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387700000004

第4章 总算有人爱我:爱情·婚姻篇(3)

电影一散场,我就直奔糖果柜台。戴耳环的黑头发姑娘在那里,玛丽却不见了。“她回家去了。”黑头发姑娘说,“你喜欢她,是吗?”

尽管我可以在汤姆面前吹牛说我的女朋友是玛丽,可是在玛丽的女伴面前说喜欢她却又是另一码事,我怎么也鼓不起勇气,脸上泛起红晕。

“哈,”黑头发姑娘笑了起来,“你脸红了。”

我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转身跑出了商店。

星期一我回到学校,情绪不振。汤姆因病住进了医院。这可救了我的命。可是黑头发姑娘的话和我脸红的事一直使我心情沉重,我觉得再也没有勇气见玛丽了。

汤姆回学校后向我要玛丽的相片,我告诉他我们的关系断了。“伊佐丽和我也一样。”他说。我俩谁也没有再提起过女朋友的事了。

几个月以后,我还见到过一次玛丽。我乘地铁进城坐在车厢里,玛丽推开门,走到我旁边坐了下来。

“你好,”她说,“好久不见了。”

我开始和她说话,火车的声音很响,我靠近她耳旁讲,以便使她容易听见。我闻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我们肩并肩地坐到了我要到的那个站。在车门打开时,玛丽问道:“你还到小商店去吗?”

“不,”我回答,“不再去了。”

“我也没在那里工作了。”她说。

我的心猛烈地跳着。要是问她现在在哪里工作,可能还会见到她。我问现在你在哪里工作?”

她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正想说什么,可是车要开了,我才记起我要下车,就奔过去,夹在人群中下了车,所以听不到她的回答。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玛丽。

玛丽--我心中的维纳斯!那时我太年轻,没有经验,不敢大胆地进一步接近她,可是心里一直在想她。我对我自己说:我应该吻她……

初恋情怀的真实剖露

《我应该吻她》赏析

当一个人回忆他的初恋的时候,总是会带着甜蜜温馨的心境,脑海里总会掠过恋人那柔美的笑容和姣好的倩影,甚至还有声音的清脆、手指的轻柔、眉目的多情……等等难忘的细节。总之,正如本文作者所说,初恋是“整天在梦幻般的迷宫里徘徊”的那些日子。

作者回忆他十八岁时爱上一个“年纪相仿、亚麻色头发、长着小酒窝”的漂亮姑娘的情景,以真实的心灵剖白,将初恋的“既浪漫又害羞”,既多情又胆小,既敏感又自尊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心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在开始“注意”到“她”的时候,他最初的念头便是“吸引她的注意”。想说句“俏皮话”,可是“声调却是颤抖和不自然的”。对方用“纤手”触摸过的纸袋,他竟然“在回来的途中”,用手“一直捂住,甚至不愿打开它”。他进而想入非非地“模仿电影男主角那样喜气洋洋地与她讲话”,并且想象着“她呢,每当我说完,也总像女主角那样嫣然一笑。”这种自作多情的“暗恋”进一步发展,他竟在见“她”之前跑到公园里去“预习将对她说的话”,而在即将见到她时那句“预习”的话却情不自禁地“从嘴边溜了出来”,以致看错了对象,闹出了尴尬的大笑话。再次见面时,他“像电影中的人物那样,装作若无其事地说道:‘下次见’”,一旦分手,又感到“以后那几天真使我难熬”,深深体会到“热恋”的浪漫与备受折磨的“复杂”。在几次“暗中偷看”她并知道她名叫“玛丽”之后,他更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想念,一门心思想着她,以致在练习拳击时心不在焉,被“最差的拳击手”打得“鼻子出血”!伴随着初恋的“虚荣心”,他竟向人吹嘘他的“女朋友”像某某电影大明星;而当他的“秘密的心思”被玛丽的同事“看透”,并问他“你喜欢她,是吗?”时,他却“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承认,只好红着脸跑开,而且从此“情绪不振”。当他再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玛丽时,虽然有过很“靠近”的机会,甚至“闻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还有过简短的对话;然而,毕竟因为缺乏勇气,也因为单纯的玛丽尚未觉察、全然不知而“他”又没法“表白”,故而使他心中的“初恋”“胎死腹中”,留下深深的遗憾:“那时我太年轻,没有经验……可我心里一直在想她。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吻她。’”--作者的后悔和遗憾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场带着“暗恋”和“单恋”性质的初恋,这一场美丽而纯洁、单纯又“复杂”的初恋,被作者细腻的笔法抒写得有情有味,有声有色。哪怕充满“矛盾”,却值得同情;哪怕“神经兮兮”,却可以理解。记得某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两种人的冒失可以谅解:醉汉和恋人。”我们从文章中看到的,则更多的是初恋的纯洁美好;虽然有着幼稚的成分,却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执着与真诚……

