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王道全集
3348300000031

第31章 借用谋胜之道(1)

一、以人胜——学会“懒”,才能揽

知人善任

【原典金言】

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计名阐释】

中国统属驭臣之术,不仅多种多样,而且神妙莫测。

君主必须在臣属心目中永远保持一种神秘而不可捉摸的形象。君主的意向和决断,君主的用人行事,绝不能让臣属事先能够猜测揣摩。这样,臣属对君主莫测其高深自然也就增加了畏惧感。

君主的事实意图不可暴露,要采用间接曲折的方式督察臣属,使臣民在莫名其妙中感到君主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神明”,从而不敢有所隐情。

为了督责臣属,君主必须设法将臣属置于动辄获咎的境地。遇事时君主应使臣属发表意见,妄发意见和不发意见者俱获罪责。臣属言有责,不言也有责,言不必当更有责。如此苛责之下,臣自顾不暇,安敢胡言乱语,只能惶惶然唯命是从。

君主要善于掩饰自己,必要使应装聋作哑、假装糊涂;只要对君主有利,应容忍臣属做坏事或什么坏人也可以使用。

君逸臣劳

春秋时期,有一天晋国派了一位使者到齐国。负责的官员问齐桓公:“要怎么款待使者?”齐桓公说:“问管仲。”又行一位官员向他请教其他政务,齐桓公又说:“问管仲。”

宫中的小丑感到不解,笑着对齐桓公说:“如果什么事情都去问管仲就能解决的话,那做君主的不是会太享受了吗?”齐桓公回答说:“你这个小人物懂什么,居上位的人那么辛苦地寻找人才,就是希望得到人才而用之,自己也才可以享福。如果一个君主忘了善用人才,一个人拼命地工作,什么事都靠自己,好不容易发掘的人才,也就无事可做了。所以寡人发现管仲这个人才以后,把齐国交给他治理,也就用不着那么辛苦了。”不久以后,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事必躬亲并不表明君主精明强干,君逸臣劳才是聪明之君。君主治理国家,应尽量发挥臣下的作用,让臣下尽量把事情做好,而君主则坐收其利。

一朝君子一朝臣

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刘邦即位后,在首都洛阳南宫举行宴会,邀请文武大臣前来参加。一方面慰劳跟随他转战南北尽力效忠的文臣武将,另一方面是庆贺汉王朝的建立。但最为重要的是借此机会让入宴的文臣武将能畅所欲言,探讨刘胜项败的原因以为汉王朝的巩固提供明鉴。

席间,刘邦突然向群臣发问:“诸位王侯,诸位将军,现在提个问题,我为什么能够夺得天下而项羽又是怎样失掉天下的?大家不必有所顾忌。只要说真心话。”听到皇帝发问,大家先是嘀咕了一阵,然后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说什么都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将王陵的回答。

王陵和刘邦是同乡,—向是好友,因此说话就格外坦率。王陵说:“在任用人这一点上,皇上与项羽不同。大王虽然对人粗暴、好发脾气,项羽很尊重部下,但是,大王敢于封赏功臣,派谁攻打城池,谁攻打下来就赏给谁,大家都愿意尽力;而项羽则妒贤嫉能,攻下了城池也不给记功,所以部将不给他出力,最后才失败了。”王陵所说以在说明刘邦善于用赏罚的手段,调动部下的积极性。

等众大臣各自说完自己的看法后,刘邦开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你们说的虽然有理,但这只是其一,不知其二。在军营中出谋划策,制定正确的方略能使军队在千里之外取胜,我不如张良;坐镇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为前方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能够统率百万大军攻城夺池,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们,但能重用他们,信任他们,合理地利用他们各自的长处。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充分发他们的才干。所以,我才能战胜巧羽,夺得天下。项羽是个难得的俊杰,虽然还有个豪杰兼智士范增,但项羽不信任他,也不重用他,所以才会失败。”众人听了之后都十分敬服。

