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大全集
3357200000009

第9章 攻其无备 兵不血刃(1)

《孙子·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核心在“奇”字,关键是“创”字。它要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反常用兵,出奇制胜。

隐藏实力,扮猪吃虎

人们可能会耗尽心思想方设法从老虎的口中脱险,却绝不会琢磨着如何去对付一只猪——对于实力颇为强大的对手,我们总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对于那些明显弱于自己的人,则根本没有意识到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加以防备。这是人们在面对强者和弱者时,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共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越是看起来孱弱之人,就越有可能成为最具威胁的敌人。所谓“潜水淹死人,阴沟翻大船”便是这个道理。

“示弱”的方法很多,装疯卖傻便是其中之一。相传兵圣孙武的优秀后代孙膑便是凭着装疯卖傻的深厚功力骗过了同门师兄庞涓,因而最终逃过了一劫。不过,装疯卖傻的难度实在太高,演技若是不够过硬,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示不了弱还在其次,要是被当成跳梁小丑的话。面子可就丢大了。况且,本章既然名为“基础篇”,自然应当由浅人深地介绍各种基本的谋略理论和方法,它们的难度系数都不会太大。

看到“装病”二字,你的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幅画面是不是这样:早晨不愿起床上学,于是便赖在被窝里谎称自己感冒发烧外加拉肚子?这也太肤浅、太缺乏技术含量了。要做精明社交中高手,当然得跟高手中的高手学习。

史上以装病“示弱”的人数不胜数,而在这些人当中,大概只有司马先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装病高手。这里的司马先生可不是上演古典浪漫爱情喜剧《凤求凰》中的英俊男一号司马相如,而是叱咤三国的鬼才、诸葛亮人生最大的劲敌、被曹操誉为“虎狼之臣”的乱世英雄——司马懿。

被冠以这么多名头,司马懿的本事可见一斑。或许在《三国演义》中他的表现并不算突出,那是被罗贯中用文学的手法给贬低了。历史上的他,才华绝不在诸葛孔明之下。

司马懿最出名的装病有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当时的曹操广邀天下名士辅佐,希望能与袁绍抗衡,风华正茂、才智出众的司马懿自然也在受邀之列。不过,年轻的司马懿并不看好刚刚出道的曹操,谎称自己得了风瘫婉言谢绝了邀请。曹操生性多疑,自然不会这么轻易相信司马懿的话。也不知是谁给支了个狠招,曹操派了个刺客前去打探:要是司马懿真的从床上给吓了起来,那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拾这个不识好歹的小子。到时候,天下自然无人再敢抗拒曹操的邀请。

可惜,曹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突然之间面对刺客的尖刀,司马懿尽管是睁大了眼睛一副惊恐不已的表情,可身子就是一动不动地僵在床上,完全是一副风瘫患者的架势。刺客无奈,只得如实回报。“事实”摆在面前,由不得曹操不信,于是他最终只好作罢。虽然司马懿后来还是成为了曹操的属下,不过那是他主动投诚的,性质不同。况且,这已经是好几年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形势一片大好时的事了。退一步说,后来司马氏不也篡了曹氏的权吗?

所以说,跟司马懿第二次的装病比起来,紧张刺激、惊心动魄的第一次也只不过是小儿科而已。因为他的第二次装病,才真正有了“精明处事”的意味,让曹孟德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转眼便成为了他们司马家的。

以史为鉴

我们不得不佩服世界上第一头披着羊皮的狼,是它找到了精明处事的真谛:装作弱小,让对手放松警惕。只要内心不设防,即便是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照样能被别人玩得团团转。想方设法隐藏实力,这便是“精明术”之奥义的根本所在。

