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解读迷失中的家庭教育:女心理咨询师手记
3354500000015

第15章 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2)

农村人接受信息少,视野窄,重男轻女的思想难以改变也算是有理由。但是在我们知识分子的家庭这样的现象好像也存在。大概是源于“中国千年文化”的根深蒂固吧!

现在科学医学发展了,据我母亲讲,现在想生什么生什么,吃点什么药改变男女身体的酸碱度什么,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让自己的“理想”实现。准确率很高呢。但至于孩子的“质量”问题如何不是考虑的范围了。可怜这要儿心切呀,这万一生出来的娃不优质不说,还是个身体有问题的,那这辈子做父母的可就没好日子过了,这毕竟不遵循自然规律嘛。真是不计后果!

我们都知道:中国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调,一夫一妻制的制定真是不合理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局势了。“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发展是社会平等是一个表现。如今看来,形势所迫,为了不让那么多男人打光棍,为了让每个男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该发展到“一妻多夫”的社会了。但此项决议没有一个男人会高举大旗赞成的。毕竟是雄性社会!

生了男孩的家庭安稳了,生了女孩的家庭,想尽办法生男孩,自然会导致男多女少的现象。但是女孩也是传后人,女孩长大后对父母的照顾并不比男孩做的少。心里固化着重男轻女思想的人们面对事实,他们那遥不可摧的思想本应该是没有得以维持的理由了。但是即使这思想在目前的事实证明下摇摇预晃,但还是“死不瞑目”地挣扎在很多人的心里!

前不久,有个高二的学生来咨询,她说“我就不明白,我母亲为什么对我与对我弟弟的态度就是截然相反的,我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而我弟弟就不用。”当她拿这话问其母亲时,母亲的回答也让她很失望也很吃惊,母亲说“那是因为他是男孩,女孩子是要做家务的,男孩子不用。你没看见我是也很辛苦吗?原因就是我是女人!”

这个家庭三个孩子,两个女孩,最小的是男孩。明显看得出这个家庭在某段时期里也是为了能有个“传后人”而费了很大的劲的。看来重男轻女的现在不仅仅还严重存在的农村,现在城市家庭也在坚守着这“古老的文化传统”。越是新文化进不到其脑子里的人们,就会完全敞开着接受古老的传统文化,尽管这古老的文化没有系统的传授,只要从周围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就能完全吸收消化。

英雄却不论性别

但是为人父母者,可知道有女总理?可知道现在有了女飞行员,很快也有了女航天员?可知道现在在领导岗位上的有40%是女性?可知道那一件件衣服穿在身上如此合身,是女儿精挑细选的呢?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居里夫人”。

吴健雄,女,世界最杰出的华裔实验物理学家。1912年5月,出生于中国苏州风光秀丽的江南小镇浏河。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30年代赴美留学,曾参与著名的美国“曼哈顿计划”,获“原子弹之父”,得到大科学家奥本海默等人的赏识。50年代初,因率先用实验证明杨振宁、李政道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宙不守恒”理论(因此理论,杨、李二人荣获诺贝尔奖),而轰动物理学界。1975年,她成为美国物理学会有史以来第一位女会长,享有“物理研究第一女士”、“核子女王”、“世界最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等称号。吴健雄获得过除诺贝尔奖以外的几乎所有大奖,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吴健雄曾深情地说:“父亲,是一生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拿取名来说,中国的古训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就在推翻大清皇帝的第二年,父亲为她取名“健雄”,一个非常男性化的名字,实属难得可贵。如何取名反映出父母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和期望目标,它对人的一生心理影响是潜意识的,其作用有时会出乎父母意料之外。有人曾评点说,“如果假设当年父亲给吴健雄取名为吴根娣、吴丫丫一类,她是否还会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难说。”

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毕业于著名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该校由清末洋务派重要人物盛宣怀发起,创办于1896年。在南洋公学,吴仲裔成为一个思想开明进步,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新青年”。他返乡后得知家乡人民饱受土匪压榨和蹂躏之苦,义愤填膺,自告奋勇带领镇商团武力攻打土匪并将之击毙,为乡亲除了祸害。此后,吴仲裔说通地方乡绅,在一座火神庙里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实习学校”。因此,吴仲裔给女儿按照“健”字辈、“英雄豪杰”顺序取名,是有着开明的思想基础的。

看来不是所有的过来者都如此为人父母的。女孩子也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嘛!何必这么区别对待呢!

女孩也要得到发展

有一天我遇见一个父亲陪同孩子来学校咨询,孩子学习很优秀。但在闲聊时,父亲开朗性格中流露出幽默的语言,“女孩子嘛,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看来父亲对于女儿的要求不高,也并没有指望她光宗耀祖。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理解到这个社会上对女性的看法依然滞后!