刘邦在这里道破了他夺得天下的机密。客观地讲,刘邦的才能确如他所说的:运筹划策,明见万里,不如张良;主持政事,保证供应,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战胜攻取,不如韩信。正是张、萧、韩这三驾马车,将刘邦扶上了皇帝的宝座。用现代军事组织而言,张良是总参谋长,萧何是总后勤部长,韩信是总司令。这是任何大规模夺权斗争中必不可少的三种力量。但是,刘邦却是一个善于组织一切力量为己所用的人。他能任人唯贤,任人以专,能从谏如流,在文臣武将中显示他雄才大略的帝王气态。

正因为如此,贤能之士都愿意归附并忠心效力。每逢刘邦危难之际,他的文臣武将总能以奇计妙策使他转危为安。鸿门宴虎口逃生,靠的是张良、樊哙的谋略和勇敢;西楚霸王项羽擅自分封之后,刘邦被置于巴蜀、汉中一隅,忍无可忍,欲与项羽决一死战,这举动无异于以一羊投群狼,自投罗网,是萧何、张良及其他骁将一再规谏,才使他得以消弭怒气,屈就汉王之位,从而避免了一次失败无疑的军事冒险行动;由汉中突袭关中,还定三秦,是韩信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使他得以顺利地实现靠盟约“先入关者王之”未能到达的愿望,为他争夺天下建立了稳固的后方基地和军需供应基地;在荥阳前线鏖战正急,刘邦被困受危之际,是陈平首出奇计,离间项羽君臣关系,使项羽失去了老谋深算的唯一谋臣,从而使刘邦又一次死里逃生。一系列的事实表明,刘邦战胜项羽靠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征善战,而且他手下勇将如云,谋臣如雨的一班人马的出谋划策。

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靠的正是他们整个领导集团的集体智慧。而这种智慧正是中国传统哲学“和而不同”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对此,刘邦深得其中玄妙,十分注重组成自己政权结构的互补性。使得臣僚下属在才能、性情、意见、风格、功用等方面互相补充。

红黄蓝白黑,五色而谐,为悦目;酸甜苦辣麻,五味而调,为可口;宫商角徵羽(即音乐中的56123),五音而和,为悦耳。就是“和”。任何一个领导集团,其内部最佳结构,无不体现“君甘臣酸”之状。“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这就是“和”。

君与臣应该有不同的气质、能力、风格和独立的见解。如果一味地君说甜,臣也说甜,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领导集团就没有生气,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政府,个个都是皇帝不行,个个都是武将不行,个个都是文臣也不行;在一个部队里,个个都是司令不行,个个都是参谋不行,个个都是政委也不行;在企业里,个个都是经理不行,个个都是会计师不行,个个都是律师也不行。

鸡鸣狗盗之徒的用场

孟尝君奉命出使秦国。秦昭王知道孟尝君很有才能,就有意让他做秦国的相国。可有人劝昭王说:“孟尝君虽然很有才,但他却是齐国国君的亲族,如果让他做相国,那是很危险的。但也不能让他为别人所用,否则,便是我们秦国的不幸。”因此,秦昭王就把孟尝君囚禁了起来。

为了能脱困回国,孟尝君就派人去求昭王的宠姬帮忙说情。这宠姬听说孟尝君有件十分华贵的白色狐裘、便趁机索要。偏偏孟尝君已把它献给昭王了,怎么办呢?正一筹莫展之际,—位下等宾客自告奋勇,说他能将已献出的狐裘盗回来。

于是,当晚他就乘夜暗潜入秦宝库中盗宝。出宫时不小心弄出声响,他便学狗叫而得免搜捕,并终于盗回了狐裘。那位宠姬见了狐裘,便高兴地向昭王大吹枕边风。秦昭王禁不住她的软缠硬磨,只好答应放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脱困牢笼,日夜兼程往回赶,半夜时到了秦国的边关函谷关前。与此同时,秦昭王因后悔放了孟尝君,正派人追他们。正当他们前无去路(当时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开关放人)后有追兵之际,又一个下等宾客说他能学公鸡叫。一试,像极了。并引得附近的公鸡—齐啼叫起来,守关士兵听见众鸡齐鸣,虽有所疑惑,也只好开关。于是,孟尝有终于脱险了。