冰窟窿

【苏联】克拉夫琴科

他坐在桌旁喝茶,倾听着风雪的呼啸。小木屋里暖烘烘的。灵敏的火苗跳动不停,给屋里洒满摇曳不定的昏暗光线。倏然,一阵响声传进屋来,火舌猛地一抖,险些儿被风吹灭。大门又砰的一声阖上了,响声也随之消失。一个女人出现在门口。她朝桌子走来,缓缓地在凳子上坐下。

“有何贵干?”他闷声闷气地问,伸手到衣袋里去摸烟。

女人抬起头,她脸上泪水直淌。

“她的脸怎么啦?莫非外面化雪了?”他暗想。

女人抽咽着,泣不成声地说,“我的安德留什卡呀……清早就到林子里去了,这时候还没回来……”

他两手的指头反勾在一起,眼睛瞧着屋角,问道:

“上哪儿去了?”

女人连忙又说了一遍。

“这么说,用得着我了?想我来了。”他冒出这么两句,脸上露出一丝难看的讥笑。

她垂下头,默不作声。他使劲抽起烟来,深深吸了一口,便皱皱眉头,揉灭烟,狠狠扔在地上。他一只手撑住桌子站起来,向房门走去,开始穿外衣。女人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当他从墙上取下猎枪,伸手去拉门把时,她也站了起来。

“坐下,”他说,“你不用去。难道还要叫我拖着两个人从林子里往回走吗?”

女人朝屋门呆望了一阵,然后站起身,走到窗前,微弱的光线照着窗外的一片地方,只见雪地上暴风雪在飞旋……

曾经有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是爱他的。可是来了个格奥尔基。这种事情也是生活中常有的。格奥尔基在这里只住了一年便走了。真是个自由自在的鸟儿!妇女们都劝她改嫁。够了,已经领教过了。她还嫁人干什么?格奥尔基还不时寄来好东西,每逢节日寄来礼物。这说明他还没有忘记她,还想着她,还会回来的……只要能把安德留什卡找回来就好了。他一定能把他找回来的。她还能去求谁呢?没人可求……既然他不可心,这能怪她吗……

她朝小屋里四下看了看,在旁边的窗台上有一个信封,她拿起它,心里颇感惊讶:谁都知道他在世上是孑然一身。笔迹是她熟悉的。她回头张望了一下,便展开信纸,慢慢坐到凳子上,信是格奥尔基写的。

“你好!”他写道,“你大概是疯了。我要谈的事儿不多。你要我转寄给她的钱,我每次都如数寄去。大概这些钱对你来说是多余的?你要我转寄的礼物,我也都寄给她了,出于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同情,我可怜你,可有什么办法呢?你不必太伤心,你会找到一个如意的娘们的。至于与她结婚,你死了这条心吧,她是个倔强的女人。说良心话,我娶她是故意气你的。你还记得有一回你怎么当场抓住我的吗?我是坦率地向你说这些的。算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再见!格奥尔基。”捏着信的手颓然落到膝盖上……

这时,房门大开。门槛上出现的是她的儿子安德留什卡。她向他奔去,紧搂着他哭起来。儿子用双手推开她的胸脯,吃力地蠕动着冻得发紫的嘴唇说道:

“叔叔还在那里……掉进冰窟窿里去了。他说要快点。”

她飞跑出小屋。从小屋前可以清楚地望见小河。离河岸不远的河面上有一小圈黑水,浓得像一团焦油。小河的上方,暴风雪在放声悲号。

(杨实译)

