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大全集
3357200000010

第10章 攻其无备 兵不血刃(2)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以史为鉴

玄武门之变是唐代初年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一方面李世民绝不像他标榜的那么无辜,肯定是有夺嫡的想法,出于自保,谋臣唆使,自己也野心勃勃,三方面的原因都有,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都不太恰当。玄武门事件是“正义”的吗?这个问题极难回答。我们只能换一个标准,即象李世民那样有才能的人,也就有权去争夺他所渴望的东西。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夺嫡成功,李世民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治世的典范。但这又不是一般意义的道德“正义”了。不管怎样,我们不能不承认封建王室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性及对人性的泯灭。贞观之治让后世赞不绝口,然而后功不抵前过。法制崩溃、道德沦丧和史学传统消亡是玄武门之变留给后世影响深远且难以回避的遗产。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细数速度之好处,倒还真是不少:有了速度,便能抢占先机;有了速度,便能抢占有利位置;有了速度,更可以充分做好一切应对准备,以逸待劳,等着坐收渔利。当年赤壁一战,曹操正是慢了一步,遭遇刘孙联军的阻击,才不得已退至江北乌林,与周瑜隔江相望。否则一旦曹操占据了赤壁,东吴失去了长江天堑,赤壁一战的历史恐怕便要改写了。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效益。“兵贵神速”的兵家名言,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商界人士的认可。

总之,拥有速度的最大妙处,就在于他可以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明明三个月才能完成的事,两个月便提前实现,对手还在优哉游哉的时候,你早已占据了有利位置,令他猝不及防。而人在手忙脚乱之下必然容易出错。趁乱出击,无论多么强大的对手,都会破绽百出,任人宰割。

秦朝末年,政局动荡,地处边陲的匈奴与东胡之间也是危机四伏。东胡一方实力强大,一直在伺机兼并匈奴。可发动战争总需要借口吧,没有借口,谁肯为你拼命?于是,东胡王便遣使者来到匈奴单于那里索要马匹。他的意图很明显:如果你拒绝,我便用“不友好”的理由去攻打你;即便你答应了,我得上几匹好马也不亏。

面对东胡的无理取闹,匈奴将领十分气愤。不过,更令他们气愤不已的是,冒顿单于竟然答应了东胡的要求,一边与使者亲切交往,一边派人牵来几匹上好的千里马外加一批金银珠宝。

使者回去复命,东胡王知道是匈奴单于软弱可欺,于是便再次提出非分要求:听说你们那里盛产美女,想必你的三妻四妾应该也都长得不错吧。要不送我一个?

要马还可以理解,要单于的老婆,匈奴人就有些接受不了了。可他们接受不了是他们的事,当事人冒顿单于却一点都不含糊,当即从自己的妻妾中挑了一个交给东胡使者。随后他还安抚自己的属下说:“毕竟兄弟才是手足,女人只是衣服而已。只要为了和平,为了世界上所有受苦受难的人,就让我多受一些委屈和羞辱也是值得的!”

一席话说得大义凛然,众匈奴将领无不感激涕零,就连东胡使者也自觉惭愧不已。

回到东胡,使者将事情原原本本地作了一番汇报,东胡王一听乐了:原来冒顿是个“软柿子”。这傻小子咱们不打也罢,时不时找他要点东西就行了。于是,便第三次派遣使者出使匈奴,让单于割让双方边界上的一块荒地给自己。

使者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每次出使的任务都落在我头上!”抱怨自然是没用的,大王有命令就得服从,要不性命堪忧。于是使者便再次来到了单于面前,说了东胡王的要求。

不料,这次单于却仿佛吃错了药一般,不仅没有继续答应使者的要求,反而立刻将其扣押,同时召集将领,作了战斗总动员:“东胡欺我太甚!先是诈我马匹,后又诈我女子。如今又想侵我领土,真是贪得无厌!我们跟东胡拼了!”

话音未落,早就对东胡极度不满的将士们沸腾了。在单于的布置下,匈奴骑兵以每天二百里的速度向东胡逼近,还在等着使者成功归来的东胡王还没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被匈奴给俘虏了。

或许有人会以为,冒顿单于的这次胜利完全是因为谋略使用得出色。

当然,冒顿的计谋还不是最绝的。跟他比起来,宋朝神童、年仅十七岁的渭州刺史曹玮的智谋更加高明。

曹玮的父亲作为中国“胎教”的最早倡导者,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工作。在曹玮尚为胎儿之时?,其父便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教诲,以至于出生之后的曹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于人体机能及构造尤其有研究。学会说话不久,曹玮便顺利进入了私塾学堂,后学业猛进,十多岁的他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不久便破格被招为了政府官吏。不知道他是不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政客,不过在当时的选举制度下,有人考到八十多岁都没能考中举人,所以说曹玮是神童一点也不过分。