人们通常有一种片面认识,一谈到人才,就是所谓的“大树”,“千里马”。其实,世有大材,亦有小材。马有日行千里者,也有日行百里者,十里者。“千里马”固然要用,但也不能将“百里马”、“十里马”弃置不用。如果只看“千里”,而弃“百里”和“十里”,将同样一事无成。

孟尝君收留的“鸡鸣狗盗”之徒,虽谈不上是“大树”,“千里马”,但在关键时刻帮了孟尝君的大忙。所以,一位领导者,不仅要能“使智使勇”(“大材”、“良材”),也要能“使贪使愚“(“小材”、“歪材”)。国家是否兴旺,单位是否充满活力,唯在对每个人之每一特长的“善用不善用之间耳”。用得适当,可使“虫“成“龙”,用之不当,则会使“龙”化“虫”。“龙”“虫”之变,皆领导者使之然也。

魏武侯重用旧人

魏国武侯登基之初,有一天,领着群臣沿着河川而下欣赏沿岸风光时,感叹不已,对吴起说:“多么雄伟壮丽而的河山啊!这个天然屏障真是魏国的至宝!”吴起反驳说:“国宝不在地形,而在国君之德。从前夏桀、商纣都拥有天然的屏障,但是不得人心,终于灭亡。如果吾君无德,现同乘一船的人,都会变成敌人。”

魏武侯觉得吴起说指很有道理,从此以后对他颇为信赖,但是并没打起用吴起为将,反而拔擢田文为宰相。吴起觉得很意外,心里很不愉快,于是向田文争论挑战。“我们来比比看谁比较优秀,谁树立的功绩比较宏伟?作为—个将领,谁能提高士气、让部属赴汤蹈火,令敌军胆战心惊、丝毫不给敌人攻击的间隙?”田文回答说:“这方面将军的功劳当然要大!”吴起又说:“谁能统率百官,让军民臣服国库充裕呢?”田文说;“本官怎能敌过将军?”吴起又挑战说:“谁又能坚守要地、让秦军取消攻打魏国的念头,让赵、韩投降臣服呢?”田文还是回答说:“这当然是将军的功劳,本官望尘莫及。”吴起愈说愈起劲:“这三点丞相都说比不上我,但为什么让他做丞相,地位在我之上呢?”

田文问答说:“国君刚刚即位,国内局势动荡不已,大臣未必心服,官吏也还不能全部信赖、这个时候谁最适合担任丞相职务呢?站在国君的立场来说,应该如何选择呢?”吴起到这时候才明白魏武侯“重用旧人”之谋,感到自己当宰相的资格,的确不如田文。

推赤心送到人腹中

刘秀率领农民起义,在攻下邯郸,杀掉王郎,平定河北后,缴获吏属们与王郎一起诽谤刘秀的书信上千封,刘秀既往不咎,当众将书信全部烧毁。他说:“让那些有反侧之心的人安心吧!”刘秀的部属们激动地说:“大王推赤心送入腹中,能不誓死效忠吗?”

刘秀称帝后,为了早日统一中国,命令大将吴汉、岑彭、冯异等数十支人马猛攻洛阳,但由于洛阳守将朱有的坚守抵抗,迟迟不能攻下。为了减少伤亡,光武帝打算派人前去劝降。岑彭以前在朱有手下当过校尉,就派他前往。岑彭见到朱有后谦辞地说道:“从前有幸执鞭侍从于您,承蒙您的提拔,平时总想有机会一定报答,现在赤眉起义军已攻下长安,更始(刘玄称帝的帝号)内部分裂残杀,光武帝有幽冀之地百姓归心,贤俊云集,现在亲统大军来攻洛阳,您还在为谁守这座城池呢?”朱有言说过去自己曾出面阻止过刘秀率军北伐,而且也参与了更始杀大司马伯升的谋划,恐怕光武帝想起前怨不会放过自己,因此不愿投降。

