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3362200000022

第22章 法则8:要有“绕道”意识(2)

《韩非子·二柄》中说:“君主如果把自己的所憎所好都溢于言表的话,臣子们就会肆意在你面前显示或隐瞒什么。如果知道了君主的欲望,臣子们就会找到投机的机会。”“君主如果喜怒不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显出本色。这样,君主就不会被欺骗。”

《韩非于·外储说》中说:“一定要慎于言,否则就会被人看穿;一定要敏于事,不然就会盲从。如果你显示你有知识,别人就会隐藏起他的无知;要是让人知道了你无知,就会受骗。所以只有无为,方可察知对方。”

本事这东西就像一笔财富,谁拥有这笔财富,谁就会受人倾慕,被人追逐。甚至遭人算计。所以聪明的富人大都不会轻易“露富”。同样,聪明的有本事的人也不可轻易露出自己的真本事。

在许多时候,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比如说,人类通过观察动物捕猎的动作,体会到进攻时要注意隐蔽,或装出病态,显示出元能力进攻的样子,来蒙蔽对方。尔后在对方毫无警觉和防范之时,突然出击,置敌于死地。这不止在动物界,就是在人类社会也是最厉害的一招狠棋。当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或者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万万不能凭一时冲动办事,而应毫不犹豫地将自己隐蔽起来。切勿逞匹夫之勇,而毁坏自己的前程。

东汉光武帝刘秀发家时只是汉朝宗室后裔。虽说祖上是南阳豪族,但到他这一代已破落了。王莽当皇帝时,刘秀还是个少年。20岁前后,刘秀走上社会,先是到太学学习,结交了一批朋友。直到身边的盘缠用尽,刘秀才回到家乡。无奈他大哥手下的人是群土匪强盗,专干打家劫舍的活动,牵连到他,使他莫名其妙地在牢里吃了一桩冤枉官司。

刘秀出狱不久,他的老乡李通、李轶兄弟找到他,给他看一条神秘的谶语:“刘氏当兴,李氏为辅”。谶语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神秘性、权威性,刘秀早就看出这个社会已经又面临着一场震荡的考验,这就是重建汉室的好机会。于是,在和李氏兄弟商议之后,征得他大哥的支持,便纠集了一批人分别在新野、宛县、春陵举兵。然后,他们找到了新市、平林农民起义军的将领王凤、陈牧等人,两支队伍实现了联合。

接着,刘秀成功地指挥了一场极其漂亮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昆阳大战。按理说,这场战役扭转了反莽势力军事斗争的被动局面,把王莽官军的主力消灭殆尽,刘氏兄弟理应受到重用。可是,刘玄和几位农民领袖竟把刘秀的大哥给杀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刘秀表现得极其冷静。他知道,这时他的命运还操纵在人家手里,还不是报仇的时候。所以当他回到宛城后,在刘玄面前连称自己有罪,说是自己没有劝导哥哥,以致犯下死罪。新市、平林那班将领本来估计刘秀会来报仇,想趁机把他也杀了,没想到他前来弯腰请罪,便不再说什么。别人来劝慰刘秀时,他也口口声声只说自己有罪,丝毫不提起他在昆阳大战中立下的战功。

刘秀简单地料理了大哥的丧事,言谈、举止和平时一样。白天对人谈笑风生,夜里却暗中饮泣,把大半个枕头都哭湿了。他手下的冯异有一次看到了这个秘密,劝他节哀,他仍说:“不许胡言。”但冯异对他确是一片真心,对他分析说,刘玄政权已完全失去人心,如果能另拉一支队伍,大业必成。

机会终于来了。刘玄想派一个有能力的大将去河北扩充势力,宗亲刘赐建议让刘秀去。本来刘玄等人对此并不放心,但经刘赐的鼎力说服,刘秀被派往河北。果不其然,刘秀一到河北一带,就如鱼得水。他每到一地,都以汉朝重建者的身份广揽人心,同时广泛搜罗大小官吏,任用贤士,释放囚犯,因而大得人心,从而展开了中兴汉室的宏图大业。

如果当初刘秀不顾力量大小鲁莽复仇,则仇未报而身已先死。然而他正是凭着韬光养晦术,坚忍等待最佳时机,最终不但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

智慧火花

迂回前进更有利于捕获猎物。欲擒故纵,出其不意,悄悄接近目标,就更容易实现你的目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对手来不及准备,无从防范。你却是有备而来,最有机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走一条别人想不到的路

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迂回”的战术。《孙子兵法》中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军事战争中最难处理的是把迂回的弯路当成直路,把灾祸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也就是说,在与敌方的争战中迂回绕路前进,往往可以在比敌方出发晚的情况下,先于敌方到达目的地。

孙武来到吴国后受命为大将,他为不负吴王所托,加紧训练吴国军队。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军队的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吴王阖闾头脑发热,想长驱直入攻克楚都(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不妥,便劝说吴王阖闾:“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耗费严重,不如暂且收兵,养精蓄锐,等待更好的机会。”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回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我军人疲马乏,不宜远征。虽然我们不能正面进攻,但我们能迂回骚扰,我们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和孙武共同商定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派出三队人马,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军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然而楚军出动以后,吴军却主动撤了回去,结果楚军扑了空,白跑了一趟。可是楚军刚返回驻地,吴国的第二支军队又攻人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穷于应付,耗资严重。这样,吴国扰楚疲楚的计策大为奏效,楚国劳师丧财,属国纷纷叛离,已经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公元前506年,吴国征伐楚国的机会终于来临了。这年夏天,晋国支持蔡国灭掉楚国的属国沈国,于是楚国发兵围困蔡国,为沈国报仇。备受楚国侵凌的蔡国和唐国主动与吴国通好,希望联合吴国共同出击楚国。于是在这年冬天,吴王御驾亲征,以孙武、伍子胥等人为大将,率三万精兵,并联合唐蔡两国,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率领20万大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迂回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攻?”孙武告诉他:“兵贵神速,应该走别人想不到的路,这样才能给敌人措手不及。逆水行舟,行动迟缓,楚军必然加强防备,那样我们就很难破敌了。”伍子胥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在三万大军中精选三千为前阵,身披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五战五捷,终于在旧历十一月二十八日攻战楚国都城郢。楚昭王见大势已去,带着妹妹仓皇出逃。

