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3333800000014

第14章 修利他心——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2)

有一位信徒送50两黄金给诚拙禅师,让他用来修建讲堂。诚拙禅师收下钱后,就忙别的事去了,信徒对禅师的态度非常不满——要知道,50两黄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诚拙禅师拿到这笔钱,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信徒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可是50两黄金啊。”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

诚拙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不由提高嗓门喊道:“喂!师父!我捐的50两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呀!你难道连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诚拙禅师便停下来,对那位信徒说道:“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说谢谢?你决定布施是你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谢谢’你,请你把这声‘谢谢’带回去吧,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了!”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从前有一个小巷子又黑又窄,路灯也没有,每到晚上在里面走路非常不方便。

一天晚上一个僧人穿过这个巷子,想赶回山上的寺院。但巷子里面伸手不见五指,僧人经常和迎面而来的行人撞在一起,非常狼狈。

这时候,有一个人打着灯笼慢慢地走进这条巷子,巷子里一下子明亮了许多。僧人听见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每天晚上却还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觉得这个瞎子挺有趣的,等到那个打着灯笼的人走过来之后,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个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没有分别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加迷惑了,他问道:“施主,请恕小僧多事,你既然什么都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出行呢?”

盲人回答道:“为了保护我自己啊。我听人们说一到晚上他们就像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在晚上我才要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施主真是心地善良。”

盲人回答道:“不,我是为的我自己!”

僧人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盲人说:“刚才你在巷子里有没有被人撞到过?”

僧人回答道:“有啊,就在刚才我还被两个人迎面撞到呢。”

盲人说:“你看,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到,但是我一次都没有被人撞到过。以前我像你那样被人撞了几次,吃了亏,长了心眼。后来偶然间想出这么个主意,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没想到这个主意还真行。从此再也没被撞到过啦。”

僧人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改变心态,改变命运

众所周知,兔子是世界上最温驯的动物,它只吃青草,谁也不伤害。可是,它却被很多动物伤害:狐狸、狼、老虎……这太不公平了!有一天,兔子就向佛诉苦,它不想再做兔子了,希望佛改变一下它的命运。

佛很仁慈,马上答应了兔子的要求:“好吧你想变成什么?”

兔子说:“变成一只鸟,在天上自由地飞来飞去,那些狐狸呀狼呀虎呀就再也抓不着我了。”

佛把兔子变成了鸟。没过几天,鸟又来诉苦:“仁慈的佛呀,我再也不想做鸟了!我们在天上飞,天上的老鹰能抓住我;我们在树上筑巢,树上的毒蛇能咬死我们。这样的日子实在是太难过了!”

佛问鸟:“你想怎么样呢?”

鸟说:“我想变成大海里的一条鱼,海里没有老鹰,没有毒蛇,我们才能安心地过日子。”

佛又把鸟变成了鱼。可是,鱼的处境似乎更糟,因为大海里到处都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斗争。过了几天,鱼又要求佛把它变成人。鱼说:“人是万物之灵,他们住在坚固的钢筋水泥屋子里,使用着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任什么凶猛的动物也不能伤害他们。相反,那些在山林里威风十足的狮虎,全被他们关在笼子里,供他们观赏取乐,那些蛇呀鹰呀,都成了他们餐桌上的美味……”

佛把鱼变成了人,心想,这下你该满意了吧!可是,过了不久,人照样来向佛诉苦: “太可怕了!到处都在流血,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废墟……我们再也没法活了!”原来人类发生了战争,数以万计的士兵在互相残杀,无数的平民流离失所,死于饥饿和寒冷。

佛问人:“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人说:“我想到另一个世界去,你把我变成佛吧!”

佛没有答应人的这个要求,他说:“如果你改变不了心态,你永远成不了佛。”

◎最高境界的爱是博爱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沙门。他穷得一无所有,终日以乞讨为生,但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不伤害生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有一次,这个沙门一连三天没吃到一点儿东西,饿得头昏眼花。他路过一个人家,便跌跌撞撞地走进去讨饭。这是一个富商之家,家里富丽堂皇,陈设极其考究。女主人见他饿得可怜,便令佣人摆上丰盛的饭菜款待他。这沙门大喜过望,独自狼吞虎咽起来。

这家的男主人,是个珠宝收集者,经常高价收购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家里珍藏的名贵珍宝,应有尽有,简直成了珠宝陈列馆。

这天回家,他兴高采烈地拿回一颗珍珠,这是颗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珍珠。他兴冲冲地走进房内,只见有一个沙门在独自吃饭,便把珠子放在桌上,转身进内室去换衣服。就在他刚刚转身离开的时候,家里养的一只鹦鹉飞了过来,一口将那颗珍珠吞在肚里。

不一会儿,男主人换好衣服和妻子一起出来了。他忽然发觉那颗宝贵的珍珠不见了,便急忙向沙门问道:“那珠子哪儿去了?”

