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
3323200000019

第19章 美国国家机器的灵魂--投资银行(1)

美国金融之所以能称雄世界,就是因为美国是地地道道的“资本运作”高手。

擅长资本市场操作的投资银行是美国金融霸权的核心基础,在美国金融霸权中扮演者冷面杀手的角色,是金融扩张的急先锋,是金融掠夺的强盗,是历次金融危机的幕后黑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只要被这些投资银行盯上,就等于套上了绵绳套索,难免挨宰的命运。

以高盛集团为首的美国投资公司,通过投资银行的运作,在全球金融框架中兴风作浪,是直接引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对于投资银行的丑恶嘴脸,高盛集团驻伦敦的执行董事格雷格·史密斯就曾猛烈抨击高盛“有毒的、破坏性的”文化,批评集团把客户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只考虑如何从客户身上赚取最多的利润。

透视美国投资银行的掠夺本性

美国投资银行架构

投资银行最早是由英国的商人银行发展而来的,却在美国发扬光大。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

华尔街投资银行是美国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以下五家投资银行又是华尔街投资银行中的代表。

美国投资银行又称为“华尔街”金融公司,按照规模、专业和声誉反映相应地位的分类方法,美国的投资银行可划分七个层次,这些公司构成了美国投资银行特有的框架。

超一流公司。在规模、信誉、市场实力和客户名单等方面显示出超强优势的公司,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

一流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但不具备超一流公司的经济实力与地位。

次一流公司。通常以纽约为总部,殷实可靠,拥有合伙人的公司,通过为专门的投资集团和较小规模的公司提供发行服务而取得相应地位。

地区性公司。纽约以外地区的重要证券公司,地区性公司的投资银行部门,主要满足本地区投资者的需要。

专业公司。这类公司俗称“精品店”,是在少数几个重要领域具有优势的小公司,并专门从事发行业务或经纪业务的公司。

咨询公司。以证券质量分析着称的小型公司,它的投资银行职能是其研究能力的延伸。

商人银行。专门从事并购和杠杆收购的小公司。许多此类公司都是从超一流公司退出的着名投资银行家建立的。他们不做承销业务,但为并购和杠杆收购积聚了大量资金。他们不想成为大公司,他们的合伙人也只想成为交易者而不是管理者。

见识美国投资银行的掠夺行径

美国投资银行从不做亏本生意,不放过每一个投资机会,频繁使用雁过拔毛、釜底抽薪等手段,为了盈利,即使摧毁他国金融市场也在所不惜。美国投资银行充分揭示了金融霸权的贪婪本性。

美国投资银行最擅长操控资金。在全球游资中,真正的“带头大哥”是由美国投行操控的各类资本。其中包括各类规模庞大的基金,尤其是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的对冲基金,更是将破坏力发挥到极致。他们利用自身超级金融策略和雄厚的金融资本,在美国政府的默许和纵容下,以资本掠夺为目的,扰乱经济秩序,成为破坏国家主权的一种国家战略利器。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爆发的几次重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例如,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公司联手制造的全球宏观投机活动,给多国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最终,这种投机活动演变成新的霸权掠夺行为。

美国投资银行采取全球策略,以全球视角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基本面进行分析,从中寻觅冲击的机会。一旦看准机会,他们就会采用杠杆工具,运用买空卖空手段,经过前期的做多和后期的做空,进行套利操作。其后,他们再通过媒体和评级机构唱衰,制造政府信用危机,诱发恐慌性抛售,引起“羊群效应”,达到冲击盈利的目的。一旦恐惧蔓延,就有可能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危机。

由于美国股票的总市值十分庞大,且金融监管严格,制度完善,投资银行很难在国内兴风作浪。因此,美国的投资银行把眼睛盯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趁其不备搞“金融恐怖主义”袭击。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实力无法解决面临的危机,通常会向国际金融机构求助,被金融霸权操控的国际金融机构则要求借款国接受其要求的政治经济改革。这使得借款国的政治和经济主权受到严重侵害,美国就可以借机推行金融霸权。这是一场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金融战略掠夺。

美国是绝大部分国际游资的宗主国,这些游资多是由美国投资银行操纵的,这些资本构成了金融霸权的基础。美国资本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源于美国政府代表金融资本的利益,强力推动各国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推行金融自由化,为金融霸权的扩张扫清障碍。从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以来,美国政府就开始推动其他国家实施金融开放,之后的克林顿政府进一步推动全球金融自由化。另一方面,作为金融霸权的典型代表,投机趋利的本性促使实力强大的美国投资银行不停地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上游荡,以寻求获利机会。这些投资银行已自觉地成为美国推行金融霸权的急先锋。

