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两个贤者,一个说:“人之初,性本善。”另一个说:“人之初,性本恶。”我想,这并不矛盾,正如佛家所言:“即心即佛。”又说:“非心非佛。”其实人的心灵时时都在受到污染,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做人时时都要修心修德。善心的培养是由内而外的修炼,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会把我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莫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佛陀的格言》
古时候有一家人靠着对人下毒发财致富。下一次毒之后,得钱甚多,至于下毒的后果如何,他们从来不去考虑。全国的人都很厌恶这家人,不敢和他们往来,也不愿和他们共事,害怕被毒死。
这家要为儿子娶老婆,但没有一家肯和他们联姻,都不愿意将女儿许配给这家。大家互相告诫:“这家人热衷于下毒,一心想谋害别人的性命,是世间最令人讨厌的人家。假使和他们联姻结亲,他们也许会对自己的亲友下毒,所以不能接近这样的人,要远离他们,就像远离盗贼一样。”
人们还说这家人比盗贼更坏,因为盗贼与人争斗时,相互拳打脚踢,还有强弱之分,不一定人人都死。而下毒之家悄无声息地给你下毒,使你防不胜防,全家人都会被毒死。由于没有人愿意将女儿嫁给这家的儿子,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到千里之外别的国家为儿子找媳妇。这也算是恶有恶报。
《易经·系辞传下》上说:“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积成大恶,终必酿成大害。
宋朝崇阳县令张秉崖亲眼看到库吏从仓库里走出来,顺手把一枚铜钱装进了衣袋里。后来细心观察,竟然天天如此,于是便把库吏抓了起来。库吏不服,说:“一文钱何足挂齿?”
张秉崖气愤地说:“钱虽少,天天贪就成了巨贪,年年贪就是罪大恶极。”最后,张秉崖在库吏的供词上挥笔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杀贪吏,百姓难安。”最后,把那名库吏判了死刑。
这个库吏采取的手段是十分狡猾的。当然,他再狡猾也没有能够逃避惩罚。不做恶事,哪怕是最小的恶;多行善事,哪怕是最小的善。这是一种修身修德,自我提升。品德构成人的良知,使人明白事理,而非只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一个人无论多么才华横溢,只要品德上有缺陷,终究成不了大器。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城里延寿寺街廉记书铺的店堂里,一个书生模样的青年站在离账台不远的书架边看书。这时账台前一位少年购买一本《吕氏春秋》正在付书款,有一枚铜钱掉到这个青年的脚边,青年斜睨了一下周围,就挪动右脚把铜钱踩在脚底。不一会儿,那少年付完钱离开店堂,这个青年就俯下身去拾起脚底下的这枚铜钱。
凑巧,这个青年踏钱、取钱的一幕,被店堂里边坐在凳上的一位老翁看见了。他见此情景,盯着这个青年看了很久,然后站起身来走到青年面前,同青年攀谈,知道他叫范晓杰,还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
原来,范晓杰的父亲在国子监任助教,他跟随父亲到了北京,在国子监读书已经多年了。今天偶尔走过延寿寺街,见廉记书铺的书价比别的书店低廉,所以进来看看。老翁冷冷地一笑就告辞离开了。
后来,范晓杰以监生的身份进入誊录馆工作。不久,他到吏部应考合格,被选派到江苏常熟县去任县尉官职。范晓杰高兴极了,便水陆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县的上级衙门江宁府投帖报到,请求谒见上司。
当时,江苏巡抚大人汤斌就在江宁府衙,他收了范晓杰的名帖,没有接见。范晓杰只得回驿馆住下。过了一天又去,又得不到接见。这样一连10天。第11天,范晓杰耐着性子又去谒见,威严的府衙护卫官向他传达巡抚大人的命令:“范晓杰不必去常熟县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写进被弹劾的奏章,革职了。”
“大人弹劾我,我犯了什么罪?”范晓杰莫名其妙,便迫不及待地问。
“贪钱。”护卫官从容地回答。
“啊?”范晓杰大吃一惊,自忖:我还没有到任,怎么会有贪污的赃证?一定是巡抚大人弄错了。急忙请求当面向巡抚大人陈述,澄清事实。
护卫官进去禀报后,又出来传达巡抚大人的话:“范晓杰,你不记得延寿寺街上书铺中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一枚铜钱如命,今天侥幸当上了地方官,以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而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解下官印离开这里,不要使百姓受苦了。”
范晓杰这才想起以前在廉记书铺里遇到的老翁,原来就是正在私巡察访的巡抚大人汤斌。当官还没上任就被弹劾,也算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这个故事可以给那些贪图小利、行为不检的人作个劝诫吧。
我国古代有两个贤者,一个说:“人之初,性本善。”另一个说:“人之初,性本恶。”我想,这并不矛盾,正如佛家所言:“即心即佛。”又说:“非心非佛。”其实人的心灵时时都在受到污染,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做人时时都要修心修德。善心的培养是由内而外的修炼,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会把我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宋朝的赵康靖先生曾经用瓶子和黑豆白豆来练习功夫。他若是起了一个善的念头,就把一颗白豆投入瓶子里面;若是起了一个恶的念头,就把一颗黑豆投入瓶子里面。开始练习的时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后来就渐渐地减少了;久而久之,连善恶这两种念头都忘了,而进入了“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杂念的境界,最后连瓶子和豆子也丢弃不用了。
《荀子·劝学》篇中有一段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在这里反复强调,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对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应从小处着手积累,不断充实自己,有所前进,逐步达到高尚完美的境界。
仇恨要用慈爱来止息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佛陀的格言》
有一句名言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苦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还有魏征,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伟绩。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党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两人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与人相处,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古人古事,脍炙人口;以古为镜,可以净心灵,辨是非,明前途。