社会现实是:女人不工作,闲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她会失去经济独立能力,同时失去了社会及家庭的地位。如果我们还在倡导“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的话,女人永远都得在家里呆着!

但是我们反过来说,女孩干不好,真的能嫁好吗?现在的优秀的男性大都有很广博的知识,他需要人能理解他的工作压力,需要有人能与他探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但当他回家时却找不到一个能与其对话的女人,他心理上平衡吗?所以在现代的时代,男人与女人的角色内容和过去不同了。

更为让人心生怒意的是“如今的黄世仁看不上白毛女了”。我们亲爱的父母,您们听说了吗?“黄世仁”现在需要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做媳妇了。白毛女有德、有貌,就差才了,还找不到像“黄世仁”这样的男人呢!我们很多普通人何以有德貌两全如此的造化呢!德,我们可以修,貌完全是由上帝决定了!整容出来了的女人,一旦被人察觉后,还有可能会被上诉为婚姻欺诈罪!看来父母想为女儿找个金龟婿,岂止容易呢!社会发展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那自然“女人干的好不如嫁的好”也不适合存在于现实社会了。

由此看,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与寄托,要求和对待都该是一样的了!

如果某天遇见一个男士对女士说,女人干的好不如嫁的好,那他一定是在劝慰您不要超过他,他面对优秀的女性实在是有压力了。那女性就该去结识个更优秀的男士了!女人大可不必害怕成功!

因此,父母也大可不必再用这样的理论指导女儿的人生了!更何况现在的男性由于社会的压力增加,所以他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分担自己的压力。所以男性对女性伴侣学历、工作等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这大概是趋于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势吧。

手心手背都是肉,也但愿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能明白孩子都是父母的骨肉,都是父母的寄托,无论男孩女孩都能给您生活带来希望,带来欣慰,带来骄傲!

19.统一规则,让矛盾不再升级

一个家庭里一旦没有统一的教育理念和规则,教育手段就会不一致,这必然会导致孩子在整个被教育的过程中,不知对错,进而导致其他问题也成为了必然结果。

我们看电视剧,会了解家风一点。在一些书籍上,也会讲到家风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我们的国学文化中。但我们现在很少有家庭给祖宗立牌位,也从不见有长者郑重其事地宣布家规。有时候我们会经常看到如下的场景:

我们家庭里的成员有时候就是很戏剧化,父母双方,有人唱黑脸,有人唱白脸。那么谁是最高权利的实施者,谁是这个地盘地的霸主,谁又是这块土地的统治者呢?或许表面上看,唱黑脸的人是主角,唱白脸的人是配角。但有时候,主角和配角都分不清楚谁正谁副了。

在实施对孩子教育上,那么到底谁说了算呢?孩子又把谁最当回事呢!自然是对他有利的一方。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亲往往是那个唱黑脸的,母亲往往是唱白脸的。但也有时候,父亲是唱白脸的。据不完全证实,还有性别的差异!父亲一般偏袒女儿,所以在女儿面前会唱白脸的多些。母亲倒袒护儿子些,所以会唱白脸多点。总之,家庭成员之间似乎真的是有着很有意思的角色关系。然而就是这样自然的关系,却让孩子一直生活在不知对错的矛盾中。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那就只好“墙头草,随风倒”吧!为了避免惩罚,孩子会学会一些逃避惩罚的应对方式,比如对于唱黑脸的人,他就学会说谎;对于唱白脸的人,他学会讨好。或许这还算是“聪明之举”。但有时候,家庭里黑脸和白脸的做法极其不一致时,情况就让人更加担忧。

网瘾——父母教育冲突导致的结果

05年,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有一亭亭玉立的女孩走进我的办公室。初步的交流,知道她是高三(15)班的学生。从她的表情中看出,她走进心理咨询室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她开始正式的交流前,她很是疑虑从从地问我:“老师,您能保证对我向您所的内容保密吗?”本次涉及的话题一定是关于她的隐私的内容,同时,我获得一个信息是,她当时是非常无助的。为了建立咨询间的信任关系,我也郑重其事地说:“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我完全为你保密!”

“老师,我本来是正在读大学的。我家在东北黑龙江,现在也是我一个人在这里。老师,我真的都不知道怎么给您说!”除了她的言语让我感觉很迷惑外,从她那小心翼翼的表情中,我感觉事情非同寻常的复杂。

“你本在读大学,为什么一个人只身来这里读高三,有亲戚在这里吗?”我疑惑地问。

“我现在在我阿姨家住,事实上,那是我男朋友家。我们目前在一个班里。老师,你千万不能给别人说。”她更加顾虑了。我对她的话点点头,让她继续说下去。

“我父母做生意很忙,我也没有姊妹,我特别孤独,就在网上聊天认识了现在的他,后来我们就见面了,并且我们两家父母也见了面,因为都是做生意的,所以也就认同了我们的关系。本来我爸妈也不让我来,可我真的很孤独,我就决定来这了。可我现在很害怕!”

