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3393100000019

第19章 思得正——心无妄想,即是佛国(2)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有许多人有自识的能力,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自识阶段而不落实于行动,那只能是自我作茧式地品味痛苦。人不可随意地看待恶,不可在心中说:“我如此远离恶,它沾染不上我。”滴水可满缸,一点一点地作恶,人便会成为恶贯满盈的疯子。穿上新鞋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绕过泥泞,但只要他一失足弄脏了鞋子,他就不再那么珍惜了,而当他看到鞋子完全弄脏了时,他就会放开胆子踏进泥泞,将鞋子弄得越来越脏。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不但是常人,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没有过错。尧荐举了舜,而舜曾杀尧之子丹朱。至圣至贤如孔子者,也闹出了“子见南子”的绯闻。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改过迁善,所以他们显得比常人伟大而英明。

清代学者陈宏谋说:“过则勿惮改。过者,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如唐太宗李世民,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才能真的足以使他在几十年的君主统治期内让唐王朝国力昌盛。他最突出的品德就在于知人而善纳谏,集众人的智慧而修其政举,所以能善始而善终。

魏征对他的帮助那是不用说了,除魏征外,劝李世民为善的官员,以及李世民从善如流的事例,史不绝书。例如侍御史柳范,他不但弹劾李世民的爱子吴王恪畋猎伤民,而且面折李世民本人也爱无度地出猎。李世民大怒,拂袖而去。事后,他想想毕竟柳范所言皆为实情,所以还是出来对他的批评表示接受。

又如李世民刚即位,就下令修建洛阳行宫,给事中张玄素对他说,十年以前,是你平定了洛阳后把隋朝的宫殿付之一炬,现在唐朝的财力还不及隋代,你却仿效隋代大建宫殿。这样看来,你比隋炀帝还昏庸!

面对这样尖锐的指责,李世民却也能点头叹息说:“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惟其如此,李世民才博得一个“明君”的青史之名,成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贤君之一。他一生的成就,是建筑在改过迁善基础上的一个典范。

我们并非圣人,犯错误是难免的,问题在于我们要正视它。有些人不太愿意承认自己会犯错误,以为承认错误是一种耻辱。所以,当他们明知自己犯了错误时,往往无动于衷,根本不去采取任何挽救措施。这是愚蠢的做法。没有人会不犯错误,关键是要勇于认错,并在发现错误时及时改正,并在今后避免重犯。

在反省中完善自我

六祖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常言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故恒观自身,勤断己过是菩萨行。——妙峰法师

一天,黄庭坚和祖心禅师在山路上说说笑笑地走着,山路两旁桂花盛开,花香四溢。

祖心禅师问道:“这浓浓的桂花香,你闻到了没有?”黄庭坚随口答道:“闻到了。”

祖心禅师说:“你不是曾经问我什么是禅吗?我现在把看到的和闻到的都告诉你了。”

黄庭坚开始还不明白禅师在说些什么,当他放眼远望,深吸一口花香才豁然开悟:“禅原来不是观念,不是语言,而是眼前的一切。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鸟鱼虫,都是禅!”

祖心禅师趁机说道:“如果只明白自己,而不领悟眼前,这是布眼无脚;如果是领悟眼前,而不明白自己,这是布脚无眼。开悟别人是不可以代替的,也不是光靠语言说教就可以领悟的,最根本的是要靠自己的感觉与自省。”黄庭坚听后连连点头。

学禅不仅要“明白自己”,更重要的还在于“领悟眼前”,其实,禅就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禅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天,慧藏在厨房干活。马祖道一来了,问:“你在干什么?”

慧藏答:“牧牛。”

马祖问:“怎么牧牛。”

慧藏说:“只要它一进草地,我便猛拉牛鼻将它拽回。”

马祖说:“你这是真牧牛。”

慧藏心有所悟。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慧藏经过了痛苦的内心斗争,才悟出了道。悟道以后仍时时警惕习染再生,心性放纵,如同牧牛,一发现牛入草中,便猛力拉回。人的修养也应如此,不是一朝悟道,便一劳永逸,而是要时刻警觉,防微杜渐,才能保持修养的成果,不断进步。只有时时净化心灵才算是真修养。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人只有时刻反思自己、警醒自己才能超越自我,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省察自己的行为。有自知之明的人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们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来讲,他的过错都非常少,因为他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等。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著名化学家“格氏试剂”的发明者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瑟儿堡一个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庭。在格林尼亚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的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使得他在瑟儿堡整天游荡,盛气凌人。他没有理想和大志,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整天和瑟儿堡的年轻美貌的姑娘们谈情说爱。

一次午宴上,一位刚从巴黎来到瑟儿堡的美丽女伯爵竟然不客气地对他说:“请站远一点儿,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这句话如同针扎一般刺痛了他的心。他猛然醒悟,开始悔恨自己过去荒唐的行为,产生了羞愧和苦涩之感。他立志发奋学习,要追回过去虚度的光阴。

于是,格林尼亚离开了曾使他堕落的家庭,来到里昂拜路易·波韦尔为师。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耽误的全部课程,进人了里昂大学。在大学学习期间,格林尼亚的苦学态度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准确地纠正了巴尔的一些错误和疏忽之处。终于,在这些大量的平凡的实验中“格氏试剂”诞生了。

格林尼亚一旦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的科研成果就像泉水般地涌了出来,仅从1901~1905年,他就发表了200篇左右的论文。鉴于他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人生处世,要及时反省,以人为镜,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自觉地加以克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每晚都自我反省。他说自己犯过十三项严重的错误,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及与人争论。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不改正这些缺点,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他一周定一个要改进的缺点做目标,并每天记录赢的是哪一边。下一周,他再努力改正另一个坏习惯,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奋战,整整持续了两年。难怪富兰克林会成为受人爱戴、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一个人如果失去反省的能力,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更不能自救。反省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在安静的心灵状态下,我们可以看清事情,包括我们自已对问题应负的责任、做事情的新方法,以及我们挡住自己的方式。反省让我们察觉到自已所设下的限制,以及我们思考中的某些盲点。

