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171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桀进贡,夏桀虽然再次起兵,但是,由于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纷纷叛离夏朝。汤和伊尹这才决定大举进攻夏朝。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有400多年了,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后,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汤说:“我之所以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天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号召部众勇敢作战,一举消灭夏桀的黑暗统治。
商汤借上天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们恨不得夏桀尽快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此时的夏桀再也顾不上寻欢作乐了,连夜调集军队,设下几道防线,想以此来阻止商军的进攻。然而连年来夏桀的统治十分不得人心,军队纪律涣散,指挥不灵,两军交战,夏军很快就被击溃。夏桀见形势不妙,就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鸣条。双方的军队在鸣条进行了决战,结果商军获得全胜。最后,夏桀逃到南巢,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商汤灭夏以后,拆毁了夏朝祭礼祖先的太庙,放火焚烧了夏朝的祭器,并且继续肃清夏朝的残余势力。夏王朝灭亡后,商汤建都于西亳,自称武王,正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
经验要诀
商汤灭夏,一方面是因为他为人宽厚仁爱,获得民心,另一方面,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先积聚力量,后加以试探,最后时机成熟,才最终灭掉夏朝。虽然旧事物的灭亡是必然的,但如果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时机没有成熟,即使是再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也会被旧事物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应该用宽厚的心去对待别人,不断地壮大自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康熙的蓄势待发
胜者为王败者寇,胜败只是一种临时的结果。暂时处于弱势的人要善于忍让,忍辱才能负重。遇到一点小事,就沉不住气,锋芒毕露,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病死,他的第三个儿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当时,康熙才七岁零九个月,年龄很小,顺治帝临终时,又指派了四名亲信大臣辅政,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这四位辅政大臣,鳌拜位在最末,但是对权力最有野心。索尼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虽然位居首位,但是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十分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另一方面积极拉拢遏必隆。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把康熙帝放在眼里。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康熙已经年满14岁,正式亲政,在此之前一个月,索尼病故。但是鳌拜却一点还政的意思也没有。康熙决心废除辅政体制,不再当傀儡。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之争开始了。
苏克萨哈感到难与鳌拜共事,为了使康熙能够及早亲政,并迫使遏必隆和鳌拜也交出权力。苏克萨哈上书请求退隐。在康熙尚未做出反应的时候,鳌拜便罗列了二十四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强迫康熙将他处死。
除掉了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朝廷所有的政事,均由他来决断。鳌拜大肆结党营私,把其党羽都安插到朝廷各个部门,六大部的首脑几乎全都是他的人。这样,鳌拜便牢牢控制了政局。
康熙皇帝自幼在宫廷长大,对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十分熟悉,他知道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庞大,如果公开反对他,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引来大麻烦。于是他表面上一再容忍鳌拜,有时甚至还装出畏惧鳌拜的样子。
康熙一再加封鳌拜一家,连鳌拜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少师。鳌拜经常称病在家不上朝,但是,每有大小事件,朝廷的官员们都先到鳌拜家里议定,然后再通知康熙实行,朝廷反而等于成了摆设。康熙虽然心中十分恼火,但是也听之任之,从来没有异议。
鳌拜的气焰越来越嚣张,他借口维护祖宗成法,恢复圈地,其他大臣反对,他就当着康熙的面大声呵斥大臣,康熙只得咬咬牙,忍住不开口。
有一天,鳌拜又称病不上朝,还让人给康熙带口信,要康熙亲自登门探望他的病情。康熙知道鳌拜是在试探自己,不去不行,就带着人来到鳌拜家。进了鳌拜的寝室,康熙立即感到气氛不对。鳌拜躺在床上,神色却异常紧张。跟随康熙而来的卫士们也觉察到这一点,立刻有人到鳌拜睡的被褥下边搜出了一把短刀。
按照规定,面对皇帝时,携带任何凶器,都是一件涉及到谋反的大罪。皇宫里的卫士们想到自己现在是在鳌拜府中,如果皇帝一声令下要抓人,反而讨不了好,紧张得不得了。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毫无顾忌地把凶器放在身边。
气氛一下子变得剑拔弩张了,这时,康熙皇帝镇定自若地说:“满族勇士本来就将刀不离身,不必大惊小怪。”一句话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危机,进一步稳住了鳌拜的心。
其实,康熙这是在欲擒故纵。鳌拜却以为玄烨只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放松了对皇帝的警惕心。康熙便设下了妙计,要活捉专横跋扈的鳌拜。
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做了康熙的侍卫,以忠诚任事得到康熙的信任。康熙召他进宫密谋。密谋后,康熙以陪伴自己娱乐为名,在满族权贵人家中间,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充当自己的贴身警卫。这些孩子的年龄和康熙相仿,平目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有时候鳌拜进宫办事,他们也照样摔跤,玩得不亦乐乎。这就给鳌拜一种假象.以为皇帝跟这群孩子一样,不问国家大事,只知道打闹找乐子。
为了麻痹鳌拜,康熙对他更敬重、优礼,这使他益加坦然,对康熙毫不心存戒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那些卫士都成了康熙的心腹。康熙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把平目跟自己一同练习摔跤的卫士们找来,安排捉拿鳌拜的事。
康熙对卫士们说:“你们是怕我,还是怕鳌拜?”这些侍卫平日早被灌输了憎恨鳌拜的思想,便齐声回答道:“我们只怕皇上。”康熙接着说:“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却违背祖先的规矩,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实在是太过分了。朝廷里的大事,都由他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启奏,我这个做皇帝的还有什么用?照这样下去,大清什么时候才能富强?”接着,他又对侍卫们说:“你们虽然年轻,但都是我的亲信。要除掉鳌拜,只有靠你们!”于是,康熙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卫士们。这些侍卫听了,个个摩拳擦掌,只等着鳌拜前来,可以执行皇上布置好的任务。
有一天,康熙单独召见了鳌拜,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来到皇帝的住处,只见平日那些侍卫们正准备着练习摔跤,一个个蓄势待发,好像士兵即将出征一般。
