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3392500000016

第16章 说话的平衡术(2)

东和梅已认识好长时间,可一块儿出来散步还是头一回。他们都不清楚对方到底对自己怎样。反正平时在一起挺正儿八经的,从未进入过男女间恋爱时那种亲昵状态。这一次,两人走了好长一会儿,梅有点累了,他们便来到一棵树下,梅靠在树上静静地瞅着东,东很不自在地低下了头。不远处有对男女正拥吻着。梅朝那边望望,又忧怨地瞅瞅东。东看看梅,再瞧瞧那边,心咚咚地跳。东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好啊!”梅微微一笑。东说:“有这么一个母亲,对她那处于热恋中的女儿迫,你跟男人约会千万别冲动!你得先冷静地观察一下,假如那男人先想碰你,那肯定不是个好东西,得赶紧离开他。不过在没碰你的情况下,也不妨试试,假装想要跟他亲热。要是那男的举动笨拙,局促不安,那你就嫁给他!因为这是过日子的男人,以后什么都会听你的。”讲到这,他停了停看她一下继续说,“我们来试验一次怎么烊?我装着要拥抱你的样子,等我靠近你,你就赶紧躲开。”梅听着,没吭声。东说:“你不要怕,我不会真的拥抱你的。我只是做做样子。而你反应要快,这样要是以后你跟别的男人约会,就有心理准备了。”梅有些怨忿地瞅着东。东说:“准备好,我喊开始就伸出手来装着要拥抱你,你赶紧躲开。好了,准备,开始!”东伸出了他的双臂。而在他的手臂要碰到梅时,梅却并没有躲开,而是扑进了他的怀里,用手捶打着他的胸膛说:“你真坏你真坏……”

看完这个例子,谁都忍不住要笑。好家伙,真是狡猾。这个令无数小伙子感到棘手的问题让他的一个故事就给解决了。本来东是很被动的啊!主动亲近梅,又怕太冒失使两人原有的爱情告吹。不主动吧,这感情永远不能向前迈进一步,再说,梅又是那么可爱。好了,一个很文雅也很俏皮的故事,把选择的难题交给了梅,自己不承担任何风险。结果呢,如愿以偿,喜不自胜。

有些事情虽然对自己很不利,但如果善于说话,就会因为一句文雅、得体的语言,而改变对方的看法,甚至使对方依照你的意思去行动。

例如赴约的时候迟到了,对方已经等得不耐烦。一般情况下,都会是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事。如果说:“有时等等别人也是够滋味吧!”

或是说:“因为在路上碰到某某要人和他谈话,所以才来迟了。”

这样一来,对方当然气得要命。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情形就会两样:“真对不起,我迟到了。他们总是故意为难我呀!司机慢慢儿开车,路上的行人挡着路,交通管制灯遇到我,硬要出红灯。手表的针却走动得那么快,走捷径,又遇到修补公路,真是连神仙都与我作对,为什么不让我长上翅膀呢?!有了翅膀,想什么时候飞来就飞来了。”

这样和气地、幽默地说着,必然使对方怒气顿消,和好如初。

你还可以说:“对不起!等得很久了吧?”

“整整等了30分钟了!”女孩生气地说。

“别生气,我倒是等了20年才有缘认识你呀。”

这样诙谐、幽默、文雅、睿智却饱含深情的话语,也会使对方转怒为喜。

凡事都要有个“度”。举止言谈雅一些当然很好,但也要分场合、对象。诗歌是一门很高雅的艺术,但在球迷朋友当中你不“侃球”却谈诗,不挨揍就算便宜。

孔乙己对“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们满口的“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怎么能不“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呢?

所以说,雅固然好,但当“俗”不“俗”也不对。

有时,特意“俗”它一次,还真是一计呢?

郭小川在《祝酒歌》中说:“酗酒作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可见“醉酒哭天”的,是够俗的了。但王以哲醉酒吐“真言”却虽“俗”犹雅,被传为佳语。

1936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蒋介石派他的侍从晏道纲到驻扎在陕西的东北军任参谋长,实际上是去西北当监军,督促“剿共”的。

晏道纲俨然以蒋的化身自居,趾高气扬。对此,东北军将领深为不满,但又敢怒而不敢言。

在一次晏道纲出席的宴会上,正当大家尽情酬酢、举杯畅饮之际,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王以哲,连吐两口酒,把酒杯往身后一掷,前仰后合,一副醉态。

他推开搀他的人,醉醺醺地说:“不要拉我,让我讲几句话……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这次又到了西北,辗转数千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去的愿望!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都没有。张副总司令(张学良)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特支费才10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一个师长,真令人悲伤啊!”

