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北大清华最佳CEO讲座:最有价值的十堂管理课
3321900000011

第11章 新惠普管理之道(3)

孙振耀(以下简称孙):首先,我想这个合并也是IT行业前所未有的。大家可以看到,以前的合并基本上规模都比这次小。而且,大部分事实上都是并购。和并购不同的是,合并不用拿很多钱出来。合并是股权的,并购是拿钱出来的。在并购的过程中拿一大笔钱出来,其实就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而合并,章究的是商业平等。所以,这里面有几件事情是很重要的:第一个是合并的几项原则,第二个是执行。

合并的原则有三点非常重要,第一个要有非常强的高层领导留下来,这个我想大家都不会有异议。这个合并的过程是每个礼拜开一次会议,一直开到合并结束。就是合并后一年里,也要一直监督着合并的过程,任何出现红灯现象,都要给出解决的方法。这需要有非常强的领导决策。第二个合并的原则就是要有非常强的时间观念。我在合并期间,在47天内,把两家公司的3 000多个岗位全部做完安排工作。因为你多拖一天,给公司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就越大。所以,在公司合并时,不管你多大的公司,有多少部门,在最多两个月内,必须结束安排工作。从我自身来看,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感情的包袱,很多人都是跟着我做了很久的。可是,我不能因为感情来决定职位,只能根据能力。我必须很公平地、很公开地看待双方的优劣,来决定谁留下来。国内有些企业,合并后一两年,还不能决定。这就没有时间紧迫感。第三个原则,先融合再改造。很多的人会说,惠普有优点A、B、C、D,等等,康柏有1、2、3、4的优点。那为什么不在合并的时候,趁此机会来个改造呢?结合他们的优点,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式呢?但这恰恰是很多合并失败的原因。合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先融合,不要谈改造;融合后,再改造。

我们现在才开始谈改造的事情。我们在合并后,很多的商业机密都是共享的——产品的说明、组织的设计、人员的选择方法、待遇的调整,甚至细到了品牌的选择和具体的时间。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一般企业合并完成之后,就不再理会了。惠普不是,合并完成以后、宣布以后,还用两年的时间作追踪和执行。像中国惠普是在2003年4月19日检查公布的。直到检查通过了,我们才算毕了业。所以,合并当中是追踪跟执行。这两个部分是紧密结合的。

何:刚才你提到了HP是High Prices(高价)。根据我在惠普的经验,我觉得还应该加上Happy People(快乐的员工),我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和惠普打交道,开始做惠普的代理。我几乎和所有的跨国公司打过交道。从内心章,和惠普打交道最舒服。因为,它很绅士,口碑很好。刚才你提到High Price是有所改变的,那么这个Happy People是不是有所改变呢?原来的惠普的员工,公司充分信任他们。你可以上班不打卡,可以迟到,可以早退,惠普相信你迟到或早退是因为你自己有事情;东西可以随便拿,惠普相信你肯定不会拿去给别人用。所以在惠普做事,很开心。我想问的问题是,公司合并完了以后,员工的Happy(愉快)度是不是有所下降。

孙: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但是我会很坦诚地与各位交流。

在合并过程里面,我看到了两种态度、两代人。新加入惠普公司的,也就是两年内加入的,非常开心。但是待在公司超过两年的,员工心里可能没有那么Happy。这应该是可以预测到的。因为,其实快乐与不快乐,跟一个人的期望和习惯是有关系的。习惯老环境了,现在环境变化了,他或许不适应,会有些不Happy——这也是可以谅解的。

合并以前,我们都会和员工谈如何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是很正常的,但是,用什么方法?如何去完成?合并以后,在合作里面,一些相适应的新的框架必定是要规范出来的。你必然要更多地控制从成本到做事方法,必须有这个框架。要设定一个框架,在框架里面是自由的,在框架外面是不允许的。这个框架必然会和原来的有出入,所以有些员工可能就会不太适应。

但是,对于刚加入惠普公司不太久的员工,对框架有非常明确的概念。他做起事情来就更容易。所以,今天如果50%的员工加入惠普不到两年,那可能会更Happy的。但是,现在这种假设只能是假设。因为差不多50%的员工资历还是比较老的,所以其中还有一个调整的过程。

何:惠普的HP way(惠普之道)在全球是非常着名的。刚才孙总也放了一个片子,也有中文的版本,其中说到它要与时俱进。我想请孙总再简要地说一说,卡莉来了以后,惠普之道作了哪些改变?然后,和康柏合并了以后,又作了哪些改变?