金钩下饵,引蛇出洞

每个人都会受到利益的诱惑,很多人都无法免俗。当然,生活之中不乏那些面对诱惑巍然不动的正人君子,不过有智者却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奥妙:他们之所以不动心,并不是天生就对诱惑有免疫力,而是他们后天所掌握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道德底线较高而已。一旦诱惑者的价码开得足够高,即便是上帝,同样也可能犯错。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一“诱惑术”的精髓似乎和苦肉计有些相反之处:苦肉计是让自己失掉对方觉得最重要的东西,而金钩计则是把对方觉得最重要的东西拱手相送。一失一送,其目的皆在于使对方麻痹大意,从而成为用谋者手中的玩物。方向明确,方法多端,这便是精明之术的妙极之处。

在古人所运用的谋略当中,“利用诱饵来引诱对方”大概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招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之所以斩杀义父董卓,正是受了司徒王允的诱惑。当然,历史是否真如罗贯中所说那样是司徒王允利用貂蝉来挑拨他们父子二人,史学界众说纷纭,我们也不必深究,唯一应当肯定的是:王允肯定在吕布身上动用了重金和美人,这才把他从董卓的阵线中拉了过来。正如《三国志·吕布传》中所记载:“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既然美女黄金都有了,吕布便觉得跟在董卓老头身后没什么油水,而且要是不和义父决裂,怎么能赢得美女貂蝉?于是便倒戈一击,杀了义父董卓——只要诱饵足够香、利益足够丰厚,任何事情都好商量。

当然,用来引蛇的诱饵也并不一定就是黄金白银、美女洋房,有时候,几捆柴火就能换来一座城池。

春秋初期,周天子势力减弱,诸侯国纷争四起,战乱不断。根据“大鱼吃小鱼”的竞争法则,那些只有一两个城池的小诸侯国自然成为最早的牺牲品。

不过,小城也要生存,为了自保,他们也研究出了一套应变手段——坚守不出。既然打不赢,我守还守不住吗?反正城池少,兵力集中,只要高筑墙、广积粮,守上三五个月还是没有问题的。到时候,大国军队见攻打自己既困难又没什么好处,自然会退兵。

这一招还真的管用,就是利用坚守不出的策略,许多小国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了下来。其中,绞国便是一个典型代表。

话说当年,楚王野心很盛,决定兼并周围几个小国,以进一步扩充土地。掐指一算,绞国便被列入了侵略的“黑名单”。不过,惯于防守的绞国人民并不惧怕来势汹汹的楚国大军。众人心知肚明:只要关紧城门,占据天险,小小的绞城便可成为固若金汤的要塞,任你狂袭猛攻,我自巍然不动。几个月之后楚军自然会灰头土脸地退回去。

事情果然不出绞王所料,楚军在城外围困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丝毫进展。这么个弹丸之地都打不下来,楚军声威何在?扩张地盘不行倒也罢了,若是成为他国的笑柄,那问题可就严重了。于是楚王大发雷霆,频频撤换带兵将领。将领们也觉得冤,虽然绞国是弹丸之地,可楚军打不进去,敌人也坚守不出;那时候也没什么高明的用兵策略,自然也没什么兵法可以研究,所以楚将们尽管郁闷却也无计可施。楚王后悔了,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做这骑虎难下的事了。

经过三天三夜的冥思苦想,终于有个叫做屈瑕的大臣想出了一招价廉物美的诱敌之计:拿诱饵引蛇出洞——不过,这诱饵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木柴。屈瑕认为,绞国城内粮草殷实,是以每日炊烟袅袅,根本不惧外敌。只不过,做饭少不了木柴。也许我们断不了他们的粮食,但是可以断了他们生火做饭的柴火!而且,绞城本不大,料想木柴储备必定不多。如今耗了一个多月,即便对方的粮草充足,柴火应该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这样下去,除非城内军民茹毛饮血,否则再多粮食也只能当做摆设!

