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3333800000038

第38章 渐修渐悟——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5)

他把儿子叫来,对儿子说了他如何白手起家,经过艰苦的拼搏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父亲的故事感动了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青年,激发了他奋斗的勇气。于是,他立下誓愿:如果不找到宝物绝不返乡。

青年打造了一艘坚固的大船,在亲友的欢送中出海。他驾船渡过了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了一种树木,这树木高达十余米,在一大片雨林中只有一两株。砍下这种树木,经过一年的时间让外皮朽烂,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会散发一种无比的香气。放在水中,它不像别的木头浮在水面上,而是会沉到水底去。青年心想: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呀!

青年把这香味无以比拟的木头运到市场上出售,可是没有人来买,这使他非常烦恼。偏偏在与他相邻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那小贩的木炭总是很快就卖光了。刚开始的时候青年还不为所动,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信心终于动摇,他想:“既然木炭这么好卖,为什么我不把香树变成木炭来卖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场,一会儿就卖光了,青年非常高兴自己能改变心意,得意地回家告诉他的老父。然而他老父听了,却忍不住落下泪来。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木材“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块磨成 粉屑,价值就会超过一车的木炭。

◎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练武方面的窍门。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像,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划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划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

有一次,很多老百姓聚集着,在一个悬崖上面,要架一条独木桥到对岸的悬崖上。因为那两个悬崖之间是一道很深很深的、水又流得很急的河沟,大家运来了一条又大又坚固的梁木。他们用很粗的绳索捆住梁木的两端,拉着一端的绳索,把梁木放下到河沟里去,让一部分人攀着岩石爬下河沟,以便涉水过去,再爬上那边的悬崖,然后两边的人同时拉着绳索,把梁木拉上去,就可以把桥架好了。

但是,那河沟里的水却实在太急了,那些涉水的人有好几个被水冲走了,有一两个就在仓猝之间殉了难,其余的人都退缩了回来,再也不敢向前,而那梁木也快要被水冲走了。看起来,这独木桥一时是架不起来了。可是,在这些老百姓当中却有一个人,胆子和力气都比别人大,他在危急之中奋力,在急流中挣扎,拉住梁木,终于渡过对面,爬上悬崖,把桥架起来了。

这个人的功劳特别大,他的同伴们都很感激他,把他尊崇为英雄。他们拿大坛的酒和整个的羊来感谢他,还叫石匠来把他的名字刻在河沟旁边的石壁上。大家做这些事情,都是实心实意的,因为他们诚心感激他、尊敬他,而且热爱他。

不料,这个人竟因此逐渐变得万分傲慢,俨然以酋长自居了,在村庄中横行霸道起来。大家最初还忍耐着。但有一天,他竟当众宣言:“没有我,你们连一条独木桥都架不起来!现在,你们看,我就要把它丢进河里去,看你们怎么办!”大家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呢,而他却真的提起桥木的一端,“嘭”地一下丢进河沟里去了。老百姓们真的不能再忍耐了,一齐跑了过去,也提起他的两脚,把他一摔,就摔进河沟里去了。老百姓还当天就把石壁上的他的名字也刨掉,而且很快就重新架起了独木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国王,想挑选一名官员担当一个重要的职务。

他把那些智勇双全的官员全都召集了来,试试他们之中究竟谁能胜任。

官员们被国王领到一座大门前,面对这座国内最大、来人中谁也没有见过的大门,国王说:“爱卿们,你们都是既聪明又有力气的人。现在,你们已经看到,这是我国最大最重的大门,可是一直没有打开过。你们之中谁能打开这座大门,帮我解决这个长久没能解决的难题?”

不少官员远远张望了一下大门,就连连摇头。有几位走近大门看了看,退了回去,没敢去试着开门。

这时,有一名官员却走到大门前,先仔细观察了一番,又用手四处探摸,用各种方法试探开门。几经试探之后,他抓起一根沉重的铁链子,没怎么用力拉,大门竟然开了!

