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3392700000037

第37章 达孝(2)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如果夫妻关系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家庭的其他关系。夫妻不和,往往导致婆媳之间不和。那么该如何对待和处理夫妻关系呢?当然你首先得承认自己是爱他(她)的,如果谈不上爱他(她),也就不可能关心、体贴对方。虽然现在不是要求“举案齐眉”的封建时代,但夫妻之间最起码的礼节还是必要的。另外,不要太过于苛求对方的爱,因为爱情是脆弱的敏感的,你越苛求,爱就越稀少;在家庭中,你创造的爱越多,你获得的爱也就越多;你越是吝啬你的爱,当然你获得的爱就越少。

夫妻之间之所以会离婚,就是因为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那到底是谁让矛盾严重到这个地步的呢?这是两个人的错。一般情况下,离婚之前,夫妻之间会有一段“冷战”期,这个时候,如果其中有一方能暂时放下自己的观念和独立性,耐心地与他(她)好好谈谈,如果确实没有任何可挽回的余地,或对方根本不领情,那婚姻也就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你也就没有必要再强求了。

另外不管是夫妻矛盾、婆媳矛盾还是兄弟矛盾,还有一个解决的方法,那就是荀子所讲的:“无宿问”,说的就是当天的矛盾,当天解决,不要等它过夜。如果都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将各自的观点说出来,大家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不是很好吗,没有必要弄得“反目成仇”,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只要做到这一点,夫妻之间也好,婆媳、兄弟之间也罢,都会珍惜和理解对方的观点,那矛盾也就渐渐化解了。

解决家庭矛盾,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应该以“和”为出发点,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孟子这样说:“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自己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仁爱是否有不到的地方;我以礼待别人,别人却不理睬我,自己要反躬自省,自己的礼仪是不是不周到。”如果家庭成员都以“仁爱”为先,“礼仪”为重,那又怎么会有矛盾呢?

不孝之人,不可重任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孝”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强调对“孝”的崇尚和认可,不少企业更是公开把“孝”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条件。

2007年3月,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记取他人对自己的奉献”、“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等。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主要是孔子对为人的一般要求,意思是说作为人子,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言语要谨慎而守信,博爱大众而且亲爱人类。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会向一切于己有恩之人感恩。

《论语·学而》篇还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孔子在此已说得很清楚,做人先要有孝敬父母的自发意识,然后才谈得上其他。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一位全面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在孔子看来,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的、自私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

不孝不悌之人,通常有着个性上的缺陷,而且这种缺陷会给工作带来障碍,给企业带来隐患。如果为人子女不能体会父母无以为报的恩德,不能孝敬父母,这个人就更不可能爱领导,尊敬上级;爱企业,与企业共发展;爱同事,尊重他人,与同事友好相处,真诚合作。

现在许多企业招人、用人往往只考虑能力、学识,极少去看其是否具有孝心。其实,作为领导,选用人才时,除考核其能力、成绩外,还应加上一个“孝”的考核。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就把孝道纳入其中,是对于德的标准的一个具体化。

2005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甘肃省一家民营企业的招聘广告,内容是:“高薪诚聘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名,45岁以下,本科以上或相当于本科学历的自学成才者。品行端正,孝敬父母……”

广告中“孝敬父母”的条件引发了社会的争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的孝心都不能尽到,家庭关系都不能处理好,又怎么能管好企业,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呢?”该公司负责此次招聘的陆先生这样解释他们的招聘条件。该公司一位孙姓员工说,孝敬父母的人往往工作责任心强,同事关系处理得好,所以孝敬父母几乎成了公司用人的首要标准。“公司有规定,凡是不孝敬父母的者,一概辞退。”

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希望员工懂外语、懂电脑,还希望员工有责任感,有孝心。责任感和孝心是员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世界500强公司,在进行用人调查时,都把孝顺父母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以考察。日本、韩国很早就有浓厚的孝道精神,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家把是否具有孝道精神作为用人的重要标准,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痛恨小偷,有一次一个员工偷窃被发现,小偷说这个东西可以减轻父亲种田的负担,松下听后深鞠一躬,并向公司员工推广孝道。

有一家私营企业,让员工回家时给父母洗脚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老板却深有感触地说:“父母从小给我们洗脚,我们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就不能给父母洗洗脚?让员工回去为父母洗脚,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从中可以检验出他们是否孝敬父母,如果不能尽孝,那么这样的人在工作上便缺少敬业精神。在选人用人上,我将以此作为标准……”

为父母洗脚,不仅是在尽孝,还有助于两代人之间心灵的沟通、隔膜的消除,而这些,全寓于简单而平凡的洗脚之中。

“孝悌”方法是考察人品性根本的一个侧面,孝悌有助于企业对人的审视,对人的评判。将现代科学的人事测量方法与中国的“孝悌”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可用的人、有用的人和适宜的人,为企业拥有真正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为企业参与竞争提供帮助。齐之以礼,攻心为上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里孔子比较了两种管理模式的优劣,在同样可以达到准则规范被遵守之目的的前提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方法收到的效果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好。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活动,任何强制性制裁都是一种非法干预;惩罚性干预虽可使人心存畏悸、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但是相对的,道德意识也比法律意识更难培养起来,德治比法治难得多。

西汉的时候有个人叫黄霸的郡守,他上任之前,颍川郡有好几个县的居民聚集,围攻县府,前任的郡太守逃往京城向汉宣帝求救,要求派武将镇压“刁民”。黄霸到颍川第一件事就是出安民告示,教化百姓,学习法令,并派人张贴告示,号召流民回乡,凡回家开荒种田者发放粮食,发放种子,免税免劳役。他带头脱掉官服官靴,下地拉犁耕地。他的做法一传十,十传百,外出逃荒的流亡农民纷纷回来了。他还责令各县县令安置逃荒者,违者重罚,不听者革职,到各县暗自察访,检查督促。他说:“流亡农民不想造反,也不想背井离乡去逃荒,各县应该明白,这些逃荒流亡农民既是劳动力,又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把这些流亡农民安置好了,也是你们尽心尽职的政绩了。”

黄霸认为,考察官吏政绩的重点应在防患于未然,所以郡守官员和二十多个县令个个心悦诚服。他到任后之所以先不触动和打击豪强地主,是认为打击这些人的时机尚未成熟。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是重视农桑,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安抚百姓。流民见有了出路,纷纷返乡耕种。安定下百姓后,他开始打击豪强地主、恶霸、地痞。凡证据确凿,便狠狠地打击,让他们补足拖欠国家的税款,返还强占百姓的土地、粮食、牧畜、房屋。当然,黄霸也不忘教化他们,给他们出路,让其全家老小开荒种田,自食其力。豪强地主害怕了,便老实上缴税收,返还强占来的土地,黄霸也就不再追究。等到流亡农民稳定下来,黄霸又鼓励农民种树养禽植桑,把宣帝休养生息的政策逐一贯彻,使百姓安居乐业而感恩皇上。五年之后,颍川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了繁华富饶之地。黄霸断案也竭力主张用儒家的德治,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先行教化,后用刑罚。他还坚持从轻处理疑案的原则,对证据不足就从轻发落,释放回家,以观后效,对那些年老有病非十恶不赦者也从轻处理。结果救了一些人的命,监狱不再人满为患,到衙门来告状喊冤的人也减少了。民间赞扬黄霸持法平和,也称颂宣帝英明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