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史上99个生活的经验大全集
3357100000012

第12章 克已忍让 能屈能伸(4)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向他说话,满肚子气也都消了。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松一口气。公元前206年,推翻秦朝以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属地为巴蜀。刘邦听到自己被封在巴蜀,鼻子都气歪了。

巴蜀山高水险,道路艰险,与关中地区交通不便,当年秦朝政府是把那里作为放逐罪犯的地方。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率先进了咸阳,结果不但没有分到好一点的地方,还给谪贬到巴蜀去。他一肚子的怒气直往上涌,即刻调兵遣将要和项羽拼命。萧何赶忙劝道:“人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做事要审时度势,能伸能屈。项羽眼下势大,我们只能暂时顺从他,先去汉中,以巴蜀为立足之地,安抚百姓,养精蓄锐,广招天下豪杰,以求东山再起。您可千万不能为了一时的得失荣辱而去白白地送命!”众将也出来相劝,刘邦这才忍了这口恶气,同意去汉中。

刘邦带着人马前往汉中,大军进入斜谷后,行走在峭岩陡壁的栈道上,栈道全长250公里,是古代由陕入川的重要通道。栈道是在险绝之处,傍山岩凿出洞孔,插入横木,铺上木板,以通行人马,栈道下面则是万丈深渊。进入栈道的时候,刘邦痴呆呆地望着这道天险,感慨良久,这时,张良从后边过来,说:“大王应当赶快烧掉沿途的栈道!”刘邦说:“烧掉了栈道,我们以后如何出来?”张良附刘邦耳边,悄悄告诉他:“大王虽然离开关中,可项羽对你不放心。烧掉了栈道,既能截断诸侯军队来犯的道路,又能解除项羽的疑心,表示自己没有东归的意图。至于以后出来,可以修复另一条道路——陈仓古道。”刘邦一听觉得有理,要当孙子就当得彻底一些,立即命令士兵,将所有栈道烧毁。听到刘邦“火烧栈道”,项羽很高兴。然而,项羽不知道“火烧栈道”只不过是刘邦耍了一次手段而已,他这是向项羽示弱。

刘邦进入汉中以后,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等有了与项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以后,突然杀出汉中,把项羽打得大败。纵观刘邦的一生,他装过很多次“孙子”,就在他成为了“皇帝老子”的时候,他还当过一回“孙子”。

汉初,匈奴已发展成了强大的奴隶制王国。君主冒顿单于的疆域纵横数千里。匈奴骑兵屡屡侵犯中原地区,践踏农田,掠夺人畜,而且千方百计引诱和招纳汉朝诸侯将领叛变,严重威胁着汉朝的安全。由于汉朝初建,自己的势力在多年的征战中消失殆尽,没有足够的兵力与匈奴对抗。于是刘邦想用其他的方法对付匈奴。

为此,刘邦向熟悉边疆情况的刘敬问计,刘敬告诉他:“对付匈奴可以用和亲的办法,陛下把嫡长公主嫁给他,再送去丰厚的嫁妆。匈奴单于能和大汉皇帝结亲,又能得到丰厚的礼品,心里必定会十分欢喜,必然要把汉皇的公主立为阏氏。这样,公主生下儿子便是太子,以后就是单于。这样,冒顿活着,是汉家的女婿;冒顿死了,继承单于位子的人是陛下外孙。女婿是不会打岳父,外孙也不会打外祖父的。”

刘邦听后,觉得这是一条好计,但一想到自己的爱女,又有点舍不得。刘敬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为了坚定刘邦的决心,他特别强调说:“陛下如果不让公主远嫁,而是另外找个人冒充,万一被冒顿单于知道了,就会对我们的计划不利。”

