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做卖场很容易赚钱?因为中国人没有使用支票和信用卡的习惯。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刷信用卡,但绝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用现金交易。做卖场的企业,从使用现金交易的消费者手中是当时收钱,从刷信用卡的消费者手中,大约是两三天由信用卡公司付给卖场,卖场付给供货商的钱大约是30天以后。没有现金的压力,想要发展壮大当然会很容易。现在销售业的巨头国美、苏宁等最初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
另外,还要讲一下预付。预付和应收在某种意义上是共通的,只不过前者是到期收货,后者是到期收钱而已。此处不再赘述。
固定资产:一项需要长期摊销的成本
为什么固定资产是一项需要长期摊销的成本呢?固定资产多不好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算太好。从广义上来说,如果不进行经营,也就是说,你不打理你的资产,它就会慢慢贬值。一所房子很长时间没有人居住,就会慢慢倒塌。如果你有很多现金,什么也不干,它就会慢慢缩水,原来能够买一辆车的钱,现在可能只能买一斤米。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固定资产又是必不可少的。不用说纯粹的制造业,就是那种只提供咨询服务的企业也得有固定资产,最起码办公室得有一间,车得有一辆,电脑也得有一台,这些都是固定资产,都需要计算到企业运营的成本中去。
卖冰棍的张三开始的时候,花2000元购进了一台冰柜,冰柜的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其间,如果张三运气好,冰柜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它就可以继续使用下去;如果运气不好,三天两头需要维修,那么不仅冰柜的寿命会大大缩短,还会大量浪费资金。本来固定资产的投入只需要2000元,要是按照上面的频率来修理它,可能修理维护的支出都可以再买一台新冰柜了。而这样的支出是很隐性的,开始做预算的时候,是很难做出准确估量的。
如果是某高科技电子公司呢?这种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同一般,需要不断更新流水生产线。产品更新有多快,生产线就得跟上它的速度,这笔支出也是相当大的。可以这么说,固定资产越庞大,这些隐性支出就越多。所以,笔者在本节的开头就提到,资产多了可能不一定算多么好的事。现在拥有一套房产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啊,房子越多越好,但物业费、取暖费等各种费用如何负担也是个问题,这和固定资产多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设想:假设生产设备越多,那生产的产品就越多,那卖的也会越多,也就是收入也会越来越多。据此得出结论,固定资产越多越好。反观老白干酒,它的存货量逐年上涨,积压现象也很严重,在2011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总资产的50%。为什么会积压呢?因为销路不畅。
当然,你可以说老白干酒是一个特例,那咱们再来对比。假设上汽集团和山西汾酒拥有同样多的生产设备,那二者中哪一家固定资产的隐性支出会更高一些呢?山西汾酒最主要的生产设备是酒窖,如果没有地震、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破坏,理论上可以一直使用,而上汽集团却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推论:对于固定资产而言,越是可以长久使用的,可以长期摊销的,更新换代慢的,就越有竞争力。
不过,光从理论上来评价固定资产价值大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还是拿数据来说话,如表4.4所示。
从上述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山西汾酒固定资产平均每年的上升速度为4.69%,但是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值却是以平均每年9.4%的速度下降。最令人欣慰的数据是它的净利润以平均每年14.53%的速度上涨,且净利润的平均上涨速度大于固定资产平均上涨速度近10%。
而汽车类企业,大约五到六年固定资产的总额就会大幅增加一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在利润表中讲固定资产的时候也说过,这类企业对于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求特别高,所以五六年间,就需要大规模增加一次固定资产,看似能赚很多钱,但有多少被固定资产吞噬了呢?
综上,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数据上,都验证了我们上文提到的那个相对正确的推论--对于固定资产而言,越是可以长久使用的,可以长期摊销的,更新换代慢的,就越有竞争力。
无形资产:无形的核心竞争力
《水浒传》是大家都熟悉的,即使没看过原着,多半也应该是看过电视剧或听过相关评书的。为了更好地说明无形资产的魅力,下面我们就拿几个好汉来做例子。
智取生辰纲的时候,晁盖团队里有个卖酒的白日鼠白胜。可是,除了这一回亮相,白胜好像就很少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了,直到梁山泊英雄大排位的时候才又再次露面。这时候,如果你代表大宋朝廷签发捉拿梁山众人的悬赏令,请问你会为白胜开出多少赏银?花和尚鲁智深呢?很明显,白胜在梁山的重要性怎么能和鲁智深相比呢?
