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不渴望和追求幸福,可大多数人只是片面地注重在体格健美、物质富有、工作成就与领导赏识等方面下工夫,找欢乐,却很少向自我的内心世界去努力追求安详。殊不知,诸如此类予人以满足的要素能否有效获取,实际上能否给人带来和带来多少幸福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要视主体心的安详而定。
清净之心,幸福之源
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
——燃灯法师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间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许多人在社会一致认同“赚钱很重要”的情况下,开始了一生忙忙碌碌、早出晚归拼命赚钱的生活,最后变成了金钱的奴隶。金钱对于他们来说已完全失去意义,只是一堆货币符号。更有不少人,居然还会因金钱而身受其害,陷入甚至淹没于金钱的泥沼之中。下面就说说一个富翁的故事,让世人知道“心安即福”的道理。
古时候,有一个富翁,家有万金,广厦千间,妻妾成群。忽然有一天,富翁得了怪病,寻医问药,屡治不愈。眼见生命危在旦夕,只好请来禅师来做祈祷。禅师刚进屋却转身便走。家人在后面紧追不舍,禅师说:“你家主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你不必再追我了。”
家人不解地问:“我家老爷才病几天,怎么就病入膏肓了呢?”禅师说:“你家主人已病多年,只是他自己不知而已。”家人问:“怎么会得这种病?”禅师说:“常年露宿,感受风寒。”家人一边往回走,一边纳闷:“我家老爷金山银山,屋宇无数,怎么会因露宿而感受风寒呢?看来这不过是疯子的疯言疯语罢了。”
家人把禅师的话一五一十地说给富翁听。富翁听完忽有感悟,大叹一声说:“他并没有说疯话,他是在说我纵有广厦千间,但因心灵空虚,一生浑浑噩噩,没有一个好归宿,结局如同街头露宿者。”
一个人纵然有亿万家财,如果不懂安心之道,他就不是真正的富有。燃灯法师说:“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
没有人不渴望和追求幸福,可大多数人只是片面地注重在体格健美、物质富有、工作成就与领导赏识等方面下工夫,找欢乐,却很少向自我的内心世界去努力追求安详。殊不知,诸如此类予人以满足的要素能否有效获取,实际上能否给人带来和带来多少幸福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要视主体心的安详而定。
台湾石化界巨头许文龙,他所领导的奇美石化公司是生产ABS树脂的全球最大的厂商,其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值的20%,可以想象他应该是日理万机,分身乏术,但事实却不然。他说,追求幸福,除了要有钱,更要有时间。所以一周内他只去公司两次,周一是固定在办公室的,周四若无事,这一次也就免了。假日休息时,特别爱去海边钓鱼,天气不允许的话,则在家里拉小提琴或画画儿,有时也去艺术馆欣赏佳作。
许文龙特别钟爱艺术品,甚至觉得一人乐不如大家乐,他斥巨资收集和收藏一切能够合法弄到的珍贵艺术品,因此而独建奇美艺术馆,把所有心爱的收藏品都拿出来奉献给大家欣赏,自己也从中得到了难以估量的乐趣和满足。
许文龙可以说是台湾最不像生意人的大企业家,他认为赚钱只是手段,应该将这些所赚到的钱发挥作用,使自己也使大家过得更加幸橱陕乐。他除了将一部分钱继续投资扩大再生产外,更多的钱都是用于回报社会。除了建医院、扩大奇美艺术馆的收藏外,他还利用奇美基金会做了许多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善事。他说过,不打算将钱留给他的孩子,也不会把自己创造的事业移交给他们。
许文龙说:“我自认为命很不错,凡事放得下,看得开。”他还认为:“钱聚则人散,钱散则人聚,只要人聚,没有赚不到的钱。”他认为这句话知易而行难,因为越有钱的人,越爱钱,而他相信,要追求心灵的舒畅和净化,只有将利润分给员工,也要把利润回赠给客户,钱要大家一齐分享才有意义。
许文龙真是一个懂得安心之道的人,他的心底祥和平静,享受到了成功与幸福的快乐。心底祥和平静的人必定令他人感到和蔼可亲,能够信赖。与人没有心理阻隔,关系畅通,办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潜力会开发得淋漓尽致,合理欲望皆会实现。
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最美好、怡悦且最崇高的境界。”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寻求安详人际关系的途径。
无德禅师说:“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如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安详是创造成功的人际环境的力量,又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内容。得安详之人际环境者,必得幸福之人生!
