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3361900000015

第15章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智慧(1)

“无为”在道家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道家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道家“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启发。

无为而治,古学中用,现代管理取经

【道者说】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

【智慧细语】

能够顺应自然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时至今日它们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道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子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提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翻释成现代文字,其含义就是: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与他无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则是让部属畏惧害怕;而最差劲的领导者,则是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而且,领导者最应该注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与拥护。

老子认为,最好的领导者,态度应该是悠闲自然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对部属多鼓励、少责难,如此而为,则事事顺遂、功成业就,大家就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客观规律去发展,而不能受外界的意志强行去制约,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自然”就是道,它就是规律,就是法则。老子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倡导了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如果我们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使企业管理”功成事遂”,就必须追求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而唯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才是真正称职和优秀的领导者。

二、对付激荡社会的管理策略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日益多元化。由单极转向多极,从区域遍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层出不穷。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将是对付激荡社会巨变一种行之有效、弹性柔化的管理策略。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部门势必要不断增加,人员不断扩充,企业活动所涉及的层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再精明能干、智慧不凡的领导者也无法面面俱到、事必躬亲,样样”有为”。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在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管理者能辨别轻重,分清主次,在有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上有所为,而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则有所不为。

对于现代企业,真正高明的管理者应该是领导和指挥众人的”导演”,而不是扮演什么具体角色的”演员”。当代管理学讲求管理效率,提倡科学管理,这实际上与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想法不谋而合。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就极力反对上层领导者”在工作细节上耗费大量时间”,在小事上”总是忙忙碌碌”的作风。他一直主张”一个企业,经理应始终设法保持对重大事情的研究、领导和检查的思维自由和必要的行动自由”。这就是说: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讲求管理策略,要善于”抓大事”而”舍小事”。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推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原则也是企业顺应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规律、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的时候,曾经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管理理念实际上是从侧面对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诠释。

三、在选才用贤上”有所不为”

企业若要达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虚怀若谷,胸襟开阔的素质;要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和风范;在识贤、求贤上要”有所为”,在用贤上”有所不为”。

对于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领导者,如果要做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就必须在干部和员工的使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伯乐寻千里马,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充分调动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处处设限,事事干预,更不要不懂瞎指挥。

(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必须建立一套”道法自然”,适合本企业特点、有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的运作。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状态。

(2)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制定与之相符的管理理念。

(3)通过授权和分权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科学有效地管理企业。

实际上,任何一个能干的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范围都是有限的,如果超过某一幅度,一定会造成自顾不暇,效率低下的状态,并最终导致整个管理系统的紊乱和失衡;只有分级管理和实行授权,才能使管理者摆脱烦琐事务的束缚,集中精力抓大局和战略。

美国管理学家W·J·鲍韦尔在谈到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时,也强调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要”精于授权”,即”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主要抓战略决策,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主要授权下边去办。”

美国纽约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在研究工作方面成绩斐然,曾诞生过十几个世界第一的发明。在谈及治所之道时,该所负责人陈煜耀博士会指着他办公室挂的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条幅解释说:”领导者的责任在于既要做到你在领导别人,又要做到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预他。”陈博士的这番话可谓一语中的,贝尔实验室的成功正是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成功运用的一个鲜活实例。

事实上,只有实行分级管理,才能使管理者摆脱日常琐碎事务的干扰,集中精力来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某一个企业而言,如果过度依赖某个强势的领导,当有朝一日出现人事变动时,企业可能因此而无法正常操作和运转,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做大做强也将造成严重影响。

四、按照既定的道路坚定前行

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大纲领大原则不能朝令夕改,一旦制定,就必须保持它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不乱作妄为;也就是说,只要认定所选的项目是社会所需,也是根据自身特点和相关条件办得到的,认准了,选定了,就应”守中”、”抱一”,按既定的道路,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前行。

如果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整天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而变更项目或贪大求新,过分”有为”,到头来恐怕部属在执行过程中不知所措,乱作一团,从而一事无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日本企业界在世界商业市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西方管理学家开始关注中国道家,尤其是老子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美国管理学家约翰·海德就在他所著的《领导之道-新时代的领导战略》一书中,引用了不少《老子》名言警句,他十分推崇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还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这种思想作出了自己全新的诠释。事实上,这种学习研究老子思想的热潮一直历久不衰,希望本文的探讨和见解能从管理实践的角度,为大家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善于用人,慧眼用物,对症下药

【道者说】“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湃湃铣,则所用之异也。”

——《庄子·逍遥游》

【智慧细语】

在《逍遥游》里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把它种了,长成的葫芦能盛五石。用以盛水,质地脆弱,不能胜任;把它剖开作瓢,又平又浅,没法盛东西。这葫芦不能说不大,但我认为它无用,把它砸烂了。”庄子回答说:“你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那个外乡人得了药方,去游说吴王,当时越国入侵,吴王派他率军抗战。正值冬天,与越军水战,把越军打败了,于是吴王割地封他为诸侯。同一个不皲手的药方,有的人因此得以封侯,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平浅盛不下东西。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大家都知道,旱地种地瓜、花生好,水浇田插稻子最妙。我们不能在浇不上水的山岭薄地种水稻,种上水稻估计连苗子都旱死了;我们也不能在平原地水浇田里种地瓜,因为那里长出来的地瓜淀粉少不好吃。其实,只要发挥每一块地的长处,则可以地尽其利了。