沙门一听愣住了,随即回答道:“什么珠子?我没看见啊。”

男主人又追问道:“那么,可曾有人来过吗?”

沙门回答:“不曾有人来过。”

于是男主人勃然大怒说道:“我刚才明明把珠子放在桌上,而这里除你之外,再无一人,珠子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肯定是你偷的!你这没良心的家伙,我们好心好意地布施饭菜招待你,你却恩将仇报,偷人家东西。今天你老老实实地把珠子交出来,我便饶你一命,否则就把你活活打死!”

沙门闻言并未惊慌,反而坚定地说道:“我没拿,绝非是我拿的!”

男主人听罢大怒,抄起一根木棒,劈头盖脸地向沙门打去。沙门被打倒在地,鲜血直流。

此时,那只吞了珠子的鹦鹉正飞过来饮血,恰好与男主人挥舞的木棒相撞,当即被击身亡。这时,沙门说:“住手!我告诉你吧,是这只鹦鹉吞了你的珍珠。”

男主人一听,忙吩咐仆人把鹦鹉的肚子剖开,果然取出了那颗珍珠。男主人手持珍珠,奇怪地问道:“你明知是鹦鹉吞了,可你为什么不早说呢?也免得受如此皮肉之苦。”

沙门回答道:“我持佛戒,不得杀生。本想告诉你真相,又担心鹦鹉遭剖腹之祸。现在鹦鹉已经死了,说出来也无所谓了。如果鹦鹉未死,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讲的。”

男主人听罢,内心十分惭愧,连连向沙门赔礼道歉。而沙门却平静得像不曾发生过此事一样,脸上毫无怒色。

◎爱有时是给人一个提醒

有一个年轻人,自以为是全才,但毕业以后却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感到是因为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个老僧从这里走过,救了他。老僧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僧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撒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撒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僧没有说话,接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撒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是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还不能苛求他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

年轻人幡然醒悟。

◎爱有时是分享

一日,禅师从野外采回一颗菊花,便把它栽种在禅院里。到了第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成了菊花园。花香怡人,从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到香味。

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人们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啊!”并且向禅师要求采几棵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刻动手挖花根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的院子里显得是那样的寂寞,以至于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后,对着禅师感叹道:“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

禅师笑了,继而说道:“这样更好啊!3年后可是一村菊香。”

弟子听完也看着禅师笑了,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成长成熟就是从自爱到爱他的过程

足利将军邀请著名的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热情地拿出家里的所有珍稀古董,一件件地给一休禅师鉴赏,并不停地问一休禅师的看法。

一休禅师不在意地看了看,然后说:“你这些古董虽好,但是都比不上我的三件无价之宝。”

将军一听,急忙问道:“禅师原来也是行家啊,你的宝贝是哪三件呢?”

一休禅师答道:“也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拥有的是盘古氏开天辟地所用的石块、历朝忠臣所用的饭碗,还有就是前代高僧用的万年拐杖。”

将军听了,惊叹不已,迫不及待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珍贵的东西!禅师你一个出家人也用不着它们,不如卖给我好了。”

一休禅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补充道:“可是,每件没有一千两银子的话,我是不会卖的。”

将军急忙答道:“就这么说定了!禅师可不许反悔。”

为了防止夜长多梦,将军叫侍从立即带着银子跟随禅师回去取古董。一休禅师回到寺院,当着侍从的面,拿起寺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正在喂狗的破碗以及自己的破手杖递给他,让他带回去给将军。

侍从依言把三件东西呈给将军,又如实说明了它们的来处。

将军听后非常生气,便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道:“你身为禅师,我一心想待你友善,为什么要这样欺骗、戏弄我呢?难道你就不怕我治你的罪吗?”

