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富孩子
3395800000037

第37章 你肯定行(2)

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父母的责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比较缺乏信心,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择其要者,我们觉得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多方面的鼓励和表扬。

事实证明,能力再弱的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父母要从发现孩子的优点入手,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断地强化他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

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具有很大的权威性。父母不仅不要经常谈论孩子的缺点,更不能对孩子说结论性的话,比如说“笨蛋”、“你真没治了”等话。可能在父母而言只是一时随口而出,而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常常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父母即使发现了孩子的某些缺点,也要采用暗示的方法,以避免对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对孩子应当适当降低标准,让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对孩子的要求如果太高,孩子就很难实现目标,很难建立起信心。如果父母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地降低标准,孩子就很容易取得成功。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就会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充分的自信,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父母还可以适当夸大孩子的进步,让孩子进一步树立信心。孩子即使没有进步,父母也应该寻找机会进行鼓励。如果孩子确实有了进步,父母就应该及时夸奖他们“进步挺大”。这样一般都可以调动孩子心中的积极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孩子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对信心不足的孩子,父母应该进行适度的超前教育。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父母提前让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到与同伴一起学习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这很好学”,在别的孩子面前就会扬眉吐气,孩子可能比别的孩子还学得快,自然就会信心百倍了。

模仿奠定创新基础

模仿就是对人或动物、事物的表面现象仿效、照着样子做,这是创造的开始。模仿是孩子的本能,但是怎样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不少人不重视孩子的模仿,认为这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其起因就是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如果希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你不妨从引导孩子模仿开始。

尽早提供模仿的环境。

孩子能够坐的时候,父母就可以每天用童车推着他到户外去活动2~3小时,让孩子接触空气和阳光,接触美丽的大自然。父母也可以在草地上铺一块小毯子,放一些玩具在毯子上,让孩子挪动身体,伸手去抓,这就是模仿的早期准备。

尽量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

如果孩子不愿意在小围栏里玩,父母就应该让他出来。儿童教育专家研究认为,孩子在小围栏里玩的时间一般到半岁左右。如果到了九个月,父母还把孩子圈在小围栏中,对孩子来说,这与成人坐“监狱”没有什么区别。

孩子不愿意在小围栏中玩,不一定就是又哭又闹,而是他们在小围栏中玩烦了,根本不想再在里面玩了。如果父母不明白这一点,就会极大地阻碍孩子模仿的能力发展。因此,父母要尽可能给孩子开辟一方新的天地,不要因为怕麻烦、图清闲就长时间地把孩子“关在”小围栏中。

俗话说:“孩子岁半,翻坛倒罐。”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可能会打破一些东西,干一些“坏事”,但是这应该是无所谓的。容易打破的东西要收拾好,衣服脏了洗一洗就可以了,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在乎这些。

巧妙引导孩子正确模仿。

对孩子来说,什么都是值得模仿的。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很感兴趣,总希望像父母一样能够做各种事。观察资料证明,孩子认为最感刺激的事也最愿模仿的是学电影电视中的“坏人”。“坏人”叼着烟,跷着腿,打打杀杀,飞檐走壁,披着衣服,戴着墨镜——在孩子的心目中,这实在是太威风了。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就必须进行正确引导了。孩子模仿的对象应该是健康的。比如模仿医生看病,孩子可能会用椅子摆成医院,像模像样地给玩具布娃娃看病,开药,打针。这种创造性模仿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学会生存,从小树立为别人服务的理想等。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模范对象,因此,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孩子2~3岁的时候,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不断加强,大脑结构日益完善,可以认识更多的东西了,这是模仿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最需要有玩伴。父母每天都必须抽出一定时间来陪孩子玩,这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小动物为伴了,他们常常会摆出“小大人”的样子,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那一个”、“你别动,我会”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逐渐增加模仿的难度,比如进行律动表演,可以按照乐感、调式、节奏、感情色彩等要求,让孩子做十分丰富明快的动作,很多孩子都会模仿得惟妙惟肖。