岑彭把朱有的话转告了光武帝。光武帝认为,应该有容人之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早日统一天下。于是,便郑重其事地说道:“建大事者,不计小怨。今若归降,官爵可保,怎么会诛罚他呢?我面对黄河发誓,决不自食其言。”岑彭马上将光反帝的话回复给朱有,朱有觉得光武帝君臣果有诚意,便答应投降。光武帝封朱有为扶沟侯。管至九卿,子孙累代袭封。

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以后,从缴获的袁绍文件堆中,发现许都守城的人和前线军中的人都有一些私下给袁绍写信,准备投降袁绍。有人主张一一查明惩治这些叛徒,曹操却看也不看就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了。他说:“袁绍当初那么强大,连我自己都几乎不能保住,何况大家呢?”这样,原来同袁绍的人转而感激、并忠于曹操,部下更加固结一致。曹操终于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周瑜也是—位折节待士、宽宏大量的年轻统帅。赤壁战争前夕,他被任命为大都督,程普为副。程普自以为是东吴三朝元老,年长资深,屡次凌辱周瑜。周瑜屈己谦让,从不有他计较。终于,程普受到感动,对周瑜十分敬服。他常对别人说:“与周瑜交朋友,就像饮美酒,不知不觉中已沉醉了。

成大功立大业者,要有容人之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不计前嫌,既往不咎,这样才能使敌对方归顺自己,争取战争的胜利与事业的成功。

伟大的政治家,为了实现远大标,总是善于大处着眼,不计小怨,以德报怨、消除前嫌,尽可能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属下一起工作,以实现远大目标。当然,豁达大度并不等同于好好先生,原则问题必须明辨是非,这是不言而喻的。

颜回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就是说,别人对我好,找对他好;别人对找不好,我也对他好。这样才是气量宽宏。

唐太宗不拘一格用人才

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方面,始终抱着广开求贤之路,不可求全责备的态度。他同宰相魏征在讨论人才时说:“为官择事,不可草率,需谨慎从事。用一个好人,好人就都来了;用一个坏人,坏人也会蜂拥而至。”

魏征点头表示赞同,并说:“对于用人,在天下未定时,选拔人才主要重其才能,对德行不作过多地考虑;当天下已定,为百姓选拔父母官,就必须注重德才兼备。”

唐太宗根据魏征的建议,决定让吏部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去选拔任用官吏。。有一天,唐太宗问右仆射封德彝:“为什么很长时间没有荐举一个贤才?”

割德彝说:“臣下岂敢不尽心举荐贤能志士?只是当今确无奇才啊!

太宗听了很不高兴,生气地说:

“君主用人如用器物,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古代王朝兴盛时期所用的贤才,都是从当时选取的,不是从别的朝代借来用的;按照你的说法,举贤岂不是神话传说?难道要让姜尚这些人死而复生,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吗?你自己不识人,却把责任推脱成当代没有人才!”

封德彝无言以对,惭愧地退了出去。

李渊一视同仁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各地纷纷起兵反隋。

镇守太原的唐公李渊也在太原起兵。广大民众纷纷前来应募,不过几天,军队就扩充了一万多人。

李渊对所属将士不分贫富贵贱,都以义士相称,使全军上下相处气氛融洽。此时,西河郡丞高德儒反对李渊起兵。李渊就派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一同领兵征讨。

由于二人平时与士兵同甘共苦,作战常常身先士卒,使参战将士深受鼓舞,斗志旺盛,往返只用了九天,就讨平了高德儒部。

在行军作战中,部队纪律严明。中途见到瓜果蔬菜不付钱不吃,偶尔有个别士兵偷吃瓜果,一经发现,立刻寻找失主,按价付款。

另一方面,对因饥渴而偷窃的人也不予深究。

因而,不但军内关系更加和睦,而且深得民众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