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3362200000012

第12章 法则5:做事要留三分余地(2)

在一个雨天的早上,公共汽车上特别的拥挤。有人不小心踩到了另一个人的脚背,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一路上他们越吵越凶。这时其中一人举起手中的雨伞,指着对方不停责骂,不料汽车一个颠簸,金属的伞尖不偏不倚地戳进了对方的眼睛。送到医院抢救后,虽然性命是保住了,眼睛却永远的瞎了。

一个小小的纠纷,却酿成一桩惨案,当事人双方都始料不及,同时也都后悔不已。而他们原来争的是什么呢?不过是一口闲气而已。如果当时有一方能谦让一下,那怕只作一点点的让步,也不至于出现如此的后果。一个事事都不肯让人,时时都不会让人的人,谁会愿意与他一起交往呢?没有人愿意与他交往,他的身边就不会有朋友,身边没有朋友就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孤家寡人,还能做多大的事?古人说:“礼让一寸,得礼一尺。”只有懂得谦和、礼让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赖。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饮。大家高高兴兴地一直吃到了晚上,正当大家喝酒喝得酣畅时候,突然一阵风吹来,灯被吹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地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美姬小声地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趁灯灭时非礼我。我就顺手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你赶快叫人点灯,抓住这个那个人。”楚庄王听了后,大声的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于是群臣一百多人,马上都扯断了系缨,热情高昂地继续饮酒,最后君臣都尽欢而散。过了不久,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到前边,勇猛无敌。

战斗胜利后,庄王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么卖力呢?”将军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美姬扯断了系缨的人”。

勇敢的武将,是当初非礼美姬的人,为了感激楚庄王的忍让,因此甘愿以身相报,奋勇杀敌。所以能学会适时的让人,别人可能就会心存感激之情,就可能会有双赢的结果。英国学者勃朗宁说过:“能宽恕、忍让别人是一件好事,如果还能将别人的错误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更好。”所以能让人处且让人,并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风度,一种雅量。

智慧火花

得让人处且让人,并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让步与妥协,不该让人处就不能让。让是在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出一些让步。或者是在长远的利益上,不惜牺牲一时的利益。我们提倡的,是这样的让。

锋芒不可毕露

才能能给人带来荣耀,但是炫耀才能可不是件好事,可能导致灾难。才能让人羡慕,也让人嫉妒。才能出众如同树大招风,心胸狭窄的无能之辈总是与有才能的人为仇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才高八斗,刚直耿介。他在朝为官时,许多无才无德的人小人就重点攻击他。一次,唐宪宗召见白易,对他说:“你诗名很大,为人忠直,不像是个奸诈之人,可为什么总有人弹劾你呢?”白居易说:“皇上自有明断,我说什么也是无用的。不过依我看来,我和那帮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定是他们嫉恨我的才华与忠直。否则,我和他们无怨无仇,他们为什么会无端诬陷我呢?”

白居易自知难与小人为伍,却不屑掩饰锋芒,他对那些无能之辈常出口讥讽,绝不留半点情面。一次,朝中一位大臣作了一首小诗,奉承他的人不在少数。白居易看过小诗,却哈哈一笑,说:“如果说这是一首好诗,那么天下人都会写诗了。”

事后,白居易的一位朋友劝他说:“你身处官场,不应该当众羞辱别人。你不是和朋友谈诗论道,在朝堂上若讲真话,人家只会更加恨你了。”白居易说:“我最看不惯不懂装懂之人,本来我不想说,可还是压抑不住啊。”白居易自恃有才,说话办事往往少了客气。他对皇上也大胆进言。只要他认为不对的事,他就直言上谏,全不顾任何禁忌。

河东道节度使王锷为了晋升官职,大肆搜括百姓,他向朝廷献上了很多财物,唐宪宗于是准备让他当宰相。朝中大臣都没有意见,只有白居易站出来反对。唐宪宗生气地说:“你是个才子,就该与众不同吗?你每次都和我唱反调,你是何居心呢?”皇上发怒了,嫉恨他的小人趁势说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一时,白居易的处境更加恶劣,格外孤立。

大臣李绛同情自居易,劝他收敛锋芒,说:“一个人如果因为才高招来八方责难,他就该把自己装扮得平庸了。你的见识虽深刻远大,但不可显示出来,你为什么总也做不到呢?这也是为官之道,不可小看。”最后,白居易还是因为直言惹祸,被贬出朝廷。

白居易的才能人所共知,他尽忠办事,见解高明,却不能建功,只因他的才能过于外露,优点反而变成了缺点。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相信才能是万能的人只能算幼稚。人们应当时刻提防小人的暗箭和中伤,把最能让他们嫉妒的东西藏起来,避免不必要的纠缠。

