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幸福中国
3358100000022

第22章 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幸福宜居环境(3)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城市的发展是否就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GDP的增长呢?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如果过分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活功能就会被忽视,居民的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城市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出现了偏差。城市管理者在单纯利益的驱动下,很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城市化一味追求GDP,追求形象工程,表面上的东西做的很漂亮,但内在的东西却很差。于是,房子越建越大、自行车道越来越少、各种公用设施越来越贵……

从联合国城市考核的指标体系看,更看重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我国现在的城市考核指标体系还在误导城市管理者去追求GDP。很多城市为了追求GDP,不惜付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代价,不惜牺牲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部门、城市管理者需要有长远眼光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更多地关注居民生活舒适度。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病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城市是一个生活的地方,应该从宜居的角度去策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城市。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当前,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领域,理想和现实最大的矛盾就是资源承载力与‘唯GDP论’的冲突。长期以来,GDP是我国评价考核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核城市管理者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唯GDP论”直接导致城市发展走上规模扩张之路。当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城市病”随之而来。随着城市居民对宜居期望的增高,城市发展应当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宜居的标准有很多,但根据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城市是否宜居,有一条“红线”:环境承载力。在人类活动强度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之前,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城市宜居性越高;但在人类活动强度超过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之后,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城市的宜居性越低。当前,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人口过度聚集,人类活动强度均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导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诸多“城市病”,城市离“宜居”越来越远。

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资源的集中有利于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出现一些城市病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所以,在面对城市病时不能因噎废食,把城市化一棒子打死,甚至停止城市的发展。我们应该找到城市化与城市病的界限,达到既实现城市化,又不至于出现城市病的程度。

社会由很多城市和乡村构成,城市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病的出现既与大环境有关,又与本身的发展有关。这种复杂的原因决定了城市病的治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治愈城市病的药方只有一个:以人为本。从人居的角度去打造城市,城市化的过程才不会误入歧途,城市病才有治愈的可能。

警惕生活中的“现代文明病”

现代人的文明病并非由细菌或病毒所引起的,而是一种由生活上的压力和紧张,以及营养的失调,再加上缺乏运动,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代谢病。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文明的进步,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空气越来越污浊、食品越来越不安全、水源越来越不纯净,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心情越来越急躁,我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健康专家认为,虽然医学与医疗科技的进步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免于传染病的危害、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文明的进步也带来了危害健康的因素。科技的发达造就了人类的文明,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却渐渐忽略了人体活动的本能需求,也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的增多。比如由新装饰材料油漆、胶水、防腐剂等引起的建筑综合征,以及电脑综合征、肥胖症、空调病等。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带给人们的是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懒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现代文明病产生的温床。

现代文明病可以分为:“结构病”、“能量过剩病”和“神经和精神疾病”。结构病是人的身体结构(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由于长期缺乏力的刺激或者受到的力的刺激不合理所引发的一类疾病。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膑骨软化、股骨头坏死、肩周炎等关节疾病,以及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能量过剩病是人体长期能量摄入相对过剩所引发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肥胖及脂肪肝、糖尿病等。神经和精神疾病是由于精神压力过重、缺乏必要的身体运动来调节而引发的精神或神经疾病。

28岁的李岳现在在北京的一件软件公司上班,2008年毕业的他,今年就和女朋友一起贷款买了一辆车。每个月都要还贷款,再加上日渐高涨的物价和房租,他每个月的工资就剩不下什么了。但每天开着自己的车上下班,他觉得不仅方便了,而且自己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再也不用挤人山人海的公交和地铁了,感觉生活档次也提高了不少。”但并不是事事顺心,每天上下班高峰的堵车就让他很无奈,更让他闹心的是,因为作息和饮食时间不规律,再加上工作上和同事们的激烈竞争,以前身体强壮的李岳最近开始失眠、头疼,还经常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在前不久的单位体检中,他被检查出是高血脂。他不敢相信,这种以往概念中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居然找上了自己。

北京安贞医院公布了一项历时10年在70万人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岁年龄组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岁年龄组的男性增加了50%,55~59岁年龄组的女性增加了32%。除了身体上的各种疾病过早地找上了中青年人,青年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都是日益发展的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副产物。

不仅是中青年人,现在的很多孩子也遭遇了现代文明病。随意走进一家学校,校园里的眼镜族、小胖墩随处可见,肥胖、近视、性早熟,甚至是抑郁、儿童高血压、儿童糖尿病等等在年幼的孩子们身上并不少见。一项关于儿童健康问题的调查显示,各种儿童现代文明病主要是由于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危及了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成长发育。比如,营养过多过剩,可以导致儿童单纯性肥胖,使他们容易患上高血压、心脏病和智力心理障碍。如果营养不良,有可能发生贫血、儿童智力障碍、身材矮小。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以及各种添加剂、激素都用在了食物中,这些对于正在发育中的儿童都是极为不利的,儿童性早熟等随之而来。

毫无疑问,现代社会的文明病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是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副产品!要想远离现代文明病,我们就必须从思想和观念上改变自己,摒弃对现代化、高科技的过分迷信和依赖。在生活中,房屋装修应该简单实用、尽量用天然材料,不要一味的追求奢华;要多运动锻炼,出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要为了“显得尊贵”而时时“以车代步”;不要沉迷于游戏和网络,要多读书,增加自身的修养和内涵;等等。一味追求舒适、追求速度,而忽视自身的健康、忽略环境的破坏,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是中年人不能不面对的现实,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但关键是如何应对以尽可能减少伤害。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健康和幸福为代价,时髦、新潮的现代生活也决不是离大自然越远越好,都市、家庭的过分现代化有时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远离现代文明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健康的身心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幸福的真谛。

呵护环境就是呵护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个人感受。那么,衡量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衡量幸福的标准有许多,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环境。要让人民生活更幸福,首要的是要保护好环境,让大家在良好的环境中过有质量的生活。

对于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对每天需要翻几座大山去上学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幸福是一条好走的路和一双合脚的鞋,或是离家近一点的一所希望小学;对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来说,幸福是读到一本好书,是毕业时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和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对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来说,幸福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是孩子呀呀学语、摇摆走路;对相依相伴几十年的夫妻来说,幸福是平静安稳的生活,是彼此健康的身体……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和梦想。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幸福,也都是有前提的。饱受自然灾害摧残的民众,以及那些处于动乱地区的百姓来说,他们就没有幸福的条件。人民的生活需要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和谐,这是幸福的前提。只有在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中,经济社会才可能发展,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有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个体的幸福才有依托,人们才能对未来有明确的预期与规划,才能有信心去追求幸福,并生活在幸福之中。

人民群众的幸福,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幸福虽然是个人感受,但要让整个国家的人民幸福,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中央“幸福”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共同点是,许多地方都把“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幸福”已成为当前一大热词。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等等。

环境保护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只有有了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绿、农村更美,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也是增强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同时,还要积极倡导低碳消费、绿色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环境保护既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又是绿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因此,“环境”是当前制约我国发展的矛盾和障碍,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保障和促进发展的条件和优势。保护环境以优化经济发展,就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经济发展提出基础性要求,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等,促使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改善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环境保护要把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要走少排放、低排放的道路,这是一种强制的约束。因此,应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尽量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当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获得新的经济效益,客观上还可以提高经济系统的质量,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

当然,呵护环境不光是政府部门的事,保护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作为普通公民同样要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积极投身于环保之中,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在低碳和循环发展中尽一份绵薄之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明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加美好,每个人都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