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
3323200000030

第30章 美国金融霸权的吹鼓手--金融媒体(2)

2011年9月17日,美国爆发了以抗议“华尔街的贪婪、美国的高失业率及社会分配不均”为核心思想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但运动持续一周之后,人们才在美国的媒体中发现报道给的一点点消息。虽然,“占领华尔街运动”已轰动全美,但美国媒体报道的篇幅与中东、北非的游行示威相比少之又少。美国媒体对这一运动的漠视和冷漠,足以让人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媒体的政治属性。

9月17日是“占领华尔街”示威游行的第一天,在华尔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园聚集了大约1000多名市民。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并未见到有任何一家媒体的记者出现,当然,第二天各大报端也没有见到关于此次运动的只言片语。

在游行进行的一个星期内,美国各大媒体就好像这次运动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在后续的游行中,媒体虽有报道,但大多是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与声势浩大的游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报道中,人们看到的是带有偏见性的言论,媒体大多认为此次游行不会取得什么结果,奉劝公众早日散去,不要人云亦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最早关注“占领华尔街”的媒体人之一是美国知名主持人基思·欧伯曼。他认为美国媒体并没有在活动初期关注到这件事的严重性,质疑这场冲击金融业的运动为何没有得到媒体的充分报道。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他的质疑也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

“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参与者为了抗议主流媒体的冷漠,自费推出了《占领华尔街日报》,免费发放。示威者在游行爆发后的第二个周六,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因为当天警察用胡椒喷雾攻击在警戒线内的和平示威者。《纽约每日新闻》的头版刊登了逮捕示威者的图片。为此,示威者高呼:“谢谢《纽约每日新闻》!”

面对在网络上疯狂流传的游行图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仍保持着沉默的态度。直到10月1日,《纽约时报》才在头版上刊登了“占领华尔街”的部分图片。

公众再也不会相信这就是美国媒体一直标榜的自由与独立性。主流媒体的冷漠早已说明其只是金融财团的工具。媒体不顾自身传递新闻事实的职责而为利益集团服务,这不禁让人为新闻媒体感到悲哀。

被资本掐住咽喉的财经媒体

美国媒体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表现,不仅仅是新闻敏感度不够,更主要的是美国媒体与财团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资本主宰的美国,各类媒体早已沦为资本的奴隶,成为金融财团利用的工具。美国金融的心脏就是华尔街,这些金融大亨就是各家媒体的老板,而不是被媒体曝光披露的对象。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美国媒体的举动正是其为资本服务本质的体现。所谓的“新闻自由”“客观公正”只是它们在公众面前的面具而已。“占领华尔街”就是在向它们的老板抗议,作为这些老板的服务者,美国媒体不可能会大肆抨击自己的老板。

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利用各大媒体向外发布各种虚假信息。如美国媒体大肆报道流感病毒的严重性,其目的就是要医药公司的股价飙升,这样利益集团就能在报道后获得巨额资金。

近年来,美国媒体不断的公司化和集团化,其宗旨与企业经营意识越来越相似。因为企业化程度不断增强,美国的电视网、报纸、杂志的管理者与其他公司一样,高层均由财团里的成员组成。华尔街的银行大亨们作为媒体的董事成员为其筹措运营资金,许多电视台、报纸和出版公司的董事都是银行及各种财团的董事或合伙人。新闻媒体早已不是公益团体,已经披上了资本的外衣,成为资本家思想的传递者和倡导者。

美国媒体把美国描绘成美好的、发达的、自由的国度,却从不提及资本家的权钱交易、纵容欺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媒体并没有报道金融机构的内幕与狡诈,而是鼓吹金融机构足够强大,美国的信用永远是3A级别。美国媒体一面维护华尔街资本家的利益,一方面把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推到其他国家身上。标榜着自己国家一切美好的美国新闻媒体从来没有质疑过金融大鳄们的职责与道德,反而不断地为他们做着各种掩护。“占领华尔街运动”,直指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弊病,但面对资本利益的控制,美国媒体不会更不敢报道这一事实。其实,美国媒体就是华尔街财团的雇员,没有哪个雇员敢随便砸了老板给的饭碗。

美国金融媒体是个美味的蛋糕

金融媒体是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础之一,是美国金融霸权的扞卫者和吹鼓手。美国金融媒体集团实力强大,且并非公正独立,而是带有目的地为美国金融称霸呐喊助威。那么,他们既然受人诟病,又如何能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呢?

善于商业运作

美国传媒特别注重自身的商业运营机制。前NBC电视新闻网驻白宫资深记者约翰·丹西曾说过,“新闻是个大生意”。也就是说,新闻媒体更像是一家公司,运营好这家公司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美国媒体的运营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就拿时代华纳来说,旗下130种期刊的年营业额高达45.14亿美元,其中《时代周刊》年收入9.21亿美元,《人物周刊》年收入7亿美元。甘尼特公司的《今日美国报》年发行量达到220万份,该公司在美国就有101种日报。甘尼特公司的杂志《美国周末》年发行量到达2370万份,另外该公司还拥有22家电视台,210多个网站,年销售额可达到70亿美元。

美国媒体在参与市场竞争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基础可以使其成为世界传媒业的先驱者。雄厚的财力可以使其购买先进的设备,可以引进最合理的新闻生产流程,可以花重金打造品牌栏目,可以聘请人气最旺的新闻主持人,还可以向全世界派出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战争爆发的前沿发回最有价值的信息。

具有创新意识

美国媒体在面对市场风险时能逢凶化吉,主要是靠其科学的经营规模、多元化的媒体结构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传统媒体先于中国媒体受到了来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挑战,出现了报纸发行量下滑、电视观众减少、广播收听率降低等现象。但崇尚创新的美国媒体没有手足无措,而是积极应对,认真研究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环境。

擅长新闻炒作

长期以来,美国媒体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般不会向外界透露一点消息,而是会继续鼓吹金融形势大好。其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购买金融家们慢慢抛出的股票及债券。在发展中国家没有爆发危机之前,美国媒体大力报道自由主义政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接轨”是多么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媒体又会落井下石,将一切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

中国金融媒体路在何方

纵观美国金融媒体在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要警惕他们通过新闻报道,影响中国经济走势。中国财经新闻市场广阔,国际金融媒体巨头早就垂涎三尺,收购或入股中国国内的媒体机构是他们的既定方针。

面对美国金融媒体对世界财经媒体的垄断格局,中国金融媒体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金融媒体合作,发出中国金融媒体的声音。

在政策层面,国家要扶持重点金融传媒的规模化发展与创新,打造中国金融媒体独立的数据信息源,降低对国外传媒的依赖。在经营层面,金融媒体要增强经营意识,强化信息的加工和传播力度,以专业的财经新闻分析和灵活的表现形式,树立中国金融媒体的专业形象,扩大影响力,提升中国金融媒体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