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3333800000037

第37章 渐修渐悟——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4)

“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那今天重要是不是因为我的来访?”

“即使今天没有任何来访者,今天也仍然重要,因为今天是我们拥有的惟一财富。昨天不论多么值得回忆和怀念,它都像沉船一样沉入海底了;明天不论多么灿烂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而今天不论多么平常、多么暗淡,它都在我们手里,由我们自己支配。”

青年还想问,智者收住了话头:“在谈论今天的重要性时,我们已经浪费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拥有的‘今天’已经减少了许多。”

青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就疾步下山了。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参禅的目的就是要开悟,但开悟有什么好处呢?佛教认为,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也不怕,滚滚红尘能随缘而不变。不会迷失本性,而且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拿着这个葫芦,先装满水,再把这把粗盐溶化进去,这样子你就可以开悟了!”

学僧一切照办,过了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太小,盐块太多了。我装进盐去怎么搅都化不了,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了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问道:“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正平和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恍然大悟:时时刻刻急于开悟的人是永远无法开悟的。

生活就是修行,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

一天,有一位女士来找秀峰禅师,埋怨工作得很辛苦,上司给压力,下属又不合作,她想不如去出家好了,以后不用再面对这些工作上的烦恼。

秀峰禅师对她说:“生活不就是修行吗?现在对工作生厌就想出家,如果对出家也生厌了,那又怎样?”

她的反应是:“哦!”就无言以对。

秀峰禅师开导她说:“你要明白你在公司里的职责,如果生活你应付不了,去寺院你又应付得了吗?例如寺院生活的清规或刻苦等。你要明白为什么公司要雇用你,为什么你的上司要赏识你?你的职责就是为公司解决难题,所以你要做好你的职责。你可以尝试去了解你上司的烦恼,如果你明白,你就懂得处理他现在面对的难题。你觉得很难交给下属去处理工作的情况也一样,譬如你做衣服,你有什么要求,你要清晰地告诉对方。对方明白,才可以按你的要求去做。所以你要解释给你的下属知道,要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给他们方向,他们才明白应如何做。其实生活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满我们的职责也是一样,如果我们马马虎虎,下次还可以接到新的订单吗?不要一味抱怨上司和下属,只要做好我们的职责,这就是人世修行的不动心!”

那位女士听完这番话,面上重现喜悦的神色,顶礼而去。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迷失了自己有一天,禅师吩咐慧寂:“把床搬过来。慧寂搬了床,满头大汗。禅师说:“搬回原处去。”慧寂又照办了。禅师道:“慧寂!”“在!”“床那边是什么东西?”“枕头。”“床这边是什么?”“什么也没有。”禅师又叫道:“慧寂!”“在!”“是什么?”慧寂无言以对。禅师挥挥手:“去吧!”

◎奔流不息才有生命力

为了教导懒惰的小和尚,老师父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池塘无所事事,开始与身旁的河流攀谈起来。

池塘对河流说:“无论什么时候抬眼望你,你总是在奔流不息。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你不感觉到劳累吗?而且我随时都会看到,有时你拖着沉重的货船,有时你运送着长长的木筏,至于你运载的小艇和舢板,更是多得无法统计呀!这种生活你要到几时才会厌弃呢?说真的,要是我,我会苦闷得死去!跟你相比,我的命运要好得多。当然,我没有什么名气,不像你在地图上蜿蜒了整整一页,也没有哪个歌手弹着琴把我颂扬。可是老实讲,这一切毫无实际意义!我躺在岸边柔软的淤泥上,像贵妇人躺在羽毛褥垫上一般无忧无虑,享受这宁静和安逸。我不仅不用担心货船或木排的侵扰,甚至不知道一条舢板有多少重量!如果发生意外,最多是一阵轻风吹落几片树叶,在我的水面上轻轻飘荡。八面来风,我都能纹丝不动,静观着尘世的忙碌,思考生活的哲理。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哪里去找啊?”

河流回答道:“既然你在思考生活哲理,那你是否记得流水不腐的规律?如果说我还算得上是一条大河,那是因为我放弃了安逸,遵循这个规律奔流不息。我年复一年,用源源不断的清水为人民服务,从而也赢得了尊敬和荣耀。也许我还会奔流很久很久,而那时你将不复存在,被人们完全忘记。”

果然,多年以后,河流仍川流不息;而可怜的池塘则一年不如一年,先是长满密密的水藻和浮萍,最后竟完全干涸、消失了。

◎众生都是佛祖,人人都能成功

悟道之前,梦觉大师立志苦行修身,云游四海,到处拜师,但无论如何都参不透这成佛的禅机。一日,他愁思满面地走进一个破败的寺庙,躺在草瓦堆里冥思苦想。

正想着的时候,忽听半空中霹雳一声,整个寺庙笼罩在一片祥光之中。

大师慌忙爬起,定睛一看,居然发现自己苦求不得的大慈大悲的佛祖就端坐在云层之中。

大师连忙翻身跪倒在地,连声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望佛祖点化弟子!”

