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生的赢家,我能
3348400000035

第35章 战胜自己(5)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

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

"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景润的成功是必然的,他显然没有停留在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上,仍然不断地勉励自己前进。在奋斗之路上,陈景润觉得是没有终点的,在攀登科学的高峰上,他不断地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终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经常进行自我更新,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断用新的知识、新的东西来更新自己,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但细细地琢磨一下,其实世上所有的事情贵就贵在坚持,超越别人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优越;超越从前的自我,才是真正优越的人。这同样说的是自我更新的意义,一个人即使在某一天超过了他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如果他没有办法更新自己,永远都是凭借着旧的一套,那么最后他还是会被别人超过,有成功走向失败。

任何人认识问题的提高,学识才干的长进,工作成绩的取得,良好习惯的形成,其实都是个持续努力、逐步积累的过程,是经常的自我更新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个商人非常擅长做女士皮包的生意,他懂得不同种类的包的特点,由于他东西总是比人家的时尚些,所以他的生意非常成功,不就他在服饰品贸易的经营中也站稳了脚跟,但是看到了别人经营钻石更为赚钱,于是他也想去经营钻石。他就找到世界著名的钻石大王玛索巴士向他提出学习如何经营钻石。

这位钻石大王听完他的来意,冷不丁地问了他一句:“你知道澳大利亚海域有什么热带鱼吗?”

商人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这个钻石大王问这个干吗?这个和钻石生意有关吗?

看到商人哑口无言的样子,这位钻石大王语重心长地说:“钻石生意是需要丰富的知识才可以做的,你对这颗钻石的来源、历史、种类和品质都不知道,就不知道它的价值。要积累这些判断钻石价值的基本经验和知识就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至少需要20年,所有相关的知识你都要了解才可以真正培养出市场的眼光。”商人听了不禁为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太少而羞愧不已,他自知自己没有钻石方面的知识,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

在这个例子中,犹太的钻石大王通过问澳大利亚有什么样的热带鱼,而告诉这个西班牙商人,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足够的知识,如果没有好的学识和信誉的支持,一个人根本无法在钻石行业中生存下去。其实何止是钻石行业呢,无论是其他的什么行业,如果我们不事先对他有全面的了解,并在之后的过程中不断地添加这个行业的新知识的话,我们就无法在这个行业中长期站稳头脚。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才是成功的大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涓涓溪流汇成河、泉流万千必成川”才符合成功的规律。而这就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地进步,不断的自我更新,虽然这些进步、这些更新看起来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必能汇成大流,激励我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功。

李华刚刚从大学毕业,作为一名实习生,李华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她却懂得学习,她每天都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如何工作,如何跟其他同事相处,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就这样,李华每一天都会学到一点新的东西,每一天都有进步,李华的进步被上司看在眼里,同事们也都非常喜欢这个积极进取的小女生,就这样,实习期后,李华成为唯一留下的实习生,很多人认为李华幸运,实际上,李华的幸运来自于每天学习,每天自我更新。

一桶新鲜的水,如果放着不用,不久就会变臭;这个道理也同样可以用在人的身上。成功的人往往都在不停地做出更新和改进,他们在不停地进步着,他们害怕自己退步,恐惧在社会上落伍,因此,总是自强不息地力求让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有所进步,每天都吸收一些新信息,每天都掌握一些新知识。因为他们都明白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式的前进方式。

实际上,进行自我更新,既不能急躁,又不能糊弄,更不能作假,因为这不是做个样子别人看,也不是以自我更新为噱头要跟人交换什么,而是要通过自我更新来使自己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更新一点点,逐渐的使自己变的越来越有价值,有深度。

作为一个年轻人,停滞不前就意味着平庸,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被社会淘汰,守旧就意味着与新的产物脱钩,只有让自己的自我更新功能始终开启,不停的学习,不停的进步,不停的自我更新,改掉旧的缺点,学习新的技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人,开启成功的大门。所以要创造新的自我,才能应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才能去面对每天会发生的新情况,才能成功地到达成功的顶峰。

赢了自己,就赢了所有人

奋斗的过程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地战胜自我的过程,赢得了自己,就会赢了所有人。在人生的征程中,我们常常会去跟他人进行比较,然后会患得患失,在这种比拼中,取得的失败或者成功都让人疲惫不已。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需要战胜的对象也是自己。我们不用去患得患失地去跟他人进行比较,而应该跟自我进行对比,需要去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只有每天进步了,才能有一个全新的自我出现。因为人生首先是一场和自己竞争的比赛。只要活着,这场比赛就将一直进行下去。只有将自我的这场比赛打赢了,才能战胜他人,赢得未来。

每天都“赢过昨天的自己”一点点,日积月累,一段时间后,蓦然回首,我们会惊讶自己取得的成绩,甚至于会感叹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人生,是需要坚持和努力的,但首先,我们一定要赢过昨天的自己。

二十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他的艺术和生活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数量惊人的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强烈的情感,给各国艺术家予以深远的影响。

