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3392500000017

第17章 说话的平衡术(3)

当时,孙中山身着蓝布宽袖长衫,反背双手,右手拿着半截甘蔗,一时急中生智,将它藏入袖内,举起来对准江湖客说:“这有什么稀奇,看我先一枪打碎你的脑袋,再来将你整好。”对方一听,不知虚实,一时惊慌失措,经众人劝解方罢。

说硬话时,要全部切中事理的要害或问题的关键,使对手理屈词穷,有口难辩,从而可以挽狂澜于既倒,变颓势为胜局。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貌似强大的对手面前,自己的态度要坚毅刚强,旗帜要鲜明,要抱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不渝。

其次,用以揭露强敌的理由要充足有力,举证要确凿无误,不让对手有空子可钻。

再次,触机便发,言辞犀利,字字句句都极富分量,极起作用。

最后,釜底抽薪,当头棒喝。要让对手感到,再不还以公道,待产生严重后果时,就悔之晚矣。

似此,哪怕是对付很有些强权的对手,也能稳操胜券,这一点,也正是切中肯綮法最突出的优势。

不仅如此,反击的言论或举动还应比对方的高出一筹,这样,才能在两相对照之中,既保持主动地位,又能够打动对方,产生巨大的说服力或慑服作用。

战国时代,各国争雄,互相侵扰,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一大批善于辞令的谋臣辩士便应运而生。

一天,秦王派人去告诉安陵君:秦国愿意用土地500里来换安陵。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照顾,用大的换小的,真是好极了!不过,我们的土地是祖先传下来的,我不敢调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为了说服秦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来到秦国,拜见秦王。秦王十分傲慢地对唐雎说:“我用500里的地方来换安陵,安陵君却拒绝我,这是什么道理?况且,秦国已经灭掉韩国、魏国,安陵君只有50里的地方却偏偏存在,是因为他是个谨慎的人,我没有把他放在心上的缘故。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来扩大安陵君的地盘,他却违抗我,这不是轻视我吗?”

唐雎说:“不,不是这样。安陵君从祖先那里继承的土地,要永远保住它,即使拿1000里土地也不敢调换,何况只有500里呢?!”

秦王听了甚为恼怒,说:“你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说:“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一发怒,会使百万尸首横地,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大王可曾听过布衣之士发怒吗?”

秦王说:“布衣之士发起怒来,也不过是扔掉帽子,空手赤脚,用脑袋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常人的发怒,不是士人的发怒。从前,专诸替吴公子行刺吴王僚的时候,彗星冲击月亮;聂政为严仲子杀韩傀的时候,白虹穿过太阳;刺客要行刺吴王僚的儿子庆忌的时候,苍鹰在殿上扑击。这三位都是布衣之士,他们的满腔怒火还未进发,上天就降示预兆。现在加上我,将要变成第四人了。如果布衣之士非要发怒不可,倒在地上的尸体虽只两具,流血不过五步,可是天下的人都要穿上丧服。现在是时候了!”说完,拔出宝剑,跃起身来。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耸身长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我明白了,韩、魏两国所以灭亡,而安陵只有50里还能存在,就因为有你先生在啊!”

秦王用500里地换安陵君的50里领地,显然是个政治阴谋:安陵君如果同意交换,500里地很显然不能到手,反而失去了祖传的“根据地”;如果不同意交换,则背上了违抗轻视秦国的罪名,也会被吞并。安陵君岌岌可危!然而先秦时代,“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于是,安陵君派辩士唐雎出使、拜见秦王。开始秦王傲慢地责难,唐雎委婉地应对,后来,秦王露出了狰狞面目,直言天子发怒的情形;唐雎胸有成竹,以布衣之士发怒相对,在辩析常人之怒与士人之怒的不同并连举三例之后,用“倒地尸体两具”对“百万尸首横地”,用“流血不过五步”对“鲜血流淌千里”,结果是士人之怒会使天下人“都要穿丧服”,同时拔剑跃身,宣称“是时候了!”吓得秦王连连道歉,放弃了侵吞安陵的计划。没有唐雎的针锋相对,安陵君能自保乎?

郑板桥当潍县县令时,查处了一个叫李卿的恶霸。李卿的父亲李君是刑部天官,急忙赶回潍县为儿子求情。他知道郑板桥正直无私,直接求情不会见效,于是以访友的名义来到郑板桥家里。郑板桥知其来意,心里也在想怎样巧拒说情,于是一场舌战巧妙展开了。李君四处一望,见旁边的几案上放着文房四宝,他眼珠一转,有了主意:“郑兄,你我题诗绘画以助雅兴如何?”