《优婆塞戒经·禅波罗密品》上说:“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这句话意思是说:慈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不追究他的恶处,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如果怨家患有病苦,能前去问候,探望并治疗其病患,供给他所需之物,应当知道这个人能很好地修行慈善。在这里,佛家劝人要慈悲为怀,要能容人之恶。
宽容是一种雅量、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当报复心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无法控制自己。从这一刻起,报复者就自己为自己判了无期徒刑。在这种情势之下,报复者就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选择孤独。任何一个有关报复的案例,我们都会发现,报复是一件可怕的事,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快意恩仇,但是,报复往往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人也许没有过激的言行,但是,却在内心的深处埋藏着对对方的仇恨,虽然由于自制力强没有酿成大祸,但那份埋藏的仇恨却像一匹小兽撕咬着他的心,很痛也很累。仇恨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多一点原谅他人之心,生活也许更美好。
善于结缘,左右逢源
未成佛遗,先结人缘。——禅语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结缘好比播种,哪有不播种就能白白得到果实的呢?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广结善缘呢?
第一,我们可以用语言结缘。常言道“口边就是缘”,关怀、赞美和鼓励是最好的话语。在别人有出色的表现时,给予真诚的赞美,如同锦上添花,这会让对方欢喜;在别人失意时,给予适时的关怀和鼓励,如同雪中送炭,能让对方重新振作。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句好话有时真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第二,我们可以用态度结缘,一个微笑、一次招手、一声招呼,有时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缘分。中国人常说“见面三分情”,与人见面时面带微笑、真心问候.能够化解尴尬、驱散阴霾。对陌生人和善,会让他愿意结识你。
爱语才和众,言谈举止应存温和。与人来往,态度气势凌人,或语带讽刺,容易令人心生畏惧而不愿亲近。常常与人问好,对方得到你的安慰、鼓励,彼此间即已结下了一份善缘。
曾有一个失业的年轻人徘徊存马路边,他想要找一个有钱人的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赔偿金。有一个美丽的姑娘正好路过,他们目光相遇的一刹那,姑娘对他微微一笑地点了个头,这个年轻人一高兴,竟忘了寻死。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更不需要死了!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大。
第三,我们可以行善结缘。行善也是施恩,你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施恩给他,他必定会感念你一生。从前有一只狮子年老力竭,连视力都快要消失了,有一次,它一不小心掉进一个枯井里去了。别的动物看到这种情况都纷纷离去,谁也不想援救它,除了一只狐狸,它心想:“当年狮王救过我一命,现在狮王落难了,我不能坐观不救,总得设法救它出来才对!”只见枯井不远处有一条大河,狐狸马上挖洞,引河流到井里,不久井水逐渐溢满,狮王浮起。狐狸最后总算如愿救出了老狮王。在我们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别人的帮助将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这种关键的帮助不是凭空产生的,老狮王身陷枯井,能得狐狸的救助,就在于它和狐狸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所以,我们平时要积极与人结缘,奉献自己,然后才有良好的人缘等待着我们。
第四,我们可以布施结缘,布施就不能只想着自己那点利益,要知道有舍才有得,你布施了财物,善结了良缘。
从前有一位禅师,从野外采回一株菊花,便把它种在禅院里,到了第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成了菊花园。花香怡人,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到香味,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他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啊!”并且向禅师要求采几株菊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刻动手挖花根。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了菊花的院子显得那样寂静,以至于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后,对着禅师叹道:“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禅师笑了,接着说道:“这样不是更好吗?三年后可是一村子的菊花。”弟子听完,也笑了。
弃舍小我,成就大我。由于禅师的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使一禅院的菊花变为一村子的菊花,香满人间。
第五,我们可以通过助人结缘。别人有事相求于你,你若有能力帮助他,就不要推托。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成就的,你也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因此他人有困难请求你相助时,不要轻易拒绝,宁可花一点儿时间,吃一点儿亏,也要诚心与对方结缘。如果自己真的爱莫能助,也要顾及对方尊严,好言婉拒,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
人们经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也是因缘而生,这个“缘”不是说是上天安排的,我们自己无能为力,我们可以珍惜每一次的机会,广结善缘,造福他人,也成就自己。用最为通俗的话说,多结识些人总是好的,多帮助别人总是没错的。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净慧法师
佛家说“善有善报”,并非是唯心的因果报应之说。多行善事,或许别人不会报答你的善举,但至少不会给你带来祸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