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行吗?真能做到,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都不在意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又有谁真的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吗?我想,不可能的,即一个人不表露出不满,但心中总会有那么一点的介怀。
既然,做得不好才惹来不好的话,那么,如果做到最好,还会有人鸡蛋里挑骨头吗?就算我不能做得最好,可我是努力在做了,真的是问心无愧了,就有了解释的资本。做人要学会很多的道理,想要做一个别人信任,很得人缘的人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其实也不见得做不到,因为,在我的生活中,就有一个这样善良的,好性格的朋友,她真的是一个很善良,很斯文的人,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个很好的人,很有人缘,且从来没有人见过她发脾气。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她对她好。她信奉的做人守则是“若要人怎么样对你,首先你怎样对人。爱人如爱已!”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人都是这样的心理“你对我好,我当然也会对你好了”(当然也除一些被利益权力忌妒蒙蔽了双眼的人)如果,你对待别人了像对待自己那样好的话,别人当然也会对你好了。
让我们大家学会一个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吧!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二、大爱让我们消除分歧
墨家的社会理想是“兼爱”,他们认为“兼爱”是实现天下大治社会太平的前提条件。墨子的的这种“兼爱”思想,其实就是大爱。大爱能让我们消除分歧,让战争远离。
有这样一个关于爱与战争的故事:
1999年深冬的一天,北高加索山下的气温已降到了零下30度。尽管门窗封闭很严,壁炉里的柴火也在熊熊燃烧,可娜塔莎依然感觉到冷——心冷。因为后天,也就是圣诞节那天,她的儿子阿历克赛就要走了。
阿历克赛要去的地方是格罗兹尼城。作为军队中最优秀的狙击手,他必须去,别无选择的选择。
“阿历克赛,妈妈有话要对你说——”
说不清为什么,娜塔莎一走到儿子面前,眼睛便湿润一片。阿历克赛笑了笑,给了娜塔莎一个温暖的拥抱。他知道身为伊斯兰忠实教徒的妈妈要说什么:到了格罗兹尼要注意安全,要小心照顾自己,还有,最好能让枪口保持沉默。但他做不到,因为他是军人,必须在敌人将子弹射进自己的头颅,或者太阳穴前一秒扣动扳机。
“妈妈,不用为我担心。我会平安回来的。”阿历克赛说。
“我相信,真主会保佑我的阿历克赛平安归来。”娜塔莎暗暗祈祷。但5年前发生在格罗兹尼的那场残酷战争,至今让她心痛不已。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宿命。1918年建成的格罗兹尼城,在当地方言里是“可怕和残酷”的意思,在娜塔莎的心里,它就是一座嗜血之城。因为这座城市是按照作战要塞来设计的,城内堡垒密如蛛网,易守难攻。早在1994年,格罗兹尼就要了上千俄罗斯士兵的命。据说,杀进格市的一个千余人的作战团仅剩下一名军官和10名士兵活着离开;进入市区的120辆俄军装甲车损失了102辆;车臣武装甚至将俄军死尸垒成沙包当作街头碉堡,让死去的士兵丧失了最后的尊严。也就是在那年冬天,娜塔莎的丈夫永远地离开了她,在与敌手的互射中去了天国。
阿历克赛走了,带着年轻的笑容去了格罗兹尼。从他离开的那一天起,娜塔莎几乎每时每刻都守在电视机前,紧盯着政府播报的战况。
2000年1月6日,政府发言人说,愚蠢的俄罗斯军人进入格罗兹尼,就像进入了一座迷宫,摸不着北。而他们勇敢的狙击手却凭借熟悉的地形,藏在暗处像练习射击一样,逐一射杀目标。1月15日,战地记者现场播报,格罗兹尼巷战取得了空前胜利。娜塔莎相信他没说谎,因为画面上到处都是惨不忍睹的尸体。三天后的1月18日,又有重大消息传来,俄军前线总指挥马洛费耶夫少将也被狙击手射杀。
娜塔莎一眼不眨地看着电视画面。她丝毫不关心形势大好的战局,只想找到儿子阿历克赛的身影。可那些藏匿在楼房、暗道里的狙击手,绝不会轻易暴露在镜头中。不可否认,格罗兹尼让俄军吃尽了苦头。战后,俄军士官赫尔巴德斯在他的战地日记里如此写道:“我旁边的弟兄一个个倒下去,每个人的脑门上都留有小而圆的弹孔……”
两个月后,堪称越战之后最血腥的经典巷战——格罗兹尼战役终于结束了。娜塔莎欣喜地奔上街头,准备迎接阿历克赛的归来。但,等待这位母亲的,却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消息:接连遭受重创的俄军采取了最疯狂的行动,他们用炮弹炸平了格罗兹尼!她的儿子阿历克赛,英勇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周后,娜塔莎去了满目残垣的格罗兹尼。在儿子战斗过的巷道里,娜塔莎将一大束白菊分成两束,插进了硝烟未散的废墟。
一个记者不解地问:“你,有两个儿子?”
