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确定事件的性质。这是处理危机事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是处理整个事件的关键性工作,必须下大工夫。首先,决策者要组织有关人员全面地认识事件的各种现象,不论正面还是反面,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要全面掌握,全面认识。其次,在全面掌握和认识事件各种现象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认识各种现象间和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通过这个过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件的本质。再次,在把握各种联系和关键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的比较和筛选,认准制约整个事件的根本矛盾,找到整个事件的“总闸门”,确认事件的性质。找到矛盾产生的核心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3)制定总体措施。在弄清楚事件经过和确定事件性质后,最重要的是要作出处理事件的总体方案。提出决策方案,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对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特别高,不允许决策再出现失误和漏洞,也不允许在执行过程中软弱无力。二是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注意总体配合,综合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此抑彼起,零敲碎打。三是要进行多种方案选择,做多种准备,不能简单从事。
3.果断解决问题
实施决策方案,采取具体措施处理事件,是战役的决战阶段。领导者应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坚决果断地指挥运筹,从根本上全面解决好危机。在这个阶段的操作指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周密组织。组织指挥关系着整个战役的协调运作和效果的显现。组织指挥失利,不但不能很理想地解决问题,而且容易引起新的事端,决不能掉以轻心。
——领导班子的思想要高度统一,同心协力,一致对付突发事件。领导者首先要协调好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保持高度统一,使领导班子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指挥部。
——要层层落实责任,人人承担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要都行动起来,认真负责地工作,防止漏岗漏项,又必须协调统一,不打乱仗。每个层次、岗位和人员的责任,都必须全部承担起来,坚决完成任务,不许有渎职和失误发生。
——领导者一定要总揽全局,头脑清醒,坚定有力,既不因局部的优势和胜利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局部的失利而焦躁冲动。要稳住阵脚,指挥若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一种必胜的气势,以取得决战的胜利。同时,正职领导还要善于审时度势,及时根据变化的客观隋况,改变或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更换新的作战方案,以保证整个战局大获全胜。
(2)抓住关键。抓关键和抓主要矛盾是处理问题的根本。抓住关键,处理危机和紧急事件就有了主动权和获得全胜的要件。因此,领导者指挥处理事件的关键,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部位。首先,对于关键问题的解决,必须事先周密研究实施方案,集中优势力量去攻克难关。其次,对于社会政治性事件,首先必须全力解决,控制其首要人物。自然灾害类事件,要抓住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保护重要资财。最后,找准突破口。抓关键环节,有时需从关键部位人手,单刀直入;有时则要从其他部位入手,迂回作战。突破口找得准,首要问题解决了,便可向纵深发展,获得更大成果。
4.圆满善后
善后工作也是处理危机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善后工作做好了,才能说事件圆满地解决了。否则,不仅使一些问题久拖不决,而且可能会再度发生新的危机。
处理善后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1)认真找出工作中的缺点,并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认真改进。由于条件不具备而一时难以改进的,一方面应向群众说清楚,另一方面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公布于众,在各方监督下逐渐实施。
(2)深入群众做好思想工作,既要团结、稳定大多数,又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3)总结突发事件的教训,堵塞漏洞,查找原因,教育干部群众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从而使以后不再犯同类错误。
5.敢冒风险、临危不惧的能力。
领导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既有胆有识又有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要能把握全局,从战略高度处理突发事件,沉着稳健应付危机。作为领导,只有临危不惧和临危不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妥善处理危机事件。突发事件本身信息不完全,又关系重大,需要紧急处理,因此,处理突发事件的非程序化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决策措施对化解危机的作用有时难以衡量和预测。这种处理结果的风险性要求领导者在做出决策时抛开个人得失,敢于承担责任,在危机处理中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要有敢冒风险,敢担风险的精神和能力。
6.使命必答,忍辱负重的能力。
领导者作为危机决策和危机管理的核心,往往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其承受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因此要求领导者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在危机处理中能够超负荷工作,有时甚至需要忍辱负重。比如基层领导干部在受到闹事群众的围攻,甚至由于群众不理解而有过激言行时,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工作,要讲究临危处置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负面影响,而不能莽撞从事、激化矛盾。
(三)领导干部应对风险能力的培养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应对挑战、战胜灾难、不断前进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是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中强地震呈活跃态势,自然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重加大。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能源、资源、运输供给长期偏紧,再加上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一些地方和企业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三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公共卫生事件诱因和影响都呈较强的国际性特点,全球新发的30多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重特大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有发生,随着人口流动量的加大和流动速度的加快,疾病的防控难度加大,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中市场秩序混乱、源头污染严重、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四是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重大影响和可能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干部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能力。着力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
