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自己解脱自己
3394200000024

第24章 调整自己错位的生活(1)

1、乘车恐惧——把乘车当成去郊游

在生活中,有些人害怕乘坐某种交通工具,如飞机、汽车或轮船等。他们不是简单的害怕晕车、呕吐,而是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恐惧心理,这就是乘车恐惧。乘车恐惧者明知乘车没有危害,害怕是不切实际、不必要的,但却无法控制焦虑和不安,为此主动回避乘车。给人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给人的心理造成焦虑的影响,必须努力克服。

【专家诊断】

乘车恐惧是指对乘坐汽车或乘车经过某一特定区域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焦虑情绪,以致害怕乘车的现象。关于乘车恐惧的病因,至今尚不太清楚。但诸多看法认为,乘车恐惧与患者过去的某一特定经历有关,对这一特定经历的条件反射可能是诱发乘车恐惧的病理机制。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当患者遭遇到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这一事件即成为恐惧性刺激,而当时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惧的刺激(无关刺激)也同时作用于患者的大脑皮层,两者作为一种混合刺激物形成条件反射,故而今后凡遇到这种情景,即便是只有无关刺激,也能引起强烈的恐惧情绪。如患者经历了一次车祸,车祸才是导致恐惧的条件刺激,而类似的汽车则是无关刺激,由于这一恐惧情景的泛化,类似的汽车也成了恐惧源。

时间久了泛化会引起严重的病理反应。正如一次出车祸,10年怕坐车那样,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采取一些手段使一个4岁的孩子对兔子害怕,结果很快这个孩子害怕起一切有毛的东西,例如狗、长毛绒玩具,甚至长着胡子的人等。

李明是一家某企业的职工,家离公司乘车有半小时路程。一直以来,他都是乘公共汽车上下班,从无晕车、恶心的反应。一次归家途中,前边一男青年骑自行车抢道猛拐弯,公共汽车被迫紧急刹车,乘客因惯性作用被弄得东倒西歪。李明在车上站着,身子不由自主地往前猛冲,差点摔倒,当时他吓了一大跳,从此,一上车心里就感到紧张、恶心。逐渐害怕乘车,只好步行一个半小时去上班。

小赵是一个待业青年。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有一次去搭车,汽车刚一发动,不知怎么搞的,他突然惊慌起来,顿时浑身颤抖,心跳加剧,呼吸急促,他赶快下了车,从此后,就一直不敢搭汽车了。初中毕业后,不知怎么又出现了更奇怪的情况:去看电影心里不好受,去爬山心里也紧张,觉得地球仿佛在转动,还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发展到现在,只要想到什么可怕,就能使心跳剧烈,心神不定。开始,他以为患了心脏病,多次去医院检查都说心脏正常。现在整天担惊受怕,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更不敢出远门。他十分苦恼和痛苦,不知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赵患的是乘车恐怖症,主要是由童年的经历造成的。小赵在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个星期天,他和母亲准备进城去买东西。公共汽车开来了,母亲牵着他正要登车时,车子的刹车失灵,突然向前滑行起来,滑进了路边的水田里。他和母亲尚未上车,所以没有跟车子一起摔到田里。不过车上的人也没遭难,最严重的也只是受了点轻伤。但他母亲却对他和后来碰到的熟人说:我们是福大命大,刚才真是危险极了!后来,他回想当时的经历时,也觉得可怕,他想的是:当时他和母亲如果登上了车,一定是站在门边,车一滑动,肯定会摔下车来,一定会被车子的后轮碾死,于是他由此有了乘车恐惧。小赵起病于一起轻微车祸,病情发展于心里对事件严重性的想象,再加上以后的有意回避,恐惧感越来越严重,伴有较重的心理焦虑症。

【心理处方】

如何消除乘车恐惧呢?

1) 可用行为矫正技术。有个男孩因为怕鬼而晚上不敢入睡,请家长反复向他讲述鬼故事,要求他每次听了故事后不能做出逃避反应,让男孩被迫认识到他的种种想法及恐惧其实根本伤害不了他,这种治疗表面上看起来是增加了男孩的恐惧,实际上男孩的恐惧随着可怕的描述反而逐渐降低了。鬼故事讲了四遍后,男孩终于明白并没有鬼来伤害他,根本就没有鬼。后来,这个男孩非但入睡毫无困难,而且还向人炫耀自己会编恐怖故事。

2) 与亲人或朋友一同乘车,并各自坐在一边,装作不认识。车子启动后,如果感到紧张,如发抖、冒汗,想离开座位找依靠等。这时,亲人或朋友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直到终点站。下车后,亲人和朋友要鼓励患者说:今天你练习得不错,总算坚持下来了。可以看得出,你在车上确实很难受。实践证明,你在焦虑时忍耐住不舒服的感觉,焦虑症状实际上就迅速减轻了。这是你用行动战胜困难的顽强表现。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治愈你的心病。如此不断锻炼自己,逐渐克服乘车恐惧。

3) 平日做松弛训练,坐车时一旦恐惧发作,可用此松弛疗法保持全身肌肉松弛,长途旅行学会乘车打盹,既可积极休息,又可避免恐惧发作。

2、上学恐惧——既学到知识,又交到朋友

所谓的上学恐惧症并非专业的医学术语,只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某些心理问题的描述。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注意力降低、疲劳、失眠,有时伴随头痛、胃痛、肚子痛等身体上的不适。这种上学恐惧症并不罕见,特别在新学期开始,孩子们从轻松的假期重新回到校园感到不适应,更加重了对学校的恐惧。而且,这种上学恐惧症不仅常发生在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聪明的孩子也有恐惧情绪。

