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3362200000011

第11章 法则5:做事要留三分余地(1)

不留后路只会败得更惨

退路是可回旋的余地。有了可回旋的余地,就可以在不利的情况下全身而退。然而正因为这样,有人说:“给自己留退路,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它会让你失去最初的那份斗志,而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对当初所设定的目标,做出种种的否定,以至于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是的,的确实有这种情况,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因噎废食。不给自己留后路也许可以让人更有勇气地走向成功,然而它也会让人败得更惨。如果你不想败得很惨的话,最好别忘了给自己留些退路。

有一个人,在朋友结婚时,死命的灌这位新郎官的酒。新郎官说:“你小心,以后我也会灌你的酒”。这人笑着说:“我已经结婚了,你哪还有这样的机会”。不料,几年之后,这人离婚了,不久他与另一个女人结婚了。在婚宴上,朋友说:“哈哈,这次看你怎么说”。这人还能说什么,只好有多少酒,就喝多少酒。

这就是平时把说话做事太绝对了,忘了给自己留些退路。好在这只是朋友之间的玩耍,要是事关生死存亡的游戏,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谓世事无常、人生多变,还是小心为妙呀!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村庄位于沙漠的两端,若想到达对面的村庄,有两条路可行。一条要绕过大漠,经过外围的城市,但是得花二十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如果直接穿过大漠,只要三天就能抵达。但是,穿越沙漠却很危险,有人曾经试图横越,却无一生还。有一天,有位智者要经过这两个村落,他叫一个村里的人们找许多的胡杨树苗,每一公里便栽种一棵树苗,直到沙漠另一端的村庄。

这天,智者告诉村里的人:“如果这些树苗能够存活下来,你们就可以沿着胡杨树来往;若没有存活,那么每次经过时,就记得要把枯树苗插深一些,并清理四周,以免倾倒的树木被流沙淹没了。”

结果,这些胡杨树苗种植在沙漠中,全被烈日烤死,不过却也成了路标,两地村民便沿着这些路标,平平安安地走了十多年。

有一年夏天,一个外地来的僧人,坚持要一个人到对面的村庄去化缘。大家见无法阻止,便叮咛他说:“师父您经过沙漠的时候,遇到快倾倒的胡杨时一定要向下再扎深些,如果遇到将被淹没的胡杨,记得要将它拉起,并整理四周。”僧人点头答应,便带着水与干粮上路。

但是,当他遇到将被沙漠淹没的胡杨树时,却想:“反正我只走这么一趟,淹没就淹没吧!”于是,僧人就这么走过一棵又一棵即将消失在风沙里的胡杨,看着一棵棵被风暴吹得快倾倒的树木一一倾倒。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沙漠深处的僧人,在静谧的沙漠中,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回头再看来时路,却连一棵胡杨树的树影都看不见了。此刻,僧人发现自己竞失去方向了,他像个无头苍蝇似地东奔西跑,怎么也走不出这片沙漠。就在他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时,心里懊恼地想:“为什么不听大家的话?如果我听了,现在起码还有退路可走。”

为人处事,就怕反正我只走这么一趟的想法,因为往往就在这个时候,不经意间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事实是,灾难总是在人们极不情愿的情况下降临的,它不会屈从于人的意志,也不会特别关照哪一个人,对于它人们只有先期防备一途了。然而多数人都不懂得记取教训,即使前人已经有过失败的经验,他们仍然喜欢让自己撞得鼻青脸肿,然后才惊呼说:“没想到是真的!”也许危机没有真正到来之前,人都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躲过灾难,所以很少有人能主动设防。

智慧火花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知道它的发生背景,也预料不到它的发展态势,所以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使自己一点回旋都没有。当然留条后路,不是让自己有遁逃的机会,而是让自己有重新起步的机会。做事留有余地,就不会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才会进退自如。

凡事给自己留条后路

留条后路,不是让自己有遁逃的机会,而是让我们重新起步时,能够看见前路的错误足迹,记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然而,多数人都不懂得记取教训,即使前人已经有过失败的经验,他们仍然喜欢让自己撞得鼻青脸肿,然后才惊呼说:“没想到是真的!”

