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其实你可以活得不累
3368200000010

第10章 假如思维束缚了你,试着改变自己并不难(1)

人生常常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种惊喜,正是改变自己的结果。人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永远做社会生活的主人。突破现状,积极努力,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你就会改变命运,扭转人生。改变一种态度,你将拥有新的生活;改变一种思维,你将征服一切困难;改变自己,你就能改变命运。

让思维“沸腾”起来

想成大事,就应该用智慧挖掘机遇,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发现别人未做过的事,这是成功者必备的心态和条件。

有这样一些人,当自己步入困境的时候,不喜欢钻牛角尖,而是开动脑筋转换思路,因而他们往往是最终的成功者。

西方有一位聪明的书商为了推销书籍,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招数。他先是给总统送去了一本书,然后就不停地打电话去向总统征求意见,忙于公务的总统想早点摆脱他的纠缠,便敷衍说:“这本书不错!”这位书商顿时心花怒放,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

不久,这个书商又出了一批书,他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为了避免再次上当,就毫不客气地说:“这本书糟透了!”不曾想,这次书商更是如获至宝,又到处做广告:“现有总统厌恶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争相购买,这些书很快又被卖光了。

后来,书商又将一本新出版的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前两次的教训,干脆缄口不言,一个字也不肯说,但这也早在书商的意料之中,他不但不急,反而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这次他做的广告是:“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这些书当然又被一抢而空。

生活中我们常常一方面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因循守旧、不思改变,习惯在老路上继续走下去。

每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某一种成功时,我们都喜欢这样鼓励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因此,我们时常会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时我们不妨试着改变一下思路,切不可让定向思维牵绊住我们的思想。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每天晚上都站在一个台子上,请台下观众中的随便哪位给他出题。这位天才心算家还从来没有被任何人难倒过。

这天晚上,一位先生走上台来,坐到这位心算家的对面,开始出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来87人,又上去65人。”

阿伯特?卡米洛很轻蔑地笑了。

“在下一站下去49人,上来112人。”这位先生又作了补充。

心算家付之一笑。

“在下一站下去37人,上来96人。”主考人说得飞快,“再在下一站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23人;再一站下去55人,仅仅上来7人;再在下一站下去43人,又上来79人。”

“完了吗?”心算大师很同情地问他。

“不,请您接着算!”主考人摇着脑袋接着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又下去137人,上来117人;再下一站下去22人,上来68人。”这时,他用手敲着桌子叫道:“完了,卡米洛先生!”

心算大师不屑一顾地咧咧嘴角,问道:“你现在就想知道结果吗?”

“那当然,”主考人点着头,微笑着说,“不过我并不想知道车上还有多少旅客,我只想知道,这趟列车究竟停靠了多少个车站?”

阿伯特?卡米洛,这位著名的心算家一下子呆住了。

著名的心算家也有失算的时候,因为他给自己的心灵戴上了一具枷锁,按照惯常的思维来准备主考人的提问,谁知主考人考的却是另一个简单得让人忽略了的问题。

思路要是不对,再有智慧也是徒劳。这时候脑筋转得越快,往往“死”得也越快。而突破惯性思维,活跃的思维会使人生旅途充满光明。每一种新思维方式都是生命历程上的一盏灯,引导你正确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让思维“沸腾”起来,不要被惯性困难所束缚。创新思维无禁区,去掉心灵的枷锁,人人都具有创造力,每个人都能够创造成功。

避免思维的滚雪球效应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了!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辆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便决定去那个人家里借千斤顶。

一路上,年轻人不停地想:“要是没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那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他妈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弄得主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神经病人,“砰”的一声就把门关上了。

一路上,年轻人走进了一种常见的“自我失败”的思维模式中,经过不停的否定,他实际上已经对借到千斤顶失去了信心,认为肯定借不到了,以致到了人家门口,他就情不自禁地破口而骂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会对自己做出一系列不利的推想,结果就真的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在做一件事前,你是否常在心中对自己说:可能不行吧,万一怎么样怎么样,结果可能还没去做,你就没有信心了,事情十有八九就会朝着你设想的不利方向发展;或者你开始为自己感到委屈,越想越感到压力加大,于是浮想联翩在你极度疲劳的大脑中肆虐,直到你的思维完全崩溃——你是否知道,这时的你已经陷入了思维的滚雪球效应的怪圈中?

还有一个故事与此相似:

一天,一个少女去地窖取酒。上楼梯时少女不慎摔了一跤,摔碎了酒瓶,扎破了手。她忽然想到,倘若将来自己的孩子去地窖取酒时,也摔了一跤,并扎破了手,多可怕啊。想到这里,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她母亲闻声赶来,一听说将来自己的外孙可能受伤,也哭了起来。随后来的外祖母也听说了“将来的不幸”,三个人哭成一团。

看了这个故事你是否觉得有点可笑?担心太多便走入误区,有时到手的幸福可能就这样从指缝间溜走了。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神经官能症,极易产生思维的滚雪球效应——思想的野马一旦脱缰便很难重新驾驭。思考的问题太多了,人是不可能拥有平和宁静的内心世界的。

