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富孩子
3395800000024

第24章 打破成功的瓶颈(3)

目前最令人悲哀的是这样一种现象:父母往往物质上对孩子无微不至,而在心理上对孩子却很吝惜,甚至刻薄。

以下的做法,对孩子的精神发展非常不利。

对孩子冷漠。

爱的剥夺对孩子的心灵伤害至深。有的父母不缺孩子的吃穿,却对孩子不管不问,不拥抱孩子,不和孩子一起玩,视孩子为负担,把孩子扔给保姆或者爷爷奶奶。这样的条件下长大的孩子会感到生活根本就没有意义,对人缺乏信任,冷漠,破坏欲强。容易和其他遭遇相似的孩子混在一起,形成犯罪小团伙。也容易被其他的成年犯罪分子所谓的关心拉下水。一个缺衣少食、干重活儿的孩子,如果有温暖的家庭,不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而如果情况相反,孩子的人格发展极有可能出现问题。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有奶未必就是娘”。

隔离孩子。

美国曾经有一个极端的案例,一个出生后一年多就被关在小厕所间的女孩儿,在十多岁被发现时,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连说话都不会了。现在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出外不安全,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孤单得不得了。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孩子们就可能受到人际关系问题的困扰。

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力。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在游戏中,孩子能获得快乐。现在的父母往往对子女期望很高,让孩子每天都是要么做作业,要么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让孩子每天忙得喘不过气。不让孩子玩的另一个后果是导致孩子厌倦学习。父母剥夺了孩子游戏的快乐,也使得学习中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变成了负担。

忽略孩子的进步。

在孩子看来,每当他取得一点进步,就值得好好高兴一番。有的父母不懂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者担心孩子听到表扬之后骄傲,就老是批评孩子,不把孩子的进步当回事儿,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认为自己真是没有用,丧失了进步的动力。

损伤孩子自尊。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毫不留情地数落孩子,揭孩子的短,让孩子感到无地自容,也容易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社会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做“标签效应”,意思是说,对人的看法就像给人贴了一个标签一样,使得此人以后做出与标签相符合的行为。父母当众说孩子调皮不听话,就是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以后即使孩子有了改变,别人对孩子的看法还是很难改变。

迁怒于孩子。

有的夫妻因爱成仇,离婚后不许孩子和另一方接触,在孩子面前辱骂另一方。孩子看到自己最亲爱的两个人如此相待,哪里还会相信有真正的关爱?还有的夫妻,每当看到孩子就想起对方,不由得怒从心中来,责骂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将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虽然心中渴望爱情,但是又心怀恐惧。在感情问题上非常敏感,也容易出现问题。

破坏孩子心爱的东西。

小孩子往往有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他心爱的东西。另外,孩子对小动物的喜爱、亲近更是一种天性。父母在看待这些东西时,往往会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堆破烂。

有的父母不仅自己动手,有时还逼着孩子亲自扔掉、破坏掉这些东西。现在的孩子大多有玩具、宠物,它们有时候扮演了孩子的朋友的角色,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宠物,对玩具娃娃小心呵护,实际上是在锻炼自己如何去关爱他人。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不懂得体贴别人,却没有想一想,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有意识地引导他如何关爱。

偏才岂能成为天才

许多人只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门知识,他们认为学得太多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塞德兹看来,各种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仅学一门,只能使孩子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

片面的教育只能让孩子拼命地学一样东西,将全部宝贵的童年都一门心思地集中一处。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犹如白痴。

难道这样的孩子能够称得上“天才”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能说明这是人们对“天才”一词的误解。

塞德兹以“神童”里斯米尔的例子说明这一问题。

报纸上曾报道了“神童”里斯米尔的事迹。这个只有六岁的孩子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天赋,能准确地描绘人体,并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都有极准确的把握。人们都在沸沸扬扬地谈论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几乎异口同声地断定这个孩子将会是一名艺术大师,因为他只对绘画有很高的天赋,在其他方面却很平庸,这足以说明他的天赋是先天性的。

这件事引起了塞德兹的注意,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他的教育思想将会面临一次打击,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后天的培养。如果这个孩子的才能真是来源于所谓的天赋的话,那么这将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反证。

一天,塞德兹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访问了这个孩子以及他的父亲。

孩子的父亲对塞德兹的到来感到很高兴,一再诚恳地要求塞德兹指导他的儿子。

里斯米尔的“画室”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和装饰品,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体解剖图高挂在最主要的一面墙上。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孩儿在画架前坐着,他便是里斯米尔。

孩子的父亲拿出许多参展证书和获奖证书说:“这些都是里斯米尔的。”

这些全是儿童美术大赛的参展证明,有区域性的,也有全国性的。

但塞德兹发现里斯米尔始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墙壁。

塞德兹奇怪地问这位父亲:“里斯米尔在干什么?”

这位父亲说:“他一定是在思考。”

“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思考?”

“恕我直言,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并不完全真实。他们说我儿子的才能来自于天赋,我可不这样认为。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才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我对此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你也看见了,他无时不在考虑绘画的事。可以这样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和勤奋。”他解释道。

“那么,除了绘画以外,里斯米尔还在学习什么?”