孩子也要面子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人的面子是很重要的,尤其中国人更爱讲面子。这不是坏事。可惜往往大人只知道自己的面子,而不注意一点孩子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的面子,尤其是在他们生活和玩耍的圈子里,如果他们的这种尊严被伤害,他们感到的耻辱往往比父母还厉害。

说起面子,我们更喜欢用另一个词汇:尊严感。因为面子往往是指一种表面的虚荣,而尊严感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的尊重。针对我们这本书的主题,我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尊严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历史上那些成功人物虽然个性不一,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都多少有点“士可杀、不可辱”的特点,例如韩信成功就是因为尊严感。

所以,我们强烈建议:做父母的绝对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事实上,家长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却是常有的事。

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件孩童时的事情。他生来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像个烂沙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练唱。母亲听了烦躁,就说:“你这哪里是唱歌,只在嚎叫!”这句无意中的评价,使他不但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还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一句:“我是嚎叫,你是猪叫!”但是这种话出自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因此,这种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什么事情他们都代替孩子作主。其中最常见的情形是:孩子的同学来找他出去玩或者上街,母亲也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假思索地代他说“看书,不去。”

母亲虽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子却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这是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他有自己的生活圈,有他自己的朋友,有他自己的世界。在他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母亲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学面前指导或者指示他的行动,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孩子当然会觉得很扫面子。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孩子还会故意不听话。同时,一旦同学们发现某人样样事都不能作主,就不会再找他玩耍,也不再接受他,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即使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极端不合理,是邀孩子出去胡闹,需要禁止,对孩子的教导也应该避免在孩子的朋友或同学的面前进行。有什么不对和不妥的地方,应该等到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提醒他:“刚刚……”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得多。

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父母所理解或为父母所忽视,以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这些都值得做父母的人警惕与注意。这里就存在一个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问题。

父母要求子女尊重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中外公认的道德。但是,今天在这里却谈父母也要尊重子女,可能很多做父母的人会认为是不能接受的。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所以子女尊重父母天经地义,千百年来都如此。然而,这并不是说受教育和被教育者就不应该也受到应有的、起码的尊重。当然,这个尊重主要是指他(被教育的人)的独立的人格。

面子问题是人格问题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一个孩子养到八九岁,他就会有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进中学以后,他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独立的人格,并已经有了一些善恶和是非的标准与概念。对孩子的这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尊重。而且事实上,我们做父母的也大都这样做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时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侮辱了孩子的人格,也并不少见,只是常常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罢了。小孩子在家里不免会乱拿东西,而且用过了又不放回原来的地方。于是当父母要找一个东西用却找不到时,就会问孩子把东西拿到哪里去了。如果孩子真的拿了,而且经母亲一问马上就记起来,那当然很好,很快就可以把东西找出给母亲送去。可是如果孩子没有拿,就往往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有的孩子既好奇又调皮,总觉得大人做的一切都新鲜,于是喜欢在爸爸不在的时候,拿他的钢笔写一写或做功课。等爸爸发现了,才“物归原主”。这些小事发生多了,就会在父母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东西一时找不到了,马上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或某一个孩子拿了。

比如说母亲又找不到自己的剪刀,就问孩子:“你又把我的剪刀放在哪里去了?”

孩子说:“我没有拿你的剪刀。”

母亲又在她常放剪刀的地方找了找,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又问:“你没有拿,我怎么会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如果孩子确实没有拿,为了澄清事实,孩子只得说:“我确实没有拿!”

这时,如果母亲比较冷静,可能就不再追问下去,自己再去找。这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可是有的母亲比较主观,不相信孩子,往往就会凭过去孩子拿过后没有放回原处的经验,一口咬定是孩子拿丢了,不敢认账:“撒谎,一定是你拿了,忘记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没有拿,母亲不信,反而说他是撒谎,孩子心里当然会感到十分痛苦,而且还说他是撒谎,这实质上也是对他人格的一种侮辱。然而主观武断的母亲却观察不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过了几天,母亲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或什么地方发现了剪刀,才恍然大悟,是前次自己放错了地方,没有放回原处。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不少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视。

无意间的伤害,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也容易造成父子母女间感情上的隔阂。

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好的父母还应该培育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