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史上99个生活的经验大全集
3357100000024

第24章 洞察世事,精于智谋(1)

既目光敏锐、明辨事非,又观察入微,洞察事理,这就是“明察并举”。因为目光不敏锐,就不能观察入微,更谈不上洞察事理。相反,能够洞察真情,便会自如地游刃于一切,这样才称得上是精于智谋。

沈子高的预言

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建因为在众王子的权力斗争中不幸失败,而被其他王子取代。为了防止他东山再起,他日前来寻仇,新的太子便秘密的派人将建杀死在郑国。太子建被废后,他的家人死的死,逃的逃。建的儿子胜,为了防止新太子斩草除根,将自己也杀了,就跑到吴国隐居起来,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态度。让人觉得他没有丝毫野心,淡泊名利。

楚国令尹子西对胜有一定的了解,他认为胜还是个值得一用的人才,于是便想把他召回来,为国效力。大臣沈子高听说了这件事情,便去劝阻子西。沈子高见了子西,问道:“听说您想要召回胜,有这回事吗?”子西说:“是啊。”沈子高又问:“您准备怎么用他呢?”子西又答道:“我听说胜这个人为人耿直刚强,而且我也曾经和他接触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他是个人才,一定可以为国效力。”沈子高连忙阻止道:“不行啊!我听说胜这个人心地狭窄,为人狡诈,犯上作乱,他的父亲建被楚国废黜后秘密谋杀的,他又是那样一个性格孤傲急躁的人,他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父亲被杀的宿怨。现在他没有报仇的机会,以后一旦他得了机会一定会报仇的。”子西说:“不会的,杀胜的父亲的人现在已经不再了,他还怎么报仇?”沈子高继续说:“虽然现在造成胜的旧怨的人已不在人世了。但是,如果他回来后不能得到宠爱,他内心必然会不舒服,从而使他的愤怒的情绪更加激烈;如果他得到了宠爱,他就会贪得无厌,寻机报仇;而一旦我们国内出了什么事情,他一定不会老老实实的呆在边境,他一定会趁着内乱,伺机寻衅闹事。”子西不以为然,沈子高继续说道:“我听人说,国家将要灭亡,必然会用小人。而现在赏识小人的,不就是您吗?再说,人谁没有灾病呢?智者不过是能早日将它除掉罢了。胜的父亲被杀的宿怨,是国家的一大隐患。如今我们应该是关上城门,防止他回来报仇。而像您这样公然的把他召回来,这不是引狼入室吗?我看您离死期没有多长时间了。”

子西听了很不高兴,认为沈子高这是危言耸听,难道自己连人都看不清吗,他越想越觉得沈子高是无病呻吟,不必要担心。于是,他毅然把胜接回了国,对他赞赏有佳。并且让他掌管了与吴国接壤的边防军队,还封他为白公。胜当时对子西感激涕零,跪下来发誓要一生效忠于子西,一定会为他鞠躬尽瘁。说得子西心里暖洋洋的,禁不住热泪盈眶,连忙把胜搀扶起来,还赐给他很多珠宝、牛羊。

白公自从控制了边防军队后,就加紧操练部队,使自己的部队战斗力大大提升,子西看着胜为自己这样卖命,就更加的喜欢他,不断的给他奖赏。后来,胜带领自己部队打败了吴国军队,子西大喜。胜就趁此机会,要求回到都城向楚王敬献战利品,楚王同意了。还为他准备了盛大的庆功宴会。胜就趁着这个机会,带着自己的部队发动叛乱,在朝堂上亲手杀了子西和楚王,为自己父亲报了仇。而这些都被沈子高言中了,子西是自讨苦吃啊!

