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生活中的管理学
3348500000011

第11章 管理的方法论(4)

3.失败往往经验主义的,没有正确的态度就是失败的源头,

永远不要让员工失望

论语是中国的国学名典。很多人没有通读过,最起码一定会知道和了解。

孔子有个徒弟叫曾参,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这不仅仅是曾子教育孩子的一则故事。更是一种尊重人的体现。

曾子杀猪的故事大家耳闻能详。

还有一则“曾子避席”的故事,更让人觉得曾子品格德高尚。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但是,一件生活里的故事更让人感到温暖;

六·一儿童节这天,一个老总到另一家公司里谈事情,到了午饭时间,问题还没有谈完。老板说:“先谈到这吧。走,小弟请你吃饭,咱们边吃边谈。”没有想到客人一口回绝,“实在抱歉,今天是儿童节,早上已经答应了儿子中午要去陪他去吃麦当劳。不去的话,小家伙该失望了。”

永远不要让孩子失望!我们之所以教育子女,是希望自由有一个正常的人生,能够正确的对待社会上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教育他们去追逐金钱或者名利。

不让孩子失望,正是诚实教育的体现,不但教育了自己的子女,同时,还和子女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子女也就很容易的成长为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在管理工作中也是这样。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领导,希望下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去选择相应的、对组织有益的行为。

为了获得子女的信任,我们讲---永远不要让孩子失望;同样,为了获得下属的信任,我们要——永远不要让下属失望。

很多关于管理的讨论都在强调信任,但基本都只强调了管理者对员工要信任。

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信任,而信任程度就是别人从内心中对你人格的打分。但信任从何而来呢?信任和不信任是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产生的,比如:你的朋友让你代买一支笔,你答应明天买来,可你好几天都没有给他,他肯定会对你失去信任,下次买笔肯定会去找别的朋友。信任就是如此,它是金钱、权利等无论如何也换不到的。

其实作为管理者,如果希望自己的管理有效果、有效率的话,首先需要获得员工对自己的信任。只有员工对管理者信任,员工才不会为了自我保护而设置一层有一层的屏障,管理者的指令在传达给员工的时候,才会不需要经过这些屏障。否则指令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可能被这些屏障所削弱甚至于屏蔽丢失。而获得员工信任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不要让其失望了。

一个从小便习惯偷东西的小孩。有一天,他的同桌的一支钢笔被别人偷了,无疑,他的同桌便认为是他偷的。他说他没有偷,但同学们不信他。一些同学把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把小孩叫到跟前,看了看,说:“我相信你没有偷同桌的钢笔。”小孩原以为老师会像其他同学一样不相信他,可他却听到这句信任他的话。他哭了,并决心改掉偷东西这个坏习惯。过了不久,同学都知道他没有偷他同桌的钢笔。再过了许多年,那个惯于偷东西的小孩因为老师的一句信任的话成就了一番辉煌的事业。

如果员工对于管理者没有最起码的信任,那么任何执行都会打了折扣,更不要说做出什么出众的业绩了。相反,正像故事里讲的小同学一样,有了信任作为基础,还能不会做出什么成绩么?

生活中的管理箴言

1.你想教育人称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称为同样的人,教育是一种诚实的体现,更是一种美德的传承。

2.只有信任中是没有掺和其它任何东西的,是最纯净的。

3.为了保证下属能够这样去做,管理者同样需要得到下属的信任。只有下属对管理者有足够的信任,他才会相信企业组织能够为他提供他希望获得的东西,才会愿意去遵从组织利益最大化原则,才会服从组织及管理者的领导。

挑鞋还是看脚大小

每个人都要穿鞋,穿鞋的最起码功能就是让人能够抵挡走路的压迫。

穿的舒服一点,脚就可以承担更多的功能,走的路也就能够更远。

前几天,陪女友到鞋类品牌专卖店购物。女友很快就被一款最新推出的鞋子吸引。

这款鞋确实很漂亮。导购员介绍说:设计是领先于目前流行款式的,颜色是最新流行色的……谁想偏偏女友试穿了好几双,但是却总是觉得不舒服,不是鞋子太大就是挤脚。虽然女友十分喜欢这款鞋,但还是无奈的放弃了,因为脚和鞋子始终不匹配。

正在发愁的时候,导购员说:"其实一双好鞋子的标准,除了它外观设计以外,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就是要穿着舒服。要不然,您再看看其他款式,我想总有一款您会穿着舒服的。"

直到最后,女友也没有穿上这双鞋,只好抱怨着离开了。我说:"别再抱怨你那双脚了,还是去选一双适合自己脚的鞋吧!"

选鞋子是这样,就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也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

我们常常为了管理而管理,却忽视了管理目标,把考核当成管理,却忘记了考核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制定了各种制度和规章,为了制度而制度、为了激励而激励,等等。但,却让企业陷入了困境,事实上,企业的人和经营管理目标都只有一个,即发展,并且是可持续性发展。

一个企业的老总兴冲冲地打电话给朋友说:"你知道××管理模式吗?我最近听了一个专家的课,觉得这个管理模式很好。这个管理模式是欧美最新的管理理论,是著名的管理学家提出来的,而且目前很多国外的大企业都流行使用这种管理模式。我想把它导入到现有的管理体系中,你觉得怎么样?"

朋友反问了说:"它对企业的发展有作用吗?