孙:从精神方面来章,她是从“追求最好”转变了,但只有“最好”还不够,还必须“最大”。具体来章,卡莉的贡献是挺大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她提到公司的任何事情,做事的任何方法,都是很具体的,有个框框。因为,如果给员工分工,你必须设计成四大结构,要能够协调运作彼此的分工合作。所以你必须章得很清楚,否则就是靠欺骗员工的感情和认识去做事情。那样公司就很难有效率。所以,对每个集团,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是你独立的,哪些是你们分享的,这些都比以前更严格、更明确。

第二个是我们对公司领导上的要求,这点她投入很大的心力。卡莉她自己是很忙的,她每三个月都要参加总经理训练班的章话。在这项活动中,她不断地强调领导力框架。那时候,很多公司的部门可能会有些变化,但她要求我们的变化必须按照这个领导力框架去严格实施。所以,她每两个月都要召开一次全球的会议,并提醒我们要牢记的就是这个领导力框架。

在惠普公司过去谈的最多的就是价值观,也就是惠普的企业框架。而今天惠普的惠普之道,就是价值观里包含的其他三个东西。

第三个是她的动态的要求。这在公司里是门非常着名的训练课程。是谈分享,谈如何去一起作计划。因为很多时候,只是一个静态的环境。

另外一门课程叫动态领导力。这是一个美国的警官提出来的。这个警官是原来派到泰国黑社会的卧底。当有人获得假释的时候,他就负责出来谈判。谈判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也是一点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人命关天的事情。总结他的卧底经验,就是对动态环境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沟通。我想的和你想的可能就不一样,我想到的你可能就想不到——他强调的是在动态里面,在和这些犯人谈判时,如何创造出一些不同的指标,然后在动态的环境里把这个目标做好。

何:康柏公司在历史上也是非常优秀的公司。美国五百强的公司里面有两个记录,第一是苹果公司,从零(从诞生的那天)到进入美国五百强只用了五年的时间。

而这个纪录被康柏公司打破了,从零到进入美国五百强,只有四年的时间,康柏公司就迅速发展到400亿美元的公司。现在虽然与惠普合并了,但是,它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我想问孙总的就是,你认为康柏最优秀的文化要素是什么?这些东西和惠普的配合能不能保持下来?

孙:这个合并,中间有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能够精细地挑选我们双方都比较认可的一些企业的价值观,然后带入到新的公司来。

康柏这边,我们挑出来的就是灵活性。康柏能够成功也差不多是因为这个。2003年5月8日,美国时间5月7日,我们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同时宣布,我也是在那个时候进入康柏公司的。主要是沟通一下,熟悉一下康柏的领导层。在康柏有一点,就是坐下来再说,惠普则不同。所以,合并以后,我们就是希望能够把这些继承下去。

管理上有很多的方面,我们就是采用了康柏的管理模式,如速度的灵活性。你只能说速度的快和慢,比如部队行军的速度,步伐的快慢是受鼓声所控制的。鼓敲得快,步子也走得快;鼓敲得慢,就走得慢。在组织里面谈速度,你就要明白什么叫做组织里的鼓声,那鼓声就是你自我检查的标准。你是一年检查一次?还是六个月检查一次?还是三个月,还是一个月,还是一个星期检查一次?——你检查的频率不同,反映出的组织的速度就不一样。

康柏是一个星期检查一次,惠普是三个月检查一次,各位想像一下合并以后会采取那个频率?——每个星期8点半开始到10点半,一个星期检查一次。这就是康柏的优势,也是康柏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原因。

何:这个合并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合并,现在的惠普已经受到了全球的赞誉。股市也有表现,股价在上升。另外,卡莉的口碑在好转。原来她在执行的时候,一片反对声,包括新闻媒体的全面讨伐,创始人的儿子站出来公开表示反对——现在他们也开始摇橄榄枝了。那么,你认为合并过程中间,卡莉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孙:我这样说吧,因为我和卡莉接触得比较多,有很多的机会和她在一起探讨,所以了解她的一些想法。