经验要诀

看一个人不能简简单单的从这个人的外表看,而应该深入分析他的性格,看到他的内心。外表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假相,只有内心的东西才是真的。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交友的过程中,万不可以貌取人。看事物要看他的本质,有的时候,本质的东西是不容易被发掘的,但是,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善于分析,善于观察的心,你就一定透过迷雾看到本质。

先见之明巧识人

所谓识人和知人,无非是能够根据一个人现在的状况,预测到他最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古人潘孟阳的母亲很善于识人。潘刚刚当上户部侍郎时,他母亲很担心他不能胜任,经常对他说:“以你的才干,担任副部长这一级别的官职,我怕你会管不住下属而闯祸啊!”

潘孟阳不以为然,但仍然耐心地再三劝解。他母亲于是说:“明天你把你的同僚都请来,我为你看一看你在部里的发展会怎样。”

于是,潘孟阳就把部里的大小官员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了以后,他母亲在帘子后面仔细地观察这些人。

酒宴结束后,他母亲高兴地对他说:“这些人才干与你不相上下,你不必过于担心他们。不过,坐在最外面的那个穿淡绿色衣服的少年是什么人?”

潘孟阳想了想,回答说:“是候补官员杜黄裳。”

他母亲说:“此人和其它人都不一样,将来必然位至三公,你一定要好好待他。”

这个故事中或许有后人演绎的成分,但是不容否认,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聪明人,能够以斑而窥全豹,通过细微的小事察觉到事物的发展方向。

邵康节是宋朝著名的易学家,他不仅以道德风范为世人敬重。而且为人处世方面同样充满人所不及的智慧。

宋朝时,王安石推行新法,深得朝廷重用,他弟弟王正甫也在朝中为官,与邵康节关系不错。

有一次,一位朋友邀请邵康节同吴处厚、王正甫一起吃饭。邵康节以有病为由没有去。

第二天,朋友来访,问邵康节为何没去。邵康节说:“处厚好议论,常常讥刺王安石的新法,正甫又是王安石的弟弟,虽然不完全护着他的哥哥,但是如果当面骂他的哥哥,那也会十分尴尬。我因此不去。”

朋友听后挑指赞叹:“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昨天吴处厚地席间放言批评王安石,正甫很有意见,想拉着我一起把此事报告王安石,我正为此事担忧。”

邵康节从一顿饭的参加者中预知可能存在的麻烦,可见觉察世事的修为之深。

知人用人和买股票一样,都需要一种见人所不能见的智慧。

宋哲宗绍圣年间,谏官陈瓘刚奉旨赶到了宫中,就听说有圣旨命令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把过去那些因为上疏而遭到降职或贬滴的臣僚们的奏章送缴上来。

陈瓘就对给事中谢圣藻说:“这必然是有奸党妄图掩盖自己的罪愆,而出了这个计策,如果将臣僚的奏章全部送进宫中,那么以后的是非变乱,三省的长官根据什么判断呢?”谢圣藻听后心惊胆战,立即报告宰相,将上疏都录下副本保存在三省中。

陈瓘此言并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这一点很快被证实了。

哲宗时,妃子昭怀刘氏生了一个儿子。哲宗皇帝没有儿子,当时孟后被废,中宫虚位以待,因有了这个儿子,刘氏就被立为皇后。然而,小孩才出生三个月就夭折了。邹浩共三次上书进谏,请求立刘氏为皇后。

后来,邹浩因揭露章惇被贬到新州。徽宗即位,重新起用他。他回到朝廷,宋徽宗首先提到的就是进谏拥立太后的事情,赞叹再三,又询问谏书在哪里?