“好畦!”

李君也不客气,拿起笔就在纸上画出一片尖尖竹笋,上面飞着一只乌鸦。郑板桥也不搭话,挥毫画出了一丛细长的兰草,中间还有一只蜜蜂。

李君扭头对郑板桥说:“郑兄,我这可有名堂,这叫‘竹笋似枪,乌鸦真敢尖上立?”’

郑板桥微微一笑:“李大人,我这也有讲究,这叫‘兰叶如剑,黄蜂偏向刃中行!”’

李君碰了一个钉子,又换了方式,他提笔在纸上写道:燮乃才子。

郑板桥一看,人家夸自己呢,自己也得表示表示,于是提笔写道:卿本佳人。

李君一看心里一亮:“郑兄,此话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我这‘燮’字可是郑兄大名,这个卿字……”

“当然是贵公子的宝号啦!”

李君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承蒙郑兄关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请郑兄手下留……”

“李大人,你怎么‘糊涂’了?唐代李延寿不是说过嘛——‘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呀!”

李天官脸一红,只好拱手作别了。

李君是刑部天官,赶回潍县向县令郑板桥为被查处的儿子李卿说情,直接求情怕不见效,以访友为名委婉致意。首先是绘画题诗,都用象征、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本意。李君“竹笋似枪,乌鸦真敢尖上立”,是警告;郑板桥自喻“黄蜂”,宣称“兰叶似剑,黄蜂偏向刃中行”。这是针锋相对,正面拒绝,毫无畏惧之意。李君一看硬的不行,又来软的,夸郑燮(郑板桥)“燮乃才子”,郑板桥也投桃报李,赞“卿本佳人”,对仗工整,天衣无缝,李君喜出望外,以为其子可救,然而,“卿本佳人”的后半句“奈何作贼”一出,李君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说“软”话,即在交际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或为避免关系僵化而说出主动认错或忍让对方的话。说软话的作用在于赢得对方的同情、理解、宽容、原谅,以达到解释、说服、引导、相互沟通、转化矛盾、反败为胜的目的。交往中,很多时候,“软”话不软,“软”话有效。

5、直与曲的平衡

直在理存,曲在词妙。

说“直”话,即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观点。“直”话的目的既破且立,或主要是让对方接受认同所讲的观点,或主要是让对方放弃自己的观点。

说话从来就是一门艺术。过分直接会显得生硬,让人无所适从。过分直言会令对方难堪,让人无法接受。讲直话,当然需要技巧,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真实可信,有的放矢。

说“直”话主要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通过理性分析来触动对方,使对方冷静、全面而深刻地思考问题,从而接受正确的观点。

比如三国鼎立时,袁绍派人招纳张绣,同时给贾诩带去一封信,表示愿意结为朋友。张绣想答应袁绍,贾诩在张绣的客座上态度鲜明地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告诉袁本初,他们兄弟之间都不能相容,还能容纳天下杰出的人士么?”张绣惊恐地说:“袁公哪会像你说的这样?”又偷偷对贾诩说:“这样说来,我们该归附谁?”贾诩说:“不如依靠曹公。”张绣提出疑问:“袁绍强大,曹操弱小,加上先前我们和曹操结过仇,怎么去归附他呢?”贾诩解释说:“正因为这样,才应该归附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号令天下,这是应该归附他的理由之一;袁绍势力强大,我们带着少量人马附/顷他,他必定不看重我们,曹公兵力弱小,他收纳我们一定高兴,这是应该归附曹公的理由之二;那些有称霸天下的大志的人,必然会放开私怨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品德,这是应当归附曹公的理由之三。希望将军不要再犹豫了!”

说直话最好能事先充分把握对方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及其所面临的行为选择,做到对症下药。针对其思想行为倾向来说理,陈明利害得失,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辩证分析,既能为对方提供全面的、充分的证据或理由,又注意加强证据的严密逻辑性,从而引导对方作出与说理目的相应的选择。

康熙初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在南京发动反清叛乱。当时吴三桂手下的一员战将韩大任率部在湖南与清军作战失利后,退到福建,准备攻打汀州。

当时在福建与叛军作战的清军统帅康王杰书欲发兵武力进剿。这时,康王的属下吴兴祚出来反对发兵进剿,主张招抚。此人见多识广,口若悬河,很得康王信任,康王也考虑到兵力不足,于是便采纳吴兴祚的意见,派吴前往叛军驻地招抚韩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