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廉政箴言
3368300000021

第21章 警戒(2)

孔子这里说的是君王治理国家应该注意的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可以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来理解,这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不能太刻苛,否则你身边就不会有多少朋友,甚至会陷于孤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严格;对别人却可要宽容,所谓“宽则得众”,“有容乃大”也。这是交友中应该坚持的基本态度。现实社会里,人如果能明察是非分善恶,那当然是好的,但对别人要求大过于苛刻,就是不能容人了。人是没有十全十美,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或缺陷,希望十全十美的人,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说:“爱找别人阴暗面的人,自己也常失掉光芒。”如果一个人身边缺少朋友,不妨在这里找一下原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朋友,因为人活在世上不是孤立的,衣食住行和工作的需要,必然要与周围人群发生联系。有了朋友你就会觉得天阔地宽,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性格、爱好、学识以及成长环境、社会分工等差异,构成了性格迥然不同的复杂的人群。所以要保持与多数人的正常交往,宽厚就是基础。可是有的人看不到这些,把人际环境看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在交往中一味地用高标准、高觉悟、高素质的尺子衡量他人,挑剔交往对象。碰壁后却又不思纠正,久而久之,人为地在自己周围筑起了一个不适于他人的情感围墙。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超类拔群之能,也由于与人群不合而难以得到尊重和推崇。

自视过高,忘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古训,不仅对他人形成片面认识,还容易忽视自身的缺陷。世上难寻一无是处的人,切忌把对方看扁,更不可以哲人、圣者的身份和口吻凌驾于对方之上。真正的明智之举是如何去避其所短,用其所长。以能处士闻名的战国四公子,信陵君依靠朱亥的智勇完成了却秦的壮举;孟尝君能用鸡鸣狗盗之徒来逃避危难;平原君用不知名的毛遂来完全联合楚国的战略;春申君能知人用门客数量在“战国四公子”中居于首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古今名人这种十分明智的用人、交友态度,为他们的事业成功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宽则得众,有容乃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想干一番事业,就须有恢弘的气度。

知识链接:骄恣专横终丧身

梁商是汉朝时期有名的大将,于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病逝,死后其子梁冀继任为大将军。

梁冀骄恣专横,内恃妹妹梁皇后,外与宦官曹腾等人相勾结,欺凌百官,垄断朝政。

顺帝仅有一子,名刘炳,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生,翌年被立为太子。顺帝死后,梁皇后与梁冀立刘炳为帝,是为冲帝。当时刘炳仅有2岁,由太后梁蚋临朝称制,大将军梁冀辅政。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刘炳病死。

冲帝死,太尉李固建议:“当今立帝,宜择年长,高明有德,任亲政事者。”

梁太后、梁冀认为立年长之君于己不利,不纳李固之言。

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梁太后迎立渤海王刘鸿之子八岁的刘缵为帝,是为质帝。刘缵为章帝玄孙,生于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刘缵少而聪慧,很是不满梁冀的专横,在一次朝会上,当着满廷公卿之面,目视梁冀说道:“此跋扈将军也!”梁冀深恨在心,于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六月,使人将刘缵毒死。

梁冀毒杀质帝后,立年仅15岁的蠡吾侯刘志为帝,是为桓帝。梁太后仍然临朝秉政。

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即桓帝即位的第二年,梁冀的另一个妹妹被立为皇后,梁氏的权势更加显赫。梁氏一家充斥朝廷,先后有7人封侯,3人为皇后,6人为贵人,2人为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7人,尚公主者3人,其余卿、将、尹、校57人。梁冀专擅朝政20余年,“人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朝会时,梁冀不与三公同席,十天到尚书台办公一次。朝廷内事无大小,都要经过梁冀决定,才能执行。东汉自和帝、安帝两代外戚开始干政,至梁冀专权而达到极点。

梁冀专权恣肆,对敢于反对他的官吏,多方罗织罪名,肆行擅杀。位至三公的李固、杜乔因不同意梁冀立刘志为帝,被横加罪名,收捕处死,陈尸街头。梁冀贪得无厌,依仗权势多方搜刮财物。各地方进贡物品,必须先将上等的献给梁冀,皇帝御府只能得到次的。