总之,安详之心是人生幸福不可忽视的重要源泉,它是幸福,也给人创造幸福的条件。无论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绝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
心安大自在,放下真解脱
你必须做到唯求心安,事事无愧,人活着是责任义务,如初祖达摩所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耕云先生
弘一大师(李叔同)说:“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自古以来,很多人拼命争名夺利,夺取利益时,甚至不择手段,不知道后患无穷,这些人其实是迷惑颠倒的人。”佛语有云:“满库金,满堂玉,何曾免得无常路?”佛语蕴涵着无限禅机,人也是灵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参透半个人生。
《法句经》上有言:“莫贪莫好争。”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劳神,处下者形劳而神逸。人生的苦恼是不分贵贱的,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么生活驾驭你,你的态度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者。
《列子·周穆王篇》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周国有一个姓尹的富翁,在经营产业的过程中,把手下干活的仆役差遣得从早到晚奔走忙碌,连气也喘不过来。他有一个老役夫,终日辛苦,累得精疲力竭,疲惫不堪。可是一上床,他就梦见自己做了国王,高高在上,处理国家大事,来往于丰盛的宴席和华丽的宫院之中,为所欲为,快乐无比。在他醒了之后,却仍然劳累如故。
有人看他这么辛苦便来安慰他,可他却自有看法:“人生百年,昼夜各半。我白天下苦力,晚上做国王,真是其乐无比,又有什么可以埋怨的呢?”
姓尹的富翁整天苦心经营,殚精竭虑,也弄得心力交瘁,到了晚上,倒头就呼呼睡去了。他夜夜梦见自己在当着别人家的佣人,奔走干活,样样都做,弄得不好还要挨骂挨打,真是吃尽了苦头。
姓尹的富翁不堪夜夜梦中的痛苦,便去求教朋友。朋友告诉他说:“你的地位足以荣身,资财也绰绰有余,远远超过了别人。你夜里梦见做人家的仆佣,这是劳苦和安逸彼此往复的理数之常。你想醒时和梦里都获得快乐,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姓尹的富翁听了朋友的开导,心里立时大悟,从此宽待仆役,而自己也省却不少劳心的事。不久,他自己感到果然减轻了不少心头的痛苦。
我们尊重并赞成尹富翁强烈的事业心,但他的心灵执著成这个样子,夜夜继续劳苦不息,生活也就毫无快乐、了然无趣了。综观尹富翁人生立场的本质,第一是功利性的,第二是现实性的,他永远不会有闲下来的时候,当然活得很累。所幸后来彻悟,情况才有所改变。
世界上有许多诱惑,金钱、桂冠、权贵,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的。可叹世间大多数人似乎都不能真正选择是要钱还是要命,所以活得很辛苦。净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禅宗充分地发扬了佛教的解脱说,它要我们当下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完全不享受外在物质的快乐是不太现实的。值得强调的是,要想获得健康的快乐,必须依靠内心这一主要因素,而外在物质是次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对主要的追求和次要的追求在认识上出错,这是十分重要的。
假如我们以内心为主要目标去追求,由此获得自在的话,那么,即使受到外部世界的干扰与刺激,也不会产生痛苦,而且,自然而然,就会在人生之路上充满快乐与幸福。
追求内心快乐并不妨碍享受外在物质的快乐,反而是有助益的。假若我们的内心没有安详自在,那么,不管外在东西多么美丽漂亮,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假若我们的内心已然悠闲自得,那么,对于外在物质品位,自然会感到快乐。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修身养性为第一要务,“心静胜神医”。做人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多一点自省意识,少一点名利追逐,才能过平安长久处处福的生活。
幸福与贫富无关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坛经》
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既不喜好贪求,也不厌恶舍弃,保持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认识了自我的本性和成就了佛道。
六祖惠能说:“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从惠能禅师的这句话中不难发现,它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禅意——“贫不慕人,富不骄人,冷眼观贫富。”
寒山禅师曾作偈《东家一老婆》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贫富——
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
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
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相笑傥不止,东边复西边。
寒山禅师这首诗偈寓意很深。以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提出令人深思的严肃问题。过去被我看不起的穷者,富了之后反笑我寒酸。我笑他在前,他笑我在后,笑与被笑的位置不断变换,必将陷入无穷的悲与喜的轮回之中。然而一旦做到了既不因贫贱羡人,也不以富贵骄人,超脱于世俗的祸福之外,唯求自心清静,律己自重,这样就不会陷入“东边复西边”的无尽烦恼之中了。
前些日子在媒体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标语——“谁富裕谁光荣,谁贫穷谁无能。”标语很醒目。标语真切地反映了人们渴望富裕,追求富裕的迫切心情。然而它的表述却令人觉得别扭,甚至有些不入耳。难道说,富裕了就可以瞧不起那些贫困的人,那些贫困的人就应该自卑下去吗?下面我们看一则寓言故事,便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
一位十分富有的父亲,想让儿子看看穷人的生活,使其知道自己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就安排去看看穷人们的生活。
于是,这位父亲带着一家人来到乡下,他想让儿子看看贫穷人是多么的可怜。他们找到了一户最穷的人家,在那儿度过了一天一夜。
回来后,父亲便美滋滋地问儿子:“你认为此行如何?”