楚王大喜,按照屈瑕的建议,每天派遣几个化装为樵夫的士兵分成几个小队进山砍柴,然后选择绞城门外的大路走,故意在对方面前晃悠。

屈瑕的估计不错,绞王正在为木柴的事情发愁,突然听说有樵夫从门口经过,于是便叫士兵出城抢柴。一捆捆的柴火轻易到手,绞王还以为是天助我也,于是欢天喜地地等着下一批樵夫进山砍柴。果然,两天之后,又有樵民开始陆续进山砍柴。于是绞军马上出城掳掠,这次不仅抢到了干柴,还顺手抓了几个樵民进城做俘虏。

绞王一看,竟然有这种“人材兼得”的好事,于是下令:若再次遇到樵民上山就派重兵去抓。于是,绞军出城的频率越来越高,人数也越来越多。一条大鱼就这样逐渐地上了钩。

这天,绞军如同往日一样出城抢劫樵夫,樵夫见到绞军撒腿就跑,于是绞王命令部队全力追击,眼看就要追上的时候,这些樵夫们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绞王心中顿时起疑,回头一看,自己的部队早已离城数里,于是赶忙命部队全力回撤。

好不容易把绞军引了出来,楚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霎时间,埋伏已久的大军冲了出来,断了绞军回城的道路,将他们团团围了起来。此刻,城内那些化装成樵民的楚军也开始叛变,杀掉守城士兵并打开城门,迎接楚军进城。

说来似乎可笑,固若金汤的绞城就这样为了几捆柴火被灭掉了。无论是钓鱼或打猎,诱饵的作用都不容小视。对于那些难抓的动物一点诱饵却往往可以让它们乖乖地走进早已设好的陷阱中。在我们嘲笑动物弱智的时候,人类却不断地犯着相同的错误。有哲人说过:“每个人都会叛变,关键是看诱惑的砝码够不够重而已。”

对于用计者来说,若你要引对方上钩,就应当事先衡量诱饵的砝码要多重才适宜。轻了自然无效,重了又太浪费。同苦肉计一样,使用诱饵的标准应当由被使计对象来确定。只要你能够找到对他而言最重要的需求并且满足(或者仅仅是承诺将会满足)他,那么诱惑的目的就达到了。

正如对绞王而言,金银珠宝虽然也有诱惑,可却远远抵不上几捆破柴火。原因很简单:他需要柴火。所以,只要可以满足对方的要求,无论这一要求需要耗去的代价是贵还是贱,用计者都可能引诱成功。

以史为鉴

一旦人心被利益诱惑了,头脑便会发热,理智就会消失,内心就会洋溢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冲动。此时,他所有的判断力都将消失殆尽,只要是诱惑者说的话,都会被当成真理。因为他相信,只要听从了对方的指导,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这就如同拿食物去引诱动物,它们就会跟着你走一样。当我们突然之间遇到“天上掉馅饼”之类的好事时,不妨多想一想,这种好事是不是有诈。如果事情好得让你都不敢相信是真的,那这多半就是陷阱了。这时你就应当多长一个心眼。

诸葛亮疑兵胜曹操

曹操、诸葛亮都是三国时代的用计高手,但在诸葛亮面前,曹操往往处于下风。有人说曹操“知兵法而不知诡计”,确实如此。尤其是曹操多疑,诸葛亮就常常利用这一点,以疑兵胜之。

话说东汉末年,刘备、曹操两大集团相互竞争,正在打得火热。有一次,曹操的定军山被夺,曹操忙令夏侯渊统帅大军前来报仇。两军隔汉水相拒。

刘备与诸葛亮亲自来到前线观察形势。诸葛亮看到汉水的上游有几座土山,森林茂密,地形隐蔽,非常适宜伏兵,于是赶紧回到营帐中吩咐赵云道:“你可以带领五百人,全部携带鼓角,埋伏于汉水上游的土山下。或者在半夜,或者在黄昏的时候,一旦听到我方阵营中一声炮响,就立刻擂鼓。只要炮响一次,便擂鼓一次。——但切记,不要真的出战。”赵云领命而去。诸葛亮布置完毕,便回到高山上继续观察。

