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发展既要超前思考,周密部署,又要超前行动,敢为人先。在你认为还早的时候,说不定你的竞争对手已走在前面了,所以超前思维超前行动在任何时候都不过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千里。只要我们早动手、早打算,不为一时之成功冲昏头脑,扎扎实实夯实我们的基础、冷静清醒的看准我们的方向,那么在未来的竞争中大有希望。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谚语
【释义】在功绩面前不要独自占有,在错误面前不要推诿他人。
先贤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功而自傲,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有功而不居功自傲,则是一种谦卑的态度,常人难以做到。
自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发生这种事情,是由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决定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方。上司的防范猜疑、同事的眼红嫉妒,属于客观的情形;自我膨胀、居功自傲,则属主观的原因。大凡立下汗马功劳而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的,多是一些居功不自傲、急流勇退的人。因为只有不居功,才能在为人处世上取得成功。譬如范蠡功成身退,不理朝政,隐身江湖之远以求自保。又如曾国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成为晚清朝廷赖以倚靠的顶梁柱。
东汉名将冯异,品格高洁、才能出众,至今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榜样。冯异驰骋沙场几十年,战功累累,是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的杰出统帅,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把封赏让给部下,常常独坐在大树下读书思过,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他有帅才,却从不使气,虽战功赫赫,却仍低调做人。
更始元年,大司马刘秀率王霸、冯异等将领历经艰险,攻克邯郸,擒斩王郎,平息叛乱。冯异在邯郸之战中,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连夜为夜宿河北晓阳地区的大军筹措粮秣,熬煮稀豆粥,使将士饥寒俱解,恢复战斗力。等到刘秀率军行至南宫时,正逢大雨滂沱,寒气逼人,又是冯异四处奔波,取薪燃火,供将士取暖烘衣,送上热气腾腾的麦饭,使官兵衣干腹饱,重上战场。
邯郸之战,刘秀大胜。他赞扬冯异“功勋难估,当为头功”。正当刘秀召集将领盘坐旷野、论功行赏时,冯异却独自离众,待在一棵老槐树下聚精会神地读《孙子兵法》。当侍卫连拖带拉地将冯异带到刘秀跟前时,冯异却对封赏一再推让。实在推托不掉,他便建议将此功让给属下的一名偏将,令这位偏将大受感动。刘秀见冯异淡泊功利,又赏他许多金银,冯异却悉数分给这次作战中表现勇猛的士卒。
冯异的做法,使他调动起部下来得心应手,部卒愿意为他效力,同级之人佩服他,上司也欣赏他。所以,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才是做人的根本。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却非全然如此。某些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一旦出现过失,需要承担责任的话,便立即把责任推给他人,惟恐影响了自己的政绩。此种行径,古已有之,并不罕见。轻者谓之推卸责任,重者斥之嫁祸于人。此类人等不仅工作能力不够,而且在品格方面令人生疑。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并不是对高尚人格的特殊要求,也不是难以达到的人生境界。有些人在爬到一定高位时,不是居功自傲,便是矜才使气、盛气凌人。想一想宇宙之大、人际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么?更何况每一个人的功都是踩着别人的肩头摘得的。
领导者从政的境界,往往表现在对待功与过的问题上。勤奋工作、努力工作、拼命工作,就会有功,也可能会有过。“功”掌握了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使愿望变成现实;“过”在主观跟不上客观,计划赶不上变化,虽辛辛苦苦有苦劳,但事与愿违无功劳。当然,也许还有更多浅层次与深层次的原因。譬如,领导不力、管理不严、作风不实、措施不周、认识欠妥等等。此时,也许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境界:是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出了问题主动承担责任,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利再战。
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没有上级领导机关的指导,没有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配合,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个人的本领再高也干不成大事。党员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己与组织的关系,切勿居功自傲。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自古以来,很多历史事实都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这也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道”即为民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民永远是所有人群中的大部分,能否得到人民的心,才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最大的能力,古代的君主凡是明白了这一道理,都能够顺应民心,采取利民的措施,因此才出现了“开元盛世”、“文景之治”等盛世。
商代的末代天子纣王荒淫无道,残忍暴虐。在朝歌大规模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终日歌舞,令乐师新作“淫声”,有所谓“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大肆搜刮民间财物,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奸邪之徒,重用贪财好利和善于逢迎拍马的费仲,提拔善于挑拨离间的恶来,却大肆迫害正直的大臣,废除贬斥了受人们拥护的贤人商容,用酷刑残害向他进谏的忠臣。向他进谏的叔叔比干被挖心酷刑处死,向他进谏的哥哥微子被逼得逃亡,另一个哥哥箕子虽然装疯也没能免遭囚禁。他还用“炮烙之刑”残害人民。
纣王拒谏饰非,残害忠良,使得朝中王公大臣以及周边的诸侯方国也都离心离德。西伯姬昌因看到纣王残暴,暗中叹息几声,便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为转移人民的视线,纣王发动对周边方国的连年征战,后又把全部兵力用于对东夷的战争。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已经尖锐的阶级矛盾。商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不可收拾。等到武王伐纣时,商王朝众叛亲离,奴隶组成的军队临阵倒戈,商纣大败之后逃回商都,于鹿台自焚而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古至今都是这个道理。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黑暗,官商结合、鱼肉百姓,民不聊生。这种“失道”必然失去民心,走向失败。