对于这两个人悬赏金额的不同,就是个人无形资产的差异。无形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能真正代表着个人或是企业的实力。
另外,《海贼王》应该是年轻朋友们看的比较多的动漫。我们仍以悬赏价格来比较,其中主人公路飞的价格达到了3亿贝利,而乔巴却只有区区50贝利。这是什么原因呢?仍然是无形资产的差距。
为什么有些企业能持续赚钱,有些企业却起伏不定?拿贵州茅台来说,它的无形资产是什么?可以追溯追述到公元前135年,距今2100多年的历史,再加上我国酒文化的沉淀,赋予了它多大的无形资产,这可能是无法估量的。不单单是贵州茅台,还有老白干、山西汾酒、杜康、五粮液等,都是有着不可估量无形资产。
当然,上面提到的众家企业都是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名牌企业,但品牌年代久远就一定会有无形资产吗?这个似乎也不是绝对的。
再来举个身边的例子。笔者的太太经营着一家专卖高端女鞋的网店。由于专业知识丰富,售前、售后服务都做得相当到位,回头客非常多。而且她还是一边玩,一边经营,看书、玩游戏、做走生意都不耽误。即便如此,一个月下来,网店也会有至少1万元的收入。而她的总资产只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向淘宝交的1000元押金而已。
看到她的网店生意如此兴隆,也曾有人想买她的店,不过最终还是没有谈成。因为买家出的价格太低,而她的网店至少值15万元。为什么要价会这么高呢?首先,以网站现在的营收水平,你付的这个价格一年左右就能赚回来。以后的10年、20年,这家店可一直是你的,以后的利润也都是你的。此外,那些老顾客,还有长期以来树立起来的高端服务、高端品质的口碑和企业形象,都是你的财富。这就是无形资产。
遗憾的是,这样的无形资产却不一定能变现。因为谁也不敢保证接手这家网店之后,会经营得怎么样,是否和笔者的太太一样专业,是否一样能够提供高端的服务。所以,这家店的无形资产并不在于店,而是在经营网店的人。
因此,如果你要对企业进行投资的话,或者你想买哪家企业的股票,一定要看到这家企业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所在。看不到无形资产,最好暂时按兵不动。
长期投资:职业经理人的难题
在说长期投资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提到的“月度购买计划”。“月度购买计划”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推出的一个旨在规范投资的活动。它具体是指投资者每个月投入同样数额的资金买入一只股票或者多只股票。这就相当于长期存款了。简单地说,就像我们每个月从自己应得的3000元工资中拿出500元来,投入到股票市场中去,不必管价位,也不必管是哪只股票,只要买就行了。这也算得上是一种程序化的交易系统了。
平时,我们总喜欢将钱存在银行里,认为这样做既保险又不费脑筋。可如果遇到了低利率外加高通货膨胀的话,放在银行里的钱也会逐渐缩水。而放在股票市场里就不同了,可能会亏损,也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利润。不过,即便是亏损,我们也是这家公司的股东,就当每个月拿了500元进行存款了。
“月度购买计划”的好处在于,摊平成本,规避一次性买入大量股票的风险。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一次性买入大量股票,至于购买的时机却不大注意。当买入的时机不对时,那一次性大量购买就会全军溃败。如果分散开,每个月买一次,它会摊平成本。
一位叫露西尔·汤姆林森(Lucile Tomlinson)的女士就上述交易方法做了非常全面的研究。她用道琼斯工业指数成分股为样本来计算数据,并且以十年为一期,第1个十年在1929年结束,第23个十年在1952年结束,共23个十年期。为什么中间只相差23年会有23个十年期呢?她是这样分的:从1920年到1929年算一期,再从1921年到1930年算一期,以此类推下去,共23个十年期。
这23个十年期不包括股息的话,平均利润达到21.5%。据此,汤姆林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论证券价格出现怎样的波动,这种投资方法都能使人满怀信心地取得最终的成功。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可与这种方法相媲美的投资方法问世。”
对此,格雷厄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这种方法首先会被很多人质疑。虽然方法不错,但能够持续在每个月都拿出同样多现金来的人并不多,甚至可以说非常少。不过,幸运的是,从现在的发展势头来看,能够持续在每个月拿出少量现金的人数量在增加,而且基本上拥有正常收入的人都可以做到。