“绘画已经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不可能再学其他的东西。何况,我认为只有用心一处才能有所成就。既然想成为画家,那么就应该有所牺牲。”

他这样一说,塞德兹才明白了为什么里斯米尔会有那么一种古怪的表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的那种表情完全是白痴的表情。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几乎对其他的事一窍不通。他既不会认字也不会书写,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爱好。里斯米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求末。塞德兹判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果然,几年后里斯米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没能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取得任何的成就。

一项都不能少

在小威特学有所成后,人们开始议论起老威特培养孩子的动机。有人认为他是在用造就学者的目标来教育儿子的;还有的人则更赤裸裸,认为他是想造就一个神童而一鸣惊人。老威特对此感到委屈不已,认为这是对他教育目的的误解。

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

我喜欢身体和精神都全面发展的人。以我儿子为例,每当我看到儿子只热衷于希腊语、拉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即想办法纠正他这种倾向。

人们以为我只是热衷于发展儿子的大脑,这是错误的。我不喜欢没有爱好和常识的人。我和妻子同心协力培养儿子在常识、想象力和爱好等方面的能力。我还努力培养儿子的情操和情感,使他具备高尚的道德和爱憎分明的品质。

我讨厌所谓学者。所谓的学者都是些呆头呆脑、形同枯木、板着面孔、难于接近的人。他们只懂得自己的那一点专业,为了显示他们有高人一等的学识,不论对谁、走到哪里,总是一味卖弄他的专业,不管人家是否欢迎。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他们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问题等发表的拙劣看法,也会成为人们的笑柄。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再听听他们所说的或看看他们所写的东西吧,他们用一些很少听到过的学术用语和难于理解的装腔作势的话,让人不知所云。他们视那些具备常识和爱好广泛的青年为凡夫俗子,贬低那些善交际、具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怎么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学者呢?说我要造就神童而一鸣惊人的说法,更只不过是诬蔑而已。什么是神童呢?不就是温室里的花草吗?!如果我有把儿子培养成什么神童的企图,那我不就成了伤害他人、冒犯神灵的人了!

一般说来,儿童智育方面的超前发展容易锋芒毕露,例如我们曾经耳闻的,某某孩子8岁时就已学会了6国语言、某某孩子刚9岁就上了大学、某某孩子年仅1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等等。但是,对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育到底如何,一般容易为父母和周围的人忽视,而且也不易被人们作为衡量他们才能的尺度。

对此,老威特的做法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关注。他的理想是要把威特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与其说他是智育莫如说是德育。他这样做也符合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位严肃认真的牧师,因而特别注意对儿子性情方面的培养。威特从小就受到特别虔诚的教育,凡与他相识的人都夸他“像天使般的纯洁”。他确实是个非常虔诚的、富于情爱、和蔼可亲的孩子。他从未跟人争吵过。对待自然,不要说动物,就是一朵野花他也舍不得乱摘。

威特所受的教育和所取得的成就,大致如上所述。可能有人要问,受到那样的教育,他的健康是否受到了影响呢?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威特不仅在小时候,就是长大以后也一直是非常健康的。语言学家海涅在一封信中写道:在威特10岁时,他考过威特。当时他不仅为威特的非凡语言学才华而诧异,同时也为他的健康、天真和活泼,以及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没有任何不正常之点而惊讶。

也可能有人认为,威特受到那样的教育一定是光坐在书桌旁啃书,从而使天真浪漫的少年时代在毫无乐趣之中度过的。

然而这也不是事实,德来登在一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没有比品尝真理的滋味更为幸福的了,享受到真理的幸福是永生难忘的。

从小就享受到真理滋味的威特,比任何一个儿童都要幸福。而且,正如前面已经叙述过的,由于父亲的教育是非常优秀的,小威特单纯坐在桌旁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是很少的,他有着充足的时间尽情游戏和运动。

由于威特从小就通晓事理,知道很多其他儿童所不知道的事,而且对每件事都有成熟的看法,所以孩子们和他一块儿玩时都感到很愉快。他的知识是其他儿童所望尘莫及的,他却一点也不骄傲,也绝不嫌弃和看不起其他孩子。即使有的孩子无理取闹,他也会圆满处置,绝不做同他们争吵的傻瓜。自古以来人们就说“学者必痴”,可是威特无论在小时候还是在长大以后都不是枯燥乏味的书呆子。在他的脉搏里自小就流淌着文学的血液,他不仅从小就精通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很早就写出了优秀的诗词和文章。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研究但丁的天才,成为研究但丁的专家,也绝不是偶然的。

从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就是从个人身心素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过程。

本来,按世俗的眼光来看,自然科学是最不偏不倚、最没有政治色彩和政治风险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都不怕”。按理说,天文学属于自然科学,应该四平八稳、走自己的路了。但哥白尼所遇到的遭遇说明事实并非如此。不但社会科学、而且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任何突破性的进展都会牵涉到人的利益问题,一是原有理论、技术提出者的名誉地位,二是原有理论、技术现在的和潜在的受益者。他们同新的理论和技术的提出必然构成利益冲突。因此,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特别是原有理论和技术的既得利益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势力要大于新理论和技术的提出者。正象哥白尼说的,“任何有才能的人总会受到外在世界的压迫”。一个人只要不愿做书橱,不但得有才气,还要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勇气。这勇气属于情商的范畴,要从小培养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