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静品禅心:品读生活中放下禅
3357700000026

第26章 乐于付出,舍己助人:放下自私(1)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会有些本性显现出来,比如:人性的自私、计较、狭隘等等。只顾自己的所想所得,不管别人的想法,只求得自己的快乐;其实当别人都在痛苦当中,自己真的能独善其身,依旧很快乐吗?佛法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佛经里,以自己的放下,来成全他人的事例有很多,这种“但为众生的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慈大悲,不仅简简单单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崇高的志向!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不求一定要割肉刮骨、舍生取义来救助别人,但至少可以以宽广的胸怀来容纳别人,心中不仅仅有自己,他人的位置也应有所保留。

1.财富身外之物,幸福源自于爱

从前,有个吝啬鬼,很富有,不但舍不得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对自己也很刻薄。整天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要是有朋友来家里做客吃饭,他就会提前几日不吃不喝,为朋友来吃喝的东西能尽量的少浪费。不如自己就和自己过不去,就会心疼的要命。

这个吝啬鬼有个邻居,虽然钱财不是很多,但对待朋友很是大方,从不舍不得,自己在家也是天天吃鱼嚼肉。吝啬鬼看到后,心里也开始不平衡起来,觉得自己比这个邻居富有多了,为什么他每天的生活要比我好呢?那么多财宝,我还怎么苦巴巴的紧着自己,这是何况呢?于是,他终于狠下心来决定大吃大喝一顿。杀了鸡,取了米,然后再一个人偷偷驾车去荒郊野岭解馋。

佛祖本就知道他是个吝啬鬼,忽见他今日这样的反常,于是决定和他开个玩笑。于是,佛祖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流浪狗来到了吝啬鬼的身边,转来转去讨食吃。吝啬鬼发现狗后恨不得把鸡骨头都吞进肚里,怎么可能给狗吃呢。但狗一直都向着吝啬鬼摇头摆尾,口水一直不停的流啊流。

吝啬鬼实在无奈,就想着为难它一下,顺便给自己找个理由不给狗吃东西,于是说:“你若能四脚朝天,在半空中停留片刻,那我就给你点吃的。”话音刚落,那条狗便腾空而起,四脚朝天。吝啬鬼被吓了一跳,没想到它真的可以做到,只好勉强地扯下一点鸡皮给狗吃,但这心里又是一万个不乐意,于是他接着说:“这样吧,鸡皮我先给你留着。如果你能让你的两个眼珠掉下来,我就连皮带肉都给你吃。”

刚说完,只见狗的两个眼珠“啪!啪!”都掉在了地上。吝啬鬼开心极了,心想:这下好了!你没眼睛,就看不到我了,我就可以一个人独享美食了,于是端起饭盘和鸡,换了个地方,吃起了自己的美味。

他刚走远,佛祖变成了他的样子,赶着他的车子到了他家。进门后就吩咐家丁:“不管是什么人,都给我撵出去,今天谁也不见。还吩咐把所有的财产分给当地的穷人们。

等他吃完他的美味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发现车子也没了,一下就着急坏了。四处寻找,终究没有找到,伤心欲绝地步行回了家。刚到家门口,就被撵了出来,任凭怎么解释,自己的家丁都承认他是本家的主人。还被乱棒打得半死。只好瘫坐在自家的家门口的栓马石上。这时,佛祖有变化为一个僧人,走到吝啬鬼面前,双手合十,问道:“施主为何成了这样模样?”

“我被人戏弄了,家财也荡尽了。”吝啬鬼愣愣地说。

“这样子啊,施主,恕我直言,你还是不要那么拼命地攒钱,不舍得吃,不舍得布施给穷人,哪天离人间去,反倒成了饿死鬼。钱财乃身外之物,多了反而会给人带来很多烦恼和祸害。你说呢?”