鳌拜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不料,那群侍卫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蹬腿窝的蹬腿窝,抓住了鳌拜。
刚开始时,鳌拜还以为是康熙和自己闹着玩的,便任由那些侍卫掰了自己的腕子,揪了那条辫子。等到侍卫们把他摁倒在地上,他才觉得不大对头,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的怒骂,才知道大事不妙。这时他再要挣扎,已经晚了。鳌拜一下子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拿了鳌拜,康熙立即指令康亲王杰书负责审讯。大臣们早就恨透了这位专横的顾命大臣,列出鳌拜罪状三十条,又经康熙亲自当面核实,鳌拜一一招认。大臣们一致要求将他处死。康熙听了,只说了一句:“念在他替朝廷效力多年,军功卓著,免他一死。”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鳌拜被判终身监禁。与此同时,鳌拜的党羽也被一一擒拿,处死了一批,另一批判了刑。
经验要诀
16岁的康熙皇帝,不动声色地拿下权臣鳌拜,把大权收为己有,扫除了管理国家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体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魄力。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一时的忍让并不是懦弱、退缩的表现,而是以退为进,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缺乏忍耐的人最易坏事,成功人士一般都具有忍耐性。忍即屈也,勇即伸也。俗语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即忍耐与勇猛兼容,择时择事而用。屈不是无能的表现,形势不利.以退为进,隐忍能等待伸的时机。伸也不是毫无目的地张牙舞爪,随意伤人,而是为了既定的奋斗目标,尽可能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使自己的生命和行为光彩照人。
心胸宽平则大
晋平公做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会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没有一丝犹豫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是问我谁能胜任,谁最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因此,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又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够胜任这个官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
平公又奇怪地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你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无论谁听了这两件事,都会称赞祁黄羊。他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心存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真可谓是“心底无私”啦!
有时心底无私也正是一种宽容,有了这份宽容就能成就事业。
三国时在政治上颇不得志的曹植,说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话:“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恢弘的气度,自古至今皆然。
在《宋稗类钞》中记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吕蒙正在初入朝堂的时候,有一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能参政吗?”吕蒙正并没有因此而动怒,反而装作没听见。而与吕蒙正同列的人却几次让吕蒙正追问那个人是谁,吕蒙正不允,说:“若知其姓名,怕以后不能忘记,所以还是不问的好。”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宽容,吕蒙正后来终于成为北宋的宰相。
吕蒙正的这种宽容,也正是因为他没有一点私心。正如清朝金缨所说:“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又说:“心只是放宽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碍便大。”
经验要诀
常言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即使是方寸之间,只要存善积德,也能容纳百川大海。相反的,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欲壑难填的人。他在自己物欲的驱使下,必定损人利己。不但难以建立事业,一旦恶行暴露,就连性命也难以保全,这样的教训是不胜枚举的。
学会宽容,关键是要去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淡泊明志,有所追求;同时还应该推己及人,以直报怨,与人为善。“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就是这个道理。
放下面子,当回孙子
守弱是老子哲学里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认为弱可以转化为强,强又可以转化为弱,所以,在人生中与其守强不如守弱。当孙子就是守弱的表现,刘邦是一个很会当孙子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英雄盖世,处处逞强,却成为了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生存手段所带来的结果,很让人深思。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吴广等起兵于蕲,成为正式以武装力量反秦的第一人。在陈胜全力造势下,天下大乱,各地地方官员大为紧张,沛县自然也不例外,刘邦乘机在沛县起兵,夺取了沛县的控制权,成为了秦末起义群雄中一支农民军领袖。
经过数年的经营,刘邦的军队已成为秦末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推翻秦朝的斗争中,刘邦领兵率先进入关中后,便不想离开关中。有个儒生,看出了刘邦的心思,悄悄对刘邦说:“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峻,位置适中,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风水宝地。听说秦朝将军章邯投降了项羽,被项羽封为雍王,派他治理关中。要是章邯一来,您可去哪里?”刘邦一听,赶忙要这个儒生出主意。这个儒生说:“您只要派兵堵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来,自然就能在关中稳稳当当地称王。”刘邦听他说得有理,立即调派军队,严守函谷关。刘邦刚刚调兵遣将完毕,项羽统率的诸侯联军,就开到了关下。
项羽来到函谷关后,见关门紧闭,关上重兵把守,谁也不许进入。项羽一打听,原来是刘邦早已入关,在这里设下障碍。他不禁大怒,下令强攻。守关的部队哪是项羽的对手。不大一会儿,函谷关就被攻破。项羽怒气冲冲地来到了戏水,这里离刘邦屯军的灞上已经不远了。项羽命令部队先驻扎下来,他要考虑考虑,如何收拾胆敢拦他人关的刘邦。这时,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妇女,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因为刘邦经常自诩头上有天子气,范增又搬出他的“云气”说来挑起项羽的怒火。“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他紧紧握着拳头,狠狠擂击桌面,斩钉截铁地说道:“亚父(范增)尽管放心,我一定想办法除去这个祸根。”
那时,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过了几日,刘邦就收到了项羽的请柬,请他到鸿门赴宴,刘邦知道来者不善,急得跺脚,直喊:“这可怎么办?”叫手下的谋士张良过来,商量对策,张良对刘邦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
刘邦想了一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如此。第二天清早,刘邦带着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进了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