刘邦点点头,他要与皇后吕雉商量商量。

让宝贝女儿去给异族首领当妻子,这可是剜了吕后的心头肉。她蛾眉倒竖,断然回绝:“我就这么一个女儿,哪能舍得把她嫁给胡人!”刘邦劝,她就哭,白天哭,晚上也哭。终于哭得刘邦改了主意,找了个宗室的女子代替。为了讨好匈奴人,刘邦搞了一个隆重的送亲仪式,派刘敬作为特使,护送这个“嫡长公主”去漠北与冒顿单于完婚,同时带了许多金银、丝绸和珍奇宝物。冒顿单于见汉朝皇帝把这么漂亮的女子嫁给他,又贡奉了那么多好东西,喜得眉开眼笑,也不辨真假,把汉公主立为阏氏,答应不再侵略中原。刘邦的“和亲”政策持续了几年后,汉朝的实力得到了充实,当刘邦看到自己的实力可以与匈奴抗衡的时候,马上调动大军,远征匈奴。

由上可知,刘邦的孙子手段不是白装的,他遇强则避,看上去是一个软柿子,随你捏来捏去,一旦他具备了实力后,马上东山再起,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手段之高明令人不得不叹服。

经验要诀

学会放下,让你的生活变的更美好,学会放下,让你的心胸变的更宽广,学会放下,让你更懂得珍惜。

只有放下,才能得到,就像只有舍才能有得一样。放下自我,放下心态,放下骄傲,放下架子,放下面子,表面上你是放下了其实你是得到了,得到了比一定要“抬起”更多的东西。

委曲求全,待机而动

在力量弱的时候就要委曲求全,这样才能保存实力,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机会。

季布是楚国人,年轻时豪爽仗义,后投到项羽麾下,担任将领。季布几次把刘邦追入绝境。因此,刘邦对其恨之入骨。

项羽被打败后,刘邦便发出悬赏令:“有擒得季布或知风报信因而拿获者,赏以千金;私自窝藏者,必罪及三族。”

季布此时正藏匿濮阳周氏家中。周氏也是侠客,与其为好友,因此才投奔到了那里。

没过多久,濮阳地方官吏就接到通缉令,奉诏缉拿季布。地方的官吏欲擒获季布献功,便准备带兵搜查周家。此时也有人向周氏报信说,如果官吏到此,不单季布难逃,就是周家也必然要受到牵连。经过一番寻思,周氏想到了一位可救季布之人。周氏担心季布不肯委曲求全,于是先言明于季布:“现在朝廷正在缉拿将军。官吏不久将会搜查到这里。我现在有一个计策,需要将军听我的话,我才能说出来;如您不想听,我就只能自杀了,这样才能表明我并非不愿收留您。”季布见话已至此,也就只能表示愿意听从了。

原来,周氏要把季布装扮成奴隶的样子,以掩人耳目。于是,他为季布削发剃须,并将一个铁环带在脖子上,打扮得跟奴仆一模一样,连他自己都难以相认。随后,将他装入车中,周氏亲自随车押送到山东境内,当做奴隶卖到一户人家。

买下季布的人,名叫朱家,天生一种侠性,见受难者,必设法相救。他平日节衣缩食,不肯丝毫浪费,所余下的钱,都用来赈恤,家中不留一文。曾被他收留藏匿因而救活的豪杰,已有百余人。此外,平常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而他并不矜夸本事功德,凡曾受恩之人,他都事后避酬不见。因此鲁地贫民,个个感德,都愿为之效力,就是地方官吏、富家巨室,或远方之人,听说朱家大名,也都钦仰。因此,朱家地方上势大无人敢犯,所以周氏特将季布托付与他,却并不言明其事,只因彼此皆是同道之人,两心相照。但朱家早已料定这个奴隶一定是季布,所以立即收买,却也并不说破。

朱家买下季布以后,便想设法安置。既不可如奴使唤,更不便加以优待。于是便让季布与其子去经营田产,并嘱咐食宿与其同等。这表现出朱家不但有侠义精神,更有过人的智慧,既不辱没季布其身,又掩人耳目,事得两全。

但朱家本人有一个原则,救人就要救到底。现在季布虽得保全,但可能会被埋没一世,还必须设法赦免其罪,朱家才会感到真正欣慰。他便想到了夏侯婴,此人当时是公卿,生性义侠,又与高祖关系密切,所以,朱家装作商人,前往洛阳。

