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3362200000020

第20章 法则7:弯下腰,才有抬头机会(4)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但是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暂时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这就是做人要有“心机”,该弯腰做“孙子”时就做“孙子”,目的是为日后成功地挺直腰板做人。

由于勾践被夫差打得大败,他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吴国俯首称臣,如果此时勾践只凭意气与夫差拼个鱼死网破,恐怕越国将会在历史上消失。于是,他一方面在吴国君臣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卑躬屈膝,摆出一付“奴才相”,不管吴国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验他,也不管自己的亲人、属下如何不理解他,耻笑他,他都一概忍受下来。但另一方面,勾践的复国之心未死,东山再起的志向未灭,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因此,勾践的忍可以是几年、十几年,但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种瞒天过海的韬晦之计,是一种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此外,勾践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知耻而后勇”。

智慧火花

一般说来,一个人甚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知耻、忍耻到雪耻,这个过程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者环境处于劣势,在与人或者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或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由于天时地利,不如对方,致使自己被对方打败(或受凌辱)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耻,只能将耻辱强忍吞下,铭刻于心头,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时机成熟,再雪旧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是这个道理。

身在矮檐下,一定要低头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就要求人们在小的方面不要力争,要忍耐,从而不影响大事。事情有轻有重,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处处显露精明的。他们在无关紧要的地方保持随意,作些退让,只是为了集中精力,在要害处不输于他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生前,立大儿子耶律倍为太子。等到辽太祖一死,皇后述律平却有心让小儿子耶律德光继位。当时,皇族宗亲安端是拥护太子的,他见形势有变,立刻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对自己的兄弟们说:“我们扶持太子多年,只想太子登基之后,我们也大富大贵。现在看来,皇太后要废去太子,我们虽不情愿,但也要忍耐,不能和皇太后作对。”

安端的二哥和五弟性子刚烈,不肯低头。他们不听安端的劝告,结果因为一再请求让太子继位,遭人暗杀。安端心知他们必是为皇太后杀害,一时愤恨不已。他难得没有发作,只是哭着对自己的手下说:“我这时若不冷静,只会白白赔上我的性命,是没有其他结果的。不是我怕死,而是我要存活下来,为了将来的复仇。你们切不可说过激的话,让人生疑。”

安端于是强装笑脸,劝皇太后废掉太子,改立耶律德光。他还对死去的二哥和五弟怒声痛骂,说他们不识好歹,死了也是活该。皇太后本想把安端也一起铲除,可见他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就把他视为心腹,委以重任了。多年之后,安端趁耶律德光病倒之机,拥立太子的儿子兀欲为帝。因为这件大功,他自己也当上了明王。

安端不是个忠臣,在有关太子的重大问题上也不敢力争,说明他是自私的人。应该看到,安端虽然苟且,但终于自存下来,最后还干了一件大事,这都缘自于他当初的忍耐和顺从了。人往往因为咽不下一口窝囊气而致祸,如果当时咬牙挺下来,后面的祸事就不会发生了。和人的前程与性命比较,一时的屈辱并不是不可以忍受。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看透,面对再难堪的事也会十分自然了。

清朝的创立者努尔哈赤在少年时,他和弟弟寄居在外祖父王呆家里。王杲和明军对抗,最后失败,努尔哈赤和弟弟都被俘获。面对杀头的命运,年轻的努尔哈赤一改刚毅的态度,他跑在明边军总兵李成梁的马前,哀嚎着乞求不要杀他。李成梁一时不忍,不仅饶了他们,还把他们收在自己的帐下。

事后,努尔哈赤的弟弟对他说:“李成梁是我们的仇人,你哭着喊着求他饶命,太丢人了,我都为你感到羞耻。”努尔哈赤说:“我不过是说了几句软话,却捡了我们两个的命,我们吃亏了吗?只要活下来,大仇才能报啊!”