相反,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生,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为人民谋福利,促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执政的情况,应该说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这主要表现在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能够认真对待手中的权利,保持公仆的角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比如最近比较关注的“三农”问题,新农村的建设,都是关系着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党帮助人民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民就会全心全意地维护党、支持党,这也正是我党成功执政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仅用28年的时间就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但对胜利后的共产党来说,能否在长期执政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仍面临着种种考验。苏联的崩溃、东欧的剧变,已表明执政的共产党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提高综合国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不能保持革命的成果。前车之覆的惨痛教训,警策中国共产党人兢兢业业,不断迈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不断开拓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新境界。一个胸怀大志、不谋私利的执政党,如果不仅在患难之际,而且在胜利之时也牢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千年古训,那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释义】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马迁对西汉一代名将李广的高度评价。李广将军为人木讷,不善言辞。这正符合孔子的“君子观”。所谓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或者“敏于事而慎于言”。
李广智勇双全,长期与匈奴作战,为汉朝的边疆安定立下了赫赫的战功。作为一个统军的大将,他不但武艺过人,胆略非凡,而且为人真诚和善,行事磊落,关心部下,虽然他从来不自我张扬,但也使许多人深受感动。士卒们因受到将军的关怀,便全力以赴地杀敌打仗,来回报他,致使军队捷报频传,所向无敌。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李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因此,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李广称赞有加。
被康熙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他久居高位,但勤于政事,克己奉公,丝毫不减当年。母亲去世后,他先请假回家葬母,然后雇了一辆骡车,与幼子同坐,各袖制钱数十文,沿途住饭店不入公馆,于成龙在江宁任上革加派,剔积弊,整饬风化,劝导吏民。在《饬励学政事宜》结尾处,他用朱批写道:“衡文者爱惜人家好文字,尔子孙有文字定为衡文者爱惜,若一味爱钱,只恐子孙纵会做文字,决不出头,更恐神鬼怒恨,生出瞎眼子孙,上长街唱莲花落,要看字也不能够了,莫笑老夫迂谈。”他的细致,认真,用心良苦,由此亦可见一斑。
两江是赋税重地,人文渊薮,日常政务繁剧,于成龙处理政务常常通宵达旦。他性好饮酒,至是常常累月不得一醉。他常利用公事之余,微服出访,了解民间疾苦,属吏操行。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遇见白发伟躯者便胆战心惊,以为是于成龙私访,亦不得不有所收敛。
于成龙做官从不带家属随任,这时因年事已高,才带小儿子在身边侍奉。他每日粗茶淡饭,江南人给他起外号为“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江南风俗好奢侈艳丽,至是上行下效,民俗大变,人们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士大夫家减舆从,毁丹垩,婚嫁不用音乐,豪狡率家远避……,政化大变。”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卒于官,终年68岁。临终前,将军、都统及属吏入视,见于成龙生活清苦,私人财物只有一袭绨袍,几罐盐豉。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奠祭。康熙皇帝闻知于成龙临终前的状况,十分感慨,赐予和他的操守相符的封号“清端”,以示褒奖。
其实,是真金总会闪光,真正道德高尚的人,都不会标榜自己的能力与才华,虽然他不张扬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其高尚的品德仍然会得到大家的尊敬与赞赏。犹如空谷中的幽兰,虽然默默无闻,但其芳姿高贵,馨香怡人,慕名而远道来访者,总是络绎不绝;又如人品与才学兼优的大德之士,即使深居简出,但登门求教乐意与之交往者,亦不乏其人。人不用为了让自己声名远达,而大肆宣扬自己如何如何的好。要记住,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虽不用扬言,也会得到大家赞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种令人向往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更是一种品德和修养的生动体现。为人处事也应该具备谦虚内敛的品格,乐于助人而且不张扬自己,其大德就能如真金一样闪光,又如桃李的花香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先进,不能仅仅从他的言语来得出结论,而更主要的是看他的实际行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自己无声的行动来影响和带动群众,才能够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赖。
党员领导干部,诚诚恳恳对待每一个人是一种人品的体现和魅力的所在,对上级的批评要记得住、对平级的意见要听得见、对下级的建议要容得下、对群众的“无理取闹”更要想得开。诚恳待人、踏实做事,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态度,组工干部也要有这种态度。对待同志要诚信,不能虚假、表里不一;对待工作要踏实,不能漂浮、流于形式。只有待人诚恳老实、襟怀坦白,才能团结合作干事、有所作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释义】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意思是为人处世不要有贪心。
知足不辱就是说任何的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极限,当超过这个极限的时候,事物就会向着坏的方向发展。人们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让事情向着坏的方向发展;知止不殆就是要知道适可而止,做任何事情不能贪得无厌,不能在欲望面前迷失自我。有的时候我们知道要停止了但就是忍不过去,任何的贪官也知道自己贪的够多的了,但他们往往是忍不过而贪了再贪,所以知止必须要过忍这一关。
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要人们明白,灾祸莫过于不知道满足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的。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勉强去做那些不可能去做的事,结果只能是无休止的苦恼。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房子要住得越大越好、待遇要越高越好、工作要越轻松越好、地位要越高越好。他们天天感到不如意,牢骚满腹,埋怨、骂人、争吵,这山望着那山高,欲壑难填。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快乐而言呢?因此,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条件,顺应事物发展的本身规律,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顺心、不如意的事,这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