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富孩子
3395800000038

第38章 你肯定行(3)

试想,一个没有自尊心和没有人格的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旦孩子失去了自尊,也就会丧失了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勇气。

例如,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做错。母亲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可能会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你是小学一年级吧!”

当然,这种话也可能促使儿子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然而,像这种讽刺的话“你还在上小学一年级吧!”对于中小学生却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下,并不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每个小孩子都愿意大人说他聪明能干。父母骂他“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一样”等于说他“你的天资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照理说,在孩子受到老师或别人责骂“你什么都不会!”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母亲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认真地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

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不管外人怎么说他不行,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认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最后孩子就一定会努力拼搏,而不会沉沦下去。

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当然就会无所依靠,从而丧失信心,结果什么都不想做。

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大,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主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主动帮助母亲打扫。于是母亲觉得很惊讶,不自觉地说了一两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或“今天这孩子怎么变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

母亲说这种话原是表示对孩子进步的高兴,只是有些意外,所以说了这种“带刺儿”的话。不过,这种讽刺话,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要说为好。因为它同样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通过夸奖来消除孩子身上的缺点,通过夸奖来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孩子如果长期受到激励性的话语的影响,就会在心里形成正面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成为有爱心、有好奇心、有自信心、有成就感的优秀人才。

评价=成就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会建立起对生活的看法,形成为人处世的方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严重地影响着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道德发展。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材料。孩子的行为都会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和强化。孩子处理事物的方式、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孩子自尊、自信、自主性、意志力的形成,都受到父母态度的影响和强化,孩子越小,这种影响和强化就越重要。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

“说到才智,评价=成就。”

父母、教师及成年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能够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智力在平均水平以上,那么孩子的生活态度往往是积极的,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是乐观和自信的。这种暗示常常会促成孩子的成功。

父母对孩子较好的评价,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父母把自己对孩子能力和行为的期待明确地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和理解父母对他的希望。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评价比较好,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比较好。后一点比前一点更为重要。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建立在他感受到的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的基础上的,特别是父母对孩子评价的基础上的。孩子的年龄越小,这种评价就显得越重要。

一般来说,父母的评价常常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期望就是孩子的行动

父母希望孩子向什么方向发展,就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这样就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父母的期待和希望是需要孩子来完成的,所以,父母要巧妙地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希望和期待。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的孩子跟爷爷、奶奶的接触更多一些,可是爷爷、奶奶没有父母那样的期望。如果是这种情况,即使父母经常把自己的期望告诉孩子,但是要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期望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父母和家庭的其他成员对孩子的评价和期望应该一致,不要给孩子心理造成矛盾和冲突。父母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期望,就必须对孩子具体而明白地表面自己的期望。有些父母经常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希望他将来上名牌大学。两三岁的孩子是理解不了大学的含义的,更分不清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的区别。因此,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的期望更多的应该是具体的活动和行为,而不是空空如也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逐步接受父母期望的具体的活动和行为了。

为孩子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对一个人来说,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即使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孩子希望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却缺乏自信心,那就不可能实现他的愿望。只有有了信心,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只有一步步做得更好,才能更好得建立起信心。

父母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做得更好一些,也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信心了。如果父母虽然对孩子有较高的期待,但又常常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甚至讥笑和讽刺孩子,孩子就会很难建立起信心来。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愚笨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无形自我意向,就会缺乏信心,这就限制了孩子在行为和知觉过程中的努力,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预感,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注定要失败,因此,失败的命运就已经等着他们了。

父母的评价决定着孩子的前程

很多父母会持这样的观点:父母的态度是孩子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孩子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原因。有的父母甚至认为,他们对孩子的评价是很公正的。

我们要问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在先,还是孩子的行为实践结果在先?