王以哲说着嚎啕大哭,泪流满面。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感到悲痛和义愤,而晏道纲坐在席位上十分尴尬,不知所措。

在回家的路上,王以哲突然问随从:“你看我这出戏,做得怎样?”

随从始而吃惊,继而恍然大悟,说:“好,好得很,不但代表我们东北军慷慨陈词,也代表张副总司令倾吐出无法说出的心里话!”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以哲并没喝醉,只是借酒撒疯,说话给晏道纲听的。

他把长期积在东北军官兵心中的郁闷,对蒋不抗日反而去“剿共”消灭异己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一古脑儿地发泄出来。

这些话,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是“犯禁”的,在其他公开场合绝对不敢说。

然而,王以哲利用酒席这个特殊的场合,不但说了,而且把对手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俗”它一把,还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听与说的平衡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沉默是金。成大事的人都善于多看多听少开口。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伤人。

有人说言语是一种卑贱的东西,一个说话极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一个人话说得少而且说得好,便可被视为绅士。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两种教训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是很大的缺憾,是不幸的。我们常因话说得太多而后悔,所以当你对某事无深刻的了解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吧!

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是,人既然在社会中生活,就应该说话,而不能不说话,不然不如成为哑巴。既然要说话,怎样说才好呢?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最好能少说话,要说话则说自己经历过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的衷心之话,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能够启迪人的话,说能警诫人的话,说能教育人的话,说温暖的话,说能使人排忧解难的话。自己无把握做到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不该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伤情感的话不要说,造谣的话也不要说,粗言秽语不要说。

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音、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应该加以研究。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心,要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我们只要朝这个目标走去,是会有发展的,有收获的。必须知道,为了保持你的话被人所重视,永不使人讨厌,惟一的秘诀是说适量的话、恰当的话,说适量的话能使你静静地思索,使你说出的话更精彩、更动人。

做一个忍耐的听众,是谈话艺术当中一项重要的条件。因为能静坐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和具有谦虚柔和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之中,最先也许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后则是受人尊敬的。因为他虚心,所以为任何人所喜悦;因为他善于思维,所以被众人所信仰。那么,怎样做一名良好的听众呢?第一是要真诚。别人和你谈话的时候,你的眼睛要注视着他,无论对您说话的人地位比你高或低,眼睛注视着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只有虚浮、缺乏勇气或态度傲慢的人才不去正视别人。别人对你说话时,不可做着一些绝无必要的工作,这是不恭敬的表示,而且,当他偶然问你一些问题时,你就不会因为不留心他所说的话而无所适从。其次倾听别人的话时,偶然插上一两句同情的话是很好的,不完全明白时加上一句问话也是非常需要的,因为这样做正是表示对他的话留心,但不可把发言的机会抢过来,就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除非对方的话已告一段落,没有人开口了,你便可以自己把话接下去,或应该让你说话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做。另外,无论他人说什么话,最好不要随便纠正他的错误,若因此而引起对方的反感,那么你就不是一个良好的听众。如果要提出意见或批评,要讲究时机和态度,不要太莽撞,不讲究方式和方法,无疑会将好事变成坏事。

有些人常喜欢把一件已经对你说过好几次的事情再说,这是深埋在他心里最难忘的事情,或比较得意,令他高兴,或者比较伤心,令他不快。也有些人会把一个笑话说了多次还当新鲜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听众的你,此时要练习一种忍耐的美德,你不能对他说:这事你已对我说过好几遍了。这样做会伤害他的尊严,你惟一应该做的事是耐心听下去,你这时心里应该明白,他是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你应该同情他,而且他对你说时是表示对你的好感和信任。

如果说话的人滔滔不绝,而你又毫无兴趣,觉得用时光和精力去应酬他十分不值得的时候,你应该用更好的方法使他停止这乏味的话题,但最重要的是,不可伤害他的自尊、尊严。最好的方法是巧妙地引开他的话题,而谈别的话题,这个别的话题最好是他所内行的或是所喜欢的题目。

