的行为让所有人明白,只有人人勒紧腰带,公司才能生存下去。他强调他不是因为想做殉职者才领取一年一美元的薪金的。他支取这样的薪金,因为在他不得不投进这个深渊时,需要竭尽全力地把状况扭转过来。可以说这是一种深深打动人心的姿态,大家很快让这个消息传遍各地。

艾克卡后来表示,即便很多人都认为对员工的剥削和贪婪才是企业的惟一动力,但克莱斯勒的确不只想到多赚钱,它也注重人情味和宽厚的管理。也许正是艾克卡这种让人有好感的管理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吧,很多克莱斯勒的员工开始有了和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

做事要规范

企业要按照政策、惯例、道德等规范自己的商业活动,否则最终会碰壁,即使开始占了小便宜,最终也会吃大亏。

武振海在80年代初刚刚筹建他的异形螺丝厂的时候,就受到了来自政策方面的压力。那时候改革开放政策执行的时间还不长,力度也不大,政府还限制个体经济的发展。

就在武振海的工厂刚办起来的时候,就有一个部门的调查组光临了。调查组手里拿着有关文件,那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个体经济请帮工带徒弟总共不得超过7人。这就是说,雇工在7个人以内的企业还是社会主义性质,而超过了这个限度,那就是资本主义范畴了。

武振海对于调查组这件事就非常谨慎,他知道个体经济不得超过7个人是政策上的规定,如果置之不理,那就是违背政策,如果按这个政策办,自己的企业7个人又确实忙不过来。他最后决定主动到工商部门坦白。

他找到工商部门说:“我的企业是个体企业,可眼下已经雇了20多个人,违反了政策,请问我该怎么办?”

工商局的同志也体谅他的难处,说:“我们知道你的情况,但这件事关系到政策,我们也不能表态。这样吧,你先干着,我们负责向市工商局反映情况,我们会客观反映问题的。”

不久,市里就组成了一个联合调查组,这个调查组进驻到武振海的厂里,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他们了解工人的作息时间,也了解企业家武振海的衣食住行和工作情况。他们把看到的和了解到的情况一一记录,也不下结论,就这样持续了4个月。

那时的改革形势一天一个变化,几个月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形势不断深入发展。天津市里的一位企业家终于给了武振海办厂一个肯定的答复:这符合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

武振海就这样得到了工商部门的批准,办起了天津市第一家合作经营企业。

在那时,武振海的忧虑并非多余,当时,旧思想观念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被戴上资本主义帽子后,不要说企业发展,就是个人也很难融入社会。只有得到政府的许可,才能消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