唐玄宗时,才华出众的杨慎矜被唐玄宗看中,提拔他到朝中担任显官。当时,权臣李林甫把持朝政,杨慎矜担心受到他的迫害,迟迟不敢上任。王鉷是杨慎矜的表侄,他为了日后有个援手,便极力鼓动杨慎矜早日入朝,他说:“皇上如此器重你,这是难得的机遇,你若是推拖,皇上不高兴不说,你也埋没了自己的大才,太可惜了。”杨慎矜说:“李林甫嫉贤妒能,他会放过我吗?我是怕他暗中下手,所以才不敢轻易做出决断。”

王鉷想出了个主意,让杨慎矜投靠到李林甫的门下,说这样就可解除顾虑了。杨慎矜也认为这个办法好,于是马上拜见李林甫,表达了报效心意,他还发誓说:“我的诚心日月可以做证,如有反悔,甘受惩罚。”

李林甫见他主动上门,也乐意收为己用,他表示不会为难他。杨慎矜放下心来,在任上尽展才干,事情做得没有什么差错。为了不得罪李林甫,他还违心参与了诬告太子一事。

杨慎矜变成了李林甫眼中的红人,王鉷却不是滋味了。他自知杨慎矜比他样样都强,竟开始盘算陷害他。一日,杨慎矜对王鉷说:“我听了你的话投靠李林甫,干了不少坏事,万一事情败露,我就死定了。现在想来,都怪我一时显能,以致走错了路,后悔也来不及了。”

王鉷把他的话报告李林甫,又说:“杨慎矜有大才,可他的野心也是不小。我把他引荐给你,只想让他为你效力,谁知他包藏祸心呢!有才能的人如果对你不忠,他的危害也要比常人大,您不可不防范他啊。

李林甫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于是让王鉷监视杨慎矜的一举一动。他们一唱一合,诬陷杨慎矜谋反,将他害死。

杨慎矜有心防范,结果还是因为遭人嫉妒,送了性命。杨慎矜把王鉷当成亲人,却不想最嫉恨他的正是此人。

智慧火花

有才能的人不该轻易相信任何人。在他人的恭维声中,也许暗藏着杀机。不要轻易让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这不是作贱自己,也不是故弄玄虚,它实在是保身立命的一种手段,谁也不能掉以轻心。

别让自满埋葬了自己

自满者败,自矜者愚。意思是自满的人要失败,自大的人必定愚昧。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说:“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能不断进步;傲慢跋扈的人无疑会招来他人的愤恨,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

南朝文学家颜延之的儿子颜竣曾经位极人臣,但颜延之对于儿子所送的财物一概不接受,他仍然穿布衣,住着茅屋,和从前一样过着俭朴的生活。有一次,颜延之在街上看到颜竣的车马仪仗,就马上躲到路边。颜延之对儿子说:“我平常不喜欢的就是看见身居高位的人耀武扬威,今天不幸看到你这样。”有一天早上,颜延之到颜竣那儿去,他看见等候在门外求见颜竣的人一大堆,颜竣却安然高卧,还没有起床。颜延之见状,勃然大怒,他骂颜竣说:“你出身贫寒之家,侥幸得志,就骄横傲慢到如此地步,你怎么能够持久呢?”

后来,颜竣又兴建自己的宅邸,建得富丽堂皇,颜延之告诫说:“好好地又盖房子,不要让后人耻笑你的愚蠢!”然而,他的这些话,颜竣都听不进去。在朝中,颜竣自以为是朝中重臣,又当初与皇上私交很好,所以他上奏时,常常无所顾忌。皇帝越来越不高兴,就调他出京任扬州刺史。颜竣此时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傲慢,反而心怀怨恨,到处诉说皇帝的不是,并且公开指责朝政的违失和谬误。在封建专制时代,这显然是绝对禁忌的,所以他又被皇帝免官,最后竟被赐死。这不能不说是他平时的傲慢、跋扈所惹来的祸害。

历史上这种案例不胜枚举,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典型的一例:

李自成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来成为了农民起义军“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并有识略。高迎祥牺牲后,他自称“闯王”,领导农民起义。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在潼关战败,仅跟刘宗敏等十余人逃走,隐伏在商雒的丛山之中(在豫陕边区)。次年他们出山再起,崇祯十三年又在鱼腹山被困,李自成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矛盾极度尖锐,李自成的谋士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获得广大农民的欢迎。很快李自成的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不久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没落的明王朝。

但是由于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等人,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进了北京以后,李自成便进了皇宫,几十万的士兵屯聚在京城里面享乐。对近在眼前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他们迫害明朝大将吴三桂的家属,逼得已经准备投降的吴三桂,反向关外的满清贵族投降。后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迎战失利,被迫退出北京。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李自成神秘“消失”。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暂时的成功,不能就此沾沾自喜、高枕无忧,更不能奢侈腐化。可惜李自成与他的手下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大好的江山都让满清得去了。所以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认清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小胜则喜,终将使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智慧火花