为了让李成梁信任自己,努尔哈赤日夜服侍他,一点也没有厌倦之色。打仗的时候,努尔哈赤总是冲锋在前;事后论功,他却不争不抢,反是让着他人,替别人说话。他的弟弟抱怨说:“你这样谦让,好处我们永远得不到,也没人说我们的好,这是为什么呢?”努尔哈赤说:“我们是女真人,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难道还想升官发财吗?这里不是久留之地,日后一旦有了机会,我们当离开此处,另谋发展。”

随着努尔哈赤的努力,李成梁渐渐信任他了。开始让他担当重任,他的弟弟也受到了提拔。一日,兄弟二人谈心,弟弟流露出了满足的神情,他说:“我们现在日子好过多了,这样干下去,就不愁将来的富贵了。”努尔哈赤警告他说:“我们身负大仇,不能为敌人的一点恩惠而改变志向啊。时机一到,我们还是要图谋大事的。”

不久,他说服了弟弟,兄弟二人离开明军,回到了家乡。他以父祖留下的13副盔甲起兵,开始了创业历程。当时,努尔哈赤的力量十分弱小,而其他女真部落却格外强大。努尔哈赤事事忍让,暗中积蓄实力。

跟随努尔哈赤的人感到憋气,对他说:“我们既已起兵,就要干出点大事。其他部落以我们为敌,而你却敬重他们,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努尔哈赤说:“我们现在还不是人家的对手,如果贸然开战,对谁有利呢?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安抚他们,我们就可以得到喘息之机了。”努尔哈赤后来羽翼丰满,这才发起攻击,很快统一了女真部落。

努尔哈赤的制胜法宝就是小处不争,能屈能伸。他这样做不仅没有让人消灭,反是消灭了对手,自己日益强大。

智慧火花

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处处显露精明的。要想做到不失大道,不争小可就是必须的。在小处过于执着,往往就会迷失在误区之中,看不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了。人们要时刻培养自己的鉴别能力,在大小上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把握住大局,不犯原则性的错误。

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史记》中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时天下起兵反秦的人,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在秦朝灭亡后,这些诸侯们为了自己当皇帝,又一次争夺起来。经历了四年的战乱,汉王刘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却只能是自杀身亡。其他的那些诸侯们,不是向刘邦投降了,就是战死了,要不就流亡海外。能当皇帝当然是好事,所以那些诸侯们不惜为此家破人亡。历史上,有的争夺就是这样的残酷。在这应该让的时候,却没有让的结果就是被杀头。就拿齐王田横兄弟来说吧!项羽灭秦平定天下之后,大封诸侯。田横的哥哥田荣,因为曾经不肯听从项羽的将令,没有得到封王。于是田荣非常怨恨项羽,他自立为齐王,把项羽封的三齐之地全部兼并了。项羽勃然大怒,于是起兵讨伐。田荣兵败被杀,项羽为了泄恨,所过之处大肆屠杀。齐国人纷纷起来造反,归结到田横的麾下。

汉王刘邦看见项羽远在齐国作战,遂率领诸侯攻打项羽的老巢。项羽无法兼顾,只好放田横一马,田横就趁机收复了齐国。三年后,刘邦派郦食其出使齐国,游说田横归顺汉朝。田横眼看刘邦势力越来越大,自觉齐国弱小,于是解除了边防守备,向汉朝示好。谁知汉将韩信出尔反尔,向毫无防备的齐军发动突然袭击,并占领了齐国的都城临淄。田横大怒立刻把郦食其下锅煮了,然后无奈的归顺了彭越。一年后,刘邦打败项羽,汉朝正式建立,彭越也归顺了刘邦。田横走投无路,带着五百多名部下,驻扎在东海中的一座小岛上,打算以后有机会时再恢复齐国。而刘邦也认识到了田横兄弟在齐国的根基牢固,现在不把问题解决了,恐怕以后还要酿成大乱。于是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过,召他入朝做官。并说:“田横入朝,最大可以封王,最小也可以封侯;如果不来,就要派大军诛灭。”

田横无奈只好带了两个门客前往洛阳。这一天,他们到了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对两个门客说:“本来我和汉王都是国君,大家平起平坐,可是现在汉王做了皇帝,我却要称臣,真是天大的耻辱。如今陛下召我入朝,只是对我不放心而已,现在他就在洛阳,把我的头斩下来送到那里时,应该还不会腐烂,陛下也还能看清我的容貌。”说完就拔剑自杀了。刘邦见田横已死,就用诸侯王的礼节来葬他。那两个门客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已死,便都蹈海自杀了。

从进退之道来说:争夺江山是非常凶险的事情,成功了固然可以拥有天下,失败了却往往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不能只看到拥有天下时的幸福,还要看到死无葬身之地的危害。天下未定之时,当然可以起兵相争;而局势逐步明朗时,就不能再勉强,应该让的时候就要让。田横兄弟始终都不肯相让,被杀与自杀的下场也就不可避免了。

智慧火花

当环境发生了改变,而自己还却还坚持不变,吃亏的只能是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