人类的经验是靠时间累积出来,在经过长时间的去芜存菁,所有长者的智慧与建言,我们都不能视若无睹,那些都是我们绝佳的成功秘籍。凡事都要以宽容的心胸为自己预留一条退路,做事留三分余地,就不会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就会进退自如。

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着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横冲直撞,恣意驰骋。当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头退回时,法厄同依仗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不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正当法厄同眼看着难于自保的月亮车幸灾乐祸时,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向前进一步是危险,向后退一步是灾难,最后终于万般无奈葬身火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都没有。

有一位朋友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这位朋友因讲过过重的话而处境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把话讲得太满,而使自己处于窘境的例子到处可见。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辉煌之时,做事也要留一手。危机没有真正到来之前,人都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躲过灾难,所以很少有人能主动设。

辉煌时期的人们要自我求退,这更是一件难事,达到顶峰不易,恋栈有足够的理由。事实是,灾难总是在人们极不情愿的情况下降临的,它不会屈从于人的意志,也不会特别关照位高权重者,对于它,人们只有先期防备一途了。

北魏孝文帝时,高肇做为皇太后高氏的哥哥、孝文帝的舅舅,深受重用。高肇自知才学浅薄,便努力学习,勤于政事。他的弟弟高显认为他大可不必这样辛苦,对他说:“你拥有权力,靠的是显贵的身份,和学问多少没有什么关系,你何必这样多此一举呢?”高肇说:“要想长久富贵,就必须有过硬的本领,这样就不怕皇上不喜欢我们。你只看到现在,没看到将来,整日寻欢逐乐,实在不可取啊。”

宣武帝时,咸阳王元禧专权擅政,高肇极力讨好他。他怂恿元禧和宣武帝对抗,出主意说:“你是朝中重臣,受先皇之命辅佐皇上,一些小事完全可以自己作主。如果事事都请示皇上.皇上一定认为你没有才干,缺少主见,他又怎会器重你呢?”元禧把高肇视为心腹,从此独断专行,宣武帝日益憎恨元禧了。

高显一次看望哥哥高肇,他说:“元禧权势太大了,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你还帮他,我们还有立足之地吗?”高肇说:“元禧自恃功高,行为不检点,我让他独揽大权,就是想借皇上之手除掉他。他现在不知进退,离死不远了,我可以取代他了。”不久,元禧竞疯狂地想谋反,结果被杀,高肇成了朝中第一权贯。

高肇为了权力永固,开始排斥异己,任用私人,他对弟弟高显说:“元禧所以事败,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私党,关键时刻便无人可以真正帮他。趁现在方便时机,我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在重要岗位上,这样我就放心了。”受排斥的大臣纷纷向宣武帝告状,高显害怕有变,他劝高肇说:“你这样做得罪了太多的人,是不是应该另想他法?”高肇说:“他们反对我,正说明我做对了,为什么要改变呢?”

高肇又担心众亲王的势力很大,会成为他专权的障碍,于是他向宣武帝进谏说:“众王爷自恃皇亲国戚,放胆胡为,这才有元禧的谋反之事发生。为了消除后患,皇上应该节制众王爷的权力。”宣武帝于是剥夺了众王爷的权力,高肇的阴谋又如意了。铲除各种反对势力后,高肇自觉没有了威胁,开始作威作福。朝中百官拼死巴结他,每日拜望他送礼行贿的人从不间断。

一次,宣武帝病了,高肇照样在他府中饮酒作乐。他的弟弟高显有些担忧,对高肇说:“现在皇上宠信你,哥哥可以高枕无忧。如果改换了他人,哥哥还能这样享乐吗?你应该马上去探视病情啊!”高肇听出了高显的弦外之音,急忙赶赴皇宫。他日夜守在宣武帝身边,直到宣武帝病好了才离开。

高肇虚惊一场,不久又恢复了常态。他的一位心腹一次对他说:“皇上有病,你那么紧张,可见你对自己的前途并没有十足的信心。趁现在一切安好,你若辞官归隐,就不用担心日后的麻烦了。”高肇也有这样的心思,但他贪恋富贵,始终下不了决心。宣武帝死后,继位的明帝在高肇哭祭宣武帝时,派人用绳子将他勒死。

