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富孩子
3395800000012

第12章 富人是怎样炼成的(2)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孩子不能完全明白。当孩子没有做错什么事,却受到父母的冷遇或训斥,父母的反复无常会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有时又感到万般委屈,在父母面前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在言行上优柔寡断,遇事六神无主。

容易造成孩子对成人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父母对孩子时冷时热,往往使孩子认为大人们情绪古怪,不可信任,不值尊敬,而疏远父母及其他人,看不起周围的成年人,容易养成孤僻、清高的性格。

“冷热病”如此有害,做父母的就应该注意少犯或不犯。不管自己的心情好坏、空闲还是忙碌,对孩子要一如既往,该指导的指导,该关心的关心,使孩子感到父母永远在爱着自己,关心着自己,从而给孩子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孩子的健康身心

现代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舒适,这是人类文明演进的结果。但是就像任何别的东西一样,城市生活让人们失去了和广漠的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从而失去了从大自然的宏大、深邃中吸取智慧之源的可能。因此,让孩子走向自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我们认为,某些现代人一定程度上所具有的那种琐碎与庸俗,也许正是整天蜗居在钢筋、水泥搭建的室内所导致。

我们指出这一点,因为这种结论与本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缺乏想象与诗意的人生,往往是苍白的;没有远大志向的人生是琐碎的。两者又往往正是很多条件优越的孩子必须引起注意的。

因此,我们呼吁:解放孩子吧!最好带孩子到广阔的大自然里走走,让孩子回归到广漠的天地中去,在那里他们肯定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

人类的童年本来就属于大自然。应该经常带孩子去郊野,去农村,观察各种家禽动物,观赏迷人的自然风光。与此同时,父母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与孩子做一些童话游戏,这样也可以逐步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培养良好的意志和道德。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

花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自己的眼睛赏花是用心灵的窗户进行心理按摩的好方法。一个人置身在花木之中,以花为伴,与花交友,一般都会使人心旷神怡,身轻气爽,忘记心中的不快。孩子忧愁的时候,不妨带他去公园等有花的地方排泄一下。

这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一种弥补。

因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已经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书”,忘记了大自然是广阔的多姿多彩的生动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

渐次认识大自然

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一个由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天地。其中,大自然以它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不宜一览无余地露在孩子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大自然的面纱,使大自然的美貌在孩子的心灵上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聚起来。

潜心启迪孩子智慧

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

到大自然中“玩”出智慧

孩子从一出生就主要在家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因此,只要孩子具备了走出家门的能力,父母就应该尽量地带着他们出去,比如旅游、逛公园等。父母应当有目的地组织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要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

卢梭在其巨著《爱弥尔》一书中强调,幼儿的生命力绝不软弱,而极为强壮旺盛。平常我们看到幼儿整天忙着活动,这就是生命力旺盛的最好表现。

可是很多父母认为,幼儿是幼小的,所以是软弱而未成熟的。说幼儿的未成熟,这是绝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如果把未成熟看成比“成熟”的价值低,这就不对。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认为未成熟的“未”绝不是否定性、消极性的语词,而是具有肯定性、积极性的词语。并且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未成熟”正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所谓“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认为,幼儿从小就具备了表现性、创造性、建构性等特质。孩子的这一系列表现毫无做作之感,就像一粒种子,正要发芽、生根,虽然还没有成熟,却充满着内在创造性的冲动。他们的动作或结果虽看起来不成熟,但是却充分表现出无比的“活力”,父母们看了也会深深感动。

幼儿的成长,不论是知识的学习、人格的建立、身体的锻炼、与人的交往、美的追求,绝不是只靠言语就可以学会的,而必须让幼儿全心全意进行活动,尽情地玩,他们才能有真正的体会。

英国幼儿教育专家伍德女士认为:最容易吸引幼儿注意的莫过于由他们的经验和视野能领略的事物和环境,而幼儿们串连这一切讯息的途径就是“玩乐”。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就只会“玩”。

她反对父母“想要教什么”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心理,提醒父母要注重幼儿的真正生命力,只要幼儿喜欢的,就让他们去玩、去尝试和活动。