“非常好,爸爸!”
“现在你该知道穷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了吧?”父亲问道。
“是的。”
“你都看见什么了?”
“我看到我们家花园中央有一个游泳池,他们却有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我们家花园里有许多进口的灯,他们却拥有满天的繁星;我们的院子虽然很大,他们的院子却延伸到地平线上。”儿子说完后,父亲沉默无语。
儿子又说:“谢谢你,爸爸,你让我明白了我们是多么贫穷!”
富者可能在某些时候或某些方面抓住了机遇,成为了富人,然而为富不仁、弃贫爱富是一种贫困的另一种表现,而这种表现让整个社会都厌恶。以贫富论英雄,是一种狭义的贫富观。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算是穷到家了,但是谁又能鄙视陈景润呢?还有历代以来的那些清官、廉官,谁又能说他们无能可以鄙视吗?
那些贫穷一点的人更不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自卑,更不要因为贫穷而丢掉某些富人们所不拥有的“富裕”。作为不富裕的人,一定要成功地理解穷,思考为何会穷?千万不要轻信富人的杜撰,成功者奋斗的历史,道理很简单:别人的衣裳不一定适合自己穿。当我们发现,努力了、奋斗了,依然不富时,那穷就不是我们的错了。
可以说,世界没有绝对的穷人,也没有绝对的富人。以金钱分也只是一个局部,而我们面对的是人,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在金钱上的缺失,这肯定是“硬伤”,但当注定我们在这方面是矮子时,我们为何偏要在短处较劲,而不去在其他方面发挥优势呢?
世界是一个舞台,上帝规定了我们的角色,主角固然是有数的几个,既然演不成主角,那就把配角或者把龙套演好,更不必去羡慕那些主角。能将配角演好的演员同样是好演员。在影视界比较有名的配角演员有很多,而且有一些专门演配角,其中已经失去的傅彪就是一例:在他所参演的影片中他作为主演的戏少之又少,然而让人们记住他的反而是那一幕幕戏份不多的配角——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大明宫词》没有他,只是一部古代的偶像剧;《大腕》没有他,只是一部平庸的贺岁片,《押解》没有他,只是一部枯燥的公路片……
因此说,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不要因为自己身处的位置而骄傲或者自卑、鄙视或者羡慕,正如广告说得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只要自己正视这点,我们都将是富有的人。
倘若我们暂时富裕,切莫鄙视或嫌弃那些不如我们的;如果我们暂时贫穷或者稍不如意,同样不必去羡慕那些整天开车、忙于应酬的。正是由于生活是自己的,我们才能体会到那份只属于自己的幸福与甜蜜,而这绝对与贫穷或富裕没有必然的联系。
淡漠以清心,日日是好日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坛经》
善知识,我所讲的自己心中的众生,指的是迷于本性的错误认识,骄横狂妄的情绪,不怀善意的想法,嫉贤妒能的念头,伤害他人的欲望,等等这些心思,都是众生。都各自需要自性自度,这才叫真正的拯救。
《坛经》上的这段话告诉人们,若想摆脱人生中的各种困惑,必须要做到“淡漠清心”。将一切烦恼、困惑看淡,那天天都将是好日子。
有了淡漠之心,天天都是好日子。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开朗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有了这种心态,还有什么不能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