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有极强的工作能力
领导的业务和决策能力很强,员工不会的事他会,员工做不了的工作他能做,这自然在员工中就会产生威信,员工对他尊重甚至仰慕,魅力也就自然而来。
8.要有远见卓识
作为一名领导者,有远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处在那样高的位置,就要有比别人更宽广的视野,在处理某些关键问题时表现出别人所没有的高瞻远瞩的眼光,能够迅速作出决策,采取行动,把不确定性转变成机会和成功的策略,减少追随者的担忧,并收获甚丰。这样的领导者往往会收获到大家的信任和热爱,从而拥有一群心甘情愿的追随者,并愿意为完成使命作贡献。
9.勇于做表率
领导者要通过以身作则、承担风险以及展现超群的能力,使追随者确信目标是合理的、是能够达成的。作为领导者,如果希望自己获得员工的认同,就需要大胆试验,开拓他们的思路,作出自己的表率。例如:承担风险。同时,要让追随者始终了解自己的业绩表现如何,公司的业务进展怎么样。所以,身为领导者要走出办公室,特别是在困难或充满不确定性、公司员工忐忑不安时,深入到大家中间去,展示真实的自己,满怀坦诚、正直、乐观和仁慈的心态,真正关心他们在做什么,进展如何,帮助他们,带领他们一起翻越高山。
一般来说,企业的文化对吸引人才的作用是最明显的,但如果是初创企业,企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或者还不够成熟的时候,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就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想要朝着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大业的企业领导人,都要充分重视这一点。
把钱投在员工身上
我们认为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企业就不会成长。
—马云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曾说:“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然而,并非某个人才就是为某个企业而出生的,人才再好,也要经过培训才能适用。因而,着名的企业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说道:“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马云认为,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所以他提出“把钱存在员工身上”的理念。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如把钱花在培养员工身上。把钱投在人身上是最赚的。
实现员工的“保值”、“增值”
相对于那些拼命压榨员工的老板来说,“吝啬”的马云却持着相反的做法,在培训投入上是异常慷慨大方的。
2001年阿里巴巴的口号是“活着”。当年阿里巴巴在缩减成本,全球裁员,并制定出了公关市场“零预算”政策以及今天仍在实行的“5分钱自觉投币”的“复印政策”。然而,就在阿里巴巴不赚钱、没赢利并想尽办法省钱的时候,马云却做了一个相反的动作,投资100万用于员工培训、干部培训。
马云说:“最近这两年我们在培养员工、培训干部上花了大把的钱。有人问是公司先赚钱再培训还是先培训再赚钱?我们提出‘YES’理论,既要赚钱也要培训。”
对于进入阿里巴巴的新员工,马云说,他要做的关键是把公司的战略、想法,把公司的文化、使命感告诉大家,因为公司花资源,请来的人不是买他的技术,而是买他的使命感。“我觉得阿里巴巴未来的钱,我希望最多的是花在人的身上,而不是机器上。我们希望能够进入全世界,未来五年内成为全世界的前三位电子商务公司。今天我们在中国做得不错,但是跟世界级比还得几年努力,我们有一个梦想,共同分享财富,共同去努力,集成团队的友谊,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快乐的”。
马云非常重视让员工作为阿里巴巴资产的一部分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他说:“我们四年来‘屯兵’西子湖畔,在那里训练人马,训练我们的团队,了解客户,了解市场,我们员工达到1400名,可能是当今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员工最多的公司。我们认为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企业就不会成长。员工是公司最好的财富,有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今天银行利息是2个百分点,如果把这个钱投在员工身上,让他们得到培训,那么员工创造的财富远远不止2个百分点!”