实践证明,长期感受“童话氛围”的孩子,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都会超过很良少接触“童话氛围”的同龄孩子。

这就要求年轻的父母们要想方设法为孩子成长创造契机,尽可能在家庭环境中创设“童话氛围”,潜移默化地启发熏陶孩子,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心理素质。让孩子把童话当作认识世界的工具、走向生活的阶梯,一步步长大成人。

体验学习法

年轻的爸爸妈妈都“望子成龙”,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进行“大规模”的智力投资,却偏偏忽视了既省钱又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体验学习法。具体而言就是让孩子直接进行生活经验的积累,从大自然中找到他们心中问题的答案。

心理学研证明,孩子的许多问题仅仅由父母和老师通过语言来回答,效果是不会很好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的缘由或目的想象,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孩子问“是什么”时,父母往往可以随口解答,但当孩子进一步探求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提出“为什么”时,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进行回答了。而有些问题实际上可以暂时不要回答,而是让孩子去观察和动手验证,这样收效会更大。

因此,我们建议,有条件的话,父母可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在节假日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增长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到孩子的课本上提到的那些充满文化气息的名胜古迹,让孩子亲自体验文化!当孩子在课堂上读到“夕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如果他曾经到过,亲眼见过这样的景致,他与其他孩子的感受自然会不一样,那么孩子的记忆就会深刻得多。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记性不好,记不住老师讲过的东西。其实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缺少直接的经验和兴趣,因此对老师讲的觉得索然无味的结果。

在更多的空闲时间里,还可以利用游戏让孩子自己寻求答案。孩子是在游戏中长大,在游戏中满足求知欲的。当他们热衷于游戏活动时,父母应尽量帮助他们,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

在游戏之前,还可以给孩子介绍各种工具、材料的用法,并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他们自己先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才给予一些帮助。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发展智力。

关心孩子睡眠,促进大脑发育

“吃”、“喝”、“拉”、“撒”、“睡”是每个人都必须天天面对的事情,因此怎样让孩子睡好觉,是父母必须重视的问题。让孩子睡好觉,不仅使父母能够得到更好的休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人们经常用“贪吃贪睡不干活”来责骂那些懒惰的人,好像睡觉是一件坏事似的。

甚至在科学上也存在这种偏见:科学家对睡眠的机制与睡眠缺乏的严重后果研究得很多,但对人们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有那些正面的好处却知道得很少。直到最近,美国研究人员才发现,

睡眠其实对于动物大脑的早期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在幼猫发育的关键时期,睡眠极大地促进了大脑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他们将实验猫分成两组,然后让其中一组的实验猫睡眠6个小时,另一组实验猫则不让睡觉。结果发现,前一组实验猫大脑内部发生变化的数量是另外一组的两倍。

科学研究表明,在大脑早期发育中,大脑发生变化的能力即神经细胞的成长与相互之间联系的增强是十分重要的。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表明睡眠的功能之一就是巩固清醒时的经历对于大脑皮层可塑性的影响,将记忆长期储存起来。

可见,适度睡觉是健康的保证,更是大脑健康的保证。这一点对成人如此,对少年儿童更是如此。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应该根据科学的规律和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孩子制定一个睡觉的时间表,以便保证孩子能够得到足够的睡眠时间,而且这个时间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变,即使遇到特殊情况也要坚持。例如,当家里面来了客人,或者是正逢节日等情况,父母们往往会允许孩子多呆会儿。我们认为这是应该力求避免的。因为睡觉时间越明确,孩子就越容易按时去睡觉。

不过,这里我们提醒读者注意,许多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他们往往把“天黑了”当作孩子上床睡觉的标准。这会导致孩子在夏天不能睡足,因为冬天天黑较早,而夏天白天较长,天黑得要晚许多。

那么,为了孩子的健康而让他们睡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发现下面的几点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地进入梦乡:

给孩子的生活上个“发条”。

任何人都一种愿望,就是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让孩子在睡觉这件事上养成一个定时进行的习惯性行为,他们就会在睡觉准备活动之时就想到上床睡觉的时间要到了。