【专家诊断】

孩子出现上学恐惧症的原因有:

1)饮食不当

在假期里,学生们没有什么学习上的压力,脑力劳动减轻,精神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同时活动及体育运动量相对减少,家长也想借此时机给孩子补养身体,学生们的进食往往没什么节制,从而造成营养过剩,使身体发胖,有的学生还暴饮暴食,甚至会出现急性肠胃疾病。

2)荧屏伤害

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上网是许多学生在假期中的重点项目。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废寝忘食,连续十几个小时打车轮战。久坐不动,缺少运动,会造成大脑疲劳,给眼睛、肢体带来损伤,并造成睡眠的不足,导致脑垂体分泌生长素不足,影响身高增长。

3)起居无序

由于假期没有明确的作息时间,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睡眠时间得不到保障,体内生物钟发生紊乱,造成食欲减退,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振。

避免孩子患这类心理疾病的前提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只一味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也要有意识地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

【心理处方】

对于已经患上这类心理疾病的孩子,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治疗。

首先,父母要与校方沟通,采取正确积极的教育方式,尽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这类心理疾病的孩子内心是非常抑郁和脆弱的,如果用不良的方式疏导孩子的心理,就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

其次,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收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再次,可请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如心理疏导、暗示疗法,急性发作时,可配合使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只要相关各方密切配合,就会减轻孩子的紧张心理,就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上学恐惧症。

3、虐待——让爱挡住你的黑手

虐待心理实际是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一通。

【专家诊断】

过度焦虑情绪是常见的引起施虐行为的一种原因,而焦虑症患者更容易出现烦躁不安,过度紧张和过分警惕,极端的时候甚至出现一些伤害性行为。一般来说,焦虑症被分为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发作两大类。前者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患者经常出现焦虑和烦恼、不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和过分警惕的表现。而后者以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发作,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为特点。其临床表现往往有惊恐发作、预期焦虑和求助回避行为等。焦虑和抑郁其实是相对的,一个是对未来的担忧,一个是对过去的痛苦。焦虑往往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它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外显为行为方式。如果一个人久陷焦虑情绪而不能自拔,内心便常常会被不安、恐惧、烦恼等体验所累,行为上就会出现退避、消沉、冷漠等情况。而且由于愿望的受阻,常常会懊悔、自我谴责,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精神变态,这便是焦虑症,或称焦虑性神经症。

【心理处方】

对于因为焦虑而出现施虐倾向的孩子,不应该单纯地给予指责和斥骂,而要引导其用正确的方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疏导他的心理问题。

有焦虑问题的人,可以采取一些自我治疗措施:

1)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

2)自我松弛

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像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

3)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而发病时只知道痛苦焦虑,不知其因。在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

4)自我刺激

焦虑症者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此时患者可有意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读一本有趣的书。

5)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

6)情况比较厉害者,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药物。

4、电视孤独症——真实的世界更精彩

长时间地看电视并且极为孤独的症状,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电视孤独症。儿童心理学认为,电视孤独症多发于三岁以上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大多对父母和同龄人漠不关心,对电视以外的事物视而不见,不爱与人交流,只愿意和电视中的人物交流情感,有时甚至误以为自己就是电视节目中的角色。另外,这样极端孤独的儿童,语言发展大多比较迟缓,有时给人以言语单调、刻板、重复的感觉。

【专家诊断】

近年来,外国有学者发现,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见于3~7岁的儿童。

国外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患电视孤独症的孩子会长时间地看电视,觉得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这类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对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波动不稳。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行为模仿性较强,过多地看电视,可使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电视看得越多,对儿童的影响越大。

这些孩子由于处在孤独之中,既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他人的存在,

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严重变态。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看电视是儿童接受形象教育的有效方法,殊不知看电视也会患上电视孤独症。因为,患儿长时间地看电视后,就会觉得离不开电视,整日与电视为伴,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伙伴;不看电视就会焦躁不安;看电视时讨厌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似乎自己就是电视剧中的人物,甚至发展到自言自语等反常状态。

【心理处方】

染上电视孤独症,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成长发育会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

在生活中,家长要从以下几点重视对电视孤独症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1)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必要时实行强制性关闭电视。

2)要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电视内容。

3)家长要陪孩子看电视,对电视中的内容可做出必要的解释和推理想像。

4)培养多种兴趣,积极引导儿童,扩大活动范围。

5)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以防孩子过多地关注电视,使之从对电视的偏爱和依赖的习惯中解脱出来。

5、离退休综合症——渲染夕阳的天空

所谓离退休综合症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它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离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由此,当事者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适应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就谓离退休综合征。

【专家诊断】

据统计,1/4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症。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患者一般会出现以下症状:性情变化明显,要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不言不语,要么急躁易怒、坐立不安、唠唠叨叨;行为反复、或无所适从;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对现实不满,容易怀旧,并产生偏见。总之,其行为举止明显不同于以往,给人的印象是离退休前后判若两人。这种性情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发生,原来身体健康的人会萌生某些疾病,原来有慢性病的则会加重病情。有心理学者曾对某市20位同一年从处级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退休时身体并无大碍的老年人,两年内竟有五位去世,还有六位重病缠身。可见,离退休真是一道事故多发的坎。

上述疾病的发生,主要是一些人从几十年有规律和有节奏感、责任感的在职生活,变成无约束的自由支配时间的退休生活,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空虚、焦虑或忧愁等心理的或生理的症候群。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退休以及退休后应干点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