如果没有谦虚谨慎的美德,才能与成功就不一定是好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骄傲自满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使自己免除祸害。

顺风满帆,不可掉以轻心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喜爱下棋的人都曾有过这种经历。如果一个人在优势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是沾沾自喜,盲目乐观,那么棋盘上的优势马上就会变成劣势。正所谓“小心行得万年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一个人一旦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名声,很容易就得意忘形起来。现实社会上的确有人一朝得势,便忘乎所以了。他们常常流露出一种优越感,瞧不起他人。这种态度不但刺激人,而且也易于得罪人。

有一个原本也是公司小职员的人,因为炒股发了点儿财,他的架子就大了,说话的口气也大了。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他往沙发上一靠,竟然把脚放在了前面的茶几上。朋友递给他香烟,他看了一眼,说:“这破烟能抽?”朋友一听就火了:“你少在我这儿摆臭架子,你要是瞧不起我,就请你离开这儿。”就这样,多年的朋友有了矛盾。

当然这还是比较好的,历史上还有更过分的。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有位官员,叫王继先。此人医术高明,善于治疑难杂症,所以又被征在宫中作御医。有一次高宗皇帝偶染风寒,龙体欠安,召王继先诊治。王继先开了一剂药,高宗皇帝吃了不久就康复如初。从此他非常宠信王继先,几次给他升官。王继先升了官,又有高宗可以仰仗,便不再像从前那样谦卑和气,一下露出了贪婪残暴的本性。他为了广造府第,强占周围数百家民居,致使几千人流离失所。不久,他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府第,人称“快乐仙宫”。

后来。太后又病重,几个御医诊治一番,乃不见起色。于是下诏令王继先诊治。王继先又很快察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太后果然日渐好转。皇上见王继先诊治有功,又让他主管翰林医宫局。当时,王继先因为平日里横行霸道,朝野都议论纷纷,百姓恨之入骨。王继先自己也一清二楚,为了掩人耳目,他故意力辞不受,并请求辞官还乡。皇帝当然舍不得,不仅升了他的官,还特封他妻子郭氏,并下诏说这次是特批,以后别的人不可以援用此例。

从此,王继先更是权势熏天,连秦桧也不敢怠慢他。秦桧还派自己的妻子王氏多次过府探望王继先,因两个人都姓王,后来就认为姐弟,王继先从此又与秦桧狼狈为奸。他不仅要自己一人得道,还极力安插亲戚党羽。王家子弟皆任朝廷军政要职,数十年间,竟无一人可以动摇他的势力。朝臣们要想升迁进职,都要贿赂逢迎他,有什么官司落在他手上,更是有理无理拿钱来。他不仅贪财,而且十分好色。姬妾成群,还不够他日夜淫乐,还要四外搜寻美女,但凡看到姿容秀丽的女子,不管是清白的未婚女子,还是有夫之妇,他都要千方百计弄到家中,逼她做自己的侍妾。

王继先还根本不把国家法度放在眼里。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钦宗在北方的五国城驾崩,南宋举国致哀,规定不得行宴乐。王继先却举家宴饮,并令歌妓在席间献舞。他家中还私养恶少,并四处搜刮强抢,几乎名山大刹所有的贵重之物,大半到了他的手里。

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将举兵南侵。大将刘锜请求加强战备,王继先却说:“新近提拔的统兵官员,喜欢惹事生非,很不安份,如果杀掉一、两个,跟金人的和约就可以重新巩固。”本来大兵即将压境,社稷岌岌可危,高宗心里烦得很,王继先这么一说,高宗很不高兴,就反问道:“你是让我杀了刘锜吗?”王继先不敢再乱说话。

于是,他干脆不管高宗怎么办,自己先跑回家把所有贵重的金银、珠宝、古玩、稀珍运到吴兴。打算在大兵压境时,自己就一走了之,反正有钱有物,便可以逍遥快乐。可惜他的好梦没有做完,侍御史杜莘老就上书皇帝,列举了他的十大罪状,小罪不计其数。高宗这些年也深感王继先恃宠而骄,行为过分,就下诏把他贬居福州,子孙一律免官,并释放他家中的百余名奴婢,没收他家里所有的钱财。一时间天下人都拍手称快。

智慧火花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以为优势的地方。因为缺陷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则让人冲昏头脑,忘乎所以。所以世上很多的失败,都源于成功时不能抑制的,骄傲自满的情绪。人不可能永远都得势,像王继先一样的忘乎所以,便是断了自己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