“我只有一个儿子阿历克赛。那一束,是送给阿历克赛的对手的。”娜塔莎说。
记者大为惊诧:“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娜塔莎平静地说:“因为我是个母亲。在母亲的心里,只有孩子,没有战争。我相信,我的阿历克赛和他的对手会在天国成为最真诚的朋友。”
母爱本与战争无关,与仇恨无关。在那个寒气彻骨的冬季,绽放在格罗兹尼街头的除了雪花和血花,还有一束母亲带来的娇艳盛开的白菊。那束融会了母爱与宽恕的白菊,成为那个冬日最为耀目的风景。
是的,爱能让我们消除分歧。就像故事中说的那样,母亲希望用爱能够让两个在天国的孩子消除分歧,让战争远离他们。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百姓都是战争的最终受害者,虽然某些特殊历史阶段,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扩张了领土,增加了财富,但在强国有所得的同时,弱国必然会有所失,因为强者的所得正是剥削弱者才得到的。当战争不再是实现和平的途径,我们更应该诅咒战争的罪恶,战争给人民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创伤是沉重而且永远无法抹煞的,民众更渴望的,是社会安泰,安稳富足的生存环境。所以说,兼爱是人心所向,这个世界需要兼爱,和平呼唤兼爱。
对于电影《墨攻》,大家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有认为是倡导墨子“兼爱非攻”理想的,也有认为是宣扬战争的,毕竟革离所代表的墨家并没有真正的挽救梁城,甚至他就不了自己的爱人。然而,我们通过这部影片,更多的是应该在在战争的迷失进行反思,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到底怎样才能消除战争?影片中作为胜利者的革离,也会痛苦的反思,每次获胜之后他总会问自己:赢了就是胜利吗?死敌无数所带来不是快慰,而是深深的伤痛,为敌人为自己的伤痛,为战争的伤痛。
说到底,还是应该怀着兼爱的理想,用和平来解决问题。但在当时的环境中,一种政治主张的推行,是由统治者决定的,如果有一个懂得和平的皇帝,那么有再多的革离也没有用。
战争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征服或者占有的欲望而发动的,带给百姓的只有苦难和流离失所。片中一位逃难妇人的一句话振聋发聩:“我们投降吧,反正跟着谁都一样种地。”
当今社会需要和平,需要兼爱,并不完全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在企业公司的之间的商业竞争中,我们同样需要兼爱的精神和思想。对待古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继承,而应该根据现实的具体环境,加以灵活的运用,就像对待墨子的兼爱思想,运用到企业之间,就是要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能够在相互关爱中竞争,在竞争中实现互利互惠。
三、兼爱,让社会和谐
“兼爱”可以让人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根据墨家学说的观点,一个人要爱自己,孝敬父母及长辈,热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他在家里肯定就会谦恭礼让,如果家庭成员都这样来对待他人的话,那这个家庭不管有多少人,都会出现兄弟之间无分歧,妯娌之间无裂缝,大家都会和睦相处,亲密无间,这样的家庭自然也堪称模范家庭了。
“兼爱”可以让人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因为“兼爱”,大家也会把对待家庭成员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邻居,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把别人的事也当作自己的事对待,邻里之间就会出现一种互帮互助,亲密无间的关系,“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现象将会随时随处可见,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再不会“物以稀为贵”了,整个社区也会因此而受益匪浅。
“兼爱”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民。因为“兼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了,人与人之间更加注重礼仪了,人们就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无事生非的人少了,制造混乱的人没有了,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和谐宽容之心,大家都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分析问题,于是矛盾就在这样的谦让中消失。“人让车,车让人,人让人”的宣传标语就不再是一种标语,而成了人们一种自觉的行为和习惯,人的素质自然就会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了。
“兼爱”可以培育忠诚的企业员工。一个企业有了“兼爱”思想,员工也会更加为同事着想,为领导着想,为自己的工作着想,于是工作上的推诿、职责不明、执行力不高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将会消失,同事与同事之间将不会因为奖励不公而心怀不满,也不会因为受到打击报复而郁闷不安,没有了尔虞我诈,没有了勾心斗角和利益之间的冲突,和谐的工作氛围将大家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忠诚度增加,工作效率会得到极大提高,工作效益也会相应得到极大提升。