见识投机冲击的步骤

取得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资金,潜入该国做多期货交易

美国金融资本家悄悄买入该国股票,同时在期货市场做多,包括股指期货和外汇期货。美国投资银行经常利用外汇抵押贷款、抵押发债市场、典押市场和掉期市场等来筹集当地货币资金,同时规避汇率风险。

通常采用如下方法:利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以外汇抵押获得贷款;利用目标国家或地区发债公司,以外汇或其他资产购买债券或权益券;利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典押市场以外汇或其他资产获得典押的资金;利用掉期市场将外汇债务换成目标国家或地区货币的债务。

进一步加大投机力度

金融资本家继续大规模向目标国家或地区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该国的货币资金,并将这些资金投入该国的股市,继续推高股市和汇率。与此同时,投机资本控制的媒体大肆唱多,国际评级机构也是一片赞誉之声。

峰顶撤退

在目标国家或地区股市达到或即将达到峰顶之时,投机资本悄悄逐步撤退。投机资本不仅会从该国或地区股市撤退,而且撤退的步伐越来越快,抽逃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同时抛售该国货币,在股市和期市猛烈做空。对冲基金在冲击区域性金融市场时,经常是在卖空当地货币的同时,谋求在相关联的证券市场上赢利。因此,对冲基金冲击当地货币市场的同时能够赚取关联市场更大的利润。

具体操作手法就是,先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市场上卖空当地货币,然后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债券市场上卖空债券期货,最后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上卖空主要成分股票或期指。

控制媒体与评级机构唱空,制造政府信用危机

投机资本控制的媒体大肆唱空目标国家经济的发展前景,促使评级机构降低其国家信用评级。投资银行往往利用当地经济基本面存在的问题,出击的时机一般是把握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策将要调整但还未调整之时。而且总是有许多机构投资者追随投资银行,所以投资银行的投机往往形成当地投资者“跟风运动”。由于投资银行经常使用财务杠杆,投入的资金巨大,即使一些国家动用全部的外汇储备也无法维持该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一旦投资者对政府丧失信心,就会出现政府信用危机。

目标国家出现恐慌

目标国家一旦出现恐慌,就会造成股市猛泻,期货市场空头汹涌,经济形势一片混乱,政局动荡,进而波及临近国家和地区。

国际金融机构援助落空

目标国家向国际金融机构求援,美国金融资本家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就会要求目标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国际金融机构所谓的援助其实就是故意拖延时间。

低价收购金融机构

经此番金融冲击,目标国家的经济或崩溃或倒退,多年发展的成果荡然无存。美国金融资本家在前期做多和后期做空猛捞一把以后,以极小的代价归还前期借来的以该国或地区货币为面值的货币。同时,在受害国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后,他们再杀一个“回马枪”,摆出救世主的姿态,以“跳楼价”收购受害国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而这时后者只能任人宰割。

解析投机冲击运作机制

金融资本家实行的是立体式攻击,盈利点从头到尾。首先是做多股市和期市,期市包括股指期货和外汇期货。其次是做空股市和期市,用极小的代价归还借来的资金。最后是买断便宜资产。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威尼斯式骗局的翻版。金融资本家的具体袭击手段有许多不同形式,但归根结底都是金融资本家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发动的金融掠夺袭击。

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高杠杆性、虚拟性和契约性的特征。由于金融衍生品多利用资金杠杆,金融市场景气时回报率惊人。因此,华尔街金融资本家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近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品种日益丰富,交易规模迅速增加。

美国金融资本家策动金融危机的视野往往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而是运用“重点突破,连续突击,分割围歼敌人,不断投入后续力量,发展突破成果”的军事战术,通常先集中兵力攻击经济金融实力最薄弱、漏洞最多的国家。在取得突破以后,金融资本家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扩大战果,引发众多国家甚至全球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

下面介绍几个较为明显的事例,来证明投机冲击的运行机制。

威尼斯泡沫骗局

17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金融家首创了这种泡沫经济骗局,最终通过这种卑劣凶残的手段攫取了世界的金融控制权。