在这场吴楚大战中,孙武指挥吴国3万军队攻击楚国20万大军,五战克郢,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是孙武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

智慧火花

孙武在最后决战时刻,一反常态,迂回到敌人纵深,走了一条别人想不到的路,不愧是位军事大家。

声东击西,出其不意

所谓声东击西,就是以假象迷惑对手,造成对方的错觉,从而伪装的真实意图,这就是用兵打仗中常用的一种作战谋略。其主要特点是让对手顺情而推理,我却因此势而用计,出其不意地夺取胜利。清朝名将福康安就曾经用声东击西的计谋,出其不意的争来了自己应有的功劳。福康安是一代名将。由于他的一生都受到了乾隆的特殊宠爱,所以有人说他是乾隆的私生子。

俗话说:“山高皇帝远”,在清朝的时候,地方官员们要想让皇帝记住自己的名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得到皇帝的青眼,那就是难上加难了。但官员们总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立功,而立功是要有机会、有能力才行,于是一些“聪明”的官员,就发明了抢功的办法,说白了就是先于别人向皇帝报告,说某某事是我的功劳。皇帝总不能亲自下来看呀,也不能每件事都派人来查是真是假。于是这样的办法也就往往能奏效。

福康安十六岁那年,奉乾隆的旨意微服巡视山东。在枣庄一带,发现了为患山东多年,官军数次清剿都无可奈何的响马蔡七一伙。当地知府也没有本事对付,倒是以此为名向百姓搜刮了一大笔“治安费”。而当他听说福康安只带着二百个衙役,就要去擒拿蔡七时,他只是装模做样的配合了一下。因为知府根本就不相信这位少年亲贵能够成功,福康安不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肯定会碰个大钉子回来。没想到自幼就跟父亲学习军事的福康安真是少年奇才,居然一举成功了。大清一朝对于军功的赏赐是很重的,这位知府大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听说了胜利的消息后,他的报捷奏折就发出去了。

乾隆见到军报后笑逐颜开,这份奏折写得跌宕起伏,福康安的功劳这位知府固然不敢隐瞒,但也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积极筹划,亲临现场,身先士卒,妥当善后的功臣。显得此战虽然是在福康安的率领下取得的胜利,但真正做实事的还是在基层干了多年的知府大人。乾隆皇帝也因此夸奖了福康安。让福康安气恼的是,蔡七祸害乡里,本应是那位知府大人的责任,结果他姑息养奸不说,还以此为名鱼肉乡里。而自己决心除害的时候他非但不配合,还有意看笑话。等剿匪成功了,他凭着比自己先写的一篇报捷奏章,就升了官、发了财。照这样下去,大清朝还有公理吗?

但是福康安在皇帝面前,对这个事儿却提都不提,而是搜集了这位知府在当地私自准许富豪乡绅开挖官征的矿产,从中收取巨额贿赂的一大堆证据。朝廷立即派大臣来查办此事,这个案子证据确凿,要查实并不困难,关键是再顺藤摸瓜下去,就很自然地牵出了那位知府大人在剿匪一事上的表现和起到的作用。福康安用这招声东击西,自己不动声色,朝廷自然就还了他的清白。乾隆从此放心地让他独立办差,福康安也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将。

福康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肯与这位知府当面争论,要知道以他亲贵的身份,要争赢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这样有可能在乾隆眼里留下少年轻狂,得理不让人的形象,结果反而得不偿失。所以精通兵法的福康安用声东击西办法,既为国家除去了卑鄙小人,又不动声色的为自己争来了功劳,还在乾隆眼里留下了宽容大量的形象,他真是一举多得呀!

智慧火花

要做到成功的进退,离不开事先的谋划,而事先的谋划,又离不开估计对手的行动。而你估计对手的行动,对手也会估计你的行动,战胜他的最好局面,当然就是你估计到了他的行动,而他没有估计到你的行动。最好的手段就是声东击西,以假象迷惑他,打乱他的阵脚,并使他判断失误。

明修栈道才能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在正面进攻难以取胜的情况下,应当以正面进攻为掩护,同时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绕到后方,击中敌人的薄弱环节,这样做事定能以奇取胜。

“明修栈道”是表面上弯腰做样子给敌人看的,以便吸引和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暗渡陈仓”是我方所要达到的真实意图。修栈道要“明”,让敌人知道;度陈仓要“暗”,掩人耳目,只有做到这一“明”一“暗”,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

楚汉相争的故事里有句话叫:“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意思是决策者要故意采取佯攻行动,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暗地里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关键就是要“明”“暗”相结合,以迂为直。本来在修好栈道之后我方通过栈道进攻敌人是一条捷径,但是,敌人在栈道附近伏有重兵,绝对不能硬碰,应当在修栈道之时,绕过栈道从后方偷袭敌人。这样虽然走了一条曲折的路径,却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史记》卷八二说:“兵以正合,以奇胜。”作战打仗,一般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正”是用兵的常法,“奇”是用兵的变法。为了迷惑敌人,需要打破定势思维,用公开的常法掩护隐蔽的变法。《三国演义》中,邓艾以迂代直破蜀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