风险管理是公共管理中比较综合的社会化难题之一。风险管理的特殊性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预判和超前准备,增强临机处置能力,化风险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领导干部应对风险能力的培养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要增强风险预见性
能不能科学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因此,要充分认识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领域风险事件存在着复杂性、多变性、长期性、挑战性、极具破坏性等特点,不能存在丝毫麻痹和侥幸心理。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提高党应对风险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深深植根于这些问题之中,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丝毫不能盲目乐观,切实做到高度重视、加强防范、有力应对。
2.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要增强决策科学性
危机决策常常是在信息不对称、后果不确定等复杂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对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增强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性?应居高望远。领导干部看问题,想办法,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且要具备战略眼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一方面,应坚持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运用马克思理论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学习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时刻关注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高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另一方面,应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调查是决策的基础,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善于见微知著,只有对存在风险环境和客观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才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保持清醒头脑,作出正确决断。
3.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要增强发展创造性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勇于开拓进取,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适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重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经济发展困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变上访为下访,变书面探访为问计走访,变表面济困为治本帮扶,广纳民意,广集民策,广聚民智,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大胆突破发展瓶颈,奋力拓展发展空间,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要增强组织协调性
应急处置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协调能力,取决于各方面资源能否迅速有效地动员起来。一些地方小事突变,酿成大事,大多数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协调力度不够,引起矛盾激化、局面失控,失去了处置的最佳时机。要增强组织协调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制定各类应对风险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这个要求制定和完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事件处置方案,加强协调和配合,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注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防止坐小成大,酿酒成醋;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党政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加强组织协调,启动应急机制,各单位、部门和领导要各司其职,落实责任,畅通信息渠道,加强舆论引导,有效展开处置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发展态势,防止矛盾激化,才能确保在复杂局势面前,处变不惊,举措得当,处置科学,应对有力,避免和化解各种复杂局面和群体性事件。
五、领导干部开拓创新多角思维
“创新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彼得·德鲁克)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开拓创新的思路、开拓创新的办法、开拓创新的工作是不可能的。推进各方面的创新,中央要带头,各级党委要带头,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和提高开拓创新能力。”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提高开拓创新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是否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考核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把是否取得开拓创新成效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基本要素。”
(一)锻造开拓创新的品格
凡有创新能力的人,大凡都具备特殊的品格。这些品格是:一是挑战性。开拓创新就意味着挑战。创新劳动要创造新的使用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无论是创新的开始,还是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的结果,都充满挑战性。同时,无论在思想、意识、观念上,还是知识、能力、手段以及实践上,也都具有挑战性。只要具备这种挑战性品格的人,才能进行创新的劳动,也才能取得创新的成果。二是风险性。创新意味着挑战,挑战意味着风险。创新和风险是“孪生兄弟”。一切创新都是在战胜风险中实现的,所以要做到开拓创新,不仅要具有敢于挑战的品格,而且要具有能担风险、不怕失败的素质和魄力,勇于探索,不怕失败,不怕风险,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实践证明,世上没有无风险的创新,创新属于不怕风险的人。三是革命性。创新不仅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而且具有革命性。无论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还是机制创新都是一种革命。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曾说过:“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勇于探索和实践就是要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冲破传统的不合时宜的“禁区”,敢于走进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敢于攻克令人望而却步的“难区”。广东顺德1992年实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圳当年拍卖土地使用权等等都是敢闯“禁区”的革命典型。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掌握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树立创新是工作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充分发挥创新的革命性的作用。
(二)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