由此,想保持平静的心态,就必须随时知晓自己的思维状况,从而尽量避免产生思维的滚雪球效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得时刻注意自己的思维正在做什么,并随时制止可能的不良信息产生思考的动力,做到“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是解决思维滚雪球效应的唯一方法。比如,当你开始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在脑海中快速浏览一遍时,你就应该清醒地告诉自己,“这有可能引发思维滚雪球效应,我得正确处之!”于是,你立即对自己说:“瞧,老毛病又要犯了,赶紧刹车”——这样你便会控制住你脑际中随时可能狂奔出轨的列车。这时,你的心思也就不再复杂。

把脑子装满未来的想法,是会使自己过于紧张的——其实你并没那么大的压力或者说你本来不必有那么大的压力,有些完全是你自造出来的。

改变自我,也是一种胆量

改变似乎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改变,意味着走出现状,走向未知的、模糊的世界。

改变,不仅意味着舍弃痛苦,也意味着舍弃自己习惯了的好处。所以,我们多数人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轮回、不断地使用着同一种生存策略。

许多自闭症患者常常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某一特定而具体的事物上,因而导致对外界、对他人的冷漠和自闭。但是这类患者只要注意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转移注意力,在大脑中建立新的兴奋点,自闭症就会很快消失。

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成熟的一个周期,不管一个人面临的危机是什么性质的,这个周期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它恰恰代表了人类认识现实,继而考验自我、理解自我和改变自我的过程。

有一个大学生,费尽一番周折,终于应聘到了一家极富经济实力的单位,做了“文秘”。这个职位不光让他人羡慕不已,而且这个大学生自己也是美不胜收,他知道自己从此可以“钱途无量”了。

起初,这个大学生还觉得这样的工作很不错,每天只要报报到、签签字、扫扫地,剩下的就是看报、上网、接电话、喝茶水了,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但是,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皆是如此……他开始变得有些无所适从了。半年的闲适时光,使原本有棱有角的他也被打磨得像一块鹅卵石,只有亮光没有脾气了。

他想:“既来之则安之,别人喝茶我喝水,别人看报我上网。反正工资没少拿,剩下的只要能够混日月,能打发时光就可以了。”

有一天,他正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一位网友的话却让他开始思考人生。网友说:“你很闲,不用上班吗?”

“我正在上班啊!工作很轻闲,上班就是上网!

“如此清闲的工作很难得啊!这样的生活你满足吗?”

“吃了睡,睡了吃,吃了再睡。你说呢?”

“哈哈!那是猪的生活啊!你多大啊?”

“25岁!不过感觉像是52岁的生活!”

“年轻无失败!为什么不抛弃过去从头再来?”

“……”

网友一席话,可谓激起了千层浪。这个大学生的内心回响起了一个准哈姆雷特式的抉择:安于现状继续留守呢,还是毅然决然重新开始呢?

其实,自己是可以改变的。当你期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你的行为就会跟着改变。你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下决心按照那种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去行事,最终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对于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来说更是这样,你只有抛弃一个令自己厌恶的旧我,才能换来一个全新的自我。

首先,要乐于接受自己。你有时不妨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

其次,要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多交些朋友,多开展些社交活动。

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取决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遵从你的心,改变自己,聆听你心灵的声音,正如巴鲁克教授所说,这样即使做错了事,我们也不会太难过。

我们常听到人们这样说:“我就是这种个性,改不掉了!”如果你一直抱持这种态度,那你就是在扼杀机会,从而给自己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改变一种习惯,改变一种命运

习惯是一种规律性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使一个人成功,也可以使一个人走向失败:养成什么习惯,这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信念和理想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习惯是不知不觉养成的,但与你的态度不可分,你对人生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你就会养成积极的良好习惯;你对生活持消极的态度,你就会形成散漫而吊儿郎当的坏习惯。

习惯是这么顽固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说,你每天习惯在早上7点起床,起床以后你习惯于先刮一下脸,用你已经习惯的剃须刀,—样的剃须泡沫,甚至,连从左边刮起,也是一种习惯;然后,你习惯于用某一种早餐(油条);然后是和客户交谈,你习惯于坐在什么位置上,习惯于什么语气,习惯于用什么方法跟客户讨价还价。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你习惯于想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疏漏的地方,然后,你才回家。

回家之后的所有活动还是习惯,电视频道是固定的,节目是固定的,吃晚饭的时间和座位是固定的,逢到周末陪家人看电影、逛街是固定的,运动总是放在每周日的早晨是固定的。我们习惯的东西、习惯的事物可能比上面所说的还要多得多,你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一些习惯。

当然,要让我们将所有的习惯都统统改掉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如果要求人将所有的习惯都改掉甚至是不科学的,只是我们要对习惯给自己带来的东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某种行为一旦在我们的生活或者思维中成为一种习惯,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它给我们带来了做事情的一条捷径,避免了不必要的繁琐,同时,也给我们节省了许多时间。然而,在另一方面,习惯给我们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固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限制和制约了我们智慧潜力的发挥空间,使我们对于所有问题的思考都陷入了一种“套板反应”之中,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机械、呆板,成为了一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