这年,曹玮刚满十七岁,便被上级调去同“虏军”作战。这里所说的“虏军”,有人说是吐蕃军队,还有人说是西夏军队。如果从历史背景来分析,虏军是西夏军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党项族在隋唐时期便附属于中原,势力范围集中在今陕西靖边和甘肃庆阳,唐末时期他们因剿灭黄巢起义军有功被封于西北,统领甘肃地区。进入宋代,宋太宗实行的削藩政策令西夏贵族权利丧失,于是他们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便日益扩大,不满之下便发兵起义倒也在情理之中。当然,敌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曹玮如何神机妙算。

两军对垒,初次交锋,宋军获得了小范围的胜利,西夏将领引兵撤退。曹玮明白,一次小的胜利并没有伤及西夏军的筋骨,于是传令部队,将西夏军撤退时留下的辎重悉数搜刮,然后不急不慢地往后撤退。

曹玮想得不错,这次小失利并没有让西夏军队感到有何畏惧。相反,他们甚至有意用小规模的失利去打探宋军的底细。那位西夏将领见对方将领只不过是个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大为得意:居然让小孩上前线打仗,看来宋朝没人了!于是,他便整顿好兵马,掉头向宋军追击过来。此时虽然宋军退得不急不慢,却也早走出了数十里地,而对于西夏部队而言,一折一返,也追了大概上百里。

双方再次摆开阵势,曹玮却派人向西夏军传话:考虑到你们已经跑了上百里地,将士都已疲惫不堪,我军要是以逸待劳也未免有乘人之危之嫌。要不这样,贵军先休息片刻,等你们休息够了,我们再进行决战。

一席话说得西夏将领满心欢喜:果然是个小毛孩子,这个时候还在讲什么乘人之危?真是迂腐!既然休整对我们有利,我们当然没理由不答应。于是西夏将领传令三军就地休息。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曹玮又派人传过话来:天色已晚,我们不如现在开战,打完之后还能尽早退兵。

于是西夏将领便指挥军队摆开阵势,双方混战起来。

结果,当然是西夏军大败。有人不解,询问曹玮:为何要让疲劳的西夏军先行休息?休息过后,他们怎么似乎比原先更为不济,这是为何?

“这是科学!”曹玮缓缓道出了其中奥妙,“按照人体机能和消化吸收的原理,人们在过度疲劳后如果进入休息状态,腿部肌肉一旦开始放松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的,这时让他们起来打仗就很困难,而我们获胜的几率比他们刚追上我们的时候还要大许多。”

曹玮的部下虽然不懂这些道理。但对这位年轻的主帅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以史为鉴

果断出击,固然可以占据制高点,可如果占的地方不对,或者因为时机不对而丧失后劲,兵贵神速的原则便不再管用了。反之,出手较慢,虽然看似落了后,可只要善于分析,也能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发现战机,果断开战。所以,我们既不能固守兵贵神速的教条,也不要太过于“稳扎稳打”,因为无论何种方法,只要恰到好处,做得恰如其分,便能够成为克敌制胜的杀手锏。所以,时机和方法的选择很重要。

吕尚用计与武王伐纣

吕尚,即姜子牙,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吕尚很有才华,但七十多岁的时候依然穷困潦倒,整天在渭水边垂钓。

当此之时正是商衰周兴的时候。商纣王是一位残暴的昏君,而此时商的属国——周正在逐渐强大,周文王勤政爱民,深得民心。

有一次周文王出猎,在渭水之滨遇见了姜子牙,与他交谈之后才发现姜子牙有经国治世之才。于是周文王毅然拜七十多岁的他为师。后来周文王在姜子牙的谋划下攻灭了许多小国,并开始图谋灭商。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领兵伐纣。在伐纣之前,姜子牙使用计谋,多次派人潜入商朝腹地,观察商的国情,搜集情报。

第一次得到情报说:“商是昏君执政,奸臣当道。”周武王觉得伐商时机未到。

第二次得到情报说:“商的贤臣良将现在全被斥逐了。”周武王还是觉得时机不成熟。

第三次得到情报说:“现在商朝的老百姓都不敢开口说话了。”周武王这才觉得伐商的时机成熟了。

通过这些情报,周武王还做出了如下判断:一、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了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但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叛乱,纣王调动军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极大空虚。二、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已经呈现白热化,商纣王饰过拒谏,恣意妄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周武王、姜子牙等人精确地把握了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机大举伐纣。

公元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今河南孟县南),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的部队联合反商。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周族及协同自己作战的部族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进军顺利,仅经过六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宫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被迫仓促应战,由于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他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十七万人,由自己率领,开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