佛祖的话让吝啬鬼如梦方醒。随后,佛祖把他的家产还给了他。至此,他了一向的旧习,还时不时的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我们生活中,像吝啬鬼这样的人也不少见,在他们看来:“钱是我辛苦所得,为什么要拿给别人用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懂的一个道理。“帮助他人就是一种仁爱之心。就像一颗种子,不把握季节播种子,错过生长时机,再好的种子也开出不花,结不了果。

有一个人清早出门,看见有三位老者正坐在他家门口聊天,听了一会儿,觉得他们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请三位老者进屋坐,顺便自己也能学习下。于是他走上前真心邀请,结果三位老者言拒绝了。这个人感到很难理解。于是问老者们原因。其中一位老者指着他的两个同伴说:“他是财富,那个是成功,我是爱。你觉得我们哪个最重要,就请我们哪个进屋喝茶做客吧。”于是这个人想了想说:“那就请爱进来吧。”爱老者刚进门,财富和成功两位老者也相继进了屋。这个人用很疑惑的表情看着财富和成功两位老者,财富老者看出了这个人的疑惑,于是给他解释到:“我们两人一直是跟着爱的,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我财富和我的同伴成功。”

静品禅心: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财富往往是让人迷失本性的诱因之一。所以,佛家提倡布施,要求将钱财施舍给那些更需要的人。给需要的人布施就是将爱、将温暖带给他人,更是一种善行。因而,布施者常常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这就会让他的事业愈发的顺利,财富更加的充足。

2.善行一无所求,只为普度众生

从前,有个心地善良,经常行善积德的国王。他叫伯曳。

天帝释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国王后,很是担心。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天帝释的地位不是终生制,不管你是谁都有机会称为天帝释,前提是一直坚持修善积德,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死后就能转生到天堂接替原来的天帝释。

现任的天帝释一天天的看着人间的那个国王行善,心里就越发的害怕。总担心自己被替换下来。于是他决定破坏,伯曳的行善功德。以便使自己的位置坐的更久一些。

一天,天地释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命令自己的一个手下变成一只兔子,告诉手下,他自己会变成一直凶猛的老虎,一直追赶兔子,让兔子一直被追到伯曳的面前祈求帮助。然后伯曳要是真的心底善良就一定会救兔子,然后答应天帝释的任何要求。只要答应了,天帝释就准备让伯曳的肉来代替。到时他必然会后悔,只要他后悔了,他的功德就会前功尽弃。

手下按照天地释的要求变成了一只兔子。天帝释就变成一直老虎,开始了“追捕计划”。

伯曳正在户外练剑,只听见不远处一阵混乱,仔细看去,一只凶猛的老虎在追一只可怜的兔子。兔子东躲西闪,无路可逃,便一头扑到伯曳的脚下请求帮助。呼救道:“请您救救我,老虎要吃我,救命!救命!”

伯曳安慰它说:“不要害怕,我一定会救你。”

老虎随后扑了过来,对伯曳说:“这只兔子是我的食物,你不能抢我的食物,不然我会饿死的。”

伯曳说:“我是行善之人,救渡一切众生是我应该做的,现在怎么可能见死不救呢?

老虎说:“你若真救渡一切众生,那我也是众生的一分子啊,今天我若不吃兔子,我就会被饿死。即使不吃兔子我也得吃其他的肉,而且这个肉必须是新鲜热肉,否则我饿死了,不也是众生里的一条性命没有了吗?”

伯曳听老虎这么说,心中暗感很是为难。本想随便找点肉打发了老虎了事,但没想到老虎只吃刚割的新鲜热肉。倘若为此而宰杀其他动物,那不就是为了救一命,又害了另一命,这怎么能行呢?思来想去,他决定从自己身上割一块肉来给老虎,以求老虎可以放过兔子。

伯曳想明白后对老虎说:“今天你一定要吃到刚割的热肉,那我就割一块自己的肉给你吧!”