一休禅师不愠不火,微笑着说道:“我没有欺骗将军啊。现在各地正在闹饥荒,很多都饿死了。将军的三千两银子,我都拿去赈济灾民了,你救了那么多人的性命,难道不是得了无价之宝吗?”

◎爱和快乐的本质就是给予

三位信徒愁容满面,于是去请无德开示一个共同的问题。

见到禅师便问:“请问禅师,如何才能生活得快乐?”

禅师回问:“那诸位活着是为何?”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在老年时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活着。”

禅师道:“那你们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了。”三位顿时忧愁莫展,请禅师开示。

禅师又道:“诸位活着是由于恐惧死亡,等待年老,和被迫的责任,皆非自心本愿。而毫无理想,毫无意义,如此生命,何谈快乐?”

“诸位所认为的快乐又是如何?”禅师接着又问。

甲信徒道:“我认为有了金钱便是快乐。”

乙信徒道:“我认为有了爱情便是快乐。”

丙信徒道:“我认为夺得名誉才为快乐。”

禅师道:“不然,若你等得到这些东西之后,将更加痛苦。”

三位又是迷惑,恳请禅师教化。

禅师说:“若你们得到金钱、爱情、名誉之后,烦恼、忧郁、甚至更大欲望将无休止地缠绕你们,固然更加痛苦。若想获得轻松,必要舍弃如此之念,转化思想。金钱要布施方得快乐,爱情要肯奉献便达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为快乐,各位会否?”

三位信徒顿悟。

◎爱也需要可持续发展

佛光禅师为了推动佛教的发展,开创了许多佛教的事业。弟子们为了达成禅师的理想,努力地向信徒劝募,鼓励信徒布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禅师出外弘法回来,弟子们竞相来向禅师报告个人劝募功德的成绩,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说:“师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两银子,他说,作为我们兴建大雄宝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听了,也报告说道:“师父!城内的陈居士来拜望您,我带他巡礼各处的殿堂,他奉献给我们全年的道粮!”

寺中的香灯师、知客师等都向佛光禅师说明信徒的喜舍发心,只见佛光禅师皱起眉头,制止大家发言,并开示弟子们说道:“你们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缘太多,没有功德!”

大家不解,问道:“为什么化缘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禅师道:“把钱财储存于信徒,让信徒富有起来。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经常要信徒捐献这个功德,赞助那项佛事,杀鸡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们不胜负担,佛教还有什么护法长城呢?”

◎爱有时就是给别人当垫脚石

仙崖禅师门下有一位学僧晚上经常爬墙外出游乐。这一天,禅师夜里巡寮,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凳,知道了有这回事,就把凳子移开,自己站在原先放凳子的地方等候学僧归来。

深夜,学僧游罢归来。他不知凳子已经被移走,一跨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下地看清是禅师后,惊慌得深深低下头去。

禅师像没那回事似的,反而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着凉,赶快回去休息吧!”

这件事悄悄发生,悄悄结束,禅师也没有提起,但全寺一百多个学僧从此再也没人夜游了。

◎有一种爱叫温馨感人

修禅,除坐禅以外,还要虚心地倾听那些过去的禅宗祖师们是如何地参禅悟道,又如何地教导他们的弟子修禅。即,去学习这些祖师大德的生活态度度、言行举止,以及对事物的思考方式等等。

首山省念禅师是宋代的高僧。一日,一位修行僧问禅师:“如何是佛?”

禅师回答道:“新妇骑驴,婆婆牵。”

禅师的意思是,新婚不久、怀孕在身的媳妇骑在驴背上,而由婆婆为她牵着缰绳,引路回家。

◎爱有时需要时间才能被人理解

有禅心的人,不计人间毁誉,求取净财救人救世,此心又有几人可解?

月船禅师是一位有名的画家,但他曾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这不仅表明他艺术的追求取向,原来还有更深的一层意义。

月船禅师有个习惯,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绝不动笔。一日,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

“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轻蔑地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

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禅师以上好的毛笔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时,女士当众道:“这位画家只知要钱,画虽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他的善美,妄为一介高僧。一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

说着便将自己穿的一条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

女士答道:“随你要多少。”

月船开了一个特别高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的要求画了一幅画,画毕立即离开。众人都疑惑,为何如此高僧竞这般爱财?而又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

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禅师要完成其夙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再画。当那个女士得知后,内心愧疚不已,但也有所得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