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我走得很慢,但我从未停下来
3341600000010

第10章 【洛桑】在时间中心唤醒童话

这才是王子到达时目睹的城市,壁炉中的火、烤面包的香味、半枯萎的天竺葵、马儿被风扬起的鬃毛,都已停滞。

我们沿着232级石阶向上,昏黄的灯火照亮一小段狭窄盘旋的台阶,身前和身后都是沉沉的黑暗。拉长的影子淡淡地贴着石壁,形成一片微弱而摇摆的领地。J走在第一个,我最后一个,攀登在令人晕头转向的通向塔顶之路上。 我有些气喘地问:“你信天主教吗。”

“以前信,但我现在更相信,信仰是不分宗教派别的。”他停下来,右手食指指着上方说,“我们的天上都有同一位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多么完美,也多么讨巧的回答,他也许正担心会遇上一群来自东方的狂热的佛教徒。

即便去教堂是开始于很久以前的例行家事,我还是没能融入这种气氛。最初的乡村教堂是小河边一个带院落的大礼堂,洗礼池旁种着海棠。姑妈总会在礼拜天带我前往,匀给我一个下跪的麻草垫。清淡的基督教堂只在圣诞节时盛装,总记得身材瘦小的我被人海挤得如一根浮枝,却不忘从老太太手里领取一袋小小的圣糕;某年的圣诞夜我爬上末排的草垫堆,把手举得老高抢答牧师关于圣经的问题,只为了吸引台上唱诗班里套着白褂子的表哥的注意。 后来一位美国钢铁大王,也是我们镇信仰基督教的杰出市民,年老时重游家乡,把它修成了一栋有着灰白色墙面和尖顶的两层小楼。从此,整齐的长条座位使圣诞夜过于有秩序,灯光过于明亮,这一切都缺少了恍惚梦境的特质。

而这一刻,异域的、陌生的石壁圈起了我们,引向更近神的高度。我们钻出通道,置身于城市的云端,剔透的宝蓝色天空后隐藏着若隐若现的天光。从教堂顶端俯瞰随山势起伏的洛桑老城,中世纪民居窗内亮着星星点点的灯光,纯洁祥和,全在其他城市所常见的夜间斑斓甚至邋遢的光芒和暗涌的欲望。 离10点还有10分钟。曾有一阵,洛桑老城在我心里是一块清晨带出门的白手帕,时间带给它面目全非的命运。而一个人对一个仅有一面之缘的城市会有多大的误解?

周末和冰凉的雨使整个城市空荡荡的,弥漫着令人手足无措的孤独感。“这是睡美人的城市。”我对每个人都那么描述,毫不理会以后在资料上读到的它的繁华似锦。 沿一条潮湿陡峭的石板路,经过安静的咖啡店、明亮的商店橱窗,转过中世纪的喷泉广场,从有木棚罩顶的石阶向上,整个上午都没有撞到一个行人。当小公主被纺针扎到的那一刻,所有的城民立刻沉沉睡去……这才是王子到达时目睹的城市,壁炉中的火、烤面包的香味、半枯萎的天竺葵、马儿被风扬起的鬃毛,都已停滞。 城市在睡梦中露出的笑容有几分肃杀,而王子要见的爱人,脸上的红晕还没有退去。

下雨时气温骤降,有人冷得跺脚,吵嚷着要回酒店拿衣服,并抱怨这鬼天气影响了他们留影。我没带伞,把相机藏在绒外套里,在长廊下躲雨,突然意识到这就是物理学家阿兰·莱特曼所说的静止的时间中心:“他们宁要永恒的满足,即使永恒意味着固定凝滞,像标本盒里的蝴蝶一样。”

这座1150年动工修建、1275年落成的圣母大教堂,具有歌特式阴郁而华贵的气质。流苏般下垂的石柱上尚未磨灭的彩绘,以及玫瑰窗上艳丽繁复的图案,是肃穆笼罩下的狂欢。无处藏身的我局促地扶栏而站,吹着让人眼睛湿润的夜风。

J借着蜡烛的火光,照着门锁掏钥匙。 J在塔顶的住所,借用木梁之间狭长的空间,局促、单调,站了两个人后连转身都困难。我在门后发现了彩色蜡笔画:草地上的小女孩。这提醒我,43岁的主人公J是两个女孩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曾经的法文老师、白天为残疾人工作的社工。每天凌晨两点J结束他的职责,如果天气转冷他就睡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在靠墙的小木桌上慢慢熬着奶酪火锅。