1881年l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他刚生下来时,接生婆以为是个死胎,差点把他扔掉。幸亏他的叔叔是位高明的医生,深深的吸了一口雪茄烟,对准婴儿的小鼻孔吹了进去,婴儿的手脚才蹬动起来,哇地一声发出了“像公牛一样的怒吼”。

毕加索很小时就表现出艺术的天分。在三岁时,有一次他哭着要大人给他一样东西,在大人们还听不懂他的意思时,他抓了父亲的铅笔,在纸上画了个螺旋形的东西,那就是热甜饼。他父亲翻来覆去地看了儿子画的图形,从此决心让儿子继承自己的绘画事业。

毕加索13岁画。毕加索13岁时的油画作品已显示出很强的写实能力,但他宁肯把这种能力闲置起来,而不断地创新和改变自己的画风,甚至连新闻评论也赶不上。

虽然他小时候对于画画显示出天才,但是在学习上却是个白痴。每次考试,即使让他作弊,还是不及格。9岁时,毕加索画出了斗牛的第一幅油画,未满14岁就开了个人画展。15岁时他进入巴塞罗那学校,一年后转入马德里圣尔·南多美术学院,正式开始了艺术生涯。他的作品不断改变着风格。他的绘画发展阶段可分为“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黑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和“超现实主义”。正是有了这些阶段的他对绘画的变革,特别是“立体主义”及以后的创作,几乎可以说由他一人完成了现代绘画的视觉革命。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评论家魏德玛认为,毕加索的作品明显地表现了现代人的动荡不安。显示出他并不自由。心理分析学家荣格认为,从画中可看出毕加索是个精神分裂者。他甚至认为,毕加索的作品中的丑陋、病态和怪诞不是为了表现什么,而是要掩盖什么。他的潜意识、性冲动主宰着他的全部创作。

如同毕加索那充满激情和冲动的艺术作品,他的婚恋生活也是十分丰富而又动荡的。他的艺术作品似乎总是和女人连在一起。早熟的毕加索还未满13岁就为自己找了个“小爱人”,15岁就进入色情表演场所,产生了对女人既恐惧又渴望征服的复杂心态。在他一生中,同两位女人结过婚,与五位女子同居。还有一些雾水情人。他临死前的最后遗言是:“结婚有好处。”

1973年,毕加索以92岁高龄逝世了,留下五万余件作品,包括油画、雕塑、陶瓷作品、铜版画、石版画、麻胶版画和素描等,遗产价值超过2亿6千万美元。作为天才的艺术大师,他与普通人一样具有人性的弱点,比如刚愎自用、粗暴、无情、不加检点的私生活等。因此在他生前死后,对他的褒贬各有之。

毕加索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懂得在失败面前不气馁,不断地去超越新的自我,战胜自己,每天赢得自己一点点,就会有一个更优秀的自我出现。一个越来越优秀的人,肯定是适合这个社会的竞争和发展的,最终取得成功也是必然的。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桥,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力量薄弱,不是因为智商低下,而是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因此,不为外物所动,专注你的目标,不管风动、帘动,只要你心不动,成功便会降临。你需要战胜的是自己的内心,不去为外界的困难险阻而吓倒,继续前进,继续要求自己进步,成功的征途就这样一点点地近了。

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

有一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颤悠悠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它是通过此地的唯一路径,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

有一天,一个盲人、一个聋子和一个耳聪目明的年轻人来到桥头,他们需要从这几根铁索桥上攀走过去,别无选择。经过短暂的商议,三个人开始一个接一个抓住铁索过桥了。

盲人心想,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可以心平气和地攀附。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的咆哮怒吼,恐惧相对会减轻许多”。于是,盲人和聋人便从铁索桥上走过去了。

那个健全的人一边自我激励一边鼓起勇气开始过桥。刚走出十几步路,当他看到桥下的险象,听着咆哮的水声,想象着自己从桥上掉下去的各种惨状,内心变得越来越恐惧。再看看距离对岸起码还有50步远,他的信心立刻崩溃了,双腿也开始发软。他决定停下来,放弃过桥,于是拼命抓紧手上的铁索,慢慢转过身去。然而,就在此时,他一脚踩空,从铁索桥上跌了下去。

很显然,这个健全人的失败并不是自身的能力差,而是没有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最后是自己把自己给吓倒了,所以是失败的结局。而盲人和聋人,他们没有感受到危险,内心也就没有畏惧,大胆地往前走,轻而易举地就到达了彼岸。

这样看来,成功有时候确实是很简单,关键是你当时的心态,不是别人也不是环境,是你自己是否给自己机会。能否战胜自己的内心,能否让自己成为一个勇者,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精神上战胜自己内心的阻碍,才能获得成功。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不是外在环境在阻挠我们的前进的步伐,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障碍束缚了我们的脚步。要破除这一切,只有在精神上赢得自己,在行动上超越自己,才能赢得所有人,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