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3333800000012

第12章 修练心境——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7)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精进。城内的人都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佛陀严肃地看了他一眼,回答道:“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力,做事负责,为什么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于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痛苦时常来自对梦幻的追求

从前有一个国王,有许多王子,十分想要一个女儿。后来,他的宠妃终于生了一位娇嫩可爱的公主。

国王非常疼爱小公主,视如掌上明珠,根本舍不得责骂。对公主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从来不曾拒绝。公主就是想要天上的星星,国王也会设法为公主摘下来。

一天午后,雨过天晴,公主和婢女在花园中游玩,只见花草树木,经过雨水的冲洗,润泽鲜丽,红肥绿瘦,郁郁葱葱。

公主欣赏着雨后的景致,很快被池塘里飘来的脉脉荷香所吸引。她走近池边,突然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观:池水热气经过蒸发,正冒出一颗颗晶莹剔透、闪耀夺目、光芒四射的珍珠水泡。

公主看得入神,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些水珍珠串成链子,戴在头发上,一定美丽极了!”

于是公主打定主意,叫婢女把水泡捞上来,但是婢女的手一触及水泡,水泡便无影无踪。折腾了半天,公主没有得到一颗水珍珠。

公主一气之下跑回宫中,把父王拉到了池畔,指着一池闪闪发光的水珠说:“父王!你一向是最疼爱女儿的,我要什么东西,你都会给我找到。您看水中的珍珠多漂亮,女儿想要把它串成珠链,戴在头上,你说好不好?”

国王无限怜爱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发。笑着说:“傻孩子!水珍珠虽然好看,终究是虚幻不实的,怎么可能做成珠链呢?父王另外给你找些水晶珠链,一定比水珍珠还美丽!”

“不要,不要,我只要水珍珠做珠链,我不要什么水晶珠。如果你不给我,我就不活了。”公主骄纵地哭闹着。

束手无策的国王只好把大臣们集合到花园,忧心忡忡地说:“各位大臣们!你们都是举世无双的奇工巧匠,如果有谁能够拿池中的水泡为公主编织美丽的珠链,我要重重奖赏。”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如实地说:“报告陛下,水珍珠一触即破,怎么能够拿来做珠链呢?”

“连这点儿事都无法办到,我平日对你们的恩泽都白费了。如果无法满足我女儿的心愿,你们就别想活着走出王宫。”国王盛怒地呵斥道。

就在这时,从群臣中走出一位须发斑白的老禅师,他镇定自若地说:“国王请息怒,我有办法替公主做成珠链。只是微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清楚池中的水珍珠,哪一颗比较均匀饱满,能否请公主亲自挑选,交给我来编串?”

公主听了,一时兴起,立刻拿起水瓢,弯下腰身,认真地舀取自己中意的水泡。

本来光彩闪烁的水珍珠,经公主轻轻一触,霎时破灭,消失在水里。捞了老半天,公主连一颗水珍珠也拣不起来。

睿智的禅师望着垂头丧气的公主,和蔼地说:“水珍珠本来就是生灭无常的。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这种虚假不实、瞬间即逝的东西上,到头来必然一无所得”

◎知识与智慧不在一个层面上

马祖禅师与一位学生外出散步时,学生问他:“什么是佛?”

马祖答道:“天是蓝色,树是绿色。”

学生说:“我明白这点。”

就在这时,马祖指着学生前面的地方说:“当心你的脚步!”原来一条毒蛇正蹿到学生前面。学生因而下了一跳。就在那刻,他的知见全部消失了,他的“天是蓝色”的心消失了,明白“树是绿色”也没有用。马祖所说“天是蓝色,树是绿色。”并不是知见,而是没有分别的心。

所谓知见,是大众以一般逻辑分别的思维杂念。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佛法真如,大众的问题是见山不是山,比如“这山看上去有点像猴子,叫“猴山”,即对所见之境浮想连翩,颠三倒四。马祖以此回答学生所问“什么是佛”。

