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生的赢家,我能
3348400000036

第36章 抓住机遇,赢得人生(1)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我们的人生途中充满了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住机遇就取决于我们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我们才好好地展现自己,让自己迅速地成功。一旦错过机会,我们的成功之路就会变得曲折起来,因此把握住机会显得非常重要。聪明的人,不仅会从小事做起,让自己有充分的能力来把握机会。而且还会自己主动地去创造机遇,相信自己的奋斗和能力,给自己的人生更多的砝码。

机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常言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你是风筝,东风就是送你上青云的那个机遇。有些人不是能力不够,只是往往差一个机遇。可以说,机遇就是打开成功那扇大门的钥匙,把握住了,你一只脚就跨进了成功的大门。

很久很久以前,两位不相识的英国青年杰克和约翰不约而同去某个海岛寻找金矿,到海岛的邮船很少,半个月一班。为了赶上这趟船,两人都日夜兼程赶了好几天。当他们双双赶到码头还有100米时,邮船已经起锚,天气奇热,两人都口渴难忍。这时,正好有人推来一车柠檬茶水。邮船已经鸣笛了,杰克只瞟了一眼茶水车,就飞快地径直向邮船跑去。约翰则抓起一杯茶就喝,他想,喝了这杯茶也来得及。杰克跑到时,船刚刚离岸一米,于是他纵身跳了上去。而约翰因为喝茶耽搁了几秒钟,等他跑到时,船已经离岸五六米了,于是,他眼睁睁地看着邮船远去——

杰克到达海岛后,很快找到了金矿,几年后,便成了亿万富翁。而约翰在半个月后勉强来到海岛,却因为生计问题只得做了杰克手下的一名普通矿工——

两个同样是青年人,都没有什么资本和背景,都在等同一艘船。不同的是,在最后关头,杰克跳上了那艘驶向财富的船,约翰却晚了几秒钟,与之失之交臂。就是这几秒钟差别,造成了日后财富和身份的巨大差别。因此,一个机会看似不经意地流过,抓住的人就能到达成功的变,抓不住的人就还在此岸挣扎。因此成功的人都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经过数次高考,苦练英语。他总是能够抓住机遇的尾巴,成长为全新的自己

俞敏洪出身于江苏农村的一个平民家庭,1980年考入北大外语系,先当学生,然后教书,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托福、GRE考试的全过程。社会零资源的家庭背景,和骨子里渴望成功的枭雄本性,成就了俞敏洪坚韧、刻苦、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性。俞敏洪的成功也与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遇,最终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

前两次参加高考时,俞敏洪的英语成绩分别只有33分和55分,而那时他的目的也只是想到常熟师范学校去读个大专,就连这样的原望最后也没有达成。大年初一的早晨,睡不着的俞敏洪,坐在自己的床上,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前途。不经意的翻开了一本英语书,就读了起来,就这样,从早上开始读英语、背英语,直到天黑,一天共背了6篇文章,从此找到了读英语的感觉,知道了什么是语感。这种感觉导致他下了重新复读的决心。

高考补习班的费用是15元人民币,这对当时的俞敏洪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他狠了狠心,把自己开拖拉机所赚的钱,交到了补习班上。

补习班的英语老师,综合各年的高考题,总结出了300道考题,要求学生练习。俞敏洪用最笨的方法,抛弃了一切杂事,一心一意,从早到晚,用了20多天的时间,把这300道考题,共800个句子背了个滚瓜烂熟,他的英文成绩从此一跃飞升,由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一。尤其在介词的运用上,体会颇深。这一飞跃,导致他下了必须考上北大的雄心。俞敏洪说,当你觉得拼命是一种快乐的时候,你的学习成绩不太可能上不去。后来,俞敏洪的高考总分和英语分数都超过了北大录取分数线。

俞敏洪来自农村,口音的家乡味很浓,英文说不了,听力更是不行。老师说他:“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再什么也听不懂了!”

