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从政箴言
3365700000010

第10章 知时(2)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朝代从兴起到繁荣再到灭亡,周而复始,成就了历史。而现在真正重视历史,并且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前车倒了千千万,后车到了亦如然。分明指与平川路,错把好言当恶言”但愿我们国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要再重蹈历史覆辙;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并将学习党的历史列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重点。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现实,是我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三个必备条件。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党史学习理应在新的起点上达到新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

学习党史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着眼研究现实问题,不断拓展学习途径。学习党的历史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前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因就是对苏共党史与领袖人物非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这方面的教训需要时刻警惕。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党的历史,紧密联系党、国家和军队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学习,紧密联系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进行学习,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队本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问题进行学习。学习党的历史还要注重创新,要善于在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以利把我们的各项事业办得更好。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五蠹》

【释义】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

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事情改变了,那么也要为此进行相应的准备。就是说,社会变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随着变化,情况变化了,政治设施也必须相应地变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的革新派提供了理论根据,并成为后世的革新派的理论武器。

我国古老的《周易》,在遥远的古代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惟一不变的就是“变”。人需要像水那样因时而变,取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大规律——变。根据霍金的推断,宇宙自身也是一个从大爆炸而来,又在不断膨胀的空间。可以说,宇宙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这个世界也是一个永远运动、永远变化着的大系统。我们生活在变化的环境中,自身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

司马迁说,怎样来知晓仁义呢?对自己有利就是有德。因此,伯夷反对周王伐纣,饿死在首阳山,但文王、武王并不因此受谴责;纣王暴戾无道,但盗贼们对他很欢迎。由此看来,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并不是一句空话。其实这也揭示了伯夷不知道变通的道理。

与时偕行、事异备变的创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时变法”,“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等许多政治、伦理观念,透射出来的就是这种精神。子产改革、申不害李悝商鞅变法、光武中兴、魏孝文帝改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这些大都发生在中原地区的变法改革或中兴实政,也是这种与时偕行、事异备变创新精神的写照,具有这种精神的政治文化及其实践,起着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作用。

时代不同了,那么社会上的事情也就不一样了。社会情况不同了,那么措施也就要跟着改变。“故事固于世,而备适于事。”所以社会情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而政治措施就应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情况。时代在一步步发展变化,社会在一天天向前进步,思想文化、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变的认识,古埃及阿克图国王才说:“灵活一些,它可使我们予求予龋”穷则思变,变革才能通达,通达才能保持长久。纵观历史演变,恰似一泻汪洋,浩瀚泛波奔涌不息,一刻不停地向前方奔流。只有螺旋式的上升,没有倒退式的往复。

随着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不断涌现,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联系与互动越来越紧密。党员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时代发展,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正确方向,从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工作全局,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洞悉社会动向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正确把握全避的能力。要以宽广的眼界洞察全局,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做到顺势而动,因势利导;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辩证思维谋划全局,统筹兼顾;以党性修养服从全局,做到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建功、为民造福。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战国策》

【释义】圣人不能创造时机,但如果时机来了就不会错过。

西方有句谚语说:“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图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语堂博士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台北民族晚报》上,有一次记述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说:“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之旁。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

“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说词而已,未予注意;独林博士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故在事后,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诸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相同的还有拿破仑的故事,他是法国18世纪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可他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尉级炮兵军官。1793年,他被汇报会往前线,参加进攻土伦的战役。正当革命军前线指挥官面对土伦坚固的防守犯难的时候,拿破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向特派员萨利切蒂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在特汇报会员苦无良策时,看拿破仑的方案很有新意,就立即任命拿破仑为攻城炮兵副指挥,并提升为少校。拿破仑抓住这个机遇,在前线精心谋划,勇敢战斗,充分显示出他的胆识和才智,最后攻克了土伦。他因此荣立战功,并被破格提升为少将旅长。终于一举成名,为他后来叱咤风云,登上权力顶峰奠定了基础。

由这些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多少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机会的能够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决不是偶然的。

不管多么伟大的领袖人物都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只能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推动社会潮流的发展。现在良好的环境促使我们去拼搏,雄厚的积累支撑我们去拼搏,重大的机遇要求我们去拼搏,激烈的竞争逼迫我们去拼搏!万事俱备、大势所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能够干事业的时间非常短暂,能干大事业的机遇更是难求。机会是在纷坛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一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这话是对的,因为即使它肯再来,光临你的门前,但假如你仍没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顾的毛病的话,它还是照样要溜走的。