原来,这座看似非常坚牢的大门,并没有真正关上,任何一个人只要仔细察看一下,并有点胆量试一试,比如拉一下看似沉重的铁链,甚至不必用多大力气推一下大门,都可以打得开。如果连摸也不摸,看也不看,自然会感到对这座貌似坚牢无比的庞然大物束手无策了。

国王对打开了大门的大臣说:“朝廷那重要的职务,就请你担任吧!因为你不光是局限于你所见到的和听到的,在别人感到无能为力时,你却会想到仔细观察,并有勇气冒险试一试。”他又对众官员说:“其实,对于任何貌似难以解决的问题,都需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并有胆量冒一下险,大胆地试一试。”

那些没有勇气试一试的官员们,一个个都低下了头。

◎惜福之人,必有福至

雪峰、岩头、钦山等禅师三人结伴四处参访、弘法。有一天行脚经过一条河流,正计划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漂流下来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再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说:“这么完好的一片叶,竞如此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乞化吧!”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谈论时,看到一个人匆匆地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你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流过?因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不然实在太可惜了。”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弘法吧!”

◎学道的人总是很多,得道的人总是很少

道林在杭州秦望山修行时,筑巢于山中的松木之上,所以有“鸟窠禅师”之称。另外,也因为他的居处旁边有许多鹊鸟在此栖息筑巢,人们因此也称他为“鹊巢和尚”。

元和十五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自居易对禅宗非常推崇,听说高僧鸟窠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兴,决定抽空上山探问禅法。

一天,白居易上山来参访鸟窠禅师。他望着高悬空中的草舍,十分紧张,很关心地对禅师说:“您的住处很危险哪。”

鸟窠禅师却不屑一顾地说:“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要员,镇守江山,深受皇帝重用,有什么危险可言?”

鸟窠禅师回答说:“欲望之火熊熊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怎么不危险呢?”

的确,政治家的处境真是危机四伏,像是贬职、垮台、革职或被诬陷当替死鬼等等,早已屡见不鲜。白居易也正是因为被贬职从京城来到杭州的。

自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听了禅师这番话,白居易完全改变了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在风雨中历练自己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个没人愿做的行脚僧。

每天他都很勤奋地做着住持交给他的工作,已经两年了,他每天如此,从来没有一次让住持对他的工作觉得不满。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在做着很轻松的活,而我却一直做寺里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两年这么长的时间?

一直以来,他都不能接受,他认为自己很委屈,觉得住持分配得一点都不公平。有一天,已日上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瓦鞋。住持很奇怪,于是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瓦鞋干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都穿不破一双瓦鞋,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刚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回答说:“当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接着问:“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干又硬,哪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再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笑着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鉴真。鉴真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诲,开悟了。

◎事无关大小,都应全力以赴

一位信徒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徒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并报告禅师:“城垣造毕。”禅师又说:“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再度报告禅师:“毫毛造毕。”

禅师问信徒:“当你造城垣时,是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信徒回答:“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禅师再问:“当你造毫毛时,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信徒说:“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徒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条条大路通罗马

唐代陆希声居士初访仰山禅师时,便问道:“三门俱开从何门进入?”

仰山答道:“从信心门入。”

希声问道:“其他二门要它何用?”

仰山答道:“亦可从其门进入。”

希声问道:“从何门进入?”

仰山答道:“从慧心门入。”

希声问道:“另一门如何进入?”

仰山答道:“从慈心门入。”

希声问道:“一门即可,何用三门?”

仰山答道:“信门者从佛而入也,慧门者从法而入也,慈门者从僧而入也。所谓三宝门中可入道,即此之请也。”

陆希声入法堂又问道:“不出魔界便入佛界,如何?”

仰山禅师以拂子倒点三下,陆希声便礼拜,礼拜毕,问道:“禅师还持戒否?”

仰山答道:“不持戒!”

希声问道:“还坐禅否?”

仰山答道:“不坐禅!”

陆希声沉思良久。仰山禅师问道:“会吗?”

希声答道:“不会。”

仰山问道:“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掘头边。”

陆希声心下似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