老虎暗自高兴,伯曳果然是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既然这样,我就不客气了,但面子上还要过的去,不能很直白的要。于是他说:“我也不是为难兔子,只是我要不吃肉我就会被饿死,但您执意要救兔子,我只能这么做:我只要你和兔子一样重量的肉就可以。这公平一些。”

伯曳听后说:“可以!”于是让自己的侍者拿来一具天平。

伯曳把兔子放在天平的一侧,然后撩开衣服,忍着剧痛,从自己的左腿上割下了一块大致和兔子相等的肉,放在了天平的另一侧。

但天帝释施了法,天平放兔子的那一端,一直沉在一边,刚放肉的一端却高高地翘着。显然是肉重不够。

伯曳见状,连忙又割下自己的一块肉,但天平两端还是不平衡。加了一次又一次,伯曳两条腿上的肉都快割完了,天平依旧没有平衡。伯曳无奈,既然答应,就一定要做到,于是开始继续割下自己胸脯、手臂上的肉继续往天平上放,一直到伯曳身上的肉快要割完了,天平还是没有平衡了。伯曳着急了,使尽了全身唯一一点力气,把自己放到了天平上,然后昏厥了过去。

此时,天地震动,众神纷纷下凡,为伯曳的善行感动不已。

天帝释此时也恢复了原形,唤醒了伯曳,问他:“你这么做善事,是为了什么呢?总有目的让你有这样的毅力一直坚持吧?”伯曳极其微弱而坚定地说:“我一无所求,我只希望普度众生。言出必行是我的宗旨。

天帝释接着问道:“那你刚割自己全身的肉的时候,肯定是相当痛苦的,那会儿你有后悔吗?”

伯曳说:“这有什么后悔的呢?既然都决定做了,就要执行,我一点都也不后悔。”

天帝释这才明白,伯曳的行善只是为自己的言行做事。并不是自己想的,行善是为了当下一届的天帝释,接替他的位置。为此天帝释感到万分的愧疚。原来是自己的心胸这么狭隘。

就在这时,伯曳的全身都突然长出了新肉,和原来的体型一模一样,连个刀痕都看不见。

众神看到这种情形,无不为伯曳的高尚品德感到震惊,也为他得到新身而欢喜雀跃。

静品禅心:佛家子弟焚身、剜肉,以代众生受苦、救赎众生的记载在佛经里不胜枚举。千百年来这样的故事能够大肆弘扬,不是要误导人们焚身、剜肉,而是向世人昭示一种大慈大悲的宏愿和决心。

3.助人者天必助,舍己者人人帮

从前,有个人由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便在一个商人那里做仆人。但他志行高洁,不合法的事、有背与礼仪的事从来不做。

有一次,商人带着这个穷人和他的一些合作伙伴,出海采宝。事情很顺利,没下海几次他们就采到不少的宝贝,于是张帆返航。但就在返图的路上,船忽然停下来,怎么也走不动了。所有的商人们惊恐万分,一个个心知肚明,肯定是这次入海采宝惹怒了海神。于是都赶紧跪在甲板上请求海神放他们一条生路。而那个穷人,知道自己平日里从不做亏心事,现在遇到这种事,也不惊恐。

船之所以开不动,确实是因为海神在作怪。但海神心里明白,那个穷人是好人,不能在惩罚那些亵渎自己的商人们的时候而伤害到那个穷人。但他思来想去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连几日过去了,海神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海神准备考验下那些商人,他们若要是能经得住考验,就放他们走,倘若经不住考验,那就惩罚他们。

船在海上停了整整五天了,要是在不能靠岸,他们就会活活死在船上。一个个急得跟什么似的。就在当天夜里,一个商人做了个梦,梦见海神和他说,只要把那个穷人送给他,就放他们走。第二天醒来后,他就把这个梦和其他的商人说了,没想到其他的商人们都做了这同一个梦。于是他们决定找这个穷人商量这个事。正在他们商量如何和穷人怎么商量这个事的时候,穷人已经听说了。于是穷人主导找到他们,对他们说:“好吧,大家把我送给海神吧,不要因为我的存在而连累大家。”