在2001年“整风运动”时,阿里巴巴同时进行了“南泥湾开荒”,“南泥湾开荒”主要是培养销售人员面对客户应有的观念、方法和技巧。马云说:“普通企业想到的,可能是把能看到客户口袋内的5元钱赚到手,而‘南泥湾开荒’追求的是帮助客户把5元钱变成50元钱,(然后)再从中拿出我们应得的5元钱。”
为了培养销售队伍,阿里巴巴又创建了名为“百年大计”的“销售培训班”。“百年大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价值观,其次才是销售技巧。培训班由阿里巴巴自己主办,公司高层几乎全部参与讲课。在阿里巴巴,过不了“百年大计”培训关的新员工不能进入销售团队。
马云经常讲:“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想着的是人民币,眼睛看到的是美元,嘴巴吐出来的是英镑,那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真正地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
对于销售人员,阿里巴巴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给客户回扣的政策。政策出台之后就变成天条,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宁可生意不做,回扣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能给。
2004年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国亨利商学院联合成立一个阿里巴巴的内部大学——阿里学院。阿里学院的办学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培养阿里巴巴内部员工,提升其业务能力。
2004年,马云曾经对外界说过:“我们今年在广告上没有花钱,但在培训上花了几百万,我们觉得这是最大的回报。”
除了“百年阿里”培训外,阿里巴巴还有许多培训,比如,“阿里课堂”、“阿里夜校”、“管理培训”等。另外,对支付宝的员工,公司会定期请外面的专业讲师为其培训有关银行结算、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阿里巴巴会分门别类地推出一些管理方面的培训课程;“阿里夜谈”针对公司年轻人多,兴趣爱好广泛各不相同的特点,设立了一些经过员工调查感兴趣话题的学习和交流。修身养性、行业动态、文化素养、兴趣爱好,都是“阿里夜谈”关注的重点。
2008年,阿里巴巴在招聘销售人员的计划中写道:“我们将花7个月时间培养一个新人,先是带薪1个月培训,接着是3个月试用期,试用期内只要签下一个单子就能转正。如果3个月签不到单,还有免死金牌计划,即他们还有3个月时间。算下来,相当于7个月内做成一单,就能正式转正。”
阿里巴巴对新员工的培训一直延续到以后两个月的实习和考试中。考试每周都有,非常严格。不仅考绩效,而且考价值观。价值观的分数占50%。实习和考试中,如果发现有的员工能力很强,但不能和团队配合,不能接受公司的要求,这样的员工都被辞退了。
培养企业“将领”
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说:“CEO应该重视员工培训,而不是走走花架子,尤其是在管理层培训时。你找到最好的人才你就获胜了,因为他们是最具创造性的、最具活力四射的人才。最好的人才大多愿意到排名第一的企业工作,你的企业如果排名第一,那么就能拿到最好的人才,这是个良性循环。”
2005年3月21日,在阿里巴巴网商论坛广州站的主题演讲上,马云在深入分析团队建设问题时这样说道:“企业的领导干部是永远让CEO最头痛的问题。”
的确如此,对于任何一个成长型企业来说,打造自己优秀的管理团队都是重中之重。
如果阿里巴巴想成为全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光靠打游击不行。毛泽东是不可能靠游击队打下全国的。最后是三大战役决定了胜利,因此要有一大批将领才能保证胜利。
2001年互联网寒冬时,马云投资100万元大张旗鼓地搞培训。2001年4月开始培训。先培训主管,然后是中层、高层。培训课程是请外面专业公司设计的,18个创始人都必须去听课。
当时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大多是技术出身,不懂现代化管理。通过对高层管理层的培训,使一大批技术出身、销售出身的干部懂得了现代化管理。这是阿里巴巴现代化管理制度建立的开始。
之所以要进行干部队伍的培训,马云说道:“当干部之前你一定要让他学习怎样当干部,中国有很多种干部,第一种是义气干部,上面的领导压下来,都是他顶着、扛着;还有一种是劳模干部,这类人平时干10个小时,你把他升为经理,他就会觉得领导喜欢我这样当经理,本来干10个小时,当经理后干12个小时;再一种是专家当经理,因为这个人专业技能非常好,你让他当经理,(这样)肯定不行。因为原来四个人工作很快乐,但突然他当经理了,他很得意。他就会意识到另外三个人中一定有人心态会有问题。于是,你会发现很多经理一上台之后,就会把老员工全换成一批新员工。”
2001年10月底,“一百大”(第一届“百年大计”培训班)毕业。正是通过培训,阿里巴巴这支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阿里巴巴从激情创业走进了制度化、规范化运营。培训使一大批技术出身、销售出身的干部懂得了现代化管理。
不挖墙脚,任人去留
从竞争对手那边挖过来的人,如果他说出原来公司的秘密,他就对自己的旧主“不忠”;如果他不说,他就对现在的新公司“不孝”;即使不让他说原来公司的秘密,他工作中也会无意识地用到,这样他就“不义”了。“挖人”不符合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我们不希望挖过来的人变成“不忠、不孝、不义”的人。
—马云
在人才高度流动的今天,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挖墙脚”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为了能够挖到,尤其是从竞争对手那里挖到“人才”,有些企业是不惜重金,甚至使用给予期权等杀手锏。
马云对此不屑一顾,非常鄙视。他说:“我们绝对不会这么做。我们不但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公司挖竞争对手的人,同时也不允许我们的猎头挖;同时也强烈鄙视、排斥和谴责竞争对手挖我们的人。”
不挖对手“墙脚”
有些企业很热衷于挖别人的“墙脚”,总认为别人企业的员工比自己的优秀,就像很多孩子的母亲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最聪明。之所以想挖别人“墙脚”,是因为那些是同行业的优秀人才,他们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一旦“挖墙脚”成功,会给本企业带来很大发展空间。有的企业甚至以此为竞争的一种手段,通过挖人来打击对手。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挖墙脚”的确有它的好处,能够暂时解决公司优秀人才缺失问题;招聘人员没有“历史包袱”,不会被原先环境所限制;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但是任何商业上的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来看看它的不利方面:挖来的人不熟悉组织的内部环境,缺乏人事基础,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组织者对招聘者的所有个人情况不能够深入了解;容易造成对内部员工的打击。权衡二者之间的利弊,可以发现值得“挖墙脚”的理由并不很充足。
试想一下,有谁能保证你今天挖来的人明天不被他人挖去?能被你挖来的人,也必定能被他人挖去!那时的你又应该怎么办呢?