梁冀还掠取良人为奴,其家奴多达数千人。梁冀以掠夺来的财富,大肆修建豪华的住宅、园林,其家就像皇宫一样富丽堂皇。梁冀专权的时间里,东汉王朝实际上成了梁家的天下。

梁冀的专横跋扈,残忍贪暴,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无比愤恨。民间到处流传着“梁氏灭门驱驰”的咒骂声。

宫中宦官也因其势力被削弱而憎恨梁氏。

桓帝对梁冀的跋扈也忍无可忍。

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梁太后病死,廷熹二年(公元159年)梁皇后也死去,梁冀失去了宫中的靠山。同年八月,桓帝与宦官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倌、除璜5人密谋,派兵包围了梁宅,梁冀自杀。梁氏族人及亲戚不论老少,皆弃市。梁氏的党羽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被处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被免官者300余人,“朝廷为空”。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俗语

【释义】:经常在河边走路哪有鞋子不沾泥带水的。

中共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说过,党员领导干部要抗得住诱惑,把好欲望关。必须明确一条约束,党员领导干部不许涉足低俗场所,不许找“三陪”小姐陪酒陪唱,否则干部考核时就要在日常品行方面记上污点。乍一看,很让人惊讶。原因在于,“三陪”小姐从事的活动是不光彩的,摆不上桌面的,她们往往都是在一些低俗场所,靠出卖色相赚钱或另有所图,这在多年前就已是公开的事情,别说是领导干部,就是一般人,如果在饭店找“三陪”,行为不端,一旦被公安查到,轻则罚款教育,重则可能会拘留甚至承担刑事责任。这样的道理,按说领导干部应该都很清楚。何况,能到中央三所干部学院学习的肯定不是一般人,最起码也该是县处级以上干部吧。

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各种诱惑、陷阱,时时考验着领导干部。有些情趣庸俗的领导干部,仗着手中有权,贪图安逸,经常出入一些低俗场所甚至色情场所,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被人所不齿,他们损害的是党的形象,败坏的是党的威信。从媒体看到,一些干部腐化堕落而锒铛入狱,大都是因为放松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从到低俗场所找“三陪”开始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拿现场全国知名的重庆打黑中落马的文强来说,把自己的老婆抛到一边,而喜欢去嫖娼、搞女明星,把自己的下属发展成为情人,羞耻感、道德感荡然无存,其心态实际是一种权力欲、金钱欲的扭曲,正是这种心态,把一个曾经的“打黑英雄”逐渐蜕变成黑社会的保护伞,真是白天是人、晚上是鬼!其下场是罪有应得。

古语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喜欢找“三陪”小姐陪酒陪唱的人,潜意识里就有见不得人的坏想法。如果领导干部这样做,德行就有问题。领导干部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但这种欲望应当是在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要求范围之内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像在河边走湿掉靠近河水的一只鞋那样,既然被拉下了水,想不湿另一只鞋也难。

防微杜渐,慎独慎微,慎始慎初,党员领导干部管住自己的手、嘴、腿,时时想着自己是怎么走上领导岗位的,是怎样发表施政演说、向群众承诺的,是如何对家人信誓旦旦的,就不会在这些小节上丧失大节。

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无耻

——出自《大戴礼记》

【释义】:领导者施行仁德则下面的人就不会有所欺瞒,领导者不喜欢贪污则下面的人也以互相争名夺利为耻辱。

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干部,更应以德为先,厚德载物,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做厚德之人,行善德之事,用贤德之才,施仁德之政,为谋福祉。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的人”。这是对每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要以此为标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克己奉公,造福于民。二要养德以恒。《易经》云:“不恒其德,无以容也”,“有容,德乃大”。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贵在持之以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势时不仗势欺人,盛气凌人,逆境时不妄自菲薄,怨天尤人,诚信为本、淡泊明志的道德本色。三要守德处世。为人处世,道德情操稍有放松,随波逐流,必将于国不忠,于人不仁,于已自焚。惟有原则,奉守道德,才能经得起考验,抵得住诱惑,才能不贪利,不图名,不趋势,不媚俗,一心为公,两袖清风。