俞敏洪决心改变现状。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练习英文听力,但是两个多月以后,不会说、听不懂的现状依然没有多少改变。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百试不爽的老办法,果断地摆脱了北大现行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而另辟蹊径。他从小书店里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的疯狂之旅。

跟以前一样,他杜绝了一切人情来往,也不去上课,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眼睛都听绿了,结果是,疯狂两个半月以后,他就能听懂任何人所讲的任何英文,他终于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

机遇是精灵,用心才能发现

机遇对于成功来说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想有一个让自己获得成功的机会。但是机遇就像是小精灵一般让人不易察觉,有时候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才能发现,用心感知,才能够抓住它。

有一位商人,他最早是子承父业做珠宝生意的,可是他缺乏父亲对珠宝行业的明察秋毫,没几年,他就把父亲交给他的全城最大的珠宝店赔光了。

他以为自己不是缺乏经商的才干,而是珠宝行业投资大,技术性太强,风险太大。他决定改行做服装生意。他认为服装行业周期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专业学问,肯定能成功。于是,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家产,开了一家服装店。过了3年,他的服装店已经再也没有资金进新款衣服,已有的衣服也因价格高于相邻商家而无人问津,他失败了。他意识到他不适合于更新太快的服装市场。当他以为一种新款刚开始流行自己马上组织资金进货时,同行们的这种款式已经开始淘汰了,他总是跟随流行的尾巴。

他变卖了服装店,用剩余的不多的资金,开了一家饭店。他想,这种简单的生意总不会再赔了。雇几个人做菜,客人吃饭拿钱,又不用多么大的流动资金。可是,他又错了。他跟睁睁地看着相邻的饭店里宾客盈门,而自己却门可罗雀。最后,连雇来的几个人也跑到别的饭店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后来,他又尝试做了化妆品生意、钟表生意、印染生意,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这个时候,他已经52岁。从父亲交给他珠宝店至今,25年的宝贵年华被失败占满。灰白双鬓使他相信,他没有丝毫经商的才能。

他盘算了自己的家底,所有的钱仅够买一块离城很远的墓地。他彻底绝望了。既然自己没有能力创造财富了,就买块墓地给自己留着,等到哪一天一命归西,也算有个归宿。

这是一块极其荒僻的土地,离城有5公里。有钱的人,甚至一些穷人也不买这样的墓地。可是奇迹发生了,就在他办完这块墓地产权手续的第15天,这座城市公布了一项建设环城高速路的规划,他的墓地恰恰处在环城路内侧,紧靠一个十字路口。道路两旁的土地一夜之间身价倍增,他的这块墓地更是涨了好多倍。他做梦也没想到他靠这块墓地发财了。

他突然顿悟,自己为何不做房地产生意呢?说做就做。他卖了这块墓地,又购买了一些他认为有升值潜力的土地。仅仅过了5年,他成了全城最大的房地产业主。

有人可能会认为商人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好运气,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成功也是因为他的不放弃,经过多次失败,他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商人,是商人就应该抓住哪怕一点点机会。一个小小的机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多时候,机遇就在生命的前方等待着,关键的是要耐心地等待和发现。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个人为一个目标苦苦守候了许多年,他后来实在坚持不住了,就不再等候了,结果,他刚走,那个目标就出现了。有很多人努力了半辈子也没有成功,就自动放弃了。其实,这个时候,成功距他只有一步之遥了。

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狷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他就是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马云特意叮嘱记者,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年轻人。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com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一般而言,机会到来的时候都是丑陋的,是不被看好的,如80年代初期摆地摊,如90年代初期的股票,而很多机会很多事情都是在反对声中开始,在议论声中发展,在掌声中成熟或结束的。

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惰性,喜欢跟风,人云亦云。机会是什么?机会就是别人不知道他知道了,别人不明白他明白了,别人犹豫或不做而他做了。当别人知道了,明白了,想要做时,他已经成功了!机会就是这样,总是偏爱少数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机会总是转瞬即逝的,不会为某个人而停留。当条件改变了,机遇也就消失了。机会不可多得,我们必须珍惜每一次机会,抓住生命中的每一根稻草,或许,在关键时刻,它就成为影响你事业成败的金条。“抓住机会女神的头发”,是一则西班牙谚语,源自于罗马神话。在罗马神话里,“机会女神”是一位美女,站在飞轮上,背后有一对翅膀,表示机会稍纵即逝,她的头发只覆盖在前额上,后脑是光秃秃的,要抓住机会女神,就必须抓住她前额的头发。意味着当机会来到面前时我们往往看不到她的脸,当机会走了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但是你再去抓时却抓不到,因为后脑一根头发也没有。因此要把握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切忌白白浪费了机会。

牛仔裤自1853年问世以来,历经一百多年而不衰,与它的创始人列维·施特劳斯及其后人善于随机应变、及时改造产品质量是分不开的。

列维是犹太人。他20岁时被当时的淘金热吸引到美国西部,参加了淘金者的行列。他挖了一段时间矿,收入甚微。这时他发现,成千上万的淘金者迫切需要生活上的供应和服务,于是就放弃淘金,开了一家日用品小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