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大全集
3357200000037

第37章 韬光养晦 隐辱忍痛(2)

虞公听从了苟息的安排。里克和苟息让自己的士兵冒充虞国军队,顺利地攻下了虢国的主要城池下阳。虢公一听下阳失守,赶快带兵回来救援,结果被犬戎杀得大败。晋国趁机灭了虢国。

灭了虢国后,里克把从虢国所得珍宝的三成献给虞公,虞公非常高兴。里克假装自己生了病,请求虞公让军队驻扎在虞国城外,自己养好病后再走,虞公不但欣然同意,还三天两头派人来送药问候。

晋国军队在虞国一驻扎就是一个多月。晋献公来到虞国,虞公很高兴地迎接他,并与晋献公一起到郊外打猎。

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人来向虞公报告,说城里失火。虞公急忙赶到城下,抬头一看,里克正在城头上站着,说:“您以前借路让我们顺利拿下虢国,我们非常感谢。今天您又把虞国给了晋国,再次向您表示感谢。”虞公一听,气得差点没从车上掉下来。就这样,晋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虞国。千里马和玉璧又重新回到了晋献公的手中。

以史为鉴

虞国和虢国都是小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是相生关系,而晋献公用一块美璧、一匹名马就使这种关系发生了倒转,变成了相害关系。虞公得了晋国的财物,又伙同晋国攻打虢国,满以为从此扔了穷亲戚,傍上了财大气粗的权贵,晋献公就是这样利用虞公的势利之心实现了自己假途灭虢的目的。一个人即使在平时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但是一到利益面前,也有可能失去最基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是人性中的缺陷所在。鉴于这一点,古人早就做出了经典性的总结,那就是“将欲败之,必先辅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对敌示好,诱之以利,当利令智昏的敌人解除对己方的戒备时,再突然出击,往往无往而不利。

要离自残杀庆忌

春秋时期,吴王诸樊有三个弟弟,二弟余祭,三弟夷睐,四弟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很贤能,就想把王位传给他,因此没有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公子光立为太子。诸樊死后,根据兄终弟及的规定传位给了二弟余祭,余祭死后又传位给了三弟夷睐,夷睐死后,应把王位传给季子札,但季子札不愿为君,逃到外地去了。于是,吴人就立夷睐之子僚为吴王。这在当时看来于情理是不通的,若说传位季子札是诸樊之愿的话,传位于僚就不合理了,应当把王位再还给诸樊之子公子光。因此,公子光心怀怨恨,就派春秋时期的著名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

公子光杀了吴王僚,夺得王位,成为吴王阖闾后,十分担心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父报仇。庆忌勇悍过人,他当时正在卫国扩充势力,准备攻打吴国,夺取王位。吴王阖闾对此整日提心吊胆,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设法除掉庆忌。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矮小瘦弱,说道:“庆忌人高马大,勇力过人,如何杀得了他?”要离说:“刺杀庆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事情就好办。”阖闾说:“庆忌对来自吴国的人防范最严,怎么才能接近他呢?”要离回答说:“只要大王砍断我的右臂,杀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庆忌。为国亡家,为主残身,我心甘情愿。”

过了几天,吴国都城里忽然流言四起:说阖闾弑君篡位,是无道昏君。吴王下令追查,原来流言是要离散布的。阖闾当即下令逮捕要离和他的妻子,要离当面大骂昏君。阖闾假借留活口以追查同谋,未杀要离而只是斩断了他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关进监狱。几天后,伍子胥让狱卒放松看管,让要离乘机逃出。阖闾听说要离逃跑,就杀了他的妻子。这件事很快传遍吴国,邻近的国家也都知道了。要离逃到卫国,求见庆忌,要求庆忌为他报断臂杀妻的血海深仇,同病相怜的庆忌接纳了他,要离成了庆忌的贴身亲信。

过了一段时间,庆忌准备停当,率兵乘船前来攻打吴国。有一天,与庆忌同乘一船的要离乘庆忌对自己毫无防备之机,突然从背后用矛向庆忌尽力刺去,长矛一下子刺穿了庆忌的胸膛。庆忌的卫士要上前捉拿要离,弥留之际的庆忌摆摆手说:“敢杀我的人也是个勇士,放他走吧!”庆忌因失血过多而死,要离完成了刺杀庆忌的任务,因家毁身残,也自刎而死。

以史为鉴

一提起苦肉计,知名度最高的显然是《三国演义》中讲述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故事。其实要论为骗取敌方信任所付出的代价之大,要离毁家残身的故事则要远远过之。苦肉计通常是己方先造成内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装作受到迫害以骗取敌方的信任,借机钻到敌方心脏中去进行活动。人们都不愿意自我伤害,若受到伤害,一般都是他人造成的。以自我伤害来骗取别人的信任,是非常难以被识破的,这就是苦肉计得以成功的奥妙之所在。

吕蒙诈病

三国时期,刘备在占据荆州后,又亲自率军夺取巴蜀。为保障大后方的安全,特意委派关羽独当一面,坐镇荆州。由于荆州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而自然成为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争夺的焦点所在。关羽守荆州时防守十分严密,沿江都设有岗哨,一有动静即可通报。对内注意安抚百姓,深得荆州民众拥护。