“兼爱”可以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充满爱心的人,会关注身边的一切,会关爱所有的生命,他们会多做善事,会去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们,也会帮助他们改善环境,同时也会关注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会关注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生存空间,会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减少污染和破坏,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墨子认为天下大治应该是“做人君的必须仁惠,做人臣的必须忠诚,做人父的必须慈爱,做人子的必须孝敬,做人兄的必须友爱其弟,做人弟的必须敬顺兄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可不推行和倡导“兼爱”,并认为“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而把这个观点放到现在,其根本就在于“和谐”二字,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其实,墨家的“兼爱”同样也可以创造一个更加清明的社会风气。因为“兼爱”,当官会更加体恤民情,领导也会更加体恤下属,政府工作人员也会更加理解老百姓。因此一个充满“兼爱”的政府,必然会现出一种“官员不爱财,商人不唯利”的普遍现象,当官的不贪,商人不唯利是图,腐败的少了,制假售假的少了,破坏环境的少了,老百姓才会真正住得安全,吃着放心。国家才会真正的安居乐业,更加繁荣富强。
总之,在现代社会正确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就会产生一批讲孝道的典范,一批忠诚的职员,一批与人为善的楷模,一个清政廉明、尽职尽责的政府,不仅可以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也会让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一个和谐与富强的国家和民族的涌现也将为时不远了。
四、爱使我们在一起
曾在网上听过一首歌《爱使我们相聚一起》,是几位捐资助学的热心网友所作。歌词有云:“爱使心灵得以净化,爱使生命进而升华。捐资助学使我们知行合一,行善使我心得欢愉”,“我们手拉手让这世界知道,爱使我们来到这里”。爱是相聚的力量;是沟通你我的心灵桥梁,没有爱的世界,是“人对人如狼”,“他人就是地狱”的世界。
面对如今贫富分化日益拉大,各等物欲甚嚣尘上,由什么钱都想挣到什么钱都敢挣的世界,芸芸众生在拜金中成了“倒置之民”,爱心逐渐淡去,各种犯罪每分钟便有几起的佛家所言的“末法时代”,“兼相爱”的呼唤越发突显真切。兼相爱,交相利,这是一个世界变得美好的基础。
爱是一个含有多种情感的字,其繁写含有心字,表示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和活动。从价值论而言,爱的概念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是主体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爱是人对物的肯定,物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二是个体的人与他人或社会群体的关系,爱是人对人的肯定。在我们华夏文明中,爱的概念发端于远古,西周时爱的观念已确立,春秋以降,仁爱思想成为社会思潮,孔子不仅提出血亲之间“爱有差等”的思想,还进一步重申“泛爱众而亲仁”的观点,明言“仁者,爱人”。后世的韩愈更明确地说:“博爱之谓仁”。仁与爱不可分,墨子的兼爱观,亦同样倡言“兼即仁矣义矣”,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这与西方人文主义者张扬的博爱观相通,即:超越的爱是一种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而不希望从中得到任何回报的社会行为。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最初的爱是“亲亲之爱”,爱父母,爱与自己亲近的人,知道友谊的可贵,这是爱心的原始萌芽,正如康罗·洛伦兹讲的:“人类的动物性进化中,创造一个划时代的发明:爱与友谊,这两者与人类的人文进化相始终。”随着年龄之增长,人生阅历之日累,从己身之感悟到他人之见触,渐渐憬悟兼爱之本,那就是仁爱之心是人类经验中最基本的要素,爱渗透于人的一切行动中,并具有深邃博大的创造力。试想自己落难之际无助之时,能得到他人的殷切关怀和无私关爱,其感动是不言而喻的,其功效是让人鼓起生活的信心,坚信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有爱心的社会,是个机制健全的社会;有爱心的人,是个精神健全的人。然而,当我们把爱锁定在男女情爱上,并且受制于这份狭隘的爱欲时,就犹如柏拉图所言:爱欲可以折断人的翅翼,作为原始生命力的爱欲,只肯定自身的目的,忽视他人的独立性,一心一意只想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爱。这种爱是不幸的,无力的,无助于精神的健全。马克思为此曾指出:“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爱首先是主动给予而非强迫接受。同样道理,兼爱之举也是要人们先主动献出,方能唤起更多的人有兼爱之心,唤醒每个人心中所隐蔽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的如此“四端”之心,就是朱熹说的“皆情也”,这恰是所有形式的爱共具的要素,即: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特别是对他人的关切,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关切是良心和意志的根源,唯有“把自己显现为关切”,我们才会有兼爱之心的起点。毕竟罗洛·梅在《爱与意志》中就说过:关切,是对他人,对一个象我自己一样的同胞的承认;是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视为自己的痛苦欢乐;是一种罪孽感、怜悯感,是意识到我们所有人都具有我们由此发端的共同的人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