人人都希望提高自己听的效率,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而要想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就要了解善于听讲的人有哪些特征,然后自己也去学习。好的倾听者有哪些特征呢?主要有:他们善于从讲话者的话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把听人讲话当成增长知识或了解情况的机会,从不放过任何信息;他们明白自己也有个人的偏见,因此总是尽量避免主观臆断;他们避免让对方的话影响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冷静与客观态度;他们重视谈话者的独到见解,而不是斤斤计较现实上的对与错、可行与不可行;他们在交谈之后愿意花时间去回顾交谈的全部内容,整理出自己的想法,以便为下次双方交谈作准备;他们在心里把一段话的概要整理出来,把疑问提出来,同时也能洞察对方口头上未表达出来的意思。把这些特征用另一种方式来形容,就是:

——他们保持开放、好奇的心灵;

——他们随时注意别人的新构想,并把所听到的和自己已知的知识结合在一起;

——他们有自知之明,因而听别人讲话时不会持主观态度;

——他们能深刻体会所听到的事情;

——他们总是试图验证自己的观念、经验和想法,也愿意在必要时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态度以及自己与对方的关系,这就是说,他们并不是“顽固不化”的人,而是善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积极进取者。

无论你与人交往的目的是什么,都要掌握听人讲话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即掌握倾听的原则,从而提高交往的效率。有人将听的规则归纳为如下十项:一是要搞清自己听的习惯;二是不要逃避交往的责任;三是要全身心注意;四是要努力理解对方的言语和情感;五是要观察讲话者的非语言信号;六是要对讲话者保持称赞的态度;七是努力要表达出理解;八是要倾听自己的讲话;九是要以相应的行动回答对方的要求;十是对方讲话时,你要用关注、点头等与对方进行交流。

倾听也有十戒。一是不要假装听;二是没有太大必要不要打断别人的话;三是不要带着偏见听人讲话;四是不要匆忙作结论;五是不要使自己陷入争论之中;六是提问不要太多;七是不要说:“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八是对带有情绪的话不要过分敏感;九是对别人没有提出要求时,就不要出主意;十是不要以沉默代替听,或过早地陷入沉思中。

以上的倾听,都是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可能时时都在良好的氛围中与人交谈。这时,沉默,往往也是一种好办法。

对某些气势汹汹来找茬的人,如果你不动声色,不理不睬,便会产生比以硬对硬更大的震慑力量,也就是说沉默成为最为强硬的武器。

一个工人的一位农村亲戚给他带来八只母鸡,为了让这八只母鸡下蛋,就在围墙的角落上垒了个鸡圈。厂长让人劝其处理鸡子、拆除鸡圈。因为他没有执行决定,厂长就派人强行抓鸡拆圈。于是这位工人大闹厂长室,厂长则专注地看一份文件,头一直就没有抬起来。待这位工人一阵大火过后,厂长拉开写字台抽屉,甩出一份处理这件事的决定给这位工人,并告诉他以后再出类似事件就勒令其搬出厂区去住。说完就拂袖而去车间了。此时,那工人的气焰全熄了,低着头回去了。这位厂长就是凭借无言无声的力量占据了心理优势,使对方不战自败。

有些商人不惜重金购买豪华家具暗示自己的实力,老练者更会言谈低调,就更令人莫测高深,敬畏有加。这正是低声及无声所产生的震慑合力的作用。

4、硬与软的平衡

软不可怯懦,硬不可强梁。

说“硬”话,即在交际中针对对方的论点作出正面积极的反击,针锋相对,以硬制硬,毫不妥协。说硬话的目的在于向对方表示自己敢于向对方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在很多场合下,“硬”话往往可以从气势上和心理上征服对方,打击对方的嚣张气焰。

说硬话一定要分清场合和对象,应因人因事而异,不能牛脾气上来,一犟到底,感情用事,更不能不讲策略,盲从而动。

说“硬”话主要不是去批驳对方论点的错误,指责对方的可笑或荒谬,而是用与其言论相类、相对或相反的论点去制服对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寸土不让,占据制高点,这样就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威震对方。例如有一次孙中山先生在访友途中,遇到一位卖假药的郎中,该人自诩丹药神效。路人围观如堵,中山先生恐人受骗,当众揭发伪药足以害人,众皆哗然。

这江湖客见对方不过是年轻学生,居然敢来挑衅,极为愤怒,随手拣起一块石头,凶狠地对他说:“你不信,我将你的脚当场打断,再为你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