邹浩回答:“已经烧了。”

退朝后,陈瓘说:“你今天恐怕已经埋下祸根了,以后如果有人胡乱假造一封你的奏疏,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果然不出所料,蔡京执掌政事,让他的党羽假造了一封邹浩的奏疏,奏疏中说:“刘后杀了卓氏,夺走了她的儿子。这可以骗人,难道也可以欺天吗?”宋徽宗看后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将邹浩贬谪到衡州。

经验要诀

用人的首要前提是一定要会“识人”。如果一个领导不会识人,对自己手下的员工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长处和缺点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么他(她)又何谈正确地用人呢?识人,不是一般的看人,要做好识人这一步,是需要坚持一些原则和要领的。领导识人,至少要掌握二大原则:

1、从外部表现看内部实质

人的外在表现一般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体格筋骨,气质色相,仪态容貌和言行举止等。人物志共列出了九征,分别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根据这九种外在的表征,可以看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情性,从而了解他(她)的平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等等。

2、由显著表现看细微个性

有些人常常东张西望,心浮气躁,有些人则安如泰山,气定神闲。前者的表现,往往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的人。而后者则很可能是临危不乱的高人。一个人的气质到底如何,一般都很容易从他的容貌和姿态上看出来,无论是眼神、印堂还是眉宇之间,都相当地显著。

同样都是干事积极,劲头十足,有些人只是在瞎胡闹,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什么成果也没有。而有些人则卓有成效,一件一件的事情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成果斐然。也同样都是能言善道,有些人只是在空口说白话,虽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只要真把什么事情交给他(她),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另一些人则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办起事情来相当的可靠。

总而言之,领导如果想要探知各种人的内在本质,做好识人这一步,就应该掌握以上二大原则,并依此对人的情性做深入细致上的观察,要做到对人的定位首先是整体上的把握。用人,贵在知人长短,取其所长,避其所知,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他(她)的才能,为公司作出最大的贡献。

君臣不相疑

汉昭帝的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因为没有当上皇帝,心里老是怨恨不已,意欲谋反。而当时因为昭帝年幼,就让大将军霍光辅政。左将军上官桀妒忌大将军霍光辅佐皇帝,心里很是不平衡,他心想他与霍光都是差不多年纪,论带兵打仗,所立战功并不比他霍光少,为什么偏偏先帝让他辅政,而没有自己的事呢?他越想越憋气,于是就想方设法给霍光捣乱。他想到了燕王刘旦对小皇帝不服,于是就勾结燕王,密谋策划先挤垮霍光,再废昭帝拥立燕王为帝。燕王刘旦恨不得马上当皇帝,就催上官桀等人早点想办法动手。以燕王刘旦为首的政变集团,在暗中布下了罗网,就等着霍光往里钻了。

有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操练,并且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里来工作。上官桀等人认为这是整垮霍光的好机会,于是乘机假冒燕王刘旦的名义给昭帝上书,状告霍光。他们一告霍光出城集合御林军操练,一路上耀武扬威,坐着像皇帝出巡时一样的车马,违反礼仪规定,不像个大臣的样子;二告霍光擅自作主,私自调用校尉,有图谋不轨的阴谋。最后还表示愿交还燕王大印,回到宫里来警卫皇上,查处奸臣作乱的阴谋等等。昭帝看了告状信后,当时没有表示可否,就把此事先放下了。

第二天早朝时,霍光已知道被他们告了,就不敢上朝,留在偏殿里等待昭帝的处置。昭帝一上朝,没有看见霍光,马上问:“大将军怎么没来上朝?”上官桀立即回答说:“大将军因被燕王告发,心虚不敢进来了。”汉昭帝派人去叫霍光进来。霍光怀看忐忑不安的心情入朝,脱下帽子叩头请罪说:“臣该万死!请皇上发落。”汉昭帝当看满朝文武的面,对霍光说。“大将军戴上帽子,请起来。我知道这封告状信是假的,你没有过错。”

霍光听了小皇帝的话后,又惊又喜,问昭帝:“陛下怎么知道信是假的呢?”昭帝说:“你出京城去阅兵,只是最近几天的事,选调校尉也不过十天,可是燕王远在北万,怎么就知道了呢?就算知道了,马上就写信派人送来,现在也到不了。如果大将军真的要作乱,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这件事明摆着是有人想陷害你。我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也不会上这种当的。”聪明机智的汉昭帝下令追查冒名伪造信件的人。上官桀等人焦急不安,怕查下去会暴露自己的阴谋,就劝昭帝说:“这点小事算了。不必再追查了吧!”昭帝不仅没有松口,反而更加怀疑上官桀等人了。