第二天正午,曹操派兵前来挑战,可蜀营中已经严格下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出战,不许放箭。曹兵见蜀兵不出,只好回去了。

当夜夜深之时,诸葛亮又上高处观察,见曹营灯火方息,军士歇定,立即在营中吹号放炮。躲在上游的赵云听到炮声,赶紧令手下五百兵士鼓角齐鸣。曹兵听到有鼓声,惊慌失措,怀疑有人劫寨。等大家纷纷跑出营帐,却发现一个蜀兵也没有。

一番折腾之后,曹军才陆陆续续回营欲歇。岂料,诸葛亮见敌军已经歇息,又命人吹号。赵云听到,继续击鼓,鼓炮齐鸣,呐喊声惊天动地,山谷回应。如此三番,曹军彻夜不安。

如此反复扰敌三夜之后,曹军疲惫不堪。曹操和夏侯渊等人知道如此下去对自己不利,忙下令全军拔寨后退三十里,在另外一处空阔的地方扎下营来。

诸葛亮知道曹军后退,笑着说:“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于是建议刘备亲自率兵渡过汉水,背水安营扎寨。刘备不知道诸葛亮有什么计谋,疑惑地来问他。诸葛亮笑着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番,刘备连声叫好。

再说曹操方面,见到刘备背水安营扎寨,犯了兵家大忌,心中十分疑惑,于是使人前来下战书。

诸葛亮接受挑战,决定来日决战。

第二天,曹刘两军相会于五界山前,列成战阵。曹操大军首先呐喊着冲杀过来,蜀军不敌,沿着汉水而逃,将营寨全部放弃,马匹军器,丢满了道上。众人忙着捡拾东西,拥挤不堪。曹操见蜀兵背汉水安营,觉得非常怀疑,如今又见到处丢弃的马匹军器,更加疑惑,于是向全军下令:“胆敢擅自拿地上丢弃物品者,一律斩!”曹操越想越不对劲,忙下令火速退兵。

不料,等到曹兵刚刚掉转过头来,诸葛亮立刻叫人把战旗举起:刘备见到时机成熟,立刻叫人领兵杀出,黄忠率一支劲旅从左边杀来,赵云率兵从右边杀来。仓猝之间,曹兵以为受到了包围。无心恋战,大溃而逃。诸葛亮下令蜀军连夜追赶。

曹操传令,命众将士前往南郑。不料,诸葛亮早有安排,只见五路火起——原来魏延、张飞早已经先攻下了南郑。曹操心惊,只好往阳平关撤退。刘备率领大军紧追不舍,一直把曹军追到南郑褒州才作罢。

战事结束后,安民已毕,刘备问诸葛亮道:“曹操一向号称能打,但此次前来,为何败得如此迅速呢?”

诸葛亮解释道:“曹操平生为人多疑,虽然善于用兵,但疑则多败,我正是使用了疑兵之计才将他击败的。”

疑兵之计的使用,要先考虑用兵对象,看看他是不是合适的人选,此外还要考虑我方条件。在这场战役前后,曹操分别于博望被火烧,于新野受挫,在乌林挨打,又在华容中计,都是因为遭到诸葛亮等人的算计。曹操知道诸葛亮善于用谋,因而他与诸葛亮对阵,一见风吹草动,便疑这疑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而深谙兵法,于是以兵法疑之。先是以虚兵使曹军一连三夜心神不安,以夺其势;接着以背水结营、丢马匹军器以疑之,促其退;最后乘势掩杀,使其大溃,穷追猛打,获得全胜。

以史为鉴

所以说,诸葛亮确实诡计多端,曹操和他对阵,最终败下阵来。

一般来说,疑兵之法千变万化,其目的是为了使敌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要让敌人生疑,然后因时、因地、因人而变。战争中,用兵双方都追求诡道,一方的诱敌成功,必以另一方的判断失误为前提,关键看谁更棋高一着。高明的用谋者,总能在深入了解敌情的基础上,用疑兵之计诱敌生疑,使敌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