近年来,各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很好的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转变了新观念,改进了作风,执行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制度建设有了新的成果,业务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高标准、严要求自身业务水平、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党性、党风、党纪和执行力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增强执政理念。

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释义】圣人常常顺应时势而进行活动,智者会根据机会而兴起。这句话告诉我们,时机的到来是难得的,时机的失去是容易的。把握时机要及时,连转一转脚跟的延宕也不允许。社会天时,人无我有。古人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兹基,不如待时,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

如秦朝末年,有一个姓任的人,是宫府中管理粮食的一名小吏。秦朝快要灭亡的时候,许多有权有势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豪富地位,千方百计捞取金银宝玉。但是,任氏却购买粮食,藏在地窖里。秦朝灭亡后好几年,项羽和刘邦在荥阳进行拉锯式的战争,人民根本不可能从事耕地种田,粮食奇缺。所到之处,皆哀鸿遍野,饿俘盈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国家正处在人心浮动,危机四伏的时候,谁也难以料到国势竟会坏到这般地步。当时粟米涨到一石要一万钱。许多豪强,虽家有金玉,但无现粮,任氏趁机及时卖出粮食,因此,金钱银币滚滚流向任氏,任氏迅速成为暴发户,富甲一方。

纵观历史,大禹治水是因为洪水的猛烈,商汤灭夏桀是因为桀的暴虐,武王伐纣是因为纣的荒淫,秦始皇顺应天命统一六国,陈胜、吴广诛暴秦。刘邦战胜项羽夺取天下,三国鼎立时期出现了诸如诸葛亮的著名谋臣,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使中国达到顶峰,五代十国继续发展,宋朝词赋兴起,词人闻名天下,元明清不断壮大,康乾盛世更是登峰造极,在者当中出现的一批批英雄无一不拥有雄才伟略,可是如果他们生不逢时,没有相应的可供他们发挥的时势又怎能一鸣惊人呢!

古往今来,有才能的人不在少数,可是真正能成为英雄的又有几人呢?没有适合你的环境,即使你满腔热血,又要在哪儿实现你的伟大抱负呢?

把握机遇,我们这个时代的例子也很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许多地区抓住机遇,迅速地发展起来。比如袁庚先生率先兴办了我国第一个蛇口工业区,即开发区,由此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象浙江义乌这样的新兴城市,都是抓住机遇的结果。还有许多民营企业,完全是抓住了历史的发展机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而来。说起来,一个人的一生,关键处只在一两步,走对了,成就大功业,走错了,就是完全不同的结局。我从小学到大学的同学,至今事业乃有天壤之别,你看那些当年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反而成了人物,实在是有无机遇并且抓住机遇的才能不同啊。

时机的到来是难得的,时机的失去是容易的。把握时机要及时,连转一转脚跟的延宕也不允许。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我们已多次丧失了发展的时机,这是沉重的历史教训。“善战者,求之于势。”今天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这难得的机遇,利用这有利的形势,乘势而上,乘势而进。

时势造英雄是历史的证明,也是现代的趋势,和平的今天我们才有能力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而战火年代英雄就是带领我们创造胜利的将领们。英雄个人的因素重要,但时势才是最终决定的因素。

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子·五蠹》

【释义】圣人不因循古已有之的东西,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去遵循古代那些典章制度,世界总是在变化,所以应该多讨论现实社会的情况,然后该怎么办怎么办。《孙子兵法》中提到韬略运用时,最忌讳的就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照搬照抄、生吞活剥,其提倡的观点就是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只有灵活应变,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同行、超越自我,才有竞争力,才能在机遇与风险当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反之,懒于创新、墨守成规者,不是事业做不大,就是惨遭淘汰。如一些百年老店风流不再,曾经辉煌的企业昙花一现,大多与缺乏创新有关。

清末的维新派人士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虽然无数的历史事实,也确实绰绰有余地证实了这道理的正确性。然而,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剑”式的人物,仍然要“顽固到底。”他们认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要破除老制度、老规矩,这如何能行?因此坚决阻挠改革。

这种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恰恰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规矩”和“制度”是相对的。老制度只适用于老情况、老环境;而新情况、新环境是必须要新制度的,改革、变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因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而拒绝而反对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宁的这句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