例如,父母可以对孩子讲清睡觉的具体时间,当这个时间到了的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聊聊第二天的打算,告诉他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取出来等,也可以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等。例如在睡前给孩子朗读《格林童话》,读上两三个童话之后,孩子往往会自觉地说:“好了,睡觉了。”

如果父母每天都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应该上床睡觉了。

睡前给孩子营造安静、温馨的气氛。

打闹或者其他剧烈的活动都会影响孩子按时上床睡觉。

父母要提前半小时就让孩子做安静的活动,这样孩子才能放松。不要让孩子睡觉前用枕头打仗或进行打球等游戏,可以让他读书或讲故事或者听音乐。

研究表明,孩子白天玩得太累也会影响他按时睡觉。在孩子睡觉前营造一种温馨而舒适的气氛,让孩子感到宁静而安全,是孩子能够按时睡觉的好方法。许多孩子在睡觉之前喜欢听父母讲故事,或者是父母编的故事,或者是童话歌谣,这样可以营造一种比较温馨的气氛。

让孩子在陌生环境下获得安全感。

如果是在亲戚、朋友等陌生的环境睡觉,在睡觉之前父母要尽量让孩子感到安心,否则他们往往会由于害怕陌生环境而不能很快入睡。在陌生的环境下,很多孩子到了睡觉的时间而不睡觉,是因为他们感到害怕。如果是这样,父母要想办法搞清孩子害怕和担心的原因,让孩子把这些原因讲出来。父母要一一地帮助孩子解释,这样就可以减轻他们的焦虑了。

这在一两岁的孩子身上最容易发生。

小孩子,特别是刚刚学走路、还不懂事的孩子,往往在不太熟悉的环境中时会感到害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常常喜欢从某种固定的程序或者从某种物品中获得安全感。这些东西父母必须经过细心的观察和体会才会发现。例如,有的孩子睡觉前必须做某件事,例如一定要把某种玩具放在床上等。父母们不要取笑孩子的这些行为,也不要无端地加以限制。可能有的父母认为这是不健康的“恋物”行为,其实没有必要这样担心。因为摆上某些熟悉的玩具这种习惯使陌生环境变得相对“熟悉”一些,可以帮助孩子安安心心地离开父母进入梦乡。

养成习惯,让孩子按时睡觉。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无故”不愿睡觉。

孩子不愿睡觉有许多原因,比如说怕黑、担心自己不能准时醒过来、害怕一个人睡觉、喜欢玩或看电视、想让妈妈在身边关照自己等。然而,让每个孩子学会按时上床睡觉,是一个家庭必须做到的事情之一。父母如果不想让家里乱作一团,就不能让孩子在这件事上有选择的余地。如果父母在这个事情上让孩子自由选择,就等于父母在这件事情上自动放弃了安排孩子的权利。

按一般情况看,孩子是肯定不会马上就上床睡觉的。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按时上床睡觉,总是利用一些办法,比如数数,允许孩子再多呆一会儿。但是,这样的父母常常会遇到孩子不上床睡觉的麻烦。父母哪怕稍稍松一点口,机灵的孩子也会乘虚而入,故意拖延上床。事实证明,父母让孩子按时睡觉成为了发生在父母希望休息时的一场与孩子的“战斗”。

父母要解决好孩子夜间经常跑出房间的问题。

父母用了不少时间把孩子安顿在床上睡觉了,可是,还不到十分钟,他又跑回客厅向你要果汁或提出其他要求。

父母要让孩子马上重新回到床上去,并把闹钟定在几分钟以后才响,告诉孩子铃响之前会到他的房间看他。如果父母回来时他好好躺在床上,就抚摸他的后背作为奖励,满足孩子皮肤触摸的需要。以后逐渐延长看他的时间。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直到他完全入睡。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白天的时候,妈妈和孩子躺在一起,让孩子闭上双眼,妈妈语调柔和地给孩子描绘这样的情景:“浪花正在轻轻拍打海岸,然后又静静地退了下去。浪花又轻轻地拍打海岸,然后又静静地退了回去。”妈妈反复地讲这句话,让孩子安静地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浪花,脑海里出现这种情景。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心理暗示方法,还可以开发孩子的右脑,训练创造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