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圈里圈外
3367800000010

第10章 先修炼魅力,再做“圈子”(3)

第二个步骤,要向不同意你意见的人摆出一长串“事实”依据,并且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教,竭尽全力支持自己的立场。

如果运用这种“封闭而僵化”的思想方法来指导人际关系,只能导致人们思想上的冲突,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使各方的态度更加僵硬,因为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认为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这都是由于每个人都从各自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自然总是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于是留给别人的,便只剩下两种选择——屈服于你,或者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你,自然永远不可能“双赢”。

运用这种方法处理人际关系自然极少成功,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一个违心地屈服于你的人,其内心的看法依然固我”,所以,如果别人有自己成熟的看法和坚定的信念,而你不愿加以考虑,那么,不管你的意见多么正确,也不管你有多少资料证明你有理,别人也不会立即跑过来拥抱你,向你表示赞成。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至少认为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是正确的。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才智、意见、看法能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赏。然而,极少有这种情况:某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全都正确,而其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完全错误。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认识到,你如果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永远不会承认别人是正确的,除非你发现别人的观点中有某些正确的成分。换句话说,除非人们主动地去理解别人的立场和观点,否则,人们便总是使自己的思想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与此相反,当你在某个问题的某些方面帮助别人把他们的看法和意见表达出来的时候,你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向别人敞开了你的心扉;而当你这样做,并表现出真诚的态度时,别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他们的思想,也会去考虑你的主张中的可取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可以从对方学到某些东西,做到互相了解、互相配合。

随着时光一天天地流逝,你会看到,一些人总是用封闭的思想方法看周围的人,去发现别人的消极方面,并把这些向他人述说,力图表现只有他自己100%的正确,别人总是100%的错误;而另外一些人则开放他们的思想,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积极的方面。这种对立思想互动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使这个世界矛盾百出。然而,封闭自己的思想并很少尊重他人的人,很难有成功和幸福的前程,这是不言而喻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如罗伯特·韦斯特所说:“没有什么比挑毛病更容易的了,因为开办这种‘发牢骚公司’不需要天才,不需要自我否定,不需要智慧,也不需要良好的品德。”如果你需要一个保持积极人生观的格言的话,请读读下面的话:

赞美的言词在人们中间总是受到欢迎,批评的言词最好总是呆在家里。只有真诚的理解和合作,能带领我们踏上成功的坦途,最后我们来分析这种爱挑别人毛病的人的个性。这种人,如果抛开他们爱抱怨、多烦恼、偏爱嫉妒、牢骚满腹这些缺点,就很容易找到他们还有什么个性特点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是表现自己是正确的,而他们最擅长的则是贬低别人。不幸的是,他们错了,因为这些恰恰是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合作的最大障碍。

亨利·福特曾对成功的人际关系说过如下的话:“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善于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同时也从你自己角度两个方面观察问题。”

你能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同时也从自己的角度两个方面观察问题”,你就创造了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你表现出用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诚意,也就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8修炼人缘:好人缘不愁没圈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涉足的各种社交圈内处处受人欢迎,那就需要一个好的人缘。个人的人际圈子经营状况,与你的“人缘”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想在圈子交往中能够成为应酬的高手,就要提高自己的人缘指数,来增强自己的圈子交往能力。

怎样才能够赢得“好人缘”,应该借鉴以下方法:

(1)要有容人之量

四川成都新都寺内有一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佛像旁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很耐人寻味。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事纠葛,牵丝攀藤,盘根错节。世态百味,甜酸苦辣,难以胜数。人际圈子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产生隔阂,个中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

一种方法是“冤家路窄”,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另一种方法则是冤仇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2)做人要厚道

在圈子交往时,不能待人苛刻,耍小心眼,“睚眦之怨必报”。别人有了成绩,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不幸,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

(3)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

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

要有急公好义的火热心肠。人都有三灾六难,五伤七痨,你能在人家最困难的时候善解人意,急人所难,伸出友谊之手,替人家排忧解难,将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俗话说:“积财不如积德”。行善积德,能得高寿。旧时老城隍庙有一副对联说得好:“做个好人,天知地鉴鬼神钦;行些善事,身正心安梦魂稳。”诚哉斯言!