还有一个例子,也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所谓无用,只是因为没有好好利用。

一个仪电车间的空地上,放着成堆的废旧机器、各种金属板、下脚料,工人对这些的废旧物品烦不胜烦,它们除了碍手碍脚,另外的作用就是可能给人带来危险。但有个星期天,车间主任叫人了另一家工厂的员工来搬运这些废旧物资,外来的工人对这堆废旧物品进行了一番分门别类,告诉车问主任说,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废旧物品,是他们那家工厂可以立即拿去使用的。另外三分之二,经过拆除、重装,还有一半可以卖出比当作废旧物资回收高出几倍的价钱。

同一批物资,在一个地方是碍手碍脚的废物,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是个宝。

人也一样。所谓“是个人才”,就是把一个适合从事某项工作的人放到了从事这项工作的位置上,你如果把陈景润放在营业员的位置上,他肯定干不好。所谓“不是个人才”,大多情况下,是一个人才被放到了不适合他的位置上。一个杰出的营销人员,却被调到研发的位置上,就是对人才的浪费,也是对人才的扼杀。

有一位药店营业员被解聘了,原因是其性格木讷,做事谨小慎微,行动缓慢,工作效率低下。而第二天,另一药店却聘用了他,还让他负责药店的账册报表工作。大家都对后来这个药店店长的做法纳闷不已。而这位店长的理由很简单:他的缺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恰恰就是他的优点。那就是——耐心细致、做事踏实、不打折扣。

在用人用物上也要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尽力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之用途无限,但有主要的用途;人的潜力无穷,也有最擅长的。我们要利用他们的闪光点,以避免把他们放错位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错位的浪费。

当我们去寺庙时,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大度能容;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脸韦驮,一脸严肃。其实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俩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各有自己的地盘,分别掌管不同的庙。由于弥勒佛热情快乐,因此来烧香拜佛的人非常多,但他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整天丢三落四,账务管理得一塌糊涂,所以虽然香客旺盛,但经济上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驮呢?他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好像人人都欠他的钱,也不会主动与人沟通,结果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左思右想,发现如果让他们掌管同一个庙,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将他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来客;而韦驮铁面无私,原则性强,又懂业务,则让他负责财务。通过这种分工合作,结果香火越来越旺,钱财也越来越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着眼于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当领导的,若求全责备,对下属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在巨大的压抑之下,就会人心离散。而只有用其所长,各得其所,大家才能心情舒畅,团队效率自然会不断提高。

古代明君圣主都知道用人的重要。因为君主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理国家的成效。周文王拜姜太公为师,刘备三请诸葛亮,这是人所共知的典故。刘邦善用人长是出了名的。刘邦曾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问到自己,韩信说陛下最多能带10万兵。刘邦就问他,为什么韩信反为自己所擒。韩信说,陛下不善将兵,善将将。韩信的一席话,可以说是真正道出了刘邦能成大业的真正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的政绩,是和他善于用人分不开的。当他即位时,面临的是社会动乱、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清醒地认识到:“致安之本,在于得人”,“用善人则国治,用恶人则国乱”。因此,他选拔官吏,能够比较严格地坚持以才选人、以贤任人的原则。贞观时期的许多重要官员中,有原秦王府(唐太宗即位前封秦王)的旧属,也有从下层破格提拔上来的百姓;有隋朝的旧臣和敌方的降将,也有曾追随太子李建成反对过唐太宗的人。这足以说明,不论一个人是何出身,有何经历,只要他有才干,唐太宗都能够据贤量才加以任用。

其实,唐太宗在打天下时就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当了皇帝以后,更是明察暗访,害怕人才被埋没。据说他对二品以上的高官每个人有什么优点缺点,都了如指掌,同时还常常让官员们相互评论,达到认识各自优缺点、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唐太宗深知人无完人,要做到知人善用首先在于知人,用其长,避其短。所以他不仅对高级官吏在实践中进行考察,对各县的县令也常常进行考察。他说,县令官虽小,但非常重要。用一个好县令就会把一个县治好,用一个坏县令就会把一个县搞坏。他寝宫内的屏风上记载着每一县令的优缺点。

包拯是我国人民一直爱戴的理想的清官、好官,可是在他生前,因为清正廉明,正直敢言,不仅贪官污吏和社会上的地痞无赖对他不满,就连与他同一朝代的政治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对他不够满意,曾经弹劾他“素少学问”。当然这少学问不是说他没文化,而是说他不懂得人情世故,刚直有余,思虑不足,常常当面质问宰相和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了台。包公不是完人,他当然也有自身的缺点。但宋仁宗看到他疾恶如仇、忠诚为民的优点,并委以重任,历史上才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有关包公断案的故事,让人们世代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