爱情的力量可以融化冰雪

--《冰窟窿》赏析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意味深长的爱情故事。

两个男人,一个女人,构成这爱的“三角”。

她和他,曾经有过爱情,“她觉得自己是爱他的,可是来了个格奥尔基……”,命运“安排”她嫁给了格奥尔基,并且生下了儿子安德留什卡;可格奥尔基却撇下她一去不返--虽然还有时寄来钱,寄来礼物。“他”呢?应当说是沉默地当然更是痛苦地继续爱着她。她遵循着一种尊崇“妇道”的行为准则,似乎已经不致或不便再去爱“他”了。在这种长久而无奈的沉默中,日子在慢慢消磨着,要不是后来发生的戏剧性故事,这一对过去的恋人只好沉默地无望地等待……个等待着弃她而去的丈夫格奥尔基,一个等待着他那已经嫁人的恋人“她”。

在一个“暴风雪飞旋”的严寒日子里,她的儿子安德留什卡走失在茫茫雪地之中。忧心忡忡的母亲出于无奈,只好求助于昔日的恋人“他”--也许还出于一种信赖,一种直觉,她相信“他”一定能够把她的儿子找回来的。

她求助于他的场面写得很精彩。着墨不多,却把两个人既尴尬又默契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从“闷声闷气地”发问到“脸上露出一丝难看的讥笑”,从“使劲地抽烟”到默默地取下猎枪。颇具个性特征的是他临出门时的表现--他不让“她”跟着去,不愿她去经历暴风雪的严寒与危险--这正是一个颇具“骑士风度”的男子汉的典型性格:勇于助人、独担风险,以及对女性护佑有加的深藏不露的关爱。

故事到这儿还算是“平铺直叙”,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也还仅仅是“平静无波”或“顺理成章”;预想的结果也充其量只能是他救起了儿子、她感激一番、辞谢而去;然后生活依然在旧轨道上周而复始--她继续无望地等待着“变心”的格奥尔基;他则继续无望地等待着已为人妻的“她”……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她独留小屋时偶然翻看的一封来信上。这封信是她的丈夫格奥尔基写给“他”的。她从信中惊愕地知道:原来,她收到的格奥尔基所寄的钱和礼物,全都是眼前这位“他”隐姓埋名而“委托”格奥尔基“转寄”给她的!而她却蒙在鼓里毫无所知!而且她从这封信中还知道了:“丈夫”格奥尔基当初娶她并不是因为爱她,而仅仅是为了“占有”她而“故意”气“他”!她终于从这封信里透彻地认识了两个男人……个是始乱终弃、并不爱她的“丈夫”格奥尔基,另一个则是深深地爱恋着她,并为爱她而长久地默默地承受着痛苦煎熬的“他”!

正当他“恍然大悟”之时,被救的儿子出现在门口,而救儿子的“他”却“掉进冰窟窿里去了!”她得此消息,便“飞跑出小屋”。文章至此,只描写了远处“冰窟窿”的那“一小圈黑水”,以及“暴风雪在放声悲号”的恶劣天气和环境。至于她“跑出小屋”之后作何举动,以及“她”是否能从“冰窟窿”中救出“他”来,文中一概未加描这正是本文的妙处和作者的聪明之处--将“结局”留给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不过,根据前述情节的脉络,我们只能作这样的设想:“她”将勇敢地冲进暴风雪,不惜一切代价地救起“他”来;假如能救起他,她一定会用炽热的爱情之火去烘暖被“冰窟窿”冻僵的“他”;假如她没法救起他,她也一定宁愿和他一块儿掉进那“冰窟窿”中,共同去承受为爱情“赴汤蹈火”的苦难与牺牲……

在这儿,“冰窟窿”的寓意是深刻的,它已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本义,而是作为一种考验(或“检验”)爱情的“刀山火海”的象征来“设置”的。它的另一层寓意,则暗指男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态处境,因为他此时并不知情,即并不知道“她”已经偶然看到那封信而明白了“他”的深挚的爱,他依然处于无望的等待之中,处于爱情被压抑和克制、被“冻结”与“深埋”的“冰点”之下,即身处“冰窟窿”似的无望与“严寒”之中。他此时需要“拯救”,需要“情感的拯救”。而“她”正在赶往拯救“他”的途中,正在暴风雪中奔跑,奔跑和拯救的“驱动力”都是因为爱情,这就是爱情的力量,而爱情的力量足以融冰化雪!“她”将不惜一切代价地救起“他”,从“冰窟窿”中,从爱情的“死亡线”上,救起他--因为他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爱的人……这就是“冰窟窿”所带给我们的,关于爱情的丰富的启示。