马云在任何时候都非常自信,他不怕任何对手,他甚至不看他们,更不会费尽心思地去研究,更谈不上“下套子”去“挖墙脚”。马云知道世界上最难战胜和超越的是自我,战胜了自己,就等于战胜了一切:“我认为真正的竞争还是和自己,所以我们不去研究竞争对手。只有研究明天,研究自己、研究用户,才是根本、才是往前看。研究对手只会伤害了你,因为你把你自己的强项丢掉了。”这是一个靠智慧竞争的时代,而不是一个靠狡诈竞争的时代。
马云不仅要求阿里巴巴不做“挖墙脚”的事,同时也不允许自己的员工被任何的猎头挖。当然,马云对“挖墙脚”存在着如此强烈的鄙视、排斥和谴责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2005年“雅巴联姻”的时候,马云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中缓过来,此起彼伏的“挖人”电话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几乎所有的雅虎中国的员工都接到了“猎头”的电话。马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好像全世界的猎头公司这几天都出现在这个公司。”虽然,马云最后凭借阿里巴巴的价值观稳定了自己的队伍,但这件事情还是让他记忆犹新,使其从此在是否会从其他公司挖人的问题上,有了绝对否定的观点。
马云曾这样说过:“从竞争对手那边挖过来的人,如果他说出原来公司的秘密,他就对自己的旧主‘不忠’;如果他不说,他就对现在的新公司‘不孝’;即使不让他说原来公司的秘密,他工作中也会无意识地用到,这样他就‘不义’了。‘挖人’不符合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我们不希望挖过来的人变成‘不忠、不义、不孝’的人。”
留不住人从自身找原因
除了“不挖人”,马云在管理自己的团队的时候还坚持“不留人”的原则,即对辞职的员工不作挽留。因为马云认为,员工提出辞职,基本上是想好了才说出来的,这时候挽留是没有太大必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史玉柱与马云的观点是一致的。史玉柱曾经以自身的真实体验说明了这一观点。史玉柱说:“在我早期的时候,我都是挽留,但从后来效果看,我挽留的人最后一个都没有留下来。当然,员工找你辞职,你应该深思两点,首先,我有没有问题?我的企业有没有问题?有问题马上修正改进。其次,搞清他要走的原因。他为什么走?我能为他做什么?但重点不是为了挽留他。”
要反思的是,员工拖沓,员工要求加工资,原因不在员工身上,而是在老板身上。老板没有珍惜员工,员工自然不会珍惜产品。我们永远要明白,你的价值和产品不是你创造出来的,而是你的员工创造出来的,你要让员工感受到——我不是机器,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老板要思考有没有倾听过员工的想法,如果员工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满足,他在这儿工作没有得到荣耀、没有成就感、没有很好的收入,要他为你而骄傲,不可能!所以我觉得问题在老板身上,你真心服务好员工,员工就会真心服务好客户。
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一个优秀的人对于一家公司,尤其是创业者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
但是,如果优秀的人才不能够和企业有着共同的使命感、价值观,就算得到重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未必是好事。大多集体跳槽的团队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薪水待遇的提高;二是对原公司有种种不满;三是企业的成长空间不能够给自己带来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要防止别人挖自己的“墙脚”,就要从这几方面“查漏补缺”,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以免由于别人的“恶性竞争”而导致自己的事业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