17世纪的威尼斯水城,是当时着名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之一。在威尼斯有一批善于做局的狡诈银行家。他们通常先在欧洲各地精心挑选适合投资的场所,通过注入大笔投资推动当地资产价格上升,以此诱骗当地投资者盲目跟进投资。从而使当地的房地产、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全面虚假膨胀。然后,狡诈的银行家把握适当时机“脱货求现”,暗中把资产抛出,获取巨额收益。

当各路资本纷纷抛售撤资,经济泡沫迅速破灭时,狡诈的银行家又卷土重来,逢低吸进,廉价收购有效资产,在短期内聚敛巨额资产。这一套做法,后来被称为“威尼斯泡沫骗局”。

墨西哥经济货币危机

20世纪70年代末,墨西哥政府开始响应“华盛顿共识”的号召,着手转变社会发展方向并改革经济模式。期望墨西哥能走向“新自由主义”,实现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墨西哥政府与各家国际金融机构签订各种经济及金融的改革协议,目的是想得到这些国际金融组织的资金及技术支持。

最终的结局毫不意外,被誉为“外国投资者天堂”的拉美大国墨西哥,在1994年年底至1995年年初,由于钻进了美国金融资本家设置的金融自由化圈套,在以美国对冲基金为首的美国金融资本投机冲击袭击下,爆发了一场由货币贬值引发的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来不及欢度圣诞节的墨西哥人一夜间不仅发现自己变穷了,而且转眼间就被卷入一片混乱之中。

1994年12月19日深夜,上台不到20天的塞迪略政府终于顶不住当时美国金融资本瞬间大量抽逃对墨西哥货币新比索形成的压力,时任财长的塞拉宣布新比索贬值15.3%。但这一措施并未起到稳定投资者信心的作用,资本外流愈加凶猛。看到这一情况,美国金融资本家更加变本加厉,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大量甩卖比索。墨西哥政府为稳定新比索,动用该国外汇储备购买比索,两天之内就消耗掉40亿至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12月22日,该国外汇储备几近枯竭。

墨西哥政府试图挽救这种失控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在48小时内宣布让新比索自由浮动,政府不再干预外汇市场。这一措施出台后,新比索声誉更是荡然无存,在墨西哥金融市场引起更大的混乱。人们纷纷从银行提取新比索兑换美元,新比索汇率急剧下降,由12月21日收盘时的1美元兑3.987新比索猛降至27日的1美元兑15.75新比索。

新比索如此暴跌,墨西哥股票市场同样受到惨烈打击。由于墨西哥吸收的外资中,超过70%是投机性的短期证券投资,而这些资本的瞬间出逃对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的股市IPC指数下跌6.26%。隔年的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日,指数已跌至1500点,比1994年金融危机前已累计跌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过了新比索贬值的幅度。

为了尽快稳定墨西哥金融市场,墨西哥政府推出了紧急经济拯救计划:务必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政府正常支付的限度之内,辅助本国企业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尽量减小通货膨胀对本国经济所带来的伤害;向国际金融机构寻求援助贷款。

可是,这三项措施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是眼睁睁地看着美国金融资本家继续上演金融掠夺袭击的大戏。美国金融资本制造墨西哥金融市场泡沫之后,美国金融资本家认为金融掠夺袭击的第三个步骤时机已到。因此,由美联储出招,仅在1994年就六次提高利率,使得美国长期利率上升到8%,促成了大量国外资本的回流,加剧墨西哥金融市场外资出逃的恐慌,从而导致危机的大爆发。

美国政府在本国金融资本家大捞一把之后,宣布向墨西哥提供528亿美元的金融援助,帮助墨西哥渡过难关。但是,该项贷款却乘人之危,设置“严厉的条件”,要求墨西哥用石油资源作为贷款担保。自1938年石油国有化以来,墨西哥政府一直把石油工业作为国家控制的战略部门,并且赋予其特别的意义。墨西哥政府把它看成国家主权的象征,不容外资染指,已被载入国家宪法。美国觊觎邻邦墨西哥石油资源由来已久,但都未得逞,墨西哥金融危机让美国终于找到了机会。危机过后,美国金融资本家开始执行掠夺步骤的第七步--抢购廉价资产。以美资为主的外资杀了个“回马枪”,掀起购买墨西哥廉价股票的高潮,墨西哥最大的私有银行被美国控制了四家。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数以万计的墨西哥企业破产,数百万中产家庭沦为贫困户。大多数墨西哥银行濒临倒闭或停业,该国经济顷刻间挣扎在灾难和萧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