行善德之事。做事如做人。自古,流芳千古必是行善积德、操守高尚者,遗臭万年必是徇私枉法、行恶无德之徒。党员领导干部要有常人的恻隐之心,积小德之善举,更要有党性、有造福于民的大德之志。一要志存高远办大事。每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忠于这项的事业,同心同德,鞠躬尽瘁。二要持之以恒办好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大德源于小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时时刻刻把冷暖挂在心上,把事业付诸于每一天的行动中。三要脚踏实地办成事。好高骛远无济于事,口若悬河无助于成。行善德之事,施大德之举,重在实干,重在笃行。脚踏实地,一步脚印,苦干实干,才会不辱使命,不负众托。

用贤德之才。德乃才之帅。无德无才是庸人,有德无才是中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有才真君子。一名干部,要亲贤才,远佞臣,亲君子,远小人,用贤德之才,人才辈出、群贤毕至的。要以博大的胸怀,广纳贤才,唯德是举,唯才是用。要、健全和创新干部考核选拔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有德之才的干事创业热情,在工作这个大舞台上,大显身手,大有,建功立业。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到岗位,为发展积蓄更大的人才力量。

施仁德之政。历史无数次证明:只要是以民为本,施仁德之政,则国富民强,天下大治;只要是以民为草,施暴厉之政,则民怨沸腾,天下动荡。为服务是宗旨。党员领导干部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时刻以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施仁德之政。一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担负起兴一方经济、富一方、保一方平安的历史重任,真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好、好、发展好的利益。二要统筹,科学发展。牢固科学发展观和的政绩观,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干部要做组织者,而且要带头实践者,要言入,而且要心入、神入、身入,抓紧每一天,办好每件事,以此事业。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释义】:富与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如果以不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

廉:廉洁、廉明、廉正、廉直,这些都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廉”的解释。

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是通过正道得来的,君子是不会接受的。

《论语·里仁》篇共有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问题等等。包括了儒家思想一些重要的范畴、原则和理论,其中第5章里,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也认为有钱和有地位,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同样的道理,贫穷和低贱的生活,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这一段,反映了孔子要求有节制的欲望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些必须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对今天的人们来说,首先是合法之道。法律是人行为的下限,意思是在你取财的过程中,法律是必需要遵守的,不然就是违反了国家法律,后果是不堪想象的。经常能在电视上看见某某富豪被找了,国家为什么要找他们。还不是因为他们财富来之无道,碰到了法律的底线。如今大家赚钱都不容易,但是无论如何赚钱不能昧了良心。那种歪门邪道不可取,应该正当的勤劳致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其次是就是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与原则,孔子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君子一旦离开了道义,还能有什么成就与好的名声呢?不仅有此,不道义的财物还会带来灾祸,不可不查呀!

《孟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齐王派人送了一百两黄金给孟子,孟子没有接受,他婉言拒绝了。不久薛王送来五十两黄金,这次孟子却接受了。孟子有个学生十分不理解。他问道:“如果说以前不接受齐国的黄金是对的话,那么今天接受薛国的黄金就应该是错的;如果今天接受薛国的黄金是正确的,那么以前不接受齐国的黄金就是错误的。这里有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当初我在薛国的时候,当地发生了战争,薛王要我帮他考虑防务的事情,所以应该接受,我劳动所得的报酬。至于对齐国我没有做什么事,齐王却以黄金相赠,显然是要收买我,你哪里见过君子是可以用金钱来收买的呢?所以或辞而不受,或受而不辞,在我来说,都是根据道义来确定的。”真正的君子并不是不爱钱,君子也可以爱钱的,不同的是,君子明白如何赚取应该得到的钱,更明白有些不义之财,是不能取的。所以在应该得到的钱财面前,当仁不让,在不义之财面前,却不屑一顾。

《后汉书》书里也有一个故事: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他高兴地把金子拿回家给了妻子。谁知妻子并没有伸手来接,还严肃地对他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地施舍,何况是捡拾到别人的失物。你怎么能谋求这样的小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乐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出外拜师求学去了。聪明而又贤惠的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来激励丈夫。并且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中,钱虽然说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也是万万不能的。然而要有幸福的生活,只能以正当的劳动致富,不能贪不义之财。那些只顾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少数干部为钱财而以身试法,不仅伤害了自己的德行,还让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就算一时得到了钱财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