公元217年,驻防在荆州前线的东吴大将鲁肃病死,接替他的吕蒙改变了当初鲁肃对蜀和好的政策,一心想谋取荆州。于是,他表面上仍对镇守荆州的关羽礼敬有加,暗地里却向孙权上书要求出兵对付关羽,并献计说:“关羽在出兵讨伐曹操、攻打樊城时,竟然留下许多精兵强将,这是因为害怕我们东吴袭击他的后方。我常常有病,请您以让我看病为名,令官兵们送我回建业(今南京)。这样,关羽听说后,就会放松警惕,撤走留在荆州的兵力,全力去攻樊城,而我们就可乘虚而入,迅速拿下荆州。”

孙权也觉得关羽狂妄自大,过于骄横。孙权曾经派人去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自己儿子。关羽不但不答应,反而把使者辱骂了一顿,使孙权气得要命。这次,孙权接到了吕蒙的信,更觉得非把关羽除掉不可。

正好在这个时候,曹操派使者来联络,希望东吴夹攻关羽。于是,孙权一面秘密复信曹操,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一面公开发布命令,把吕蒙调回去休养,另派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将领陆逊前去接替吕蒙。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樊城,关羽听到吕蒙病重,又听说前来接替他的陆逊是个少不更事的书生,心里暗暗高兴。

没过几天,陆逊就特地派人拜见关羽,关羽接见使者,使者献上了书信和礼品。信中大意是说,听说关将军在樊城水淹七军,俘获于禁,远远近近哪个不称赞将军的神成。这次曹军大败,我们听了也高兴。我是个书生,很不称职。今后还得指望将军多多关照呢!

关羽看了陆逊的书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就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一举攻下荆州。

关羽得讯,急忙回师救援,但为时已晚,只得败走麦城,暂且栖身。东吴兵围麦城,关羽率军拼死守城,战事一时陷入僵持状态。孙权问计于吕蒙,吕蒙道:“可遣将士从三面攻城,只留北门不攻。以此引诱关羽从北门逃跑,关羽兵少必不敢走大路,我军可在小路上埋伏下伏兵,待关羽突围时以绊马索捉拿。”孙权照吕蒙的计策行事,果然用长钩、套索将关羽生擒。一代名将,就此遇害,刘备一统天下的大业,也毁于一旦。

荆州是鼎足而立的三国必争的战略要地,镇守荆州的刘备部将关羽在领兵北伐曹操时,其实对东吴可能的偷袭还是作了防备的。孙权换将、陆逊谦卑,一系列假动作搞得关羽相信了东吴对荆州没有觊觎之心,因而错误地把留守后方的兵力大都投入抗曹前线,结果让东吴乘虚袭取了荆州,给刘备集团以沉重打击。

以史为鉴

当对手与第三方发生冲突时,自己一方应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大好机遇,首先要迎合对手不想过多树敌的心理,尽量解除其对己方的防范之心;然后再乘对手与他方争斗正酣而疏于戒备己方之机,乘虚攻入,往往能置对手于死地。

锋芒不可太盛

锋芒太盛而惹祸上身的典型,莫过于为极人臣而功高震主者。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在一个主子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从而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时,阿斗尚幼,刘备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

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然而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更不要居功自傲。

郭解,是西汉的一位侠客,为人行侠仗义,在当时很有声望。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我听说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地人来解决了, 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面子啊。”

那人问:“依先生之见,又该如何呢?”

郭解笑了笑,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 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没办成,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头面人物还会上门, 你把面子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那人恍然大悟:对郭解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郭解很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们,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所以自己还是当个幕后英雄,成全他们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后,权奸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劳,散布流言蜚语说:“王守仁以前是与朱宸濠同谋的,等到已经听说各路大军开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脱。”

王守仁听了这种传说,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协同参战的张永,使皇帝能够亲获朱宸濠,满足自己御驾亲征、生擒逆首的虚荣心。后来张永也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赤胆忠心和谦逊让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赦免了王守仁。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循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龚遂去任渤海太守。龚遂轻车简从来上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

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龚遂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

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这位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以史为鉴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志士,因为其才能出众、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恨和陷害,甚至了身家性命。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做人嘛,还是谦虚一点的好。试想,如果不能安身立命,还如何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呢?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就是识别事物或微妙或明显的变化。洞察时局,深谋远虑,在灾难降临之前有所防范。

曹操恼羞成怒杀杨修

一个人有才能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更值得敬佩了。然而一般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突出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遇到这种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别人这儿做得不合适了,那儿做得过分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唯恐被人轻视。他们炫耀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你总认为别人没有办好事情的能力,别人也不会把你的能力放在眼里。

没有人喜欢被贬低,只有谦虚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更不要说给别人讲道理、当老师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凭什么认为自己懂得比别人多呢?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公元219年,被曹操杀害。

三国时的杨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9岁时,一个叫孔君平的客人来拜见其父杨彪。当时杨彪不在家,杨修又是砌茶又是让座,还端上一盘水果,俨然一家之主。孔君平便拿起一颗杨梅打趣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不高兴了,马上反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其敏捷的才思让以才见长的孔君平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