(4)待人以诚

诚实是人的第一美德。在古代原始人群的部落里,撒谎是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的。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是真心诚意,忠厚老实,心口如一,不藏奸,不耍滑。不要在人生舞台上,披上盔甲,戴上面具去“演戏”;不能像王熙凤那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也不能像薛宝钗那样“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对人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城府很深,惯有心机。做人要坦诚,更要有一些侠骨柔肠,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使人如沐春风,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

(5)要多靠近“好人缘”

有时候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某某人在各种圈子里很受欢迎,领导也喜欢他,同事也喜欢他,朋友也喜欢他,他很有人缘。而有些人则是很少有人喜欢他,而且他也不喜欢别人,他的朋友也不多,即人缘很差,像个社会嫌弃儿一样。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缘”和“嫌弃儿”。“人缘”、“嫌弃儿”本是心理学中的术语,是用以表明一个社会成员被其他成员接受的程度,我们把它们用来作为人际关系学的术语,也很能说明问题。

一般而言,大家都比较喜欢“人缘”。而一个人受到大家普遍喜爱的原因则是千差万别的:或者是因为他诚实可信,值得信赖;或者是因为他沉稳老练,办事踏实;或者是因为他知识丰富;或者因为他机警灵活,善处圈子里的人际关系;甚至是因为他有权有势有钱等等。总之,他有某一方面或者许多方面被大多数人认可或接受。

在你选择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子时,最好以“人缘”来作为交朋结友的基本原则,那么你以“人缘”来结交朋友,能够把“人缘”吸收进你的人际圈子中,无形中就大大增强了你的人际圈子的能量。要是你的人际圈子全部都由“人缘”组成,那么你的这个人际圈子的能量将是无比巨大的。

9修炼口才:圈子交往一定要会说话

人类用来沟通的工具或媒介,包括语言、文字、态度、表情和姿态。其中最普遍、最有效的工具为语言,它占所有沟通流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良好的谈吐,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可以把彼此间的歧见,逐渐凝聚成为共同的意见。它代表一个人的精神、睿智和学识修养。更重要的是它能增长智慧,让你更容易成功。

有位名叫亚诺·本奈的小说家曾说:“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摩擦冲突都起因于恼人的声音、语调以及不良的谈吐习惯。”此话说得颇有道理。只要我们细察生活于自己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谈吐的缺陷往往可能导致事业的不顺,家庭不和乃至人际关系的紧张。

说话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艺术,很多人不把说话当回事,尽管他知道自己在说话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却看不到说话的缺陷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人际圈子,进而影响到他的事业、工作、生活,把说话当回事,它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你的说话方式,同时也能改变你的整个圈子关系的状况。

由此可见,说话对圈子的交往顺畅是不容小觑了。那么说话对圈子交往中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语言作为信息的第一载体,其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交场合,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递信息手段。一个说话得体、有礼貌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张狂无礼者总是受人鄙视的。

其次,说话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讲究速度和效率,于是要求人们彼此的说话应充分节约时间,简明扼要,能一分钟讲完的话,就不应在两分钟内完成。同时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说话者应能说普通话,并且要说得有条理,这也是社交活动中所必需的。

第三,信息社会要求说话者还应学会“人机对话”,以适应高科技带来的各行各业的高自动化的要求。在日本和美国,已有口语自动识别机,用来预订火车票等。文字的机器翻译若干年后将发展成为口语的机器翻译,语言打字机的使用,将使人类的双手获得第二次解放。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不仅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更要求人们讲究说话:说白话不说半文不白的话;说明白的话不说似通非通的话;说准确的话不说含糊不清的话。

不重视说话的人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迫使人们突出重围,走出家园,去广交朋友,去认真说话,通过说话去创造效益、架设桥梁、增进友谊、创造理想的明天。讲究说话可谓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须的,谁把说话当小事,谁就必将在交际中处处碰壁。

10修炼礼节:进圈一定要懂礼貌

民间流传过这样的故事:

一个赶路的年轻人,遇到一位老年人时,脱口问道:“喂!到XX地还有多远啊?”老年人回答说:“不远了,还有两三亩。”年轻人听了感到很奇怪,便又问道:“喂,你们这个地方怎么不论‘里’,而论‘亩’呢?”老年人生气地说:“小伙子,要论‘礼’,就该给你两个耳光!”

故事中的年轻人,由于没有掌握起码的社会交往的礼规仪节,不懂得社会交往时何谓礼仪,因而导致交往受挫。这表明,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应酬礼仪一经形成,就深深地制约着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影响着社会交往的结果。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不讲礼貌的。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

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也不打就说:“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北大校长季羡林先生。这位新生感到非常得吃惊,也为他的不礼貌而懊悔。

人际交往中,促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圆满的最好方法就是“礼”。它代表尊敬、尊重、亲切、体谅等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个人修养。

一个年轻人在下雨天赶到一家公司面试,进门前,他尽力将雨伞上的水弄干,又在门口的脚垫上仔细地擦了擦脚底的泥水,进门后他把雨伞轻轻倚在门口的墙上,然后向面试官问好。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问答后,年轻人起身告辞,并为自己在雨天来访所带来的麻烦表示道歉。这次招聘一共对七十多人进行了面试,他们的条件都很不错,有的有大企业工作经验、有的有学校的推荐信,但最后录取的却是那位条件并不出众、在雨天面试的年轻人。助手不解地问主管:“那个年轻人既缺少经验,又没有学校的推荐信,为什么偏偏录取他呢?”主管笑了:“谁说他没有推荐信,他的礼貌就是最好的推荐信!”

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宽了很大的回旋空间,这就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规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