正拜着的时候,佛祖头上钻出一只老鼠,吱吱吱尖叫大笑道:“哈哈,愚蠢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

大师气坏了,正寻思该怎么教训那只胆大妄为的老鼠,这时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张牙咧嘴就要吞吃。

“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掰成了两半,还扔给大师一半说:“和尚你也来吃!”

大师大吃一惊,就从梦里醒了过来,恍然大悟道:“我真是个笨蛋啊,竟然骑驴找驴!我自己就是一尊活佛,何必四处去拜那些假佛呢?”

大师大笑三声,扬长而去,从此以梦觉为号,一去就再无踪迹。

◎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

有一个和尚时常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

一天,他和师父同游郊外的林园。青年和尚顺手摘一朵鲜花,说道:“师父,我们青年人就像这朵鲜花一样,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你们老年人,怎么能和青年人相比呢?”

师父听罢,沉思了一会儿,在经过果树林旁的时候,顺便摘下一棵核桃,托在掌心里,说道:“孩子,你比喻得不错。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事实告诉人们:鲜花,喜欢让生命显露在炫目的花瓣上;而果实,却爱把生命凝结在深藏的种子里!”

年轻和尚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

师父哈哈大笑:“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你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南阳慧忠禅师是牛头宗之祖师,唐肃宗、代宗都曾封他为国师,唐高宗曾经跟随他求受五戒,武则天请他至宫中宣讲华严要义。传说慧忠圆寂时,有瑞云覆盖精舍,空中又传来天籁之声,慧忠安然而逝。一时之间风雨交加,震折林木,接着有白虹横贯山岩溪壑之间,颇为神奇。

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国师无可奈何地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儿,国师又叫道:“侍者!”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国师又无可奈何地道:“不做什么!”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侍者茫然不解地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不得已,就明白地开示道:“我在叫你!”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都是佛祖。而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不是大大地辜负了慧忠的良苦用心吗?

◎树根扎得越深,向上长得就越高

有一个小和尚特别喜欢爬树,无论树干多么高大,无论树皮多么光滑,他总是能轻而易举爬了上去。爬遍了寺庙周围所有的树以后,他就有些狂妄,觉得自己既然能爬到树上,也应该能把树拔起来。他摆开架式,准备一展雄姿。但是任凭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那些树还是纹丝不动,哪怕一棵最小的树苗,他也拔不起来。他非常不解。

正在这时,他的师父走过来了,笑着说:“孩子,不要徒劳了,你永远拔不起一棵树的,每一棵树其实都是两棵树。向上长的那一棵,你看见了,并且轻而易举地爬了上去;向下长的树根,是另一棵树,你却没有看见。作为一棵树,向下长得越深,向上长得就越高。”

◎世上没有无用的功夫

从前有两位小和尚,一个姓黑,一个姓白,为了拜师学艺,做进一步的修炼,他们讨论各自分开去寻求名师。同时,他们俩也约定好,十年后的今天,他俩一定再回到分手位置的渡船码头,不见不散。

岁月如梭,十年一晃就过去了! 两人依约回到渡船码头见了面,白和尚问黑和尚说:“黑老大!你的功夫一定很精进,你老兄练就了什么绝活呢?”

黑和尚很自豪地说:“我拜了一位达摩禅师的传人为师,练就了‘芦苇渡江’的无上功夫,现在就让你开开眼界!”说完后,立刻摘下一根芦苇草,丢人江中,乘着芦苇草渡江而过。等白和尚也跟着其他的人,坐着渡船过江,两人刚一碰面,黑和尚就很得意地向白和尚说:“白老弟,你看如何?伟大不伟大?你老弟练了什么无上的功夫?赶快也露一手,让咱家瞧一瞧!”

白和尚很不好意思地左瞧瞧右瞧瞧,才低声地说:“我好像什么都没有练,咱师父教咱每天只管认真地吃饭,认真地睡觉,专心一意地当和尚,连敲钟念经都要很专一,万般事情努力去作,而后一切随缘而行!咱师父说这是无上的‘智能与心法’,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黑和尚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没好气地大声说道:“这也算是功夫?你这十年都白混了?”

白和尚听了这话后,先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然后正经八百地问黑和尚:“黑大哥,你还练了其他功夫吗?”

黑和尚用很难以置信的眼神,瞄了白和尚一眼,回问白和尚说:“老弟啊!难道我用十年的时间,练就达摩神功的‘芦苇渡江术’还不算精进吗?”

白和尚搔了一搔头,回答:“黑大哥,你是很厉害!可是我只付给船夫三文钱就可以渡江,为什么你要花十年的时间去练它?难道你的十年功夫只值三文钱?”

黑和尚当场愣住了,哭丧着脸,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

“要是没有船呢?”黑和尚的师父不知何时来了,他突然朗声说道。

这回该白和尚语塞了。

◎修行的要旨在于开发自身的潜力

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给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的前途,虽然他有庞大的财产,却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他想,与其留财产给孩子,还不如教他自己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