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那些着名的评级机构看上去更像是一家研究机构,评级分析师们致力于纯粹的分析,不断创新并完善其评级技术。专业评级机构运用系统的、保守的评价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价,是评级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评级市场成长的主要动力。
在信用评级领域,信息收集对隐私的保护和合法利用至关重要。美国各种信用评级机构能够长足发展,与美国在这方面完善的立法有关。
第一,信息基本法。这方面的法律是美国颁布的《信息自由法》。这一法律主要规定了全社会采集信息、传播信息以及实用信息的行为规范。第二,限制政府信息、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特殊信息的相关法律。这方面的法律有《阳光下的政府法》《美国国家安全法》《企业法》《隐私权法》,等等。第三,限制信息内容的相关法律。用其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这方面的法律是《公平信用报告法》。第四,规定信息的使用和传播范围的法律。第五,防止信息使用者滥用信息的相关法律。
三大评级机构能在全球呼风唤雨,成立时间久、规模大是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三大评级机构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行使信用评级职权,尤其是在创立后的最初几十年内,注重评级的准确性,为投资者提供真实的信息以供决策。因此,取得了公信力,这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有,美国的评级机构在世界各国的评级机构中受到政府的压力比较小,这使它们能相对独立地做出判断。像我们前文提到的标准普尔就可以公然针对老东家美国,调低了它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
美国评级机构的贪婪嘴脸
转变经营模式后,评级机构依赖被评级企业或国家生存的付费评级制度,使得三大评级机构“为了赚钱把灵魂都出卖给了魔鬼”。
债券发行人为了获得较高的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和发行难度,哪个评级机构给的级别高就到哪家去。评级机构为吸引发行人,根据发行人的需要而“灵活”调整评级。事实上,融资完成之后,由于评级机构并未揭示真正的风险,往往最终的受害者就是投资者。穆迪在2000年之后就明确从“专注于准确评级”转变成了“强调服务客户”。从长期发展来看,这使评级机构丧失了立身之本,无异于自掘坟墓。
美国评级机构的霸权本性
标准普尔公然降低美国主权的信用评级,是不是意味着评级机构与美国的金融霸权没什么关系?甚至可能成为制约美国金融霸权的一股力量呢?
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实质上,美国评级机构的实力独霸全球,充当了为美国金融霸权保驾护航的排头兵角色。
三大评级机构本质上是维护美国的利益
三大评级机构都是在美国金融界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的价值观是与美国一致的。三大评级机构的思维模式是美国思维模式,运行规则符合美国的规则,在它们潜意识中都会维护美国的利益。自从穆迪公布对美国主权的评级为AAA级以来,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金融危机,三大评级机构都没有降低美国的级别。标准普尔对美国的降级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三大评级机构并没有降低美国主权的信用级别,这就说明它们都在维护美国的利益。公众面对高评级的美国经济纷纷投资,其实,它们买走的都是有毒的资产,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投资人自己。三大评级机构无疑成了美国维护自身金融霸权的帮凶。
美国竭力维护本国的三大评级机构
投桃报李,美国一直注重扶持本国的信用评级机构。长期以来,美国证交会对“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的认定条件和程序没有一个客观、明确的标准,一直是暗箱操作,很少有其他评级机构获此资格,遏制了其他国家获取国际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在金融危机之后,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的核心利益的保护更加重要。因此,美国更是加强了对外来信用评级机构的限制,以确保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全球的垄断地位。
到目前为止,只有十家评级机构在美获得资质,其中有两家日本公司,一家加拿大公司 ,其余均是美国本土公司。这三家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虽然进入美国,但在美国从未承接过业务。另外,美国还极力要求其他国家开放评级市场,支持本国评级机构大肆收购他国评级机构。
三大评级机构成为美国金融霸权的工具
美国政府扶植了三大评级机构,也必然对它们有所要求。三大评级机构凭借自己的话语权操控市场,协助美国政府攫取政治利益,打压别国主权信用级别。谁决定了一国的主权信用级别,谁就站到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权力之巅。
信用评级机构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掌握着全球债券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20世纪70年代,穆迪、惠誉与标准普尔三家公司被美国证监会指定为全国公认统计评级组织,从此信用评级便成了为美国政府所支持的“准强制性”评级。这些垄断美国境内的评级机构又逐渐扩张,把触角延伸到国外,成为美国全球金融霸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通过这种定价权实现对其他国家的资本掠夺。美国评级机构长期有意压低中国的信用评级,增加中国的海外融资成本。
10年来,标准普尔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始终是“适宜投资”的最低限,也就是BBB级。虽然给出的评价是不宜在中国投资,可它们又极力要求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业,其目的就是要攫取中国国有资产。
事实上,美国评级机构和美国金融财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穆迪的大股东是巴菲特,标准普尔的股东是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标准普尔调降美国评级后一个月,其总裁换成了花旗银行的CEO。这就决定了美国评级机构很难保持客观和独立性,必须服从于金融资本的意志。
评级机构成了美国定点爆破竞争对手的得力武器。在金融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美国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往往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对一国信用等级进行评级,在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本国的政治和经济目标。
以日本为例,日本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却只能看着自己的国债资信等级被这几家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一再降低。2011年8月,穆迪公司把日元等级从Aa2降到Aa3,与非洲的穷国博茨瓦纳同一个等级。理由很怪异,穆迪公司说这一评级反映了“日本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阻止日本国内地位持续低落的政策”。2002年下半年,标准普尔降低了日本国债的评级,理由是日本存在邮政系统自由化改革滞后等问题。这些国际评级机构更看好博茨瓦纳而不是日本的原因是,博茨瓦纳的政府组织、政府财政间接受到西方钻石开采利益集团的控制,以确保他们在博茨瓦纳的采矿投资。由于博茨瓦纳当局没有运用赤字财政来发展国内经济或救助穷苦百姓,因此博茨瓦纳被当作外国贷款和外国投资信用风险较低的国家。而日本因为企图通过赤字财政拯救过多注重出口而造成的经济困境,被迫忍受低资信级别所造成的高利率。在美国掌控金融霸权的影响下,日本虽然拥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却无法得到很好的信用级别。
美国的权威信用评级公司每次发布调整信用等级消息,由于其提前布局的配合,这些消息都会对金融市场走向产生意料之中的影响,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制造业竞争力、外汇储备、外汇收支等综合性经济指标都比美国强,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评级却都要比掌握金融霸权的美国低。1997年上半年,以穆迪为首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落井下石,在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刻,连续调低亚洲地区国家债券与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使原本已风雨飘摇中的亚洲金融市场陷入更大的危机中。资信一经降级,汇市和股市再次大幅度下跌,在美国金融投机资本的带动下,各种类型的资本纷纷抽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