身处嘈杂浮躁的世界里,往往会被许多表面现象所迷惑。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静下心来不断反省和总结,从而不断地进步。

内心永怀一颗方正之石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做人要内心永怀一颗方正之石。——海涛法师

世人对佛陀的尊崇曾引起一位弟子的嫉妒。有一次,那名弟子竟然当着释尊的面谩骂他。可是,不管他骂得多么难听,释尊都沉默不语,不加理会。

当他骂累了,释尊就问他:“如果有人想送礼物给对方,对方不肯接受,那么,这份礼物该属于谁呢?”

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应该属于送礼的人哪。”

释尊笑着又问:“对呀,就像现在,你把我骂得一钱不值,但是如果我不肯接受,这些责难又该属于谁呢?”

弟子哑口无言,顿时觉悟到自己是多么无知和浅陋。他马上向释尊道歉,请求谅解,同时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释尊向众弟子们讲述过这段趣事后,进一步说法道:“学道之人如果挨了骂就马上反唇相讥,或存报复之心,那么,就如同向天空吐痰一般,不但不会刺伤别人,反而会溅到自己身上,弄脏自己,使自己受到污染,大家千万牢记。”

这是《四十二章经》中的一个故事。骂人的弟子私心过重,犯下了口业。做人如果仅仅以自我存在于小我的圈子内,以自我的成就存在于小我之中,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不能做到“正直”、“正气”,则将一事无成,也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做人不只要有道德,处世更要有道德。道德最好的表现形式是公平待人,也就是公正。

公正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具备了公正无私的品德,就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除恶。无论做官或治家,都必须以身作则,因为上行下效,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指这个意思。

孔子有言:“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出于公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支持。能力再强,如果不是出于公心,也只能为自己谋一点私利,更不会有大作为。

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一个脍炙人口、人所共知的故事了。一次,晋悼公问祁黄羊:“现在南阳缺县令,你看谁能胜任啊?”祁黄羊说:“解狐勤于政事,让他去吧。”晋悼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君主是问我谁能胜任县令,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啊。”

又一次,晋悼公问祁黄羊:“现在朝里缺个执法大臣,你看谁能胜任啊?”祁黄羊说:“祁午能胜任,就用他吧。”晋悼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你是问我谁能胜任执法大臣,并没有问我的儿子是谁啊。”

晋悼公见祁黄羊荐不避仇、举不避亲,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解狐和祁午到任后都很称职,表明祁黄羊既不计私仇,又不避嫌疑,荐人唯贤,一片公心。

海涛法师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做人要内心永怀一颗方正之石。”卢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蒙昧无知,然而却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绳的理智可悲地做一桩又一桩的错事……”一个真正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良心,如果丧失了良心,就不称其为一个人了。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义,公正能促使我们以正义的、公平的方式对待别人。

有人说,这世界上没有太多的公正可讲。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他这句话:这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公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是非感,每个人都应该有公正心,只是多少不同而已。如果每个人都有一点这样的品质的话,就能形成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将使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公正让人快乐,让人积极向上,让人从正道寻求发展。公正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如果社会越不公正,国民就越不想从正道发展,恶性循环下去,必然导致社会混乱。不公正会引起怨言、诅咒、牢骚、报复、战争,使人悲观消极,使人不思进取,使正直、善良的人们吃亏、难以发展。不公正助长了邪恶的发展,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造成无数人间悲剧,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总之,不公正严重危害大多数国民的利益及民族的发展。

社会越公平就越文明。绝大多数不良现象最终都会影响民族的发展,也最终影响每个人的幸福。因此,每位国民都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不良现象影响民族的发展,要勇于与不正之风做斗争。

很多人抱怨这世界,是因为公正相对缺乏。在这个文明时代,在这个国度里,我们的是非标准提升了,因此需要更多的良心和道德。我们无权违背自己的良心,所有的法律、道义、宗教都在教导我们从善,顺应自己的良心做事。只要所做的事是对的,哪怕这件事有多微不足道,也要坚持做。

古人说,正,止于一。一,就是至善的所在与至善的道理。心达到了至善,就恢复它的本来样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愤恨,没有滞碍,不牵挂,不动气,不着意,不思虑,心纯如雪。心正则行有所止,有所止,则有所安,有所安,则自有所得。

是非来临,心中持宽

颜料画虚空,不显其色;桔草之火炬,不能烧干大河水;摩擦柔软皮,不能发出沙沙声。任何言语于我心,我心亦如是。——慧律法师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世上的人,对于是非好坏,常常自信是“我亲耳所听的”或“我亲眼所见”,其实由于短视,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深入了解,亦即愚痴短见盲聋之徒也。这就是不说是非、不传是非的要义。

对于世间的是是非非,你若理它,就会越理越乱。所以处理是非的另一个办法是——不理是非。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才能评定。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绝不动笔,他的这种作风招来了社会人士的嘲讽和批评。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你要多少就付多少!”女士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

月船禅师允诺跟其前去。原来那女士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禅师以上好的毛笔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欲离开时,那位女士对宴席上的客人说:“这位画家只知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它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说着便将自己的一条裙子拿出,要月船禅师在它上面作画。

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女士答道:“哦,随便你要多少。”月船开了一个很昂贵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的要求画了一幅画,画毕立即离开。很多是非在大众间流传,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怎么想的?

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月船禅师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志未成而身先亡,月船禅师要完成其师的遗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其志愿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再画。他只说了这样的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