卡莉有句话是对我影响挺深的,这句话很简单,就是,这个世界上有好想法的人很多,但是,有决心做到的人很少。的确,这个世界上不缺乏好的想法,尤其是企业经营,不缺乏好的想法。像合并,一开始,多少本书在谈合并?很多!但重点是你有没有去实践它。想法之后就是执行。对卡莉来说,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执行。因为执行,她一个人做不到。她跟我谈起来说,她虽然在上边摇旗呐喊,下边却有999个人反对她——这就是最大的困难。因为这些人还没看到合并的必要性。这些人反对,就没办法执行,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是空洞的想法。所以,卡莉本身呢,你会看到她自身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她是一个伟大的演说家,她可以把许多非常复杂的事情用几句非常简单的话说明白。她靠这个方式去影响人。我们这么多总裁,没有人面对面地和员工交流。什么叫面对面,不只是面对面,还有写信给员工,或者通过网上、全球员工大会。这么多总裁,也没有哪个像卡莉那样跑了那么多国家。大家都知道,卡莉加入惠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有她自己的私人飞机。那个飞机不是她用来享受的。她每天都在飞,飞很多地方,和员工面对面地沟通。她会发E-mail给全球所有的员工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因为她相信,好的想法需要执行。

何:你作为惠普公司中国地区总裁,突然间收购了康柏,你的业务量也基本上增加了一倍,管理的规模增长了一倍。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有个质的变化?两个公司、两种产品,这对每个领导人来说都是个很大的挑战。

孙:每天,我的工作不是都有那么多事情要去做,而是我决定要做多少事情。工作,你永远做不完,你要决定的是要工作多少小时,做完多少事情。

合并前和合并后,对我的工作其实没有什么量的变化,而是在一些内容上的变化。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相信,只要能够领导一个超过100人的公司,与领导1万人和10万人没有太大差别。因为一个人最多管10个人,如果超过10个人就必须建立第二层,再有第三层、第四层。所以,你所直接管的,就是那10个人。所以,从量上没有差别,主要是内容上的。你要花比过去更多的时间去和员工沟通。你要花更多的时间处理人的问题,因为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还是有的。

何:通过孙总刚才的演章,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惠普是国内最早的合资企业,成立于1985年,和今天相比,确实变化非常大。我跟惠普的管理人接触很多,知道过去的工资都很高。一直发展到今天,你觉得作为一个外资派过来的领导人和中方的领导人,一开始最大的磨合是什么?当时惠普和中国的股份是对半分,各占50%。到了后来,北京市政府卖给了惠普一些。然后,惠普掌握了70%的股份。那时候,惠普和中国内地有很多的不适应,等等。我觉得你做得是比较好的。

孙:我觉得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培养并统一公司的经营理念;另外一方面,是要对双方都要有利益。

先谈谈统一思想的问题。如果你看到早期,大概是1995年,你会看到一些文章评论中国的惠普之道和美国的惠普之道。那时候比喻东方的管理文化和西方的管理文化是这样子的:东方的管理文化像一团云,西方的管理文化像一把剑。中国惠普之道是云跟剑的结合。在那个时候,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吸引人的管理模式,就是云和剑的结合。那时候,见过很多的企业,都是到了外方就是西方的惠普之道,到了中方就是东方惠普之道。同时,那时候,中方所派来的这些领导,大部分都是国家派来的干部,在这个环境里面,这是一个必然的决定。那时候,中方领导更关注于如何能够引进科技到大陆,而不是如何扩大市场范围;外方派来的领导,则更关注于如何能够发展。

我们在1993年的时候有一次讨论,地点是在国际高尔夫球场旁边的一个小木屋里面。我们讨论到将近凌晨1点钟,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时候,刚好是邓小平南巡章话不久,借这个东风,我们认为惠普要想成功,只能有一种经营理念,不能有两种。要看两种哪一种合适,这种合适不是合适现在,也不是合适过去,而是合适未来。我们最后用了西方的惠普之道,因为它是经过证明的一种企业文化。

第二个是照顾中方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外方作一些投资,中方会有顾虑,顾虑投资回报,顾虑时间,等等。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中方的收益是和我们的投资相互挂钩的,我们投资多了,中方收益更多,而不是投资多了却减少了中方的利益。

这两件事情必须是配套的。到了1997年,我们都把它转成了惠普公司的那种模式。

何:我的最后的一个问题是,按照我的理解,惠普商学院现在在世界上已是小有名气,和我们是同行。我想问的是你为什么要设立惠普商学院?设立惠普商学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内部的干部呢,还是你的客户?或者是你要把它当做一个新的业务来发展?

孙:惠普商学院是我们公司的教育部门、训练部门,因为训练惠普成员是它的一项义务。但是,我们更多的是训练我们的客户。惠普里面有个文化,就是分享。比如,我们章得最多的,就是事物计划。对我们的合作伙伴、对我们的客户都章,就是我们把惠普公司这么多年来的经验财富跟大家分享。

当时,也有很多困难,因为当时惠普规定对外演章不能收费。并且,我们的章师大部分就是我们的经理,都在工作。他要去章的话,必须用他自己的时间去章。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销售的最高层次就是销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