这两方面的关系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父母的态度和孩子的行为实践结果是互为因果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有巨大的影响。

即使孩子的确差一些,父母以较好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给孩子更多积极的评价,也可能会帮助孩子建立起信心,孩子就会更努力地去实践。而父母的消极态度和负面评价只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孩子更不敢和不会去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其结果自然是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更差。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评价,孩子就会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努力,孩子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消极的负面评价,孩子就无法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实践,孩子就很难成功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进步,也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比如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等。

在人的一生中,这些能力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尽管有较高的智商,学习成绩也很好,但如果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不能和其他人正常交往,不知道如何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不知道如何与社会上不同的人打交道,那么,当他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适应下来。这种人常常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经常与其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等。

一个人的这些能力是在童年时代就打下了基础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父母如果积极鼓励孩子去和其他孩子交往,鼓励孩子和各种孩子交往,孩子就可以训练出很强的交际能力。父母如果有意识地让孩子在某种环境经受挫折,得到锻炼,孩子就会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如果父母害怕孩子失败,把孩子保护起来,那么孩子就会经不起风雨,见不得世面。

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父母是帮助、鼓励,还是讽刺、嘲笑,还是忽视孩子的挫折,甚至让孩子在挫折面前逃避,这是父母对待孩子的关键所在。

事实证明,父母对孩子持有消极和不良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往不良或不健康的方面发展;父母对孩子持有积极和良好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往健康的方面发展。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良好态度,可以帮助孩子在各种社会能力方面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建立起自信心,很好地发展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为一生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制造成就感

成功对任何人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对孩子的吸引力更大。

孩子只因为渴望成功,所以对很多事情都比大人执著。

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沙箱里玩沙子,一把一把地将沙子装进罐头盒里,罐头盒装满了沙子,又倒出来,又装。在大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一点成就感也没有。可是孩子则不一样,装满,倒出来,这就是成就。孩子喜欢捞沙,更喜欢捞沙所获得的成就感。如果孩子从来不能把罐头盒装满,他还会感兴趣吗?

一个五岁的男孩儿叫明明。一天,他把大块小块的木板搬到院子里去,用了许多力气,费了许多时间,终于搭成一座小小的房子。

搭好之后,孩子高兴地跑过来对他爸爸说:“快来看,爸爸,我搭了一座房子。”

这座房子虽然似是而非,但是毕竟是孩子的心血,父亲就极力地称赞他,叫他再去搭。明明搭好了房子,又到书房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动物。

画完之后他对爸爸说:“这是一头象。这是象的尾巴,这是象的头,这是象的耳朵,这是象的眼睛,这是象的嘴巴,这是象的鼻子。”

父亲看到孩子很兴奋,就连说“好”。

由此可见,孩子不仅喜欢做事,更喜欢成功。这是因为,事情成功了,一方面他自己觉得很有趣,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父母或教师的赞许。

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很好的,父母应当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鼓励孩子去做各种有益的事情。

鼓励孩子做事,应该注意事情的难度。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难度太大,孩子就很难完成,这样孩子就没有成就感了。没有了成就感,就会灰心丧气。孩子不像成人那样,一次做不成还可以再来第二次,孩子就不行了,一次做不成,一般来说,下次他就不会再做了。

所以,给孩子安排事情,应该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孩子第一次成功了,就会很高兴,就有了自信心,就想着去做第二次。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就越大;自信心越大,事情就越容易成功。

当然,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每次都太简单了,孩子也可能乏味,还可能助长孩子的骄傲情绪,甚至使孩子承受不住失败的经历。所以,事情的难度应该不断地增加,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成就感与成功是相互促进的。

美是外界事物典型和规律同人们利益的统一在人们情感中的反映,是真和善在人们心灵中的共鸣。人的审美能力,是智商与情商的统一。如果说,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正义感与上进心是智商与情商统一的中介,那么审美能力则是情商向财商转化的桥梁。由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社会的主流,所以要在市场经济中使自己的产品获得别人的认可,就必须按美的规律来造型。

这里的美,首先是心灵的美。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美。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只有自己的人品符合美的规律,才能取得名、利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