经验要诀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自古至今一条基本的用人原则,汉昭帝虽然年幼,尚且懂得这个道理。那么聪明的现代人就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了。对于领导者来说.你应该充分相信的下属对你的真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死心塌地的为你效劳;作为普通人,你要充分相信你身边的亲人、朋友,这样你才能获得纯真的友谊,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同时,我们也为年少昭帝能够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的精神所感动。当你遇到某种事情时,先不要着急,仔细考虑一下它的真伪,再做打算,不要冤枉了好人。同时也不能放过一个坏蛋。

隽不疑智辨假太子

汉昭帝始元五年的一天,长安城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中年男子身穿黄色短衣,头上戴着黄色小帽,乘着一辆黄色小牛拉的车子来到皇宫门前,并打算进皇城,被侍卫们拦住。只见那中年男子在车上大喝:“大胆奴才,敢拦我的车驾,你们可知罪。”守门的人不禁哈哈大笑,说:“呵呵,你是何许人也,我们在皇城门口站了这么多年的岗,还从没看到过你啊,你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田野村夫?你再不走可别怪我们不客气了!”那男子厉声说道:“大胆奴才,我乃是先皇的儿子,卫皇后乃我亲生母亲。我是前朝太子,现在的皇帝还得管我叫哥哥!”

当年,汉武帝刘彻晚年,曾发生了遗祸无穷的蛊惑之乱。那时长安流行瘟疫,死者极多,人心不安,民间及贵族皆信巫术。武帝突然生病,方士传说宫中有巫蛊,并牵涉到卫皇后及太子刘据。武帝病重下变得昏聩,怀疑皇后、太子不忠,因此搬去甘泉别宫居住。巫蛊一事,牵连极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皆因巫蛊获罪处死,京师三辅连及郡国,前前后后共数万人受牵连被杀。武帝更是听信方士谗言,说是宫中有益气,所以他才害了重病,下令水衡都尉江充入宫,四处掘地求蛊。江充带人一直挖到皇后、太子宫中,卫皇后和太子刘据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太子忍无可忍.忿怒之余杀了江充。于是长安纷称太子谋反。原来武帝严刑峻法,太子刘据仁慈,常有平反。执法大臣深怕太子一日嗣位,对他们不利,所以在武帝面前多有诽谤。武帝在别宫养病,即皇后和太子想给皇帝请安,也是不得见。太子担心父皇遭了毒手,矫诏起兵。要诛奸臣方士。武帝听说太子谋反,开始并不相信,派人去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城,回去向武帝谎言说太子要杀他。武帝大怒,令左丞相刘屈牦与太子战于长安,因之两方都召集军队,保皇党与太子党在京城大战了五日,死者数万。太子兵败自杀,皇后卫子夫也自杀。

听说是卫太子,这些守门的侍卫一时都糊涂了,他们听说当年“蛊惑之乱”时,卫太子已经自杀了,难道说,卫太子又复活了?于是,他们慌忙向昭帝禀报。昭帝下诏命公卿以下的官员都去城门口辨认此人的真伪。文武百官赶到后,看那自称卫太子的人信心十足,颇有几分当年太子的神情,于是他们都站那里低声议论,不敢说明其真假。

京城的隽不疑听说了这件事,慌忙赶来,他看了一眼那个人,当即命令随从将那人捆绑了起来。文武百官对他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感到迷惑不解,纷纷问:“真假尚未分出,是不是先别抓他啊!”隽不疑解释说:“就是真太子来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当年卫国的蒯聩逃往国外,晋国派人把他送了回来,卫公拒绝接受他。这在史书《春秋》中是受到称赞的;卫太子得罪了先帝,亡而不死,还来此招摇,理应擒获问罪。况且卫太子已死,死人又怎么能够复活?”说着就把他关进了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