商人们听了很是开心,,不仅少了麻烦,还解决了问题。于是他们很费劲地给穷人扎了一个小木筏,还在木筏上放了一些水和一些粮食,让穷人上了木筏之后,船果然能动了,于是启航扬长而去。

海神见到这种情况,愤怒不已,随即卷起一股大浪把商人们的船打翻了,使他们一个个葬身海洋中;同时,又吹起一股顺风,协助穷人顺利到了岸。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点都不假。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日常往来中,帮助他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类似这样的故事,佛经中也有:

有一个很富有的人,名叫尚维。他很信奉佛教,在他的人生理念里:“世上的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生命、财产更不会永远属于自己。唯有做好事,累积功德才是正真的有所得。”

有天,尚维想着为人们做点什么,但又想不出具体做什么,就想着把自己的钱财分给大家,也许大家就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了。于是他贴了告示,告诉大家:只要有需要,不管是谁,需要钱财可以随时都来他那领取。

告示贴出数月,也不见有人来领取。后来转念他才想明白,当时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谁也不需要他的钱。于是他又想:“既然大家大家并不需要钱,但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个头疼脑热,买些药材给百姓治病应该是可以行得通。”

于是尚维就四处采购各种名贵药材,天天都在市场上为乡人免费供应药材。

他的善心很是受到大家的称赞,没过多久,尚维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有的病人不远千里,都慕名前来接受治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尚维的财产渐渐地也用尽了,但他依旧没有放弃,照样四处为病人采药、找药。有天,在他离家采药返回的路上碰到几个前来寻他救命的人。但他们的病,需要花费很多的钱财,但尚维已经没有那么多钱了,于是向国王借了见到几辆牛车,车上都是600两黄金为病人治病。直至他们痊愈。但尚维却欠下大量的债,过着窘迫的日子。

当时好多商人为了赚钱,都结伴下海去捞海底的珍宝。于是尚维也想去试试,好在挣些钱可以继续为乡人治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大家的努力都得到了不少宝物,于是兴高采烈地返乡。一路颠簸,劳累极限了,尚维都舍不得住客栈休息,想着把省下来的钱回去给乡人治病。因天气干旱少水,每个人都干渴难忍。后来在不远处大家发现了一口井,大家纷纷拥上去喝水。那些商人早已在一路发现尚维采的海中宝物里,有一颗灿烂夺目的大白珍珠,也算是世上稀有的宝贝,他们看着很眼馋,个个都希望能占为己有。趁着尚维也在喝水,有几个人心生一计,在尚维井边弯腰喝水时将尚维推下了井。

尚维的善行,早已感动了菩萨,菩萨就在这危险的时刻,菩萨在井底接住了尚维,使他安然无恙,只是连日的辛劳外加惊吓晕了过去。

那些商人得了宝贝于是回国面见国王,想将这稀世珍宝献给国王,讨些好处。国王见了珍珠很是开心,于是封赏了他们。就在这时国王觉得很奇怪,一直没有见到尚维,便问道那些商人,尚维的去向,他们一个个心虚的都不敢怎么言语,支支唔唔的也答复不出什么。国王很生气,那些商人见状就对国王说:“我们也不知道。那天离开国境后,尚维就与我们分道扬镳了,去哪了,真不是很清楚。”但国王还是有些疑心,但又不知道如何查明。这事就搁浅了。

向来好人有好报,尚维晕厥在井底后,菩萨把他放在了一个洞里,正好是可以通往井外的一条路。走出洞口后,又经过数日的跋涉,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

国王见到他,很是开心。一时的高兴也忘记问他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只问了为什么大家都满载而归,他却两手空空,是不是因为和大家走的路不同,没有找到宝贝。

尚维含糊地说:“有发现宝物,只是在和大家返回的路上有点别的事情,正好需要钱财,我就用了那些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