到了洛阳,朱家便直接去见夏侯婴。夏侯婴久慕朱家之名,连忙迎入相见,二人谈论得非常投机。夏侯婴便留朱家在家中饮酒。朱家和夏侯婴闲谈之间,并没有提到季布。夏侯婴见朱家慷慨豪爽,更加敬服,并邀请他次日再来,朱家很高兴地答应了。

从这个小的细节展现出朱家此人沉着镇定,并不莽急于一时,待其察言观色后再做判断,行事十分老辣。

这样一连交往了好几天,相互间已经是十分熟识了,朱家就在饮酒的时候,假作无意,随口问道:“季布犯了什么罪,劳主上拿捕这么急切?”

夏侯婴见他这样问,就讲述了季布和高祖的过节。

朱家又问夏侯婴,他认为季布是什么样的人。夏侯婴说是贤人。朱家便说道:“季布虽曾经追逐主上,那是因为他是楚将,实在是为了尽职责。现在旧楚之臣还有很多,怎么可能全部诛戮?假如现在季布向北逃亡到匈奴,或南投粤地,必是资助敌国,对我们都会非常不利。先生您何不乘机向主上进言,爱惜一下这个人才呢?”

夏侯婴听后,便知季布已被他留藏,才来这样劝说自己,以便向主上求赦,对方如此热心救人,他也愿意成全其事,于是就答应了。

朱家见此策有效,就辞别夏侯婴,回鲁国去了。

没过几天,夏侯婴见高祖痛惜田横,便趁此机会,向高祖陈明。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下诏赦了季布,并召其入见。

朱家得到这一消息,立将季布送至洛阳,季布当面谢罪,并被任为郎中。朱家见季布已得出身,心满意足。后来季布历位显官,朱家却终身不与相见。

此事传播外间,人人皆知,都说季布能屈能伸,不愧丈夫气概。

经验要诀

朱家满腔热血,肝胆照人,义侠尤为难得,由是朱家名闻天下。季布的处世手段也非常得体,屈伸有度,进退得体,体现出能曲能伸大丈夫精神,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高超的谋略,因此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

生活中常常会听人抱怨,这样的日子真不好过。当你感觉这样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当你感到自己内心深处难以堪负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解脱自己。委曲求全,不是幸福的真谛;委曲求全,正是不幸的根源。当我们终于轻盈的那一刻起,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发觉这天是这么蓝、这空气是如此地清新,而这生活竟然也是如此美好,美好的心境就靠我们自己去营造。

先忍一把再出手

汉初三杰,张良居首。汉高祖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张良别号)功也。”

单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字面含义,会误以为张良对汉得天下的贡献,主要在于军事——张子房不过一个高明的军师而已。其实不然,张良所运之筹,是助刘邦取天下的,他是帝王之师,是开国皇帝之师。

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论及: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藉(羽)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藉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

张良个人忍耐的功夫见于他和圯上老父三次相约会面的故事。第一次巧遇老父,那老人要他去拾掉到桥下的鞋子,张良原本惊愕想殴打老人,忽一动念,看在是个老人家,勉强忍耐拾起鞋子,甚至跪一腿替老人穿上。老人去而复返,高兴“孺子可教”,约张良五日后相见,又再次以张良迟到改期相试,终于授予太公兵法。

这个从忍之功夫得到的奇缘,使张良终身不忘掌握忍字诀,以教人律己。不过,张良的忍功不是消极的,他的忍功,是等待良机再发。刘邦在和项羽相约分兵入关时,刘邦原要以全力攻取崤关,张良劝说:“秦兵尚强,不可轻。”让刘邦暂时忍住,不要硬拼。等到以重金打动秦将叛变,再乘士卒心向不定,趁懈进兵夺关。张良在这一役中,先是保存实力,等到机会来临,再乘势取胜。