可能汤姆林森和格雷厄姆的看法都略显专业化和学术化。其实,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买国债买保险,都是在进行长期少量的投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能把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中去呢?虽然每个月的投入量都很少,但20年积累下来总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他说】着名财经专家郎咸平也曾举李嘉诚投资的一个案例来解说长期投资。他说:“(李嘉诚)在2001年的时候搞了一块地,搞了个上海御翠豪庭。当时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到2007年才开盘。赚了多少钱?赚了12倍。那么我请问你,一个经理人可以等6年吗?等不了。还有,李嘉诚搞了个3G,1999年投入上百亿美金搞了个3G。亏损连连,每一年亏损百亿港币,最可怕是什么?是2004年亏了375亿港币。到2010年,这个止损了。然后呢?赚钱了。那回报率呢?累积回报率40%。这个做得不错,做这个等了10年,那我再请问你,你可能吗?”(引自2013年2月《财经郎眼》)
长期投资在企业中通常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客观地来讲,有些企业并不是能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就能获得相当可观的利润的。包括我们普通的投资人在内,千万不要心急,买进了就赚钱,还能赚不少钱,这样的事情毕竟太少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财不入急门。没有长期投资的心态,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将陷入短视的境地。但是,在进行长期投资时,也要注意投资的对象,不能一概而论。
借款科目:即将到期的长期借款最危险
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笔者:我们去买菜,菜3元一斤,5元两斤,买得越多越便宜;可贷款的时候,短期贷款利率却要比长期贷款利率要低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通常的理解,贷出一大笔长期贷款,银行就可以轻松很长时间了,应该在利率上会便宜一些吧?结果却恰恰相反。后来,笔者才发现其中的奥秘:借给别人钱,说好明天还,基本上没什么风险,而他说100年以后还钱,这钱估计再也收不回来了。也就是说,风险在于时间,时间越长,其间不确定的因素越多。
我们可以推广一下,按现有的数据,预测一下某企业明年的利润,大概是可以的,但要说10年后、30年后的赢利状况,估计就很难说了。所以,出于对风险的考虑,银行将长期贷款利率定的比短期贷款利率高是合情合理的,
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利用这样的利率差来投资呢?我们可以从A银行借入短期贷款,利率为5%,再按7%的利率借给张三,为期5年。1年以后,要还钱给A银行了,那么我们再从B银行贷出利率为5%的贷款。这样坚持5年之后,我们就可以获得其中的利差了,而且可以算得上是无风险获利。
但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如果在这5年期间,国家出台了货币调控政策,上调短期贷款的利率,当短期贷款利率上升到7%的时候,那么长短期贷款的利率就相同了,我们也就无法赚得利差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承担张三可能还不起钱的风险。因为和银行直接发生借贷关系的是我们,张三是否还得起钱跟银行并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说完了长短贷款利率相同带来的风险之后,我们再来将其利率不同的结论进行一下拓展。假设现在有一个项目周期很长,但企业手头可以动用的资金并不充裕,这样过不了多久,项目就会由于资金短缺而不得不停工。因为在项目未完成之前,它就是一台“吃钱”的机器,只有完工之后才可能赢利。这和用短期贷款来代替长期贷款何其相似。如果企业现金流出现了问题,需要还款给银行,但那个“吃钱”的项目还未完工,建不完之前的钱就白投了,怎么办?
解决好贷款的问题非常重要。贷款的问题解决不好,小可以摧毁一个家庭,大可以摧毁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定要慎重。所以,我们面对企业进行分析,首先要看他的短期贷款有多少。因为短期贷款是在短时间内一定要还上的,如果还不上,那情况就有些不妙了。
既然短期贷款并不太安全,那我们借长期的好了,长期贷款没有短期还贷的压力。遗憾的是,长期贷款总有一天会变成短期贷款。这是怎么回事?比如,你借了一笔十年期的长期贷款,前九年只付利息好了,那第十年的时候就得全额归还。一年内必须归还的贷款从性质上就变成了短期贷款,但它还不是短期贷款,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中有“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一项,并且归到流动性负债里。
所以,我们看长短期贷款,第一要看性质上是短期贷款的(一年内必须归还的)有多少。按最坏的打算来看,这一年企业不经营不赚钱的话,现在手头上的现金能不能把欠的钱还上?用不用出售资产还债?
第二要看整体的长期贷款有多少,不论它什么时间到期。这些长期贷款我们需要用多少年的利润才能还清,如果3~4年的时间能还清还可以接受,这是最低限度。如果需要用10年的全部利润才能还清,那买它的股票就得不偿失了。
讲了半天理论,还是拿数据来说话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依然以山西汾酒和老白干酒为例,进行对比,如表4.5所示。