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京密河札记
3352200000029

第29章

陕北,窟野河畔的神木县。有一个小小的山村。省、地行政区划图上找不到它0在县地图上,它像一粒米,落在沟壑深处。陕北黄土高原上,有无数个这类平凡又平凡的小山庄。山民像山庄一样的淳朴而默默无闻。庄里二三十户人都姓王,庄子的名称便叫”后王家后王家蛐人的自豪是革命年代庄里出过两个人物。一个是担任过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的王兆卿,他在1933年震惊陕北的“米脂事变”中英勇牺牲了。那次敌人在无定河畔枪杀了六名共产党人。“无定河畔六烈士”的事迹,至今在陕北高原传颂着。另一个是王兆卿的弟弟王兆相。他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垮,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组织起神府红军游击队。这支队伍在他的率领下不断壮大,发展为“红三团”,又发展为“红独立师”。团长、师长都是王兆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庄,出了这样两个大人物,可是了不起的大事情直至1993年秋天,笔者走访革命老区来到后王家诚,同村长和村民们拉起话来,还看得出他们对后王家蛐出的这两个人物大为自豪。当年孕育过两个革命人物的土窑还在,小山村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面貌。

1994年初夏时节,当我在北京工程兵大院一座朴素的二层小楼里,同86岁的王兆相将军促膝交谈时,我感觉到的不只是他的朴素、亲切和热情坦诚的风采,而像站立在后王家高高的山崩上,眺望远处的黄河、大山,有一种博大雄阔的感觉,有一种宁静致远的印象。当他亲热地谈笑风生时,他的嘴角眉梢,仍然浮现出神府山庄农民的淳朴与憨厚。当他回顾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时,他苍发抖擞,目光炯炯,情不自禁地挥舞着那双曾紧握钢枪,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青筋鼓凸的大手,使你感到将军威风丝毫不减当年。

王兆相将军80年代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顾问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以刻苦顽强的精神开始了新的征程。从那时开始,将军放下钢枪,操起笔,开始撰写革命斗争回忆录。他克服种种困难,硬是一字一句,写下几十万字的文稿,又经反复修改,即将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他立志要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留给未来,留给后人。

在后王家铋,我有幸访问了几户村民。这几户农民,生活是温饱的。新造的石窑洞里,陈设着油漆漂亮的家具。有一户农民的沙发放在城里的大饭店也毫不逊色。然而,将军客厅这套白木扶手简易沙发,倒使人觉得放在后王家秘那几户农民家里,也显得有些过时。这在当今世风下,显示出松柏之高风亮节0将军的院子里没有什么名贵花木。每一寸土地都开垦出来,种着蔬菜。据说顶着烈日在园圃里劳作,是将军工作之余的唯一喜好。他仍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和艰苦朴素的延安作风。面对着衣着朴素的老将军,我突然想起后王家裇的村长给我讲述的一个故事来。大约一年前吧,当王兆相将军听说家乡小学校经费困难,便召集老伴和收入并不髙的五个子女开会,提议捐款资助。共集2000多元寄回后王家蛐。乡亲们接到钱,十分感动。许多小学生都在作文中颂扬了老将军捐资助学的义举。当我提及这件事时,王老说那是支持希望工程,只不过数额太少,乡村教育不发展不行呀!“老将军与人民群众,依然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血肉联系。

在王兆相将军的客厅里,有一帧1993年10月自书的条幅,写道:羊倌将官教官弹指间白发苍苍;扬鞭举枪挥笔崎岖路奋进匆匆。这是将军对自己革命生涯的高度概括,也抒发了自己退休以后,立志保持革命本色,努力为人民奋进不息的崇髙革命情怀。

告别老将军,在访问的归途上,精神矍铄的老将军那白发苍苍,奋进匆匆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难以消失,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