张良的这种“忍”是和“狠”功相辅相成的,起手要忍,接下去要狠,因机乘势。

至于“因机乘势”的功夫,张良也运用得宜。其关键,在于张良忍到狠处,能狠;另一功夫则在于一个“静”字。张良的静,正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张良少私心、无利欲之念,所以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能对大事泰然观察判断,往远看,往深想;犹如下棋,比对手多想多看了许多步,焉得不胜。因为无私欲,才敢不计人主眼前的喜怒,说服刘邦压制急功的冲动,等待更佳机会。

单凭“忍”字,张良的运筹不见得能达到目标,必须加上“静”字,张良才得受刘邦重用、听信,才得将帝王之学充分发挥。

或许过分强调忍与狠的功夫,不免觉得张良是个城府极深、心机阴毒的人。这一点,又可用老子学说解释,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老子主张的用弱守柔,是因机乘势的重要前提,是从自然与人生的运行道理中归纳出来的。这种功夫,不止于“术”的层次。

弱者,道之用。能贯通其至理的人,必须涵养功夫达于道的境界,张良是这等高超人士。

所以刘邦信服张良,主要在于他的至诚感召。以至诚、无私之心对事对人,虽“忍”不阴,虽“狠”不毒。运用奇谋,因机乘势。只见其智计之巧妙,不致有险诈之感觉,此中学问,变化无穷,基本精神,始终一贯。

经验要诀

当人处于弱势时就要做好制胜的准备,同时要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控制的功夫则会过早泄露天机,无法在充足的准备之后做出攻击。

在政坛、商界,甚至赌场上,谁能明白“忍”的重要,能忍得住,接着狠得下,那自然稳操胜算了。

忍是一种智慧,单凭“忍”有时也达不到目的,还要加上一个“静”字,才能忍得住,忍得长远,同时也要懂得“因机乘势”,那才能稳操胜券。

狭路相逢“硬”者胜

人还是具有动物性的,互相欺诈、压迫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着。你要不被别人欺负,就要有点锋芒,如何抗拒别人又不得罪人,就要看你处世的本事了。

《三国演义》中马超连结韩遂一同在西凉起兵东进,一路攻占长安,直捣潼关。曹操令曹洪、徐晃先去把守潼关,自引大军随后接应。当曹军主力到达潼关附近时,由于曹洪贸然下关与马超交战,致使潼关失守。潼关是进出关中的咽喉要地,如不失守,曹军可借此长驱西进,以优势兵力消灭马超。然而此时潼关已被马超夺去,曹操只能将大军集结在潼关以外,与马超对阵。马超勇如吕布,率西凉兵依关与曹操作战,每每取胜,有一次甚至打得曹操“割须弃袍”,很是狼狈,曹操只好修筑寨栅坚守。如果长此下去,很难消灭关中割据势力。徐晃进言说:“今丞相盛兵在此,贼亦全部现屯关上,此去河西,必无准备,若得一军暗渡蒲阪津,先截贼归路,丞相径发河北击之,贼两不相应,势必危矣。”这个建议,正与曹操的意图相合,于是曹操令徐晃、朱灵率4000军,绕道潼关以北,从蒲阪津渡过黄河,在黄河西岸结下营寨,留下曹仁守潼关旧寨,自率大军循徐晃的进军路线至河西与徐晃会合,然后挥师南下,到达渭水北岸,迫使马超放弃潼关,调过头来与曹军会战。曹军在渭河以北泼水担土,乘寒冻筑起一座土城,以此为据点向渭河南岸进击,抢渡到河南,与马超决战。加上曹操在马超和韩遂之间巧施反间计,终于将马超打败。曹军自潼关到渭北、渭南,兜了一个马蹄形的大圈子,这一避开正面,从侧面迂回的战术,虽然大大延长了行军里程,却缩短了消灭马超的时间。

经验要诀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在待人处事中没必要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像那些凶猛的动物一样,让人觉得你不好惹才是。

有时候做人脸皮薄是不行的,做事没“心机”很难成功。当你做事缺乏有效的办法时也可以试试“硬着头皮”上的效果。

做人难,做事难,面对千难万阻,要提升自我,不来点“硬”的怎么行?如果事有勉强,应敢于说“不”;如果是正当利益,则应当仁不让;甚至要有“脸皮厚”的时候,也要有“头皮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