爱相随

【美国】埃德温·帕尔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草率结婚的人们当中,有一对性情热烈、引人注目的年轻夫妇克拉拉和弗莱德。1919年劳动节后的一个晚上,他们争吵起来。尽管他们还相爱,可两人的婚姻却已经岌岌可危。他们甚至认为,两人在一起简直是件蠢事。于是克拉拉打算约查理出去,弗莱德则约了珍妮去参加酒会。

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汽笛呼啸着打断了他们的争吵。这声音不同寻常,它突然响了起来,接着又戛然而止,令人心惊胆战。一英里以外的铁路上出了什么事,无奈,克拉拉和弗莱德都一无所知。但后来查理、珍妮都取消了与他们的约会。

那天晚上,另一对年轻夫妇正在外散步。他们是威廉·坦纳和玛丽·坦纳。他们结婚的时间比弗莱德和克拉拉长,他们之间存在的那些小芥蒂早被清除。威廉和玛丽深深地相爱。吃了晚饭,他们动身去看电影。在一个火车道口,玛丽左脚滑了一下,插进铁轨和护板之间的缝里去了,既不能抽出脚来,又不能把鞋子脱掉。这时一列火车却越驶越近。

他们本来有足够的时间过道口,可现在由于玛丽的那只鞋捣乱,只有几秒钟时间了。火车司机直到火车离他俩很近了才发现他们。他拉响汽笛,并猛地拉下制动闸,想把火车刹住。起初前边只有两个人影,接着,道口上的铁路信号工约翰·米勒也冲过来帮助玛丽。

威廉跪下来,想一把扯断妻子鞋上的鞋带,但已经没有时间了。于是,他和信号工一起把玛丽往后拽。火车呼啸着,朝他们驶来。

“没希望啦!”信号工尖叫起来,“你救不了她!”玛丽也明白了这一点,于是朝丈夫喊道:“离开我!威廉,快离开我吧!”她竭尽全力想把丈夫从身边推开。

威廉·坦纳还有一秒钟可以选择。救玛丽是不可能了,可他现在还能让自己脱险。在铺天盖地的隆隆火车声里,信号工听见威廉·坦纳喊着:“我跟你在一起,玛丽!”

不久以后,邻居们到弗莱德家做客,把那幕惨剧讲给他们听。

“……丈夫本来可以脱险,可他没有走掉。他用胳膊紧紧抱着妻子,紧紧抱着她。这时候那个信号工听见他说:我跟你在一起,玛丽!他俩紧紧抱在一起--火车前灯的灯光照在他们的脸上。他始终跟妻子在一起。”

听完了故事,克拉拉泪流满面,弗莱德也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后来克拉拉和弗莱德成为人人称道的模范夫妻。可以肯定,他们之间关系的好转就是从那个晚上开始的。

(李克译)

生生死死爱相随

--《爱相随》赏析

夫妻之间的芥蒂与分歧应当说是普遍存在的,哪怕是和和美美的恩爱夫妻,在漫长的生活途程中,也难免偶然发生一些小小的“摩擦”或者争执。问题在于如何加以“调剂”和“弥合”,使之不至于成为裂痕而导致婚姻的“岌岌可危”甚至破裂、解体。当然,除了极少数缺乏爱情基础或者感情确已“消亡”者,须通过协议的方式或法律的程序离婚之外,绝大多数的家庭和夫妻,是需要不断地以“爱”作为和煦的春风加以抚慰,以“爱”作为情感的红线加以维系的。这篇文章中的克拉拉和弗莱德,似乎属于此类夫妻。他(她)虽然“草率结婚”,但是婚后相爱的因素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他们之间的争吵和分歧,虽然曾一度导致了婚姻的“山穷水尽”,但仍然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希望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