“你能告诉我,你现在害怕什么吗?”我感觉能让一个这么大的孩子害怕的事情,那一定不是很小的事情。

“每天都看他(她男朋友)长时间上网,而且如果不让他上网,他就在床上打滚或者撞墙,他爸打他,这也没用!我特别害怕,老师您有办法救救他吗?我怕他疯掉!而且,当初是我选择来这的,所以我现在也不敢给父母说现在的情况!”一个孤独无助的孩子倾诉着她不能为人所知的无助!

当然,一个十九岁的姑娘而言,恋爱无可厚非。对于她做这样的决定实在是不成熟的冲动,但这也是内心孤独的一种最为可能的做法。对于父母提前为孩子定好婚事,这在一些地方也不少见,多出现在知识层次不高的家庭中。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做深一步的讨论。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弄清楚发生在男生身上的事实。也为了能具体为这个孩子做点事情。我们还在领导的帮助下,找来了那位男生的父亲。

那天下午来了一个膘型汉子,他的言谈是很粗鲁。“我为了孩子能方便读书,我又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子!这个孩子,我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有一次,我甚至用皮带抽了他,皮带都被抽断几节。可就是不改!”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听出了他为儿子的学习上的付出,也听出了无奈和愤懑。他最高的管理教育“招数”都使了,最终都没有达到效果。

“孩子他妈姊妹九个,全是女的,并且姊妹九个中生男孩也只是她一个。由此她对这唯一的男孩子是极其袒护。有很多时候,我都知道她在替儿子撒谎!我看就是她把孩子给毁了,如果不是她那样,孩子能这样吗?”他的言语中充满着指责与愤怒!

如果一个人在管理孩子时,另外一个人站在对立面,那么理应会增加他的不满情绪,那么由此孩子事实上要承受加倍愤怒的惩罚了。其母亲见到这样大惩罚加到心爱的儿子的身上,她也更加心疼,那么她会增加更强的保护欲望。她反对惩罚的情绪会上升。大人之间的情绪循环恶化最终承受者无疑就是孩子了。如果母亲在避免孩子受到惩罚时,没有其他办法时,就会协同撒谎。她的做法又反而增加了孩子父亲的愤怒情绪。孩子承受的惩罚是要远超于他该受到的惩罚了。实际上,是父母教育管理孩子的矛盾循环恶化把问题不断升级了。

就如同那位姑娘,她只所以离开父母只身来到西北这个城市,是源于内心的孤独。那么这个有网瘾的孩子而言,他或许也一样。或许从小生活在父母矛盾的管理中,孩子选择上网进而让自己不至于生活在矛盾的“风头浪尖”上。这也许该是父亲在动手之前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这样矛盾的教育实施可能不仅仅是在他沉迷网络上,而且其他教育实施中也同样存在。那么在孩子心里,父亲对自己的打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如果我该为自己的错得到惩罚的话,那么母亲为什么有袒护我呢?我是对还是错呢?每个人都有逃避惩罚的本能,那么他自然就会把自己归结到无错。所以即使他上高三了,他也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的对与错。

子承父业的思想一直是他的希望。但是儿子也许不像自己那样勤劳,他毕竟生活在目前丰衣足食的日子里。或者父亲是源于对没有文化的耻辱,这都会让他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为重要的。当孩子的行为偏离他的思想时,他就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母亲的袒护,源于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礼物”,“捧在手心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小心翼翼也在情理之中。也许源于她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双方的情绪就会给问题升级。结果,父亲的打,母亲的袒护。随着年龄增长,他总生活在自我的矛盾中,为了不让自己矛盾,他能利用上网暂时得以逃避矛盾。也或许能从网络中寻找一种快乐,也能减少一份孤独。

作为父母,人生的经历不同,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也不同,那么行为也就不同。那么由于“四二一家庭模式”的越来越多,家庭教育的矛盾已经不仅仅限于是夫妻双方之间了。

父母管理教育子女,要阻止爷爷奶奶溺爱孩子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的父母在训斥孩子时,孩子的爷爷奶奶闻声跑过了。孩子一看救星来了,原本还没哭的孩子,哇哇就大哭起来。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父母一顿训斥,“又让孩子在这哭,你小的时候还不如他听话呢!”孩子一听父母被爷爷奶奶训斥了,他委屈的眼睛看着周围的每个人,有人帮他讨回“公道”,他慢慢也就不哭了。爷爷奶奶看着心疼的孙子就是越加的怜爱。“不哭了,乖,咱们打爸爸,好不好!”于是就装出打孩子父母的手势,虽然是装一装,但是孩子一会儿就乐了。但是孩子对自己的错误不可能有认识,更谈不上纠正错误!他能知道的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自己都有着坚强的后盾和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