学生回答“知道这一点了”,其实该学生并没有真明白,当路前出现毒蛇时,心生恐惧,正是验证了这一点。因为恐惧之心才是一种知见。马祖的一句“当心你的脚步”,是十分高深的教法。

◎色是判断境界高低的试金石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道:“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箩筛豌豆,听到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

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然后他向洞山禅师的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道:“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对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过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

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

众弟子听后,当下就有好几位开悟了。

◎我们时常被假象误导

有一个人终日困苦不堪,因为他常常猜疑自己周围的人,甚至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好好地计量,时时感觉很累,故而他去找一位禅师开示。见到禅师后,说明自己的状况以及来利,便问:“人生何以有得快乐?

禅师说:“心宽人自轻,眼明心自静。

他又十分疑惑地问:“如亲人欲害自己如何?”

禅师笑道:“人不会害你,害你的是自己的心。”接着又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你便得知。”

有一个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夫人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于生活,因无人照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一日,主人出门去,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无法返回。第二日赶回家时,狗立即时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出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看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他于是抱起孩子。虽然孩子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发现它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禅师此时又说:“天下一切生灵皆为平等,只因一时之念而屠害其命,此乃万事之业障,切记勿因轻心而蒙蔽你的眼睛,切记。”

此人当下顿悟。

◎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

雪窦禅师是宋代人,他和当时一位叫曾会的著名学士相交甚笃。一天,两人在淮水边偶然相遇。曾会关心地问道:“禅师,你要到哪里去呀?”

雪窦回答说:“云水僧四海为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钱塘去可以,到天台去也可以。”

曾会说:“禅师若是想去灵隐寺的话,我可以把你介绍给该寺方丈珊禅禅师,他是我的方外之交,一定会很好地接待你。”

于是,雪窦禅师就揣着曾会的信函前往灵隐寺去了。到了寺内,他便挂单住进了云水堂,并未把曾会的函件交给当时的方丈珊禅禅师。雪窦禅师同普通僧人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每天上殿、过堂、参禅、早起早睡,就这样转眼之间3年过去了。

第四年春天,曾会因公事来到浙江,顺路到灵隐寺去探访雪窦禅师,他问遍寺院里的僧众,几乎没有一个僧人知道,就连方丈和尚也不清楚雪窦是何许人也。

珊禅禅师索性自己到各个僧房去看,寺内僧人约有一千多位,他一一辨认,终于找到了,便问雪窦禅师道:“你在这里住这么多日子,怎么不去拜见一下珊禅禅师呢?是不是把我的信函丢失了呢?”

雪窦说:“我是个云水僧,一无所求,岂可打扰别人?”说着,就从怀里摸出曾会的信来,双方相视哈哈大笑。

无独有偶,善慧禅师同样能够以平常心来藐视名利、权势。

有一天,善慧禅师讲经的时候,梁武帝驾到。众人都站起来迎接,只有善慧禅师端坐不动。梁武帝的一位近侍赶紧跑过来对善慧说:“圣驾在此,为什么不起立?”善慧坦然回答:“法地如果动摇,一切都会不安的。”

依帝王的威严,圣驾一到,信众就得起立迎驾,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但这却不是佛场中事。从梁武帝来看,其本身并不懂或者说不信佛法人人平等的理念,他之所以标榜信佛,是因为他想以信佛礼佛为手段,从佛那里捞到好处,以达到巩固帝位或长生不老之类的私欲,仅仅是一种交易。

佛家说,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如果让佛法屈从于帝王或其他什么人的威势,就是法地动摇。善慧禅师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故而藐视他,以佛法大于帝法予以回敬。在善慧心中,佛法更大,众生平等的信念也更崇高。

◎是真金在哪里不发光呢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出家寻找自己的出路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漫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中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物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抽身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青年似有所悟。

◎非宁静无以致远

佛窟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兰修行。

他用落叶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饥腹。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行的老僧,好奇的向前问道:“你在此居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四十多年吧!”

樵夫好奇地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以拍掌作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鸟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夫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夫于言下契人,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