先进的管理经验,只有和管理对相结合的时候,才真正的是能够带动企业发展的。而不仅仅是先进、权威和流行。如果忽略了选择的核心标准,先进、权威和流行并不见得就对企业有用。如果抛弃了核心标准进行选择,当然无法实现最初的目标。

正像每一双设计精美的鞋子一定都有可能让脚觉得舒服,但并不见得自己可以穿。

自己穿起来,就不一定会像别人那样会觉得舒服。这时候,有用或能用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别人行的我就一定行,而且一定比他更行。

某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从一个作坊式工厂发展成为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跟随型企业。该企业的管理者,看到行业领先企业都是高学历人才,于是提出招人只招高学历的人才选择标准。

博士、硕士等一大批高学历人才加盟了该公司,最夸张的时候,曾经有人开玩笑地说在他们公司看门的都可能是个本科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该公司一直属于跟随型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不是很多。很多技术类型的高学历人才,来到之后没有研发资金,也没有研发项目可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而这些高学历技术人才,由于没有舞台让自己发挥,也都心存去意。同时,由于该企业的管理一直不是很规范,招聘来高学历管理人才,制定了一些管理模式。但由于其他员工素质较低,无法适应正规化管理,两方面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高学历人才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够发挥作用。

能不能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需要领导认真分析,统筹安排,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也要看看自己的环境是不是适合高学历人才发展,如果,不需要的话也学就没有必要高配低用了。

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用,而不是其他。其实,人才的选择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那就是要让人才跟企业的现状相吻合,在有用的前提下,再去参考是否能用,既有用又能用的选择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还是不能用的话,那么就不要抱怨自己的"脚"了。千万要记住一句话:"应该是鞋去适应脚,而不应该让脚适应鞋",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去选择一双适合自己的鞋。

生活中的管理箴言

1.鞋子往往就是要让脚觉得舒服且外形美观。如果有个选择的化,那么,在脚舒服和外形美观之间,当然要以满足前者为先。

2.先进、权威和流行的管理模式或理论,在大部分情况下对企业是有用的。但是,有用,并不见得就是能用。

3.如果希望自己不受伤害的话,就需要在选择的时候,能够更加冷静,不要忘了自己的本质。

向曹操学习领导力:羊群变狮群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中国,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不管是双耳垂肩的刘备,还是白脸的曹操都是人们熟悉的人物。尤其是曹操,在乱世之中平定了北方,称为那个时代的枭雄。

曹操麾下战将千员,能臣异士层出不穷。在三国中,曹操的领导能力可见一斑,相比来说,尽管东吴孙权,蜀国刘备同样也可称为枭雄,但是,他们的手下却有点将星不繁了。

在东吴主要的依靠力量是江东集团,在蜀国到后来却是后继乏人,以至于诸葛亮身死国灭。人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所以,在曹操手下的谋士也好,将军也好,都是尽心竭力的为曹操统一战争服务。

曹操手下战将不一定有蜀国的刘关张更有名气,但是,在曹操的领导下,一般的战将却能发挥出上将的能力。

尤其是曹操连失几员大将的前提下,在与东吴,蜀国竞争时仍然能够居于上风。即便是遇到了诸葛亮这样的不世之材。

弱者可以变为强者,强者也能变为弱者,而决定这一变化的正是双方的领袖人物。正如让一只羊领导一群狮子,那么这群狮子迟早会变为羊;但如果让一只狮子领导一群羊,羊也迟早会变成狮子。

最为经典的一个“强弱变化”案例发生在三国早期,官渡之战时。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由此观之,人才应该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对于古代人来说,战场是一个人立功名的场所,对于近人来说,商业谁会中,商场就是战场,领导就是叱咤风云的将军。

作为领导者,面对的是同样纷繁复杂的现实,商场上的明争暗斗丝毫不亚于战场上的征杀。

向曹操学习领导艺术就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修养,能够知人善任,懂得人才的需要,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说那就是:体任自然、顺乎常理、雷厉风行、任人唯贤、行为果断、以诚待人、体恤下属、兼听则明、制度严明、精于商战。

说句实在话,羊就是羊,狼就是狼。绵阳之所以是绵羊,本性使然。狼之所以时狼,也是本性。不管是羊也好,狼也好,都是自然界中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

羊是吃草的动物,羊天性就是胆小,逐草而居,其本质上是缺乏攻击性,而且,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抵挡凶残的狼的攻击。往往成为了狼嘴里的美食。

狼富于攻击,善于团结作战,对于它们来说,作战就是唯一的目的,掠夺就是生存的目的。对于狼来说,捕猎是不需要学习的技能,是浸润在骨子里的东西。

对于本质上羊性的人,你很难把他转变成具有狼性的人。

只能说,对于领导来说,尽可能的改变下属的理念,让下属把自己内在不积极的因素放弃掉,使得从内在进行改变。改变了思想就能最大程度的塑造人格。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人格的形成是出生以来长期训练的结果,不断的重复和教育使我们成了截然不同的人。有的人狼性十足,有的人羊性十足。

领导人就要用自己睿智的眼光,将那些具备狼性潜质的人挖掘出来,给他们创造出锻炼的环境,让他们增长本事。从而,打造成优秀的人才。

俗话说“玉不啄不成器”,一块具备潜质的璞玉,要想打造成美玉,需要匠人的不断努力。

领导人对下属的培养也是如此。在这点上,曹操也使大胆放权,对于具备潜质的下属充分信任,给了下属锻炼的机会,下属才在一次次的磨练中称为独当一面的人才。

而相对曹操,诸葛亮的事必亲躬和不肯放权则是蜀国人才匮乏的根源。

战斗力低下的羊群,训练的成了战斗力强大的狼群,那么,还担心什么呢?企业的兴旺发达也就指日可待了!

生活中的管理箴言

1.曹操善于发现人才,领导这也应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人才的发现是一门艺术,也是领导者的基本功。经营企业就是要经营人,经营人首先要尊重人。

2.善于发现人才还要善于任用人才,人才不仅仅是发现还要给与适当的岗位,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把人才摆到合适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