下午我站在教堂内部,突然感觉顶部像瀑布般泻下的石雕似曾相识,从包里掏出在日内瓦圣皮埃尔大教堂内买的明信片,吃惊地发现明信片上的教堂竟不是圣皮埃尔,而是这一座。我想把这个巧合写在它的背面与人分享,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全任何人的地址、邮编。我突然变得有点儿惭愧,甚至暴躁了。时间,终于使所有的人、所有的感觉不再亲密无间。就像这座教堂由坚硬的线条勾勒的高耸入云的黑影,无时无刻不为了昭示力量和威慑。 而建筑侧面的塔楼或钟楼,又带着怎样的精神隐喻?睡美人躺在35英尺的塔楼上沉睡了100年,被囚禁的莴苣姑娘就是从塔楼上垂下她的长发迎接情人,巫婆总是形单影只守着塔楼,还有传说之外的J,也许一生中所有的黑夜都将独自住在云端,距离每一个他人都至少有几百英尺。每天清晨当鸟叫带来美丽的洛桑黎明,当日内瓦湖和阿尔卑斯山在视线尽头出现,他才得以从职责中解脱。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诅咒,一个关于孤独的诅咒。 我们先是听到了10下悦耳的钟声。J给自己戴上了一顶软毡帽,提着灯,走出了房间。我无意中看到书架上的一本书的封面,就是J,戴着一顶同样的帽子。

他解释:“我喜欢这顶帽子,以前的守夜人也是这么做的。提灯是为了让下面的人能立刻看见自己,但他们不能直接看到我的脸。”

一分钟后,位于J住所后的那口大钟突如其来地掷给了我们令人窒息的炸响,中间还夹杂着隐约可辨的10下敲打。我堵住了耳朵,想要逃跑,但它依旧那么近,那么响,使我感觉心脏如在一个铁匣子里乱撞。后来问J:你怎么能做到在这么响的钟声中安处?

J耸耸肩回答,他已经习惯了,甚至他睡沉时都听不见钟声。

此刻J的双手紧紧圈在嘴边大声喊了起来。优扬的法语,他是个歌唱家。句子穿过清澈的空气,穿透拥着薄云的夜色,掠过曲折的街角,直达洛桑人的耳朵里。

地面上几名男孩仰头向上望。洛桑在历史上一度遭到东南方强大的萨伏瓦公爵军队的觊觎,为了防止敌人入侵,洛桑大主教在洛桑城四周建立起一个守夜人网络。

这是离天堂最近的哨岗,履行者应该觉得荣耀吧。至于孤独?提这样的话题总是要被人耻笑的。而哨岗中最重要的一个,必定是位于城市最高点的圣母大教堂上的守夜人。中世纪时期,欧洲许多城市都在教堂设这样的职位。守夜人,除了要在每个整点报时之外,还要从高处巡视整座城市,一旦有火灾或者军情发生,他们就要敲响教堂的钟,把居民从睡梦中唤醒。后来成为中立国的瑞士,不再有战争的风险;每一个人低头就可以看到手表上的秒针;而报治安警或火警都有了电话。虽然这一切都促使原有的网络瓦解,但洛桑圣母大教堂还是将塔顶的这双眼睛,一直保留了六百多年。J又分别朝北、西、南喊了同样的法文句子。

1310年的某一天,10点一过,不同教堂的守夜人们报时的喊声就会在洛桑老城中此起彼伏,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高低,像振荡的钟摆——“我是守夜人,现在是10点钟了……”居民打开窗户,路人停下脚步,孩子中断哭闹聆听。我按下口袋里的小机器,录下了狂暴的钟声和J沁人心肺的呼喊。同时那一刻,我突然完整地记起《圣经》里的一句:“我追想古时之日,上古之年。我想起我夜间的歌曲,扪心自问,我心里也仔细省察。”

我一直相信人们只是反反复复被自己的虔诚感动,像我这般的人只是在宗教氛围里成长起来的虚无分子。童年亲切的乡村教堂常常让我走神,每当我跪在草垫上,在此起彼伏的“阿门”声中偷偷抬起头,总会看到姑妈以及其他人的后勃颈正在颤抖。他们的脸埋在衣袖里,声音像是从肚子里发出来的。

直到大学的最后一个平安夜,我才终于能够表情娴静地盘腿坐在金陵神学院小房间的地板上,和十几个陌生人一起听博士传教,而外面不时传来打雪仗的尖叫。

现在如有人和我谈信仰,我会用电影《Big Fish》中乐观老父的那句话回应:“你和人们什么都可以谈论,除了宗教。” “为什么是先朝东方呢?”

J摘下帽子,他有一双淡褐色的眼睛和睫毛。

“历史上第一个守夜人的家在教堂东面,他每天晚上总是先朝着家的方向喊,希望家人先听到他的声音。后来所有的守夜人都照他这么做了。”

我释然地笑。当我们很用力地呼喊,很用力地完成一件事,也许打心底里来说只是为了让一个人听到,得到一个人的赞赏。 我们4人带了J的钥匙开始下塔楼,就好象紧紧揣着破除诅咒的密码。出了大门,帮他从外头锁好门后,J已把一根长长的细绳慢慢悠悠地从塔顶放下来了。我抓住了绳子,把钥匙系在绳子一端,用力一拉作为信号,绳子便开始往上收。

J向我们挥手告别,夜空是他的背景。我仰头望着钥匙贴着塔楼外壁缓缓上升,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里,直到脖子有点酸。

在一段无声告别中,时钟的指针又滑过了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