高肇千方百计地谋取了权力,明知前路凶险又不肯撒手,直到他死时还幻想无事,这是他刚愎自用的应有下场。

主动放弃权力地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如果这些危及了生命,就不能不马上决断了。受恩太多本身就是一种潜伏着的祸患,只要还在位子上,人力是无法将它抹掉的。

清朝乾隆帝时,和珅荣贵无比,他是首席军机大臣,又兼管吏、刑、户三部事务,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乾隆帝当上太上皇之后,嘉庆帝走上了前台。嘉庆帝不满和珅的所作所为,只因乾隆帝还宠信他,嘉庆帝也只好将和珅留任。

为了压制和珅的势力,嘉庆帝准备将自己的老师,两广总督朱硅调回朝中,予以重用。和珅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有了警觉,他对自己的心腹说:“皇上要任用自己的老师,看来他并不是真正信任我啊,这是个危险信号,我该怎么办呢?”他的心腹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很正常的事,无论你多么讨好皇上,他还是把你当作外人,看来只能阻止皇上的行动了。”

和珅也认为是这样,准备向乾隆帝进谗。这时,和珅的另一位亲信劝他不要如此行事,他说:“太上皇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一旦太上皇不在了,你就再无依靠了。你现在即使能阻止皇上的任命,也只能招来皇上的怨恨,皇上日后一定会报复你的。依我之见,皇上既然不喜欢你,你也只有隐退才能避祸,此事要当机立断,越早越好,只怕稍有犹豫,就要悔恨莫及了。”

和珅心里惊慌,面上还是做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他说:“皇上离不开我的才能,他纵是恨我也不得不用我啊。我要先给他个下马威,让他不敢对我下手。”和珅于是诬告嘉庆帝讨好自己的老师,使乾隆帝制止了嘉庆帝对朱硅的任命。嘉庆帝对和珅更加厌恶,乾隆帝刚死,他就马上除掉了和珅。

和珅不知避让,自不量力地和嘉庆帝抗衡,这是他自取灭亡。因此,不要把命运寄托在某个人身上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不要把命运寄托在某个人身上,这样做只能将自己逼入死胡同,进退不得。激流勇退是必要的,这也是人们可以自主选择的。所以,当我们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何不妨效一下仁者,宽恕他人一次呢?

智慧火花

留条后路,不是让自己有遁逃的机会,而是让我们重新起步时,能够看见前路的错误足迹,记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了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这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还是宽容为怀、原谅别人?

人生好比行路,总会遇到道路狭窄的地方。每当此时,最好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如果心中常有这种想法,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了。即使终身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能对自己的人生造成多大影响呢?你经常让人一步,别人心存感激,也会让你一步,一条小路对你来说也会是坦坦通道。你事事不肯让人,别人心怀怨恨,就会设法阻碍你、损伤你,这样即使一条大路,对你来说也会充满险阻。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心与心的交往,诚心换来的是真情,坏心换来的是歹意。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叫中山的小国。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汤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都喝上。没有喝到羊肉汤的司马子期感到很失面子,便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很快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当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拿着武器在他的后面,便问:“你们来干什么?”

两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得到您赐予的一点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不管中山国以后出什么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仇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汤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人的自尊比金钱还要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可忍受,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将会干出什么事来。有时候,本无存心伤人之意,却可能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

从前有某显宦,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是他门下的一名食客,有一天与某显宦下棋,一入手便咄咄逼人。比赛到后来,竟逼得某显宦心神失常、满头大汗。某甲见到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下_个破绽。某显宦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却突出妙手,局面立时翻盘。某甲很得意地道:“你还想不死么?”

某显宦遭此打击,心中很不高兴,立起身来就走。虽然某显宦有很深的修养,胸襟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某甲就有了成见。而某甲呢,他始终不懂为什么某显宦不再与他下棋。某显宦也为了这个,总是不肯提拔某甲。某甲一直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他会自认命薄,哪知是忽略了对方的自尊心,控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以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如果遇到必须取胜、无法让步的事,又该怎么做呢?那也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就像下围棋一样,“赢一目是赢,赢一百目也是赢”。只要能赢就行了,何必让人家满盘皆输?比如与人争辩,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没必要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这样做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会自食其果,遭到对方的反击。

智慧火